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路径的思考
2022-05-14李榕
李榕
摘要:《拿来主义》是选择性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从单元导读中提出的“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关注作者思考问题的角度,学习他们有针对性地表达观点的方法;学会发现问题,从合适的角度以恰当的方式阐述自己的看法。”的学习要求我们不难发现,该单元是要完成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本文将以《拿来主义》的教学设计为例,谈谈我对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的教学实施路径的思考。
关键词:“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学习任务;教学路径;《拿来主义》教学设计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新课程标准设置学习任务群“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目的,以便于站在顶层设计的高度,去进行教学构思与设计。课程标准指出:设置该学习的任务群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思辨性阅读和表达,发展实证、推理、批判和发现的能力。增强思维的逻辑性和深刻性,认清事物的本质,辨别是非、善恶、美丑,提高理性思维水平。因此我将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普遍匮乏”的基本学情进行教学设计,重点着力在思辨性阅读和思辨性写作两个层面,以期通过文本学习和课后训练,提高学生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能力。
其次,就具体的教学而言,课程标准对“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和内容提出了具体要求,我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提出的具体学习要求来进行教学设计。
第一,我们应根据课程标准确立的学习的目标来设计教学目标。课程标准提出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 学习任务群的学习目标包括:1.阅读古今中外的论说名篇,把握作者的观点、态度和语言特点,理解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由此我设计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1)了解鲁迅杂文的特点,揣摩语言,探究鲁迅讽刺语言背后的本质。(2)研读文本,梳理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这两个教学目标是基于提高学生思辨性阅读能力层面的目标。2.学习表达和阐发自己的观点,力求立论正确,语言准确,论据恰当,讲究逻辑。学习多角度思考问题。学习反驳,能够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依据这一学习目标,结合单元学习任务中的“议论要有针对性”的学习任务,我设计了学习本文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和以熟悉事物为喻的比喻论证方法,试写论证思路。并根据论证思路,完成议论文微写作的教学目标。这个教学目标是基于提高学生思辨性写作能力层面的目标。基于这三个教学目标,我将《拿来主义》分为两个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前两个教学任务。第二个课时完成第三个教学任务。
第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第一课时,先通过对《藤野先生》的回顾让学生回忆鲁迅语言的特征,从而引出对鲁迅的介绍及杂文的特征。接着,通过研读文本,梳理文章的观点、思路和结构并进一步让学生体会鲁迅讽刺语言背后的本质。在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先以“闭关主义”为例分析其表现、危害及本质,教会学生对事情定性。并通过列表格的方式让学生进行实操,列出“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的表现、危害和本质。让学生总结分析文本“破”的一般思路。同时,抓住“送古董、送古画新画、从梅兰芳博士”“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等关键词,让学生体会鲁迅语言讽刺背后的本质。最后,教会学生通过批判否定“闭关主义”“送去主义”和“送来主义”而提出“拿来主义”的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第二课时,先对文本“破”的“树靶子,摆现象,定性质,挖根源,谈危害”的一般思路和“非A,非B,非C,所以D”的先破后立的因果论证方法,及以人们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的态度为喻分析对待一个陌生现象的态度的比喻论证方法进行总结,之后,再让学生学以致用进行片段写作。
第三,基于以上教學过程,我设计了下面这个作业,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辨性写作能力。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写作任务。
因父亲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时接电话,家人屡劝不改,女大学生小陈迫于无奈,更出于生命安全的考虑,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了自己的父亲;警方查实后,依法对老陈进行了教育和处罚,并将这起举报发在官方微博上。此事赢得众多网友点赞,也引一些质疑,经媒体报道后,激起了更大范围、更多角度的讨论。
(1)根据“‘破’的一般思路”在“小陈”“老陈”“警方”三方中任选一方,写出论证思路。
(2)运用先破后立的方法整理出全文的写作思路。
(3)选择其中一方,运用比喻论证方法,完成200-300字的片段写作。
结语:
无论阅读还是表达,有依据,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运用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进行探究和发现,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在高中生的课程生活里特别重要。因此,思考如何通过教学实践,来完成“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学习任务也显得尤为重要。毕竟语文教学的最终方向是让学生自己更多地去运用语言,去解决语言中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王宁 巢宗祺.普通高中的语文课程标准解读(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