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幼儿生活化课程的思考与实践
2022-05-14沈紫嫣
沈紫嫣
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的复学为幼儿园生活化课程的实施带来了挑战,但在危机中寻找教育机会也是教师积极心态与专业素养的体现。教师要用新的方式关注幼儿,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重新确定教育的重点和课程的安排,建构贴合现实的生活化课程,以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格。
疫情防控常态化对幼儿的生活和学习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特殊时期、特殊事件对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也发起了挑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如何将危机转化为机遇,实施生活化的课程,并让课程更贴合当下环境且具有现实意义,是教师目前需要思考的问题。
生活化课程的本质是回归自然、回归传统、回归生活和回归幼儿,即让自然环境、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成为构成幼儿教育的关键元素,运用自然、本真的方式引导儿童学习,通过还原儿童最本真的生活,帮助他们认识自己、理解他人和适应社会。
生活化课程的主体是幼儿。因此,教师要将视角转向幼儿,以幼儿的眼光看待他们的发展,尊重幼儿的兴趣、需要和愿望,引导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思考和探索。每名幼儿学习的方式不一样,难以在同一学习过程中达到同样的学习效果。但相同的是,每名幼儿的学习都需要情感的介入,需要同频的对话,这有利于促进幼儿的思考与学习。因此,教师需要从幼儿的精神世界出发,用欣赏的眼光观察幼儿,耐心地倾听幼儿,引导幼儿用自己的方式了解世界。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生活化课程追求的目标是帮助幼儿获得与疫情防控相关的各种经验,引导幼儿通过学习与探索,认识自己与疫情防控之间的联结。幼儿与疫情防控之间的联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行为习惯的改变和正面态度的形成。在实施生活化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将幼儿的情感与生活融入课程,让教育与生活紧密结合,以此引发幼儿情感上的共鸣,满足幼儿的发展需要,帮助幼儿适应疫情防控带来的变化,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
(一)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家长会督促幼儿出门戴口罩、进门后洗手。复学后,幼儿园会要求教师对幼儿落实一系列行为措施,如来园和离园途中佩戴口罩、活动前后要洗手、保持安全距离、保持桌面和物品整洁等。这些行为习惯不仅是面对疫情的防护,对幼儿今后的健康生活也具有重要意义。但由于幼儿没有意识到这样做的意义,也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此,教师应在生活化课程中渗透行为习惯的培养,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戴口罩。幼儿知道预防病毒要佩戴口罩,但是他们会不自觉地露出鼻子。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的方式检查幼儿的口罩是否佩戴正确,促使幼儿在游戏规则的引导下规范地佩戴口罩。在生活化课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幼儿学会正确佩戴口罩,还要帮助幼儿养成佩戴口罩的好习惯,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培养幼儿的社会责任感。
2.勤洗手。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教师会要求幼儿餐前、餐后、活动后洗手。但如果幼儿每天都处于被频繁督促的环境中,他们在洗手时会敷衍了事。因此,教师要通过一系列的生活化课程让幼儿认识细菌和病毒滋生的环境,帮助幼儿掌握正确的洗手方法,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
教师可以借助动画向幼儿讲述他们在生活中触摸到的物品可能会携带哪些细菌,引导幼儿体会洗手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带领幼儿开展“我和小手做游戏”的活动,让幼儿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七步洗手法,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
3.排队保持距离。教师可以通过绘本故事让幼儿了解排队时保持距离是一种基本礼貌,不应贴近他人,并且在不小心触碰他人身体后也应道歉,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同时,教师还可以在幼儿固定的排队地点,如喝水区域、盥洗室等,利用米尺测量间距,在地面贴好标记,并与幼儿共同制订班级公约:活动和排队时都要保持一个手臂以上的距离,不小心碰到他人时要道歉。
4.咳嗽、打喷嚏掩口鼻。在生活化课程中,教师要培养幼儿咳嗽、打喷嚏遮掩口鼻的文明习惯。为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可以利用幼儿喜欢的绘本开展生活化课程。例如,在绘本故事《小动物打喷嚏》中,小狗、大象、河马打喷嚏时不遮掩口鼻,唾沫溅到了别的小动物脸上,惹得其他动物非常生气。教师可以借助这个绘本故事,引导幼儿交流故事内容,让幼儿意识到打喷嚏不遮掩口鼻是不卫生、不礼貌的行为,并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
教师要充分挖掘疫情背后的教育意义,合理地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结合幼儿的发展需求,重新建构已有的课程,开展符合当下实际情况的、生活化的幼儿园课程。
1.直面困难。疫情防控是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的挑战。教师可以借此培养幼儿积极、勇敢的态度和品格。在幼儿园一日活动的过渡环节或休息时间,教师可以创设问题情境,如口罩不见了怎么办、体温计坏了怎么办等,让幼儿在情境中尝试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教师要积极寻找教育契机,观察幼儿在面临真实困境时的表现,并及时给予回应,以此引发幼儿思考,培养幼儿不怕困难的精神。
2.心存感恩。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匮乏,对社会职业的了解较少,以往的感恩教育大多围绕家长和教师展开。在疫情防控期间,很多不同岗位的工作人员,如医生、护士、警察、社区工作者、安保人员等,为大家的生命安全保驾护航。教师可以开展感恩主题的课程,让幼儿在家长的协助下采访身边的防疫人员,了解他们的工作情况,感恩他们做出的贡献。这些来自幼儿身边、源于现实的鲜活事例能触动幼儿的心灵,让幼儿直观地感受到爱与奉献的伟大,从而有效培养幼儿的感恩意识。
3.树立责任意识。疫情防控期间,防疫人员坚守工作岗位,履行工作职责,让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在生活化课程中,教师可以借此鼓励幼儿勇于承担责任。比如,当值日生時要认真履行劳动职责、当文明小使者时要尽职地引导其他幼儿有序入园等,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幼儿的责任心。
在当前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教师要寻找和挖掘教育契机,并将其融入生活化课程,具备“化危为机、危中寻机”的教育智慧。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学习与疫情防控相关的知识,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幼儿良好的品格,让幼儿保持正面积极的心理状态,促进幼儿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昆山开发区夏驾幼儿园珠江御景分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