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探究

2022-05-14成青

文化产业 2022年10期
关键词:工匠中华精神

成青

工匠精神的内涵与时代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7年10月18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工匠精神是指在某项具体的工作中几十年如一日精益求精,打造顶级质量的理念和追求。从庄子的“道也,进乎技矣”,《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老子的“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中都能看到工匠精神的身影。这不仅要求从业者要具备精湛的技术,在思想层面也要有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职业操守,在目标层面要有追求极致、精益求精的职业品格,行为层面要有开拓创新、持续专注的执着。

中国工匠精神源远流长,在传统文化中不难寻其踪迹。正是由于技术从业者对技艺执着专一、追求完美的态度,对产品精雕细琢、精益求精的精神,才创造出我国传统手工业的辉煌成就。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到来,工匠精神作为一种优秀的职业道德文化,其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中国要实现从经济大国向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转型,需要大量具有工匠精神的“大国工匠”作为支撑,需要大量富有匠心的企业、产品、品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缺一不可,工匠精神中蕴含的职业理念和价值取向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敬业和诚信精神高度契合,有利于社会形成推崇工匠精神的氛围,有助于提升各行各业的敬业精神,有助于社会提高对劳动者的价值认同,形成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文化氛围,树立劳动光荣、奉献伟大的精神风尚。另外,在快速发展的社会生产中,以脚踏实地、专注持久、沉稳持重为品质内核的工匠精神能有效地克服喧嚣浮躁、急功近利的心态,使劳动者的行为特点回归严谨与朴实。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意义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凝聚着中国古代工匠的智慧与品格,因此,可以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构建工匠精神培养教学体系,探讨将其应用到教学中的方式与路径。

有助于提升高职学生的文化自信和职业自信

工匠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自古就不乏匠人和工匠精神,无论是向师襄学琴极致追求技艺的孔子,善于解牛的庖丁,精于木工的鲁班,还是古代的长城、瓷器、丝绸、造纸术,其中都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工匠精神。作为华夏儿女,我们有责任把这种文化传承下去。在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实现中华文化精神的延续。另外,广大技能人才是工匠精神的主要传承者、实践者、创新者。受重仕轻工传统观念的影响,目前社会上存在技术技能人才地位不高,学生不愿就读职业技术院校的现象。在高职《中国传统文化》教学中融入工匠精神教育,能在一定程度上塑造学生正确的人才观、价值观,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自信。

有助于提升《中国传统文化》教学的实效性

2017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贯穿国民教育始终;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传统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采用以人文知识传授为主的学科教学模式,将文化与职业素养割裂为两个教学部分,内容单一,学生兴趣不高,教学的实效性不强。在教学中遵循高职教育的特点,归纳中华传统文化中蕴涵的工匠精神元素和现代企业期许的工匠精神要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工匠精神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纠正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以及人文素质课的偏见,为高职工匠精神的培养开辟新视角,达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培养目标。

有助于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就业摆在了重要位置,并提出了高职扩招100万人的目标。提高人才的职业综合素养成为实现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之一。高职院校承担着为国家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重任,是培养工匠精神的前沿阵地,但此类院校大多存在“工匠精神”在教育教学中渗透不够、更侧重学生专业技能提升、对学生综合职业素养培养不够重视等问题,因此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势必会受到限制。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在高职教育中以中华传统文化为依托,厚植工匠文化,探索时代价值,培养学生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品格,有助于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的认同与理解,促进学生优良职业道德的养成,激发出其运用专业知识为社会服务的热情,从而为中国制造业强国梦想的早日实现添砖加瓦。

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育人的路径

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系当中梳理出职业素养中的工匠精神,对工匠精神融入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评价等多个角度探寻工匠精神融入中华传统文化育人的有效路径。

优化整合教学内容,让职业素养贯穿全程

工匠精神与企业发展所需的诚信、担当、责任、创新等精神品质一脉相承。当今社会,绝大多数企业已意识到工匠精神的重要性,对员工的综合职业素养有了更高的要求。但在对本校2019级1000名高职大一新生的调查中,90%以上学生知晓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职业素养在职业发展中的重要性,也有工匠精神应用的专业诉求,但大多数学生对“工匠精神”的内涵了解不够全面,缺乏精益求精、专注创新的匠心精神。针对调查分析结果,结合“人文素养高、职业素质强、发展潜力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要求,可从知识、能力、素养三个维度将教学目标定位为将传统文化赏析、职业素质培育、价值观塑造三位一體有机融合,实现学生人文修养与职业素养的双重发展,以达到以德立身、以技傍身、德技并修的人才培养目标。

在教学中应依托中华传统文化,提炼其中的工匠精神元素,优化整合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重构为品文化、赏匠心两大模块,一是以品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仁、礼、孝、道思想为基础,感悟中华经典,传颂传统美德,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以及以德立身的职业品格、感恩敬业的职业素养、柔韧坚强的职业心态;二是将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技艺、传统服饰、中国茶文化的赏鉴与传统工艺中蕴含的匠心匠艺探析相融合,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创新精神,坚定文化自信。

灵活运用教学策略,探索教育教学模式

传统文化学习具有重视个性体验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应以学生为中心,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多维度建立学习任务单,创设体验情境,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一是以学生为主体将翻转课堂、案例教学、问题教学法等手段运用于课堂教学,开展讨论展示、头脑风暴、角色扮演、闯关游戏等多种教学活动,增强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主动性,提高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如在讲授中国传统服饰文化时,既讲述中国传统服饰的变迁,赏鉴传统经典服饰的文化内涵,又通过角色扮演体、职场情境穿搭、旗袍盘扣制作、旗袍匠人案例分析等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在参与中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的创新发展,在体验中感悟传统服饰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匠人精神,并内化为自己的品格。

二是以信息技术为辅助,运用智慧教室和在线平台等教学工具进行教学管理和反馈改进,将线上与线下相结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充分利用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和教学平台,借助在线平台、传统文化微信公众号、服饰穿搭App等自媒体平台,将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相结合,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性学习模式,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素质和教学效率。

三是以养成核心素养为导向开展教育活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如在《赏传统茶饮之韵,习茗中匠心匠艺》的教学中,除了讲授中国源远流长的茶文化以外,还可设置识茶类辨茶性、赏茶艺品茶韵、做实操习茶礼等教学环节,引导学生从泡茶前准备、制茶工艺、行茶操作等中感悟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提供有效的知行路径,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内容的拓展和延伸,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但目前高职公共课普遍存在实践活动少、内容形式单一、资源利用不充分等问题,这既会影响教学效果的提升也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学校在教学中可依托中华传统文化丰富的育人资源,结合专业特点,开展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实践活动。

首先,以小组为单位,以经典案例为核心,组织课内实践实操,如在《赏传统技艺之美,习工匠精神之心》教学中,利用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展家乡民间技艺探寻,例如,通过操作体验剪纸、皮影,与非遗传承人连线采访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将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充分利用第二课堂,以社会实践、社团实践活动为依托,搭建课外实践平台,读经典传文化、学技艺悟匠心、践行知行合一,将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渗透进去,形成浓郁的人文氛围。例如将中国的茶文化、服饰文化、民间技艺延伸到课外,开展课外实践活动,依托社会实践组织学生赴茶场实地感受制茶、采茶过程以及其中的匠心匠艺;依托汉服社团开展服饰佩饰制作、传统服饰展示活动,依托校内技能竞赛开展剪纸、书法技能竞赛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劳动实践,弘扬工匠精神,感受文化传承。

最后,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开拓校企合作育人第二课堂,为单一的学校育人资源做补充。如对接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校企合作单位与企业职工进行“面对面”交流活动、参观学习劳模创新工作室,近距离感受工匠文化、工匠品格;邀请企业技师、工匠开展讲座,进行现身说法,使学生感悟匠人匠心;将企业优秀员工事迹作为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帮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构建多元评价体系,促进学生持续发展

教学的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学习过程和效果的综合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式多样化、多层次化和科学量化将有效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效果并帮其提升学习积极性。对接人文、素养双提升目标,围绕教学任务,依托学习平台,制定线上线下多元化、课内课外多维度的考核评价机制,覆盖教学的全过程。

围绕工匠精神的培养,制定任务评价、职业素养评价等多个方面的考核评价内容,形成德技并修的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提升。如在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过程中制定涵盖德、技两方面的考核評价标准,而其考核评价的内容既要包括学生对中国茶文化历史、基本茶类、茶道礼仪等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又要依托乌龙茶冲泡小组实践活动,以冲泡流程是否规范,器具是否能整理、归类,奉茶是否注重礼仪等评价标准为依据,考核学生细致严谨、谦己敬人、团结协作等基本素养,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养成素质教育和劳动教育。

围绕课内外活动,教学评价应由教师、学生以及第三方综合完成,以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多层次化。如在《赏中国传统技艺,习工匠精神之心》的教学中,师生围绕剪纸、皮影操作实践,根据考评细则完成教师评价以及生生、组组互评;课后对接第二课堂,邀请学校管理人员、校企合作单位根据学生在校内技能竞赛、校外非遗文化实践基地和企业劳模创新工作室中的表现,进行第三方综合考评。

围绕工匠精神,使高职的中华传统文化教学在内容、教学方法、实践育人、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让传统文化、职业素养走进课堂,让课堂内容达到文化、素养育人双结合,有助于融传统文化、职业素养、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创新精神于一体的“培根铸魂、德技并修”教学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李广明.高职院校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探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6.

[2]王立荣.以传统文化涵养高职生工匠精神的路径探究[J].文化学刊,2021(06):176-178.

[3]孙玉宁,李海民.新时期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大学生工匠精神的途径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23):1-4.

[4]张行健.高职院校以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为依托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9(03):84-86.

[5]高海霞.依托传统文化教育培育工匠精神的策略思考[J].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7(04):53-55+59.

[6]郝琦,房磊.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涵养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11):45-49.

[7]吴军兰.谈谈高职院校《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J].考试周刊,2017(96):31.

[8]王洪伟.以互联网为媒介的中国传统文化教学模式初探[J].通讯世界,2019,26(07):365-366.

【基金项目】2019年湖南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工匠精神培养——高职《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编号:ZJGB2019298);2019年湖南理工职业技术学院院级科研项目“‘大思政’视域下高职传统文化课程改革研究”(编号:HVIT19zd001)。

猜你喜欢

工匠中华精神
90后大工匠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光影视界
工匠神形
拿出精神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