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如何支持生物医药行业
2022-05-14
建议商业银行转变思维,对醫药企业改变传统的关注企业盈利和实物抵押物的审贷模式,向判断企业核心竞争力(例如专利获取、人才队伍等)的新模式转型。打破依赖历史业绩和担保作为贷款审批主要标准的传统,为医药行业制定专属的信用评价体系。
以全新评价标准解决信息不对称,解放审贷思维。一方面,可充分建立与专营医药细分行业的风投、创投机构的共享机制,因为风险投资通常会深耕于某一行业细分领域,同时可加强与科创孵化器、行业协会、评估公司等的合作,借助外部信息来评级企业。另一方面,商业银行自身应提高对生物医药企业的判断能力。
多途径取得风险补偿,平衡收益风险。一是开展投贷联动业务。部分商业银行集团内已拥有金融全牌照,可通过“贷款+子公司股权直投”“贷款+子公司远期权益”等方式开展投贷联动。商业银行与投资公司优势互补,在客户推介、信息共享、贷后管理、交叉预警等方面开展合作,通过股权收益来弥补债权的风险,通过债权的刚性约束来保证投资的安全。
二是充分利用风险补偿机制。借助政府提供的业务贴息、利差补贴、风险补偿等政府激励政策,通过政府引导、商业化运作、专业服务的模式,为部分信誉良好的企业提供无抵押、免担保信用贷款;与保险公司合作,建立“政府+银行+保险”的风险分担机制;与担保公司合作,通过批量担保和个案担保两种形式,为企业的信贷提供担保。
三是构建层次明晰的产业基金。建议构建政府牵头的“母基金+产业引导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并购基金”投资体系。以母基金拓宽融资渠道,争取各类引导基金参与,探索与市场化资本的合作;设立产业引导基金,吸引资本引导早中期优质医药高新技术项目落地;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培育一批具备自主研发能力、掌握核心技术的医药企业;设立并购基金,帮助部分掌握核心技术但经营不善的企业实行并购重组,完善退出通道。
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方案,创新业务产品。一是针对医药企业不同生命周期的特点和融资需求,为授信产品设计匹配运作规则。在初创期探索风险分担业务,并在专利等动产上探索质押模式;在成长期和成熟期开展税款返还担保、股权质押、项目贷款、并购贷款、供应链金融等多种贷款形式;在衰退期建立退出机制,打破传统授信压缩退出的局限,引入上市、被并购、技术转让、清算等多种退出模式。
二是依托数字金融开发新产品。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取公共信用信息,包括政府部门信息和公用事业信息等,将重视固定资产的传统抵押模式转向更注重企业资信状况、交易数据、资金流向、供应链等多维度的全景式授信模式。
三是加强资产池、现金管理等产品应用,以产品带结算,沉淀低成本资金,做好项目延伸。做好医药企业归行结算,将授信客户的结算流水长期锁定。有选择地给予差异化的定价策略,既能增加客户黏性提升综合收益,也能及时监控企业情况做好贷后管理和风险预警。
丰富风险缓释及退出机制,优化担保措施。一方面,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业务,加大对拥有核心技术的生物医药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针对创新能力强、成长性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企业推出知识产权质押贷、科技成果转化贷、人才贷等特色信贷产品。主动对接政府部门,积极搭建互通互联桥梁纽带,构筑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平台。同时,进一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评估公司的资质管理,保证商业银行能够获得准确专业的评估信息。另一方面,通过加快资产流转实现多方受益。传统企业经营不善的结局往往是破产清算还债,但医药企业若有核心技术,则其市场价值可进行估价,资本市场愿意通过承接方式继续该企业的研发。可设计授信的退出机制,寻求合作资本方的承接通道,或转让给合格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