APP下载

浅析行为艺术与当代生活设计的社会意义

2022-05-14靳双瑜

文化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艺术文化

靳双瑜

行为艺术形成概述

行为艺术形成

1.行为艺术概念

行为艺术在国外被称为表演艺术。通过吸收某些表演因素,艺术家以自己的身体为基础材料,依照策划,进一步发展交流最终形成结果,这一事件过程被称为行为艺术。但行为艺术的发生一定要伴随时间、地点、表演者身体,最重要的是与现场观众之间的交流,除此之外不受任何其他限制,展示内容也可依据社会上的热点进行选择。

2.西方行为艺术起源

西方的行为艺术起源于欧洲大陆,艺术表演家把身体或行动作为创造的交流物,在展示艺术的过程中,通过一定的方法把瞬间的表演保留下来。著名表演艺术演员伊夫·克莱恩,用张开双臂迎接天空的状态,从二楼向下自由落体,他因这一举动被视作行为艺术鼻祖。下面这张照片刚好抓拍到他悬在半空中的姿态,展示了他自由与无拘无束的内心状态,这对一些行为艺术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演艺术家们的创作表演也因此举受到启发。

3.中国行为艺术起源

中国第一件行为艺术作品的起源和发生由于没有准确的文献记录,已经无从考证。中国的行为艺术把向西方“学”来的这么一种艺术表达形式,作为中国艺术现代化进程中开拓疆土的第一步。80年代年轻艺术家宋氏兄弟的“一个场景的体验”、丁乙的“街头布雕”等艺术表达方式,企图通过别具一格的手段来获得灵魂自由,表达其对思想解放的强烈渴望。

行为艺术的历史地位

行为艺术不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其独特风格一直难以被明确划分,因此,也一直饱受非议,一度遭到错误解读,人们至今仍然争论不休——到底行为艺术表达的审美标准应该从哪里起步,从哪里下定义,又该在哪里停止。行为艺术自20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便成为社会大众激烈讨论的话题。部分艺术表达内容充满了偏激和尖锐的敏感事件,片面地看待此类事件。因此,行为艺术的推行与发展不免不被大众所接受,自出现以来便是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作为一个特立独行的艺术流派,行为艺术必然无法做到真正的“雅俗共赏”,因而不论在中国抑或是西方,行为艺术都徘徊在进退两难的困境中。

行为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与设计

长城装置

郑连杰的司马台长城行为艺术,是在绵延起伏的山巅长城残垣断壁上,用不同的主题表现当代人的迷失及麻木,其从侧面反映了青年内心的不羁洒脱,以及一腔热血无处安放的情绪,并以视觉冲击给予观众震撼的装置感。

循环记录

1994年出现了一些与行为艺术较为相似的、将观念外化为客观事物的行为。例如,中国成都两位农作物劳动者,通过实时记录小麦的成长,来求证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无限循环状态中的想法,该种植活动行为由此被命名为“种植-循环”。其利用张贴的不同位置,标记行人看到他们时的反应。这种客观社会行为活动,看似表达的是作者的内心活动,实质上它是社会的缩影,反映着社会的问题,每种事物看似没有明显的变化,实则都处于生长到消逝再到出现的过程。

走红活动

邸乃壮花费了三到四年的时间来创造一个“走红”活动,这里的走红并非只是寻常意义上的一炮而红,而是一个集体性、延续性的行为,它流动在中国几十个城市的公共场所,有将近500万人进入现场。多数艺术界或学术界的学者认为,走红活动是一个十分成功的社会性行为艺术,三人为众,映射出人们会根据身边人的行为不自觉地跟着做出同样的行为举止这一现象。这是一次实验活动,也是一次心理暗示游戏。其用一个小物件红伞,就将前卫艺术渗透进社会的各个阶层,它正简单又深刻地改变着中国现代艺术的找不到突破口的僵局。

下蛋彩绘

瑞士女艺术家米洛·莫伊尔在2014年的一场活动中,爬上梯子,用自由落体的方式,将一枚带颜料的鸡蛋抛下,顷刻间它便在纸上随机绘制出惊艳的图案。这一作品给我们展示了创作的无限可能,为绘画打开了一条新思路,告诉我们只有从解放思想、解放双手开始,才能碰撞出奇妙的火花,让画作以更具生命力的形式跃然纸上;也暗示女性要想获得真正的独立自由,一定要敢为人先,突破自我,才能有所成就。

脑后故事

纽约大学教授华发·比拉尔受难民经历启发,在自己的后脑勺上植入监控设备,设备每隔1分钟便会拍照记录一次身后路人,并自动存到芯片中。比拉尔通过这样一种别致的记录方式将自己看不到的世界保留下来,记录每天被自己“抛到脑后”的事物。这一艺术行为用不妨碍社会公共事务的方式,传达人们内心的孤独以及缺乏的安全感,企图运用科技手段来使自己不受伤害。

行为艺术走进时装周

在2016年的春夏巴黎时装周Rick Owens女装系列秀场中,设计师让模特们倒挂在同伴的脖子上,绕场一周,完成服装展示。在模特们准备候场的时候,背人的模特先蹲下来,让被背的那个挂上去,然后将所有的绷带一一绑好,保持着一动不动的准备状态,直到上场。让观众看不懂的是,到底是服装约束了人的外在,还是人借用服装来展示材质的特别,抑或两者都是设计师的用意,通过行为的相辅相成来表达服装与人的不可分割性。

快闪

快闪是快影活动的简称,也是从西方开始流行的一种短暂的行为艺术,它也被称为嬉皮行为。纽约曼哈顿是快闪活动的先行地,西方第一次快闪行动发生在2003年5月的纽约时代广场,活动召集了500余人,大家共同朝拜一条机械恐龙,5分钟后众人突然迅速离去,围观群众哗然一片。由此,“快闪族”出现了。

在中国,著名主持人朱丽叶则将“快闪”的概念与公益活动,甚至媒体影视相结合。百人横扫吴江路活动于2010年被推出,其利用人数和速度获得了300万的点击量,并在同年获得中国最棒快闪之名。

综上所述,行为艺术是行为艺术家用自己的身体创作出艺术美的东西。其依靠艺术自身来获得人与人、人与物的契合,在彼此信息畅联中反馈给观众非视觉审美的内涵。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行为艺术通过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小红书等新媒体得到实时传播。行为艺术家大多认为艺术家个人具有艺术创造自由,坚信可以通過自由发挥完成一部完整的作品。行为艺术是对大众审美意义上的关于美的观点的反其道而行,即让我们能接受的美与超出我们能接受的美作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感。因此,对于行为艺术作品表现出来的张力与内容,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限定,它既可以用社会热点新闻作表达载体,也可以用从未发生过的创造性活动作表达内容,甚至可以没有具体的目的,只用作情感宣泄,而是否接受行为艺术作品的关键在于受众个人的审美立场以及内心感知。这样的例子有很多,如在刚过去的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利用二十四节气的倒计时形式演绎中国人的浪漫,在展示和平鸽的环节中,一个小小的细节感动了全世界人民——东南角遗落的一只小小的和平鸽被大队伍中的另一只小鸽子拉回到集体中,这样一个渺小的行为艺术表演隐含着张艺谋导演的深刻用意,体现着中国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行为艺术的当代意义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行为艺术是人创造出来的美,它来自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体现了人们以及一定的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从行为艺术的诞生、发展、成熟这三个阶段不难看出,它的作品总是备受争议,人们习惯以乖张、奇巧、震撼的字眼来评说行为艺术。想要寻找一个被人理解的突破口,可谓是举步维艰。而由于行为艺术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它的特点也因此而独放异彩,用更加通俗易懂的话来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依靠几张照片很难完整地呈现出作品的真实情况。因此,20世纪初,人们对行为艺术有很大的刻板印象,但这种奇特、新鲜的事物表达方法,仍然为艺术界提交了一份自己傲人的成绩单。由此可见,人们要在一个大环境下讨论行为艺术或其他当代艺术的表现是否具有可觀赏性或实际价值,那相关行业就务必要推介出一些与此种艺术表达形式紧密结合的文献资料,这对于大众冷静、理性地评论这一现象会有所帮助。

大俗即大雅。在大数据时代,行为艺术破除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打开了不同阶层、不同国家、不同局域的新视界,强有力地把社会影响力扩散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快节奏地感染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论是仿唐仿宋的文人墨客,抑或是朝气蓬勃的动漫装扮,都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气息。行为艺术从不被人们关注到人人都可以参与其中、人人都想参与其中、人人都愿意成为文化力量的传播者,它以小圈带动了大圈,以此圈带动了其他圈,现在,随时随地处处可见行为艺术。人人追捧的时候,庸俗的事物也可以变得高雅。

在网络信息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正以最大的力量汇聚着方方面面的信息。行为艺术作为一种表现文化,作为反映社会事件的现代艺术表达形式,在世界以开放包容的姿态迎接各类文化的冲击时,也乘上了这艘快艇。近年来,行为艺术不再局限于街头这片小天地,文创产品、旅游产业、美食文化中到处都有其踪迹,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儿女的民族荣誉感都具有深刻意义。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行为艺术始终都是独树一帜的现代艺术表现形式,其在从小众走向大众的过程中,有改变也有保留,但其一直都秉持着自己的态度,在保持自己的艺术风格的同时,不断吸纳不同民族的艺术表现风格,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民族的转化为世界的。

而今中国的各项民生指标都表明,走符合中国人自己的道路是正确的。在党和国家的带领下,各族人民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绘制美好家园,将设想转变为现实,用科技造福人类,把为人民服务始终作为第一宗旨,物质与精神两手抓,建立友好邦邻,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跨时空距离渐渐拉近,从不同层面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贡献着力量。近两年,虚拟贸易悄然而生,网络的发达使世界话语的交流方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碎片化的时间被信息占据,人们从紧张繁忙的工作中也能获得点滴幸福感,如发生在遥远的南北极科考驻扎地的故事、载人飞船上宇航员的天宫课堂、抖音中最美女医学生接力做心肺复苏挽救老人。

文化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尤以科技影响最为突出,让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文化相结合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内涵借助行为艺术展示出来,把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提炼出来,让传统文化渗透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成为中国人骨子里的DNA。

文化是一棵树,主干、支干、新叶与旧叶之间不断交叉、生长,才有持续迸发绿意的盎然生机,夜以继日地悄然生长着,有阳光和水分,才能使之永远繁茂。文化是生长的、更迭的、扩散的,它在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异域、东方与西方的交融中,不断推陈出新,不断涅槃重生。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记载着最灿烂的华夏文明——它有侠肝义胆的英雄、荡气回肠的诗词、琨玉秋霜的雅士、杳霭流雾的自然景观,是无与伦比的智慧,是以人为本的信念。

行为艺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背景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审美新定义,通过承载中国文化的人和物,最大程度地彰显中国文化的亲和力。在千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继承为本,以创新为魂,为世界奉献文化的饕餮盛宴,巩固新时代中国文化价值体系,让小艺术绽放大光彩,以小见大,包罗万象,用最慷慨的姿态迎接每一次文化融合。

参考文献

[1]黄世龙.现代服装文化概论[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梁玖.新编艺术概论[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刘丕坤,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4]Asura.伊夫·克莱因:人生,就是一场行为艺术[J].东方艺术,2016(03):139-143+138

[5]张黔.艺术美学导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蔡青.行为艺术与心灵治愈[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猜你喜欢

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传承 民族 文化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什么是文化
爆笑街头艺术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对公共艺术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