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践行大健康理念 拓展康复医学的广度和深度
——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教授

2022-05-13文图中国医药导报主笔潘锋

中国医药导报 2022年10期
关键词:治疗师专科医学

文图/《中国医药导报》 主笔 潘锋

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教授领衔完成的“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体系构建”项目,日前荣获“2021 年度华夏医学科技奖卫生管理奖”,该研究旨在深化对康复医学学科内涵的认识,推进康复临床一体化及康复医疗专科化;寻求建立康复学科建设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学科核心竞争力;探索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建设、管理、运行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通过凝炼经验、推广成果,全面提高我国康复医疗机构服务水平。

席家宁教授做学术报告

将康复贯穿全生命周期

席家宁教授首先介绍说,党的十九大以来,人民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中国2030”倡导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转变,为人民群众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在此背景下大健康理念应运而生。

席家宁教授认为,大健康理念的提出是卫生与健康发展理念的飞跃,是相对于传统“治病”理念的新发展,它追求的不仅是身体健康,还包含了精神、心理、生理、社会、环境、道德等方面的全面健康。这一理念与康复医学所追求的功能改善和生活质量提升是完全契合的,对新时代康复医学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健康在康复医学领域主要体现在,将康复医学知识和康复技术前移至疾病预防、健康教育,疾病诊疗过程中加强康复早期介入,将康复贯穿于疾病整个诊疗中,延后至出院长期康复、健康管理、生活质量评估、居家生活指导等。因此,大健康理念下的康复医学不仅围绕生、老、病、死全周期,还深度介入衣、食、住、行全方位,通过康复医学干预患者身体机能康复、饮食起居、运动营养、心理睡眠等多个环节,以期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健康生活环境。

席家宁教授介绍,康复医学在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家已颁布的《残疾人保障法》《残疾预防和残疾人康复条例》,建立了以残疾康复为主的传统康复理念。传统的康复理念着重于对患者遗留残疾功能障碍的康复,有利于促进残疾康复的发展,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和慢性病疾病谱的改变对康复医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往传统康复理念以残疾康复为主,着眼于患者遗留残疾功能障碍的康复,而对疾病康复早期介入及慢性病长期康复关注较少,缺少这一阶段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和管理经验。

席家宁教授强调,“残疾康复与伤病功能障碍康复相割裂”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体系已不能完全适应国家大健康理念发展需求,主要表现在:康复医学领域内大健康理念体现不充分,康复医学学科模式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不紧密,康复医疗工作模式与临床诊疗融合不紧密,康复医学学科管理体系相对滞后,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教育培训机制限制了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

席家宁教授认为,由于康复医学领域内大健康理念体现不充分,因此需要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深入践行大健康理念,探索和研究康复医学发展规律,将大健康理念与康复医学追求的功能改善和高质量生存相统一,促使康复理念由“残疾康复”向“疾病与残疾康复并重”转变,推动疾病康复发展。

强化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

席家宁教授说,拓宽康复医学的广度和深度需要新的发展定位,即“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大康复”是为所有患者提供系统专业的康复医疗服务,纵径覆盖疾病全周期,横径覆盖临床各亚专业,服务手段包括医疗康复、职业康复、社会康复、教育康复及康复工程等,突出整体康复理念。“强综合”是确保每一位患者在安全前提下享受高质量康复服务,是实现康复全覆盖的有力保障。“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有助实现康复医学前移至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将疾病康复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并延后至出院长期康复、健康管理、生活质量评估、居家生活指导等。通过康复医学干预患者身体机能康复、饮食起居、运动营养、心理睡眠等多个环节,为患者营造良好的健康生活环境,对于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康复需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席家宁教授介绍说,“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加快了康复理念由“残疾康复”向“疾病与残疾康复并重”的转变,奠定了康复医学学科新模式建设基础,探索了康复医学学科架构设计及内涵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通过创新性地提出“以组织系统为基础、以器官功能为核心”的学科架构模式,对医疗业务科室重新布局、划分和架构搭建,解决了学科划分过细,限制康复医疗业务开展和实施等问题。以系统或器官功能相近的学科科室为编制,以功能障碍和康复特点为划分依据进行学科设置,形成了大中心的统一管理,同类或相近业务得到协调整合,提高了内部管理和服务的整体运行效率。如神经康复中心下设有帕金森医学中心、神经内科、神经外科、神经康复科、脊髓损伤康复科、神经特检室、高压氧等科室,这种学科设置理念在全国尚属首创,充分体现“大康复”的学科特色。

近年来,北京康复医院充分整合学科资源,凝练学科临床和科研特色,基本形成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学科体系并取得丰硕成果。帕金森医学中心自成立运行以来,采用内科治疗、外科手术、康复手段相结合的全程综合疗法,在帕金森病医、康、研方面初步形成了技术优势和康复特色,成功开展神经电生理调控治疗,以全新的康复治疗理念和技术填补了这一疾病领域全程防治的空白,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帕金森病系统诊治及康复中心。

破解康复医疗与临床融合不紧密问题

席家宁教授说,长期以来康复医学学科模式与其他临床学科交叉一直不很紧密,基于“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需要加快康复理念转变,构建符合规律的康复医学学科转型重构模式。针对康复医疗工作模式与临床诊疗融合不紧密的问题,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通过推进康复临床一体化及康复医疗专科化,培养专科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等举措,促进了医疗、康复、治疗、护理紧密结合,开展了优势康复技术,组建了特色亚专业康复团队,建立了新学科模式下的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工作机制。

席家宁教授介绍了新学科模式下新的康复医师及康复治疗师工作机制的四大特色:

一是,创新了康复临床一体化模式。开创性地实施了康复归口管理,推进了康复与临床相互融合并全面介入各临床学科康复服务。通过推进康复与临床双路径管理,康复医师进入临床与临床医师融合共管,康复治疗师进入临床初步开展专科康复治疗;通过全面推进康复治疗师专科化四个阶段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康复医师、临床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的紧密协作;通过共同组建跨学科康复团队,实现了在临床诊疗的同时入院即开展康复评估、治疗过程中进行初期、中期、末期的三期评价,出院进行康复评定,切实做到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全面系统的个性化康复诊疗方案。

二是,推动康复医疗专科化建设。通过实施康复医师专科化、康复治疗师专科化建设,形成了科学的康复专科化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通过开展特色康复技术,解决了康复医疗资源利用率低、医护治间沟通不畅等问题,优化了康复资源配置,提高了利用效率,探索了康复专科化的有效模式和措施。通过全面推进康复治疗师专科化,促进了康复医师、临床医师、康复治疗师、康复护士的紧密协作,通过共同组建跨学科的“医-护-治”康复团队,实现了在临床诊疗的同时开展精准的康复评估和治疗,为患者提供了全面系统的个性化康复医疗服务。通过组建具有示范性的亚专业康复团队,推动了康复亚专业纵深化发展,解决了康复医疗资源利用率低、医护治间沟通不畅等问题。康复医学学科建设除了横向实现康复临床专科化外,纵向也加强了运动疗法(physical therapy,PT)、作业治疗(occupational therapy,OT)、言语治疗(speech therapist,ST)、理疗等康复亚专业的建设。这种多层级、多维度的康复诊疗体系确保了患者康复早期介入及危重症床旁康复的实施,建立了全周期康复的有效机制,探索了临床与康复病历的融合,有效促进了康复与临床间的交流与沟通。2020年,该院“康复治疗师专科化建设”被评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能力建设和继续教育中心学科建设主题“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典型案例”,得到了来自国家卫生健康行政主管部门的认可和评审专家的好评。

三是,建立规范的康复路径。通过制定管理制度规范了康复路径管理,设计制作了具有康复医院特色的临床路径病种报表及考核表,规范了新增病种入径程序,在神经、骨科、心肺、泌尿康复等方面形成了较为规范的康复路径管理和工作流程。研究人员积极设计开发了康复临床融合的特色病历,探索了康复与临床融合诊治路径,目前北京康复医院已有16 个病种实施了康复临床融合路径。

四是,开展特色康复诊疗技术。在康复医疗专科化基础上,北京康复医院积极引进开展各专科特色康复诊疗技术160 余项,一大批康复医疗新技术得以成功运用并在康复临床得到推广。神经康复、肌骨康复、心脏康复、呼吸康复、老年康复等特色技术发展成效显著,帕金森病系统康复治疗、神经系统血管介入等技术已达到北京市三级综合医院水平,胫骨矫形保膝术、3D 打印重度膝关节炎保膝治疗手术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以精细化管理提升科研创新能力

席家宁教授介绍,针对我国康复医学学科管理体系相对滞后的问题,研究人员探索建立了康复医学学科管理运营和建设发展的新模式,包括重点学科建设体系、学科建设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康复科研与培训管理体系和康复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等。通过构建科学的学科建设管理和竞争机制,规范了学科发展,谋求了管理创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及发展领导小组和专家委员会,建立了重点学科和学术带头人遴选机制,搭建了以人才梯队、特色技术、亚专业建设、科研教学及学术影响力为主要指标的学科建设与评价体系。完善了人事管理、经费支持和绩效考核等制度。优化了人才梯队,加大经费投入,强化科研,鼓励创新。各行政职能部门制定了重点学科优惠政策,提供了高效服务支持,优化了发展空间,推动加快发展了技术优势明显、专业特色突出、规模效益优良的专业和学科,形成了“特色突出、协同发展”的学科格局,提高了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经过五年时间的建设,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康复诊疗中心、神经康复中心、骨科康复中心成为区级重点专科,口腔科、急救医学中心成为区级重点扶持专科。

席家宁教授介绍,在构建学科建设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一是健全了学科建设康复医疗质量管理工作机制,执行“院-科”两级管理模式,实现了学科建设全程医疗质量控制。二是构建了学科建设康复医疗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了一套具有较强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包括数量指标、质量指标、安全指标等八类,为制订质量管理持续改进目标与改进效果评价提供了依据。三是在对环节质控进行顶层设计和实施,有效提高质控效率方面,设计了各类康复质控指标的信息系统提取路径并付诸实施,目前已实现康复治疗率、康复评价率、康复费用占比等指标的自动提取,形成了质控信息数据库,为制定质量管理目标与评价效果提供了依据。四是在完善学科建设康复诊疗规范,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方面,制定了康复临床融合路径及康复诊疗技术操作规范,建立了康复治疗技术人员质控标准,从医疗安全、康复治疗质量、病历质量、费用收取、患者满意度等多方面对康复治疗实施质量控制。同时,建立了学科建设医疗风险监测、预警、评估体系,加强了重点部门和关键环节的安全与风险管理。应用PDCA 循环持续改进康复医疗质量,通过建立持续整改和有效沟通机制,提高了质控工作效率。

席家宁教授介绍,在建立了学科建设绩效考核管理体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在学科建设过程中,不断强化精细化管理,逐步建立健全了以公益性为导向、以工作量、服务质量、医疗质量安全等为重点的,多维度、全方位、不同层级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以年度综合目标管理责任书为载体,从医疗质量、运行效率、持续发展、满意度评价、工作业绩与创新、科教与培训、内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建立了学科建设“千分制”考核制度。建立了“考核-反馈-分析-改进”的动态优化机制并实行归口管理,确保了各项考核指标科学合理并便于落实和实施。

在建立了学科建设科研与培训管理体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设立了科研管理部、继教与培训部、医学院办公室三个管理科室,鼓励科教成果产出,提高学科建设科教管理工作效率。搭建了全院学科建设MDT 科研平台,建立了帕金森多学科科研平台及神经调控、运动生物力学分析、神经电生理等多支科研团队,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推动科研团队建设,加强多学科科研协作及科研攻关。搭建了学科建设科研项目申报平台、实验平台、技术平台、院内外学术交流平台,以平台建设推动学科建设科教工作,促进科教产出,建成了运动生物力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解剖实验室及动物实验室。

实施了规范的科教培训管理,实行特色学科培训和科研项目全周期管理,提高了科研培训管理效率,成功获批“中国康复医学会康复专科护士临床培训基地”、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及康复护理专业委员会“全国心肺康复专科护士临床实习基地医院”,连续多年接收国际留学生、高校实习生、医院进修生来院交流实习。

在建立学科建设康复人才培育体系方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建立了灵活的学科用人机制和人才培养长效机制,搭建了职业发展空间与平台,开展了职工职业生涯发展规划。积极落实“引进来、走出去”的人才培养方针,开展了多种形式的人才储备,加强了对重点学科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不断优化学科人才队伍。

建立本科生“双导师制”教育新机制

席家宁教授认为,现行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教育培训机制制约了康复医学学科的建设发展,因此有必要在新学科模式下建立康复医学学科教育培训模式。新的康复医学教育培训模式包括:一是构建基于问题的教学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教学模式的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培养体系。PBL 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提出问题并给予引导,把后续的思考、翻阅资料、解决方法等工作留给学生,同时为每位学生配备两位学业导师,分别为临床学业导师和康复治疗专业导师。导师负责对学生一对一指导,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和科研能力。

二是实施康复治疗师康复亚专科与临床亚专业相结合的轮转培养及阶段性考核模式,全面推进康复治疗师专科化。主要包括多学科多维度轮转培训、以技术为导向的康复治疗师专业定岗培训、亚专业化的康复治疗师精准培训等,最终通过阶段性考核。同时,结合康复临床融合需要及康复治疗师个人职业发展意愿,将康复治疗师调配至临床专科,目的是打造专科康复治疗亚专业团队,深化康复治疗师亚专业程度,促进专科专病康复、医疗、护理的紧密结合,拓展专科特色的康复治疗技术,提升整体康复服务能力和水平。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通过建立康复治疗专业本科生“双导师制”教育模式和康复治疗师轮转培训体系,促进了多层级多维度康复诊疗体系的形成,加快了康复医学学科的规范化体系化建设。

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的成熟经验

席家宁教授介绍说,在大健康理念指导下,在“基于大健康理念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体系构建”的研究中,研究人员以“疾病与残疾康复并重”的全新康复理念为基础形成了康复医学学科的新定位,构建了康复医学学科新模式,通过在实践中反复凝练,最终形成了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模式和管理体系,推动了中国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

形成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成果体系”包括康复医学发展理念、运行方式、学科架构模式、康复临床融合诊疗体系、康复医疗质量控制管理体系、绩效考核管理体系、康复科研与培训管理体系、康复人才培养和管理体系等,建立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成果推广体系得到了业界广泛关注和高度肯定,得到中国康复医学会、中国医师协会等行业学会和卫生健康行政部门的高度认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积极为全国康复医疗机构学科建设、管理、学术交流等搭建了平台,通过座谈交流、学术会议、管理沙龙、进修培养等多种方式,上述成果在全国及北京市部分康复机构得到推广应用。“康复治疗师专科化建设”2020 年被国家卫生健康委认定为中国现代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主题典型案例”,得到国家卫生行政部门认可和评审专家好评。评审专家认为,“该案例通过背景分析,确定目标、措施,改进了康复服务;创新了康复治疗师学科建设,路线清晰,可复制可借鉴,具有很好的案例价值;推动了康复与临床融合的积极实践;加强了康复治疗师专科化建设,建立了有效模式,需求大,加速推广。”

席家宁教授介绍说,从2014 年起,基于大健康理念,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不断构建完善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体系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他们坚定把握“大康复、强综合”的发展定位,从“建起来”到“大起来”并不断向“强起来”进军。医院整体稳步发展,康复学科特色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康复医疗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高,内部管理更加规范化、精细化、全面化,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康复医院前列,医院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不断扩大。

通过不断探索总结,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极大地提升了康复医疗技术与质量服务水平,社会效益显著提升,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通过不断探索和实践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体系,在2019 年中国医院竞争力排行榜康复医院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综合排名第二名,并于2019 年荣获全国“全国助残先进集体”称号。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与管理体系加快了医院骨科康复的发展,“正骨复位外固定技术的临床与生物力学研究”获2019 年中国中医科学院科学技术二等奖,“基于筋骨并重理论正骨外固定适宜技术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获2019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同时,项目形成的成果的推广带动了北京市其他康复转型机构和国内其他康复机构、康复机构联盟单位及同质化医院的协同发展。

席家宁教授表示,该项目历时5 年,在国内没有成功经验可循的情况下,他们对康复医学学科架构、学科建设等进行了理念和实践创新,以大健康理念为指引,成功构建了“康复医学学科建设与管理成果体系”,并向北京市和国内11 家医院推广,为我国康复医学学科建设发展和管理提供了宝贵经验,有力推动了我国康复医疗机构的规范化发展。

(封面图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康复医院院长席家宁教授)

猜你喜欢

治疗师专科医学
医学的进步
中外医学专业与专科设置对比分析及启示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2020年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开始招生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通过世界造口治疗师协会教学评审
在联合中释放专科能量
论国内本科和专科的异同
医学
我国ICU专科护士培养现状与展望
上海国际造口治疗师学校第8期课程班即将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