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针次髎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穴位特异性研究

2022-05-13张薇薇蔡明星莫倩杨丹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经穴神经节电针

张薇薇 蔡明星 莫倩 杨丹

1.贵州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贵州贵阳 550002;2.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针灸科,贵州贵阳 550001

压力性尿失禁是常见的尿失禁类型,好发于绝经期前后的中老年妇女,呈年轻化趋势,与膀胱尿道功能紊乱及盆底肌肉功能失调有关。主要表现为腹压增加时,尿液会不自主漏出,而尿液是否流出由膀胱逼尿肌收缩和膀胱壁对尿液的张力压控制[1-2]。研究显示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率高达30%[3-4],对患者的生存质量产生严重影响。电针对压力性尿失禁疗效确切[5],结合古、今选穴规律[4-6],发现次髎穴对膀胱调节效应明显,但目前尚缺乏次髎治疗压力性尿失禁具有穴位特异性的文献支持。故本研究观察电针不同类型穴位对压力性尿失禁模型大鼠尿流动力学及盆底结缔组织胶原水平表达的影响,分析不同神经节段穴位对膀胱功能的调节效应,从而探讨次髎穴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穴位特异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

8 周龄清洁级雌性SD 大鼠50 只,并准备同一批次大鼠15 只备用,体重180~220 g,由湖南斯莱克景达实验动物有限公司提供,许可证号:SCXK(湘)2019-0004,合格证号:No.4300470001583,适应性喂养3 d。本研究通过贵州中医药大学实验动物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主要仪器、试剂和药品

BL-420 生物机能信号采集处理系统(成都泰盟科技有限公司);压力传感器(埃德仪器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Ⅰ型胶原蛋白(type Ⅰcollagen,collagen Ⅰ)(AF7001,Affinity);CTGF(23936-1-AP,Proteintech);华佗牌电子针灸仪、0.25 mm×25 mm 无菌针灸针(苏州医疗用品厂有限公司);微量注射泵(保定兰格恒流泵有限公司)。

1.3 动物分组

将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次髎组、非经穴组、三阴交组、每组各10 只。

1.4 模型制备及术后护理

正常组以正常饮食喂养,不行任何手术。其余四组均行双侧卵巢摘除术+阴道扩张术模拟建立压力性尿失禁大鼠模型[7-9]。术后72 h 内每隔24 h 肌肉注射青霉素钠20 万单位抗炎处理。

1.5 干预措施

1.5.1 穴位定位 参照《实验针灸学》[10]进行穴位定位。①三阴交:于后肢内踝尖直上10 mm 左右,直刺4~5 mm;②非经穴:于次髎穴旁开10 mm 处,直刺15 mm;③次髎穴[11]:大鼠只有3 对骶后孔且以第2 骶神经调控膀胱功能为主,故其第2 骶后孔相当于人类的中髎和次髎穴。于第2、3 骶骨棘突间隙正中旁开约5 mm,直刺入第2 骶后孔约15 mm,触及骶2 神经根前支。

1.5.2 电针干预 正常组、模型组不进行电针干预。造模后14 d 行第1 次指标检测,结束后采用疏密波和2/15 Hz 频率对次髎组、非经穴组、三阴交组相应穴位进行电针干预20 min,每日1 次,共2 周。干预结束后,行第2 次尿流动力学检测,记录各组相应数据,以评价电针各穴位对压力性尿失禁大鼠的影响及差异。

1.6 观察指标及方法

干预前后,分别对各组大鼠行尿流动力学检测,并记录最大膀胱容量(maximal bladder capacity,MBC)及腹压漏尿点压(abdominal leak point pressure,ALPP);检测结束后处死所有大鼠,取耻尾肌和尿道外括约肌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collagen Ⅰ、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onnective tissue growth factor,CTGF)表达水平。

1.6.1 尿流动力学的测量 各组大鼠14 d 后均采用BL-420 生物机能系统行尿动力学检测:20%乌拉坦600 mg/kg 腹腔麻醉后仰卧位固定,消毒后将硬膜外导管经尿道插入膀胱内,按速度0.1 ml/min 向膀胱内灌注美兰+生理盐水溶液,第1 滴液体流出时的微量注射泵计数即为MBC。排空膀胱,灌注量到1/2 MBC时引发大鼠喷嚏,该膀胱压为ALPP。

1.6.2 喷嚏实验 检测SD 大鼠是否成模与尿流动力学检测同时进行。灌注1/2 MBC 的美兰+生理盐水溶液,利用胡须刺激鼻孔引发大鼠喷嚏,观察此时尿道口是否有蓝色液体漏出。若有则为喷嚏试验阳性,反之为阴性。目前喷嚏实验被认为是检验压力性尿失禁是否成模的金标准[12-13]。

1.6.3 免疫组化检测 腹腔注射过量麻醉处死大鼠,分别取耻尾肌、膀胱颈尿道括约肌做石蜡切片,使用collagen Ⅰ、CTGF 行免疫组化,所有步骤按说明书操作。实验重复3 次。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0.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之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t 法。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

喷嚏试验阴性大鼠7 只,造模中因个体麻醉敏感死亡3 只,干预期间胃胀气死亡3 只(分别为三阴交组2 只、非经穴组1 只),均使用同一批次大鼠补充。

2.2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ALPP 值比较

干预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PP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次髎组、非经穴组ALPP 值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ALPP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ALPP 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非经穴组ALPP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ALPP 值比较(mmHg,)

表1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ALPP 值比较(mmHg,)

注 与正常组同期比较,a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bP<0.05;与次髎组同期比较,cP<0.05。ALPP:腹压漏尿点压。1 mmHg=0.133 kPa

2.3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MBC 值比较

干预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BC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正常组、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MBC 值均较干预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MBC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MBC 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非经穴组MBC 值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MBC 值比较(ml,)

表2 各组大鼠电针干预前后MBC 值比较(ml,)

注 与正常组同期比较,aP<0.05;与模型组同期比较,bP<0.05;与次髎组同期比较,cP<0.05。MBC:最大膀胱容量

2.4 各组大鼠耻尾肌和膀胱颈尿道括约肌中collagenⅠ、CTGF 表达水平的比较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collagen Ⅰ、CTGF 的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次髎组、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 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或P<0.01);与次髎组比较,三阴交组、非经穴组collagen Ⅰ、CTGF 的表达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图1~2。

图1 各组大鼠耻尾肌及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组织中collagen Ⅰ的表达水平(LDP 法,400×)

图2 各组大鼠耻尾肌及膀胱颈尿道括约肌组织中CTGF 的表达水平(LDP 法,400×)

3 讨论

压力性尿失禁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膀胱咳”范畴,主要病机为膀胱气化失司。西医认为压力性尿失禁属于盆底障碍性疾病,主要机制包括盆底肌肉损害与支配盆底肌的神经发生失神经损害[14-19]。实验发现[15],结缔组织的筋膜和韧带中,collagen Ⅰ对支持结构提供了支撑效果和高抗张强度。CTGF 中富含半胱氨酸,对胶原分泌及成纤维细胞增殖起到刺激效果,也对机体创伤提供修复作用[20-21]。从神经节段来看,三阴交属于胫神经节段效应点,其运动神经由L5~S1支配,中医学上又归属足太阴脾经,有通调水道之效,对泌尿系统疾病有调节效果;次髎穴的冲动传入信号投射在S1~S3节段,深处有S2~S3神经根前支,属于骶神经节段效应点,归属足太阳膀胱经,针刺次髎可促进膀胱气化,调节其开阖频度;非经穴与次髎属同一神经节段但不属经脉。S2~S4神经对排尿功能有极关键的影响,阴部神经由次髎深处的S2神经根前支发出,受尿道外括约肌支配。刺激膀胱神经节段的腧穴,则会影响支配膀胱的神经纤维电活动,引出一系列的膀胱反射。近年研究[22-26]表明电针次髎穴,刺激阴部神经,达到诱发盆底肌收缩,提高尿道外括约肌肌力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显示,电针刺激“次髎”“三阴交”“非经穴”对压力性尿失禁均有疗效。但电针“次髎”对提升膀胱尿道压力、修复盆底组织胶原纤维障碍方面效果更佳。干预后次髎组各项指标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明显升高,显示电针次髎穴优于同神经节段非经穴和异神经节段三阴交穴,提示次髎对压力性尿失禁的改善效果具有相对特异性。本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电针次髎穴对调节膀胱过度活动疗效确切[27]。本研究设置次髎组与其旁开10 mm 处的非经穴组进行对照,明确深刺次髎是针尖触及骶神经前支,证实这种特异效应与次髎穴位相关,针刺次髎穴相同神经节段分布区域内非穴点难以产生膀胱抑制效应,这与前期研究结论一致[28]。正常组MBC 也出现差异,原因或是随着大鼠周龄增加,其膀胱容量亦逐渐增大。

综上所述,电针次髎穴可通过刺激骶神经,从而调节膀胱、尿道括约肌及盆底等骶神经支配的效应器官功能状态,起到改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修复盆底组织损伤的效果,其效应具有穴位特异性。

猜你喜欢

经穴神经节电针
GM1神经节苷脂贮积症影像学表现及随访研究
蝶腭神经节针刺术治疗动眼神经麻痹案1则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凋亡机制的研究进展
青藤外敷散模型家兔膝关节经穴、非经穴部位皮肤渗透性比较
相关经穴与非经非穴、非相关经穴的机体反映和效应差异
针刺任脉经穴疗法治疗糖尿病性胃轻瘫的效果探讨
超声引导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原发性痛经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