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生态学视域下乡村文化生态构建研究

2022-05-14刘亚波

中国集体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乡村文化

刘亚波

摘要:文章从文化生态学角度分析乡村文化生态构建,提出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的二元性:即国家以及各级地方政府对乡村文化的治理系统和乡村自身的文化治理系统。这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之魂,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的关键所在。因此乡村文化构建不只是文化设施的建立、文化资源的保护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而应是乡村的整体规划和新时代现代文明的发展一致,是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

关键词:文化生态学理论;乡村文化;乡村文化生态构建

一、文化生态学理论的提出及其基本观点

“文化生态学”最早是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斯图尔德,1955 年在他的《文化变迁理论》一书中提出的。他认为文化和环境是相互作用、不可分离的,还建立了一种地域生产方式是如何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作用的研究模式,这也是文化生态学提出的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他的学生罗伯特·F·墨菲进一步研究后得出一个更精确的结论:“文化生态理论的实质是指文化与环境 (包括技术、资和劳动)之间存在一种动态的富有创造力的关系。”(罗伯特·F·墨 菲,1994) 这种关系就是最原始的文化生态关系。墨菲认为环境因素在文化形成过程中非常重要,环境与文化的相互作用形成文化生态。斯图尔德认为“技术乃是历史所衍生,环境的关键部分是资源,通过文化认识到资源,通过技术获取资源。这是一种真正的文化理论。”(罗伯特·F·墨 菲,1994)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讲资源问题既是环境问题,也是生态问题,文化理论也就成为文化生态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生态学这一概念传入我国时间比较短,还没有进行广泛研究,因此还没有成为一门学科。文化生态学不是“文化学”、“生态学、“生态文明”,它也不是简单地“文化”+“生态”。(黄正泉,2015)文化生态学认为人与文化以及文化与环境之间是互动、相互作用的关系。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理论也认为人类是整个生存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和所有的其他物种群组成一个生命网。“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文化的因素,在生物层上建立起一个文化层。两个层次之间交互作用、交互影响,它们之间存在一种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不仅影响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也影响文化的产生和形成,并发展为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文化模式”。(傅治平,于苏光,2011)因此从这个意义来说,文化生态学是一种新的学科体系。

乡村文化生态构建也是各种因素的综合,不只是建立文化设施、保护文化资源和发展文化产业,而是乡村的整体规划布局以及各个建设环节都需要和新时代语境下现代生态文明的发展理念相一致。因此将乡村文化及其重塑构建放置于文化生态学中进行新的理解更符合其发展规律。根据文化生态学,乡村文化不仅受到环境和政府政策等的外部影响,而且很大程度上受乡村自身的生产发展方式变迁等内部因素的影响。所以也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乡村文化生态系统:一种是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针对乡村文化治理出台的政策方针,这些方针政策深刻影响着乡村文化公共服务的构建,以及村庄和村民对这些政策所做出的一系列反应构成了这一文化生态的基本格局。另一种是乡村自身所具有的文化治理系统,也就是指乡村自身拥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其孕育和发展乡村自身文化的功能,是乡村的一种内生文化。这种文化与乡村自身的生产发展方式、内在的价值结构和历史时空的变迁密切相关。只有这两种乡村文化生态系统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生态的构建,乡村文化才得以持续发展。

二、乡村文化生态构建面临的难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的衰落

一方面由于城镇现代化的快速推进, 大量乡村青壮年不断涌入城市,农村严重空心化、农民老龄化,使乡村的衰败成为不争的事实。由于农村空心化和老龄化,许多传统民俗和一些节庆活动日益减少。例如乡村传统手工技艺、地方特色戏曲等无人传承,出现断层。另一方面,据统计,2010~2016年,中国自然村总数 从271 万个减少到 261.7 万个,有10 多万个自然村在这6年间消失。村庄本应是传统文化传播和活动的场所,也是乡村文化的重要载体,但是随着乡村人口和数量锐减,昔日的乡村文化繁荣很难重现。

(二)乡村文化生态构建主力军的缺失

农民群体是乡村文化生态构建的主要力量和重要实践者。然而由于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已成为常态。长期在外打工的乡村中青年受城市和乡村这两种不同文化的影响,更富有活力的城市文化正一步步取代他们身上仅剩的一点乡土文化。受城市文化的影响,他们认为城市文化是先进的、现代的,而乡村文化是落后的、过时的,不愿传承并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构建。这样乡村文化构建过程中,老人和妇女、儿童就成为主要的践行者和建设力量,他们中大部分自身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有限,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們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构建的主动性。此外,大量的留守儿童也是乡村文化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他们却因受环境和父辈的影响,更多地选择了城市文化,并把其当成追捧的对象,而对自己的乡村文化嗤之以鼻。再加上乡村文化在乡村教育方面不重视,使这些乡村儿童从小对乡村文化自身独特性和价值没有正确的认识。由此可见,乡村文化生态构建过程中,农民群体作为主要力量严重缺失,乡村文化构建也就没有了动力。

(三)乡村文化自身发展的滞后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发展相对于城市发展一直是滞后的。尽管大部分地区(尤其中西部)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悬殊比较大,但城乡居民文化水平的差异更为明显。一是消费观念的差异:教育文化娱乐支出在城镇居民家庭中的比重远远高出农村居民家庭;二是文化娱乐活动形式的差异:农村的娱乐活动局限于广播、电视、棋牌等,而城市的选择很多,有KTV,电影、电视,还有健身、阅读、旅游等,生活比较丰富。三是文化设施的差异:农村文化设施比较单一、落后,利用率很低,各乡镇的文化站、活动室和乡村图书室等也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形同虚设。而城里的电影院、公园、博物馆、图书馆和健身馆等随处可见,这些都是城市居民生活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此外,许多乡村行业能手和民间艺人都慢慢流向城市,乡村传统文化的内生动力不足,这也使得乡村公共文化服务原有的载体缺失,严重阻碍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的建设。

三、乡村文化生态的构建

(一)构建以人才培养体系为基础的乡村主体

乡村文化的不断衰落说到底就是乡创人才的严重缺乏。要实现乡村文化生态的构建最终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必须破解人才瓶颈。乡村主体的构建需要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共同努力,构建新型社群,组建多层次文化人才队伍。这种新型社群既有原住村民也包括新村民(乡创人员、志愿者等),构建一种现代、新型的乡邻关系。同时各级政府应创新用人机制,在职称职级、机构编制和福利待遇等方面不断向基层倾斜,利用公益组织、社群组织创建乡创人才基地等,吸引更多的志愿者、驻村青年参与到乡村文化建设中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原生动力。最后,要重视培育和提升农民自身的文明素养和专业技能,形成良性自我发展,使农民最终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二)因地制宜,“一村一规划”,合理开发乡村特色产业

乡村振兴要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使各类生产要素与农村的土地、生态、文化等资源有效结合从而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同村庄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而乡村各自的自然景观、人文历史、风俗习惯、历史遗迹等又是凸显和展示乡村文化的载体。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文化这种独有的特性在慢慢消亡和破坏。因此各级政府应大力开展“一村一规划”,不断挖掘当地独有的文化古迹,振兴乡村文化。同时在优先发展农业的基础上,适当发展第三产业,使农业、旅游业、文创业高度融合,打造区域文化产业带、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提升乡村文化内涵,不仅为农民带来客观的经济收益而且提高了乡村文化质量。

(三)注重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增强村民文化自信

传统文化中孕育着许多优秀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我们民族之根脉。弘扬和挖掘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大古村落、古建筑、地貌景观、工程遗产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同时利用乡村凝聚优势,大力开展和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动。这些对于构建乡村的文化生态有着不可替代的独特地位。同时应以乡村为依托因地制宜,继承和发扬本土精神内涵,沿袭传承古朴的工艺制作,建成有当地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情感的纽带,它能够增进老百姓之间的情感交流。保护和传承优秀乡村文化,能够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和主人翁意识,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构建的内驱动力。利用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正能量,比如孝文化、红色文化、延安精神等,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文明之风。此外,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促进城乡文化交流,立足鄉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以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创造性转化、创新型发展,推进乡村绿色发展,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格局。

(四)加强和构建乡村特色教育,为乡村文化振兴提供动力源泉

在许多偏远地区,甚至是一些交通便利的村镇,传统乡村教育随着学生的大量流失而渐渐失去了它原有的功能。有的学校甚至变成了休闲广场和娱乐场地。一些优秀的乡村教师被抽调到县城中小学。由于传统乡村教育的没落,很多家庭选择去城镇生活居住,使乡村文化构建失去了动力源泉。因此,各级政府应该重新构建和规划乡村教育,使之成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中之重,培养一批批优秀的乡村教育工作者。一方面在教学理念上,要加强教师对本土文化的教学和研究,打破原来城乡统一的考试标准,增加实践内容;另一方面在教育对象上,不仅要加强学生对乡村文化重要性教育,而且要培养他们具备现代文明素养,比如合作意识、开放意识、创新精神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真正意义懂乡村、爱乡村的优秀乡创人才。同时在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注重培育教师的乡土情怀,解决教师待遇问题,突出乡村教师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作用,打造一支稳定、充满乡土情怀、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乡村文化振兴带来新的活力和动力。

(五)构建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

乡村文化生态的构建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满足农民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保障。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缩小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差距,想办法、谋规划不断创新乡村文化发展模式,争取实现城乡文化共享。此外还应加大乡村公共文化空间设施提升力度,提高乡村公共文化产品的质量,加大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力度,为乡村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提供强有力保障。

四、结语

乡村文化生态构建应该与美丽乡村建设和特色小镇有机结合,在不断挖掘乡村特色文化符号的同时,充分利用当地特色文化资源,走差异化和特色化发展之路。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乡村文化是自然、社会、人类、文化、经济等有机结合的统一整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只有将生活与生产、伦理与教育、民俗与文明、道德与法律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文化的构建。

参考文献:

[1]崔明昆.文化生态学的理论方法与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4(05):58-64.

[2]傅治平,于苏光.黎族生态摭谈[J].琼州学院学报,2011,18(01):9-12.

[3]黄正泉.文化生态学(上册)[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

[4]吕宾.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重塑的必要性、困境与路径[J].求实,2019(02):97-108+112.

[5]罗伯特·F·墨菲.文化与社会人类学引论[M].王卓君,吕迺基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

[6]刘志成.文化生态学:背景、构建与价值[J].求索,2016(03):17-21.

[7]聂永江.乡村文化生态的现代转型及重建之道[J].江苏社会科学,2020(06):53-61+242.

[8]乔海燕.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嘉兴乡村文化重塑的实践研究[J].轻工科技,2020,36(05):121-122+151.

[9]王冠,罗友平.重塑乡村文化生态助力乡村振兴[N].经济日报,2020-12-4(011).

(作者单位:中共陕西省委党校科技与文化教研室)

猜你喜欢

乡村文化
乡村文化建设切勿浮于表面
城镇化背景下陕西乡村文化发展路径探究
美丽乡村文化传承的研究
十八大以来乡村文化发展的机遇和挑战
反思乡村文化与乡村教育
被人情绑架的乡村酒席——记忆乡村文化
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路径选择的重庆市长寿区实践
中国传统乡村建筑的复兴
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乡村文化的保护研究
乡村书屋的服务需求、建设难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