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视域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策略研究

2022-05-14王小芳

文化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王小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1 ]。

在中华文化体系中,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历久弥新,是我们的骄傲,也是今天坚定文化自信的底气。现以杨家将民族精神为例,探索当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可行性策略。

杨家将民族精神的内涵及其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

杨家将民族精神内涵

从北宋到当代,一千多年来,杨家将的故事一直以不同的形式流传。不论是历史典籍中的杨家三代(杨业、杨延昭、杨文广),还是戏剧词曲、小说传奇、影视作品中的杨氏四代、杨门女将,人们印象最深的仍然是这个以“英雄群像”为中心的精忠报国的大家族。围绕杨氏一族的英雄人物,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主要有如下几点:

爱好和平,追求安宁。战乱频繁的年代里,杨家将在外敌入侵时,果断勇敢地走上战场,英雄主义的背后,更多体现出中国人“协和万邦”的理念,体现出人们对和平安定生活的渴望。

甘于奉献,团结统一。杨家将故事的感人之处在于,其事迹主体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群人,从有血缘关系、婚姻关系的杨氏一族,到结义兄弟乃至杨家仆人,他们都能够团结一心,为保家卫国而战。

忠勇爱国,自强不息。中国古代重视家风,如果以一个词概括杨氏家风,非“忠勇”莫属。这种忠诚勇敢涵养出一代代杨家人的家国情怀,使其能在各种艰难情形之下,不屈不挠,为国家的利益而奋斗。

杨家将民族精神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关联

杨家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特定时期的具体体现,它深深根植于延绵数千年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其中蕴含的爱国主义、英雄主义、集体主义以及追求和平、自强奋斗等精神内涵与今天我们弘扬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一脉相承,至今仍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现状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要对杨家将民族精神的内涵有较为全面和深入的理解和把握,形成高度的自豪感,并能积极去维护。而对其最好的维护就是传承和发展好杨家将民族精神。

一方面,要把握好、讲清楚、说明白杨家将民族精神。目前,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来看,从研究成果、研究机构来看,均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尤其是对杨家将传说的关注和研究,相关的著述颇为丰富,如历史学视域的研究、文学视角的分析以及民族学角度的探讨等,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地先后成立的关于“杨家将文化”的研究机构也发挥了引领传承的示范作用,为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研究基础[ 2 ]。

另一方面,要继承好、发展好、践行好杨家将民族精神。任何文化传统,要存在和发展就必须与时俱进,跟上时代的步伐。如同《礼记·大学》中所说:“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如此,才会有旺盛的生命力。同时,我们要将杨家将民族精神放置在中华传统文化的维度上去研究。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作用,便是经世致用,即立足当下,为治国理政提供资源,为社会发展创造条件,为个人安身立命提供精神家园,所以,其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我们要从这一“现实和时代”的维度上,去立足新时代发展主题。目前我们在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时还存在如下不足:

第一,与当代生活、时代特征融合的深度不足。

文化根植于生活。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也需要经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在新时代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必须与当代生活和时代特征紧密结合,才能实现其可持续发展。当下的理论研究已涉及与时代的融合,但较为笼统,深度不足。

第二,融入国民教育缺乏系统性,力度不夠。

无论是宏观上的中华民族精神,还是微观下其中包含的任何一部分,如杨家将民族精神,其传播都是国民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教育者也颇为重视,但是在融入国民教育时其呈现出“碎片化”的情形,缺乏系统性的设计。

第三,走向大众的广度不足。

文化作为社会发展的“软实力”,欲发挥凝心聚力的作用,必须让其“飞入寻常百姓家”。当下在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上,以杨家将民族精神为例,人们虽然都熟悉,但体验不深,其走向大众的广度仍显不足。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策略分析

针对目前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情况,笔者认为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融入时代主题,重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发展增添动力

余嘉锡在论宋元之际的杂剧小说时曾说:“试更取其杂剧小说而观之,往往取两宋名将之事,演为话本,被之管弦,莫不欲驱胡虏而安中国。故扮演杨继业父子,为其能拒辽也;装点狄青,为其能平蛮也;描写梁山泊诸降将,为其诏安后曾与征辽也;推崇岳武穆,为其能破金也。其他牵连以及古今之贤臣勇士,皆所以鼓忠义之气,望中国复强。”[ 3 ]

从英雄传奇故事的演变和人民群众对其的改写塑造来看,杨家将民族精神反映着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普通民众的审美情趣。在战争离乱的时代里,杨家将故事曾经以强大的生命力寄托着人们对和平和安定的渴望,也鼓舞过人们的斗志。今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同样需要发挥这一民族精神的影响力。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每一个时代的民族精神发展总是与时代的需要相联系,总是围绕特定历史时期的主要任务展开。所以,只有传承发展创新反映时代特征、适合社会发展要求的因素,才能使这种文化精神充满生机与活力。

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必须突出它与当代生活的内涵性关联,立足时代主题,“讲好杨家将故事”。目前人们对“杨家将故事”的讲述,呈现出“模式化”的特征。这种“模式化”虽然是对以往历史传说权威性的尊重,但在一定程度上少了结合时代语境的创新,针对此,可以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充分借助新媒体手段,运用接地气的方式,给观众虽历经千年但仍然可以触摸的情感体验。以游客群较大的杨家将相关景点为例,景区的解说便是能带给民众深度体验的渠道之一。定型的是故事情节,但讲述中的细节与讲述语言则可以结合时代主题,关注大众的接受体验,从而使杨家将的故事与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播,为时代的发展注入动力。

融入国民教育,形成全面系统的认知

文化的主体指向人的发展,亦需要由人来传承。精神只有内化为国民的文化素养,外化为人的实践行为,才能发挥其塑造“时代新人”的重要作用。传承发展民族精神最基础的方式无疑是包含幼儿园教育、义务教育、高等教育等在内的国民教育。其是人们接受教育的最基本途径,也是带有鲜明特色和强烈时代精神的公共教育。所以,在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时,将其系统融入国民教育中,可以有效养成民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4 ]。比如以“杨家将英雄的家国情怀”为例,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见下表)融入不同阶段的国民教育中。

通过系统化的设计,教育者可以去创作符合“国民教育”的文本与学习资料,打造相关的实践基地,将杨家将民族精神有条理、有步骤、成系统地融入国民教育的不同阶段,实现“民族精神”从初步认知到情感体验,再到强化信念的渐进式融入。

融入大众视野,整合各方力量

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是全民族的大事,需要所有成员的共同努力。离开了大众化中个人的接受与认同,其便难以传承和创新,更不可能形成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除了整合资源,协同攻关,还需要借助学者的努力、相关部门的推动实现杨家将民族精神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实现学术性与普及性的统一。比如,通过“空间文化”的设置、“民俗文化”的浸润和“文创产品”的推动让杨家将民族精神“飞入寻常百姓家”。

第一,充分发挥各类“空间文化”的作用。

杨家将文化不仅表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还表现在很多与之相关的文化景观上,如庙宇、塑像、祠堂、地名等古迹遗存。据统计,仅纪念杨家将的庙宇,全国各地就不下百处。这些“空间文化”也成为“弘扬民族精神,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资源[ 5 ]。以笔者所在家乡为例,就有被称为“杨家将故里”的杨家城。作为英雄的诞生地、出发地,杨家城承载着英雄的壮志与理想。比如城内寓意“树在人安,根留麟州”的杨业手植树、解除战时军民后顾之忧的两口千年古井、将军祠内遥远而熟悉的兵器和壁画等,都在讲述着历史的风云和英雄的过往。所以,在建设杨家将文化产业园时,借助与之相关的旧址、祠堂、博物馆、特色街巷等资源,把杨家将的精神与文化,渗透到每一个景观细节、每一处建筑架构中,让百姓感受到杨家将的可敬、可亲,进而感知杨家将精神的可贵、可传。

第二,依托“民俗+创作”,凭借科技助力,推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

对于和杨家将相关的地域而言,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和地理景观外,往往还会有一些相关的“民俗活动”,如陕北的剪纸、刺绣、面花以及节庆歌舞等。在各类民俗活动中融入“杨家将主题故事”,也是推动其走向民间、走近人们生活的有效方式。

同时,鼓励不同群体扎根现实的文艺创作,如河南“天波杨府”精心打造的大型战争史诗剧目《忠烈千秋杨家将》,结合声、光、电等科技元素,经由舞台艺术演员的表演,把“杨家将”的英雄事迹描绘得生动而深刻,带给观众“沉浸式的体验”。这种故事讲述与文艺创作的开拓创新,可以有效地推动杨家将故事的传播[ 6 ]。

另外,围绕杨家将英雄人物及其事迹进行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是讲好杨家将故事的重要渠道,可以助力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杨家将故里神木的杨家将公仔、以杨家将为主题的剪纸作品等,都是宣传杨家将文化、弘扬杨家将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在此基础上,文创产品的设计除了要有本土特色,体现杨家将精神的内涵,同时还应该兼顾“实用性”“功能性”与“体验性”,让文创产品能够走进民众的日常生活中,达到“以用延意”的效果,实现“文化精神与创意产品的深度融合”,以此扩大杨家将民族精神在大众视野中传播的广度。

杨家将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探索有效的传承发展杨家将精神的策略,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能增强人们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的“文化自信”。总之,在文化自信視域下,让中华文化“活”起来,让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传承发展下去,需要时代化的表达方式,需要系统化的教育设计,更需要大众化、数字化的传播方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

[2]庞士让.弘扬杨家将文化论纲[C].陕北历史文化与杨家将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12:308-313.

[3]余嘉锡.余嘉锡文史论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416.

[4]王华东.传统文化内驱力视角下中华文化传承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9(08):13.

[5]李爱军,司徒尚纪.杨家将文化的起源、扩散和地名分布[J].热带地理,2008(03):193-198.

[6]秦璇.打造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推动河南文化旅游产业新发展[J].当代经济,2015(18):94-96.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0年榆林市科技局项目“杨家将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发展研究”(编号CXY-2020-01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弘扬中华民族民族
哪项世界遗产被 誉为“中华民族不 屈的脊梁”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
MINORITY REPORT
做人美德
On the Application of CLT in Teaching of Listening & Speaking in Rural Middle Schools of China
季札挂剑
弘扬国学文化 畅游艺术天地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传承 民族 文化
被民族风玩转的春夏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