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策略研究

2022-05-14王小芳

文化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杨家将弘扬中华民族

王小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 ]。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是我们的骄傲,也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现以杨家将民族精神为例,探索当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可行性策略。

杨家将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

杨家将民族精神内涵

从北宋到当代,一千多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不论是历史典籍中的杨家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还是戏剧词曲、小说传奇、影视作品中的杨氏四代、杨门女将,人们印象最深的仍然是这个以“英雄群像”为中心的精忠报国的大家族。围绕杨氏一族的英雄人物,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主要有如下几点:

爱好和平,追求安宁。战乱频繁的年代里,杨家将在外敌入侵时,果断勇敢地走上战场,英雄主义的背后,更多体现出中国人“协和万邦”的理念,体现出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甘于奉献,团结统一。杨家将故事的感人之处在于,其事迹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从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杨氏一族,到结义兄弟乃至杨家仆人,他们都能够团结一心,为保家卫国而战。

忠勇爱国,自强不息。中国古代重视家风,如果以一个词概括杨氏家风,非“忠勇”莫属。这种忠诚勇敢涵养出一代代杨家人的家国情怀,使其能在各种艰难情形之下,不屈不挠,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杨家将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

杨家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它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追求和平、自强奋斗等精神内涵与今天我们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现状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要对杨家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形成高度的自豪感,并能积极去维护。而对其最好的维护就是传承和发展好杨家将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把握好、讲清楚、说明白杨家将民族精神。目前,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来看,从研究成果、研究机构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对杨家将传说的关注和研究,相关的著述颇为丰富,如历史学视域的研究、文学视角的分析以及民族学角度的探讨等,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地先后成立的关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机构也发挥了引领传承的示范作用,为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2 ]。

另一方面,要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杨家将民族精神。任何文化传统,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同《礼记·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要将杨家将民族精神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维度上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经世致用,即立足当下,为治国理政提供资源,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为个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家园,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我们要从这一“现实和时代”的维度上,去立足新时代发展主题。目前我们在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时还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与当代生活、时代特征融合的深度不足。

文化根植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需要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必须与当代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当下的理论研究已涉及与时代的融合,但较为笼统,深度不足。

第二,融入国民教育缺乏系统性,力度不夠。

无论是宏观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还是微观下其中包含的任何一部分,如杨家将民族精神,其传播都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育者也颇为重视,但是在融入国民教育时其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形,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第三,走向大众的广度不足。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欲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必须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上,以杨家将民族精神为例,人们虽然都熟悉,但体验不深,其走向大众的广度仍显不足。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情况,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融入时代主题,重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发展增添动力

余嘉锡在论宋元之际的杂剧小说时曾说:“试更取其杂剧小说而观之,往往取两宋名将之事,演为话本,被之管弦,莫不欲驱胡虏而安中国。故扮演杨继业父子,为其能拒辽也;装点狄青,为其能平蛮也;描写梁山泊诸降将,为其诏安后曾与征辽也;推崇岳武穆,为其能破金也。其他牵连以及古今之贤臣勇士,皆所以鼓忠义之气,望中国复强。”[ 3 ]

从英雄传奇故事的演变和人民群众对其的改写塑造来看,杨家将民族精神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在战争离乱的时代里,杨家将故事曾经以强大的生命力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也鼓舞过人们的斗志。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发挥这一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发展总是与时代的需要相联系,总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展开。所以,只有传承发展创新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素,才能使这种文化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必须突出它与当代生活的内涵性关联,立足时代主题,“讲好杨家将故事”。目前人们对“杨家将故事”的讲述,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这种“模式化”虽然是对以往历史传说权威性的尊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少了结合时代语境的创新,针对此,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运用接地气的方式,给观众虽历经千年但仍然可以触摸的情感体验。以游客群较大的杨家将相关景点为例,景区的解说便是能带给民众深度体验的渠道之一。定型的是故事情节,但讲述中的细节与讲述语言则可以结合时代主题,关注大众的接受体验,从而使杨家将的故事与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为时代的发展注入动力。

融入国民教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

文化的主体指向人的发展,亦需要由人来传承。精神只有内化为国民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才能发挥其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传承发展民族精神最基础的方式无疑是包含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国民教育。其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带有鲜明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所以,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将其系统融入国民教育中,可以有效养成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比如以“杨家将英雄的家国情怀”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见下表)融入不同阶段的国民教育中。

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教育者可以去创作符合“国民教育”的文本与学习资料,打造相关的实践基地,将杨家将民族精神有条理、有步骤、成系统地融入国民教育的不同阶段,实现“民族精神”从初步认知到情感体验,再到强化信念的渐进式融入。

融入大众视野,整合各方力量

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是全民族的大事,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离开了大众化中个人的接受与认同,其便难以传承和创新,更不可能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除了整合资源,协同攻关,还需要借助学者的努力、相关部门的推动实现杨家将民族精神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实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比如,通过“空间文化”的设置、“民俗文化”的浸润和“文创产品”的推动让杨家将民族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充分发挥各类“空间文化”的作用。

杨家将文化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还表现在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化景观上,如庙宇、塑像、祠堂、地名等古迹遗存。据统计,仅纪念杨家将的庙宇,全国各地就不下百处。这些“空间文化”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5 ]。以笔者所在家乡为例,就有被称为“杨家将故里”的杨家城。作为英雄的诞生地、出发地,杨家城承载着英雄的壮志与理想。比如城内寓意“树在人安,根留麟州”的杨业手植树、解除战时军民后顾之忧的两口千年古井、将军祠内遥远而熟悉的兵器和壁画等,都在讲述着历史的风云和英雄的过往。所以,在建设杨家将文化产业园时,借助与之相关的旧址、祠堂、博物馆、特色街巷等资源,把杨家将的精神与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景观细节、每一处建筑架构中,让百姓感受到杨家将的可敬、可亲,进而感知杨家将精神的可贵、可传。

第二,依托“民俗+创作”,凭借科技助力,推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

对于和杨家将相关的地域而言,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和地理景观外,往往还会有一些相关的“民俗活动”,如陕北的剪纸、刺绣、面花以及节庆歌舞等。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融入“杨家将主题故事”,也是推动其走向民间、走近人们生活的有效方式。

同时,鼓励不同群体扎根现实的文艺创作,如河南“天波杨府”精心打造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结合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经由舞台艺术演员的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生动而深刻,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故事讲述与文艺创作的开拓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 6 ]。

另外,围绕杨家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是讲好杨家将故事的重要渠道,可以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杨家将故里神木的杨家将公仔、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等,都是宣传杨家将文化、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文创产品的设计除了要有本土特色,体现杨家将精神的内涵,同时还应该兼顾“实用性”“功能性”与“体验性”,让文创产品能够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达到“以用延意”的效果,实现“文化精神与创意产品的深度融合”,以此扩大杨家将民族精神在大众视野中传播的广度。

杨家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探索有效的传承发展杨家将精神的策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能增强人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文化自信”。总之,在文化自信視域下,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让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下去,需要时代化的表达方式,需要系统化的教育设计,更需要大众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庞士让.弘扬杨家将文化论纲[C].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08-313.

[3]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416.

[4]王华东.传统文化内驱力视角下中华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08):13.

[5]李爱军,司徒尚纪.杨家将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地名分布[J].热带地理,2008(03):193-198.

[6]秦璇.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J].当代经济,2015(18):94-9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榆林市科技局项目“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CXY-20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杨家将弘扬中华民族
登雁门关
湘楚文化之杨家将与太极起源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多元民族文化影响下的杨家将故事考察——以契丹射鬼箭仪式与杂剧《昊天塔》为中心
弘扬雷锋精神,既不左,也不右
The Main Modes of Alternative Education in Mainland China and Their Impact on Traditional Education
弘扬“最美” 打造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