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领先的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应如何打造?
2022-05-14李加加
李加加
高端医疗器械是国家高端制造业发展水平的标志,同时关系到公共卫生、疾病防控、健康保障体系建设和医疗体制改革等诸多民生问题。在成都2022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大力发展创新药和高端医疗器械”是重要内容。
“这是成都2019年印发《关于促进成都医药健康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建设国内领先的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研发制造基地’之后,对医疗器械尤其是高端医疗器械研发制造的又一次强调。”电子科技大学信息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四川省脑科学与类脑智能研究院院长尧德中教授指出,中国作为医疗器械产业最为完善的国家之一,中低端产品与进口产品已几无差距,部分产品的性能较进口产品甚至更为优秀,“目前主要差距还是在高端医疗器械。”
当下,从中央到地方,对高端医疗器械自主创新的重视已经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抓住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和产业“建圈强链”机遇,成都有望联合重庆优势互补,在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及京津环渤海湾三大医疗器械产业集聚区之外,打造一个新的富有竞争力的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高端医械“智”向未来
高端医疗器械涉及电子信息技术、临床医学、精密光学、自动控制、流体力学、机械、化学、药学等多学科,受制于基础学科和基础工业开展时间较晚等因素,我国很难在短期内实现追赶。
“但是在‘数’‘智’化领域,我国和其他主流科技强国始终处于此消彼长、各有千秋的地位。”尧德中提出,利用好我国良好的“数”“智”化基础设施,并将其渗透进医疗器械产品的需求定义、产品研发、市场销售等各个环节,利用“数”“智”化的精准性实现诊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利用“数”“智”化的高效性实现产品研发效率的提升,有助于实现国产医疗器械产品弯道超车。
数字技术已经贯穿医疗器械产业链条,涉及医学信息采集、数据传输、智能分析、临床应用等,并带来新一轮的医疗器械升级换代。如5G技术可提升数据传输的速度与稳定度,而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医疗器械设备之间的互联互通,使得智慧病房变为现实;又例如,深度学习和模式识别技术在疾病诊断方面的应用,将会使得越来越多的专家诊断系统在中小医院普及,进一步缩小地区间、医院间的诊断水平差距。
“值得一提的是,医疗器械产业所依托的基础行业——电子信息产业和医药健康产业,均是成都市的支柱产业。”尧德中强调。当前,成都已经在生物材料、IVD(体外诊断产品)、血透设备、医学影像、脑科学等领域形成一定优势,下一步可从五个角度继续推进高端醫疗器械的创新突破与生态圈的成型成势。一是积极引导企业与科研院所合作,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二是结合医疗器械产业高风险、涉及科研伦理等多方面特点,加快制定完善产业发展政策、行动方案和系统研究推进机制;三是围绕高端医疗器械产业链实施精准招商,营造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四是抢抓国际国内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发展契机,推进企业培育和发展,加快打造领军本土高端医疗器械企业;五是根据医疗器械产品多学科、多产业融合的技术特点,加强各相关产业生态圈和产业功能区的合作。
成渝合作由点到面
作为后起之秀,成渝已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体的产业结构,集聚信息通信技术及科研产业集群。其中,新材料、电子信息产业、医药健康产业是四川省的“5+1”产业,也是重庆市的七大主导产业,产业基础好、产业链齐全。
2021年10月发布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支持成渝共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和协同创新示范区。
如何推动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协力创新?成渝地区当前已经形成合作样板。据尧德中介绍,成渝地区在发展脑机接口产业方面产业基础、平台建设和科研资源优势明显,已经初步形成脑机接口产业与生物医药、信息科学、新材料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未来有可能率先打造出具有竞争力的医疗器械产业集群。
尧德中提出,整个高端医疗器械领域,成渝地区的合作基础颇丰。医疗资源方面,截至 2021年5月底,成渝城市群内三甲医院共138家,其中包括两家国内顶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两地的优质医疗资源为发展高端医疗器械提供了优良的临床资源和技术保障;临床检验检测方面,成渝城市群医疗器械临床检验检测服务机构达30家;企业方面,成渝城市群共有Ⅱ类、Ⅲ类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共52472家;人才方面,当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已经成立,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成渝地区20所高校已经加入,能够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跨越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再比如,成渝地区拥有一家国家级学会——中国生物材料学会,这是全国200余家学会中与医疗器械产业关系最紧密的学会之一,可为成渝地区医疗器械产业提供学术交流、智库咨询、专业培训等服务。”
“下一步,应首先搭建好联合科研平台。”尧德中建议,可以考虑由三方(中央+川渝)共同出资,或由国家自然基金委或科技部出一部分资金,四川和重庆各出一部分资金,三方共建科技项目平台,发布与两地密切相关的项目指南,鼓励成渝两地的科学家联合开展科学研究;也可以成渝两地+全国甚至国外优势单位联合研究,从而调动本地和国内外优势资源共同解决成渝地区面临的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难题,为包括高端医疗器械在内的产业提供科创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