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工院校化工化学教学中绿色化学观念渗透
2022-05-14贺琼狄科王治艳
贺琼 狄科 王治艳
摘要:化学的发展让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但是化学在造福人类生活的过程中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化工化学教学中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就显得愈发重要,这不仅可以扩充化学课程的课堂内容,还能让学生在不断学习中养成对环境良好的保护意识和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本文通过论述绿色化学思想如何很好的融入日常课堂中的方法,为提升学生的化学素养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技工院校;绿色化学;化工化学
1991年美国化学会议第一次提出了绿色化学的概念,以美国高速发展的化学工业为背景,积极推广绿色化学,其核心思想就是在化学产品设计之初巧妙地利用一些化学原理在不污染环境的前提下尽全力减少有毒物质的排放,最高目标是达到有毒物质“零排放”的至高目标。在化工化学教学中合理巧妙地融入绿色化学的思想,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化学素养,符合化学行业发展趋势。
一、开展绿色实验,有效降低化学有害物质的生成量
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实验设备安装再到实验结束,全程秉持绿色化学理念,使绿色化学深入学生脑海。当学生完成实验后,教师要提醒他们妥善处理试验废液和剩余药品。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尾气吸收装置是必不可少的。
微型实验是降低实验“三废”排放的有效手段。在实验课程中,教师要尽量选择微型实验,特别是对于一些危险、有毒、污染的化学实验,应用微型实验模式是非常有必要的。在开展微型实验时,实验药品、实验器材都微量化,实验成本更低。在微型实验中,试验用量可能是常规实验的几十分之一甚至更少,有效降低了实验废液和废料的排放。同时微型实验还能够有效减低安全隐患,实验效果与常规实验无二,但反应实验更短,实验速度更快。
二、结合实际生活,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化学在生活中随处可见,教师可以充分联系生活实践,在实践中渗透绿色化学意识。在课上,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化学污染,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探讨。例如,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中见到的生活废水、污染河水是什么颜色,有什么气味,找一找污染源。学生们通过分析,可以发现造成水污染的物质有碱、酸等物质以及重金属如铜、汞等。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集资料,了解水资源污染可能导致的后果,比如日本水俣病等,让学生对水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活动,比如参观当地的自来水厂、污水处理站,了解污水处理站净化污水的装置以及其原理。调研活动结束后,让学生撰写调研报告,总结处理化学污染物的方法,并谈一谈自己对“绿色化学”的理解。这种社会调查活动有助于学生深刻认识化学污染的危害,进而树立“绿色化学”理念,同时理论联系实际,也有助于他们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水体受硝酸汞、硫酸铜等污染的检测及危害”“干电池的收回河利用”实验等,在这些课外试验中,学生一方面锻炼了化学实验能力,另一方面对化学污染有更深刻的认识。
三、拓展教学范围,培养学生的绿色化学观念
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拓展一些化学知识,向学生科普绿色化学。例如在“空气”这节课的教授过程中,教师可以在正式授课前向学生科普一些空气中的有毒物质和一些烟尘,学生认识到空气中的烟尘、有毒物质的化学性质、来源、对人体的危害之后,环保意识更强,更有助于养成绿色化学理念。教师也可以把“空气”和“燃烧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两节内容相结合,向学生们讲解化石燃料的燃烧将会产生有毒气体,然后再接着给学生们讲如果、气体与天空中的雨水发生反应就会形成酸雨,将对它所淋到的物体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破坏,比如农田、庄稼、房子等常见暴露在天空下的物体。接着引出我们如今的世界经常会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无一不需要绿色化学思想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排放,从而达到治理空气污染的目的。如今国家积极推广煤炭的脱硫技术和天然气的大面积覆盖,以达到减少例如SO2这类有毒气体的产生,全面踐行绿色化学的思想。
结合现实生活科普化学课外知识,让学生了解化学污染,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通过引入课外知识把课堂打造成绿色化学课堂,将绿色化学思想高效的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在不断学习过程中将绿色化学的思想融入他们的潜意识中,从而达到传输绿色化学思想的目的。
四、结语
化学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真正造福了人类,但伴随着化学反应出现的一些有毒有害物质会对地球的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从而影响人类生存的空间。因此,人类需要建立绿色化学发展理念,并且通过绿色化学的发展及运用,从而解决化学环境污染问题,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共赢。在技工院校化工课程中渗透“绿色化学”理念,让学生认识到“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并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践行绿色化学,有助于建设更清洁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小成.让数学抽象落地生根--以函数的概念教学为例[J].中学教研(数学),2019(2).
[2]梁冰.培养三种能力核心素养--抽象、推理、建模能力的培养例谈[J].初中数学教育,2018(24):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