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其预后分析
2022-05-13侯锦路
臧 秀,侯锦路
(盱眙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江苏 淮安 211700)
稳定型心绞痛属于过度劳累等因素所致心肌缺血,患者未合并心肌组织坏死,部分患者合并心功能障碍,临床多表现为阵发性前胸区域压榨性不适感,病变可累及双臂、心前区等区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适当休息后症状可缓解[1]。稳定性心绞痛的主要致病原因为冠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持续进展,如未能有效治疗干预可诱发急性冠脉综合征,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为此需及时诊断并行对症治疗干预[2]。临床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方案为CAG,该检查方案为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性,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为临床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全新方案,其主要优势为图像分辨率较高,扫描耗时短,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及敏感度[3]。为深入分析稳定型心绞痛诊断的最佳方案,本研究汇总分析本院就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基线临床资料,研究评价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的临床价值及对预后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盱眙县人民医院2019年6月—2021年6收治的60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择取60例同期就诊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男38 例,女22例,年龄45~72岁,平均(58.49±2.66) 岁,对 照 组 男36例,女24例,年 龄44~73岁,平 均(58.38±2.72)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劳累状态下合并胸骨后不适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数分钟后症状缓解,经CAG检查确诊为稳定性心绞痛,同意参与本研究。排除标准:合并认知意识障碍及其他无法配合研究患者。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基础治疗干预,医师依据患者临床症状指导其日常用药,如患者合并心脑血管不良事件或心绞痛相关临床症状未得到有效控制,需住院观察并调整治疗方案。
研究组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CAG检查,依据检查结果采取对症治疗方案。①CAG检查:CAG检查采用数字平板血管造影系统辅助完成,检查前行利多卡因(2%)局部麻醉,依据操作规范完成股动脉穿刺造影。②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前30 min医师指导患者口服适量β受体阻滞剂,使患者心率低于60次/min。采用本院多层螺旋CT辅助完成检查,扫描序列为前瞻性心电门控触发序列,设定管电流为200 mAs,管电压为120 kV,DFOⅤ/SFOⅤ为50 cm/25 cm,层厚为2.5 mm,扫描矩阵为512×512,扫描范围为患者心脏膈面至气管隆嵴下方1 cm区域。采用高压注射器注入碘克沙醇对比剂(270 mgI/mL),注射剂量设定为50~65 mL,注射速率设定为4.5~5 mL/s。通过对比剂示踪模式,采用ROI检测主动脉根部层面CT值,如CT值为100 HU,需延迟5 s后扫描。扫描图像传输至工作站,行容积在线、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等后处理,进而获取全方位冠脉图像。③医师依据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及CAG检查评估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指导患者合理用药,并纠正患者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以避免病情加重。
1.3 评价标准
①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统计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符合率。②对比LAD(左前降支)、LCX(左回旋支)、LM(冠状动脉主干)、RCA(右冠状动脉)等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采用CAG、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检出率。③对比两组治疗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符合率
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稳定性心绞痛57例,诊断符合率为95.0%。
2.2 LAD、LCX、LM、RCA等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采用CAG、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检出率比较
对比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检出率,CAG、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检出率比较[n(%)]
2.3 两组治疗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两组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两组治疗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 单位:例
3 讨论
稳定性心绞痛在中老年群体中发病率较高,其致病原因包括冠脉粥样硬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或狭窄、先天冠脉畸形、肥厚心肌病等,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胸骨后侧压榨性疼痛或紧缩样不适感,症状可持续数分钟,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休息后症状缓解[4]。依据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可将其划分为4级,1级患者常规运动状态无心绞痛发作,持续快速用力状态下发作。2 级患者体力活动轻度受限,情绪激动状态下心绞痛发作。3级患者常规体力活动均受限,4级患者休息状态下心绞痛发作。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如未能及时诊疗可进展为不稳定心绞痛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为此需及时采取适宜的诊断方案[5]。
临床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常规方案为CAG检查,该方案诊断准确率较高,但检查过程有创且费用昂贵,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为临床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的无创检查技术,检查期间可获取冠状动脉三维图像,并可清晰显示心室壁、冠状动脉等是否存在异常,有助于提高冠脉粥样硬化相关病变诊断符合率[6]。相关临床研究证实,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显示管腔直径大于2 mm冠脉血管情况,便于医师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程度,进而准确诊断患者是否合并稳定型心绞痛,并确定其病情严重程度[7]。同时,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具有较高的时间与空间分辨率,可清晰显示并测定粥样硬化斑块体积,并可检出斑块是否存在钙化,通过对斑块的定性评估可确定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便于医师采取预防性治疗干预措施,进而改善预后[8]。另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实现定量分析。钙化积分为常规定量评估指标,如患者钙化积分过高,则冠脉弹性严重不足,进而导致心肌缺血持续加重。通过测定钙化积分等指标可及早确诊冠脉粥样硬化,便于医师确定冠脉病变所致心肌功能异常,并可预测心肌缺血等不良事件[9]。斑块负荷也属于定量分析的重要指标,可用于评估心肌缺血严重程度及斑块稳定性,进而预测斑块脱落所致血栓风险,医师可据此确定预防性治疗方案,最大程度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10]。
本研究相关数据资料显示,以CAG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确诊稳定性心绞痛57例,诊断符合率为95.0%,提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稳定型心绞痛符合率较高。对比LAD、LCX、LM、RCA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检出率,CAG、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无显著差异,提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准确检出不同冠脉血管分支狭窄情况,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研究组患者治疗期间临床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可早期识别高危患者,医师通过预防性治疗药物合理应用、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避免患者病情持续加重,预防多种临床不良事件。临床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期间需准确把握相关注意事项,部分患者受年龄等因素影响,检查依从性不足,未能严格遵医嘱屏气,进而导致图像清晰度不佳,且部分患者对射线敏感度偏低,合并肾功能异常,注入造影剂后机体产生严重不适感。为提高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性,医师需预先告知患者检查相关注意事项,检查期间指导患者正确屏气,并合理选择放射线剂量,控制造影剂用量,以避免对患者肾功能造成不良影响。为提高稳定性心绞痛治疗效果,医师需依据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准确评估高危人群,并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健康指导,为其讲解稳定性心绞痛的病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案等知识,强调严格遵医嘱治疗的重要性,并纠正患者不健康的生活习惯,告知其保证每日作息时间规律,合理饮食,减少胆固醇、脂肪等食物摄入总量,增加蔬菜水果等摄入,预防便秘,并告知患者日常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自觉规避高危致病因素,进而避免稳定性心绞痛病情持续加重。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稳定型心绞痛及其他类型心血管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并可为临床确定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有助于改善预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多无典型临床表现,常规心电图、超声等检查方式特异度及敏感度较低,CAG检查为有创检查,存在较高风险,不适合老年患者应用。相关研究证实,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应用于评估狭窄程度超50%冠脉病变敏感度及特异度均接近90%,且诊断结果与CAG检查无显著差异。同时,临床诊断冠脉狭窄程度的难点为冠脉钙化。相关研究认为,CAG检查确诊狭窄程度超50%冠脉组织如合并钙化,可导致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降低,部分短小病变漏诊率较高。为提高诊断准确率,临床诊断期间需优先进行钙化积分评估分析,通过定性检查提高诊断准确率。同时,部分研究认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在评估冠脉管腔狭窄程度的基础上准确评估斑块情况,且对于钙化斑块诊断敏感度显著高于非钙化斑块,但相关研究仅限于显著病变冠状动脉段的评估。
除稳定型心绞痛诊疗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也可应用于急性胸痛诊断中。利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可准确评估冠脉病变严重程度,也可同步诊断其他致命性胸部病变,如肺栓塞、主动脉夹层等,通过对疾病快速准确的分类促进治疗效果提升。临床关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急性胸痛的价值仍存争议,部分研究认为,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需同步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肺动脉扫描,扫描范围较大,患者屏气时间过长,部分患者无法耐受。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多采用心电门控等技术,心率过高可影响图像清晰度,部分急性胸痛患者服用美托洛尔后心率未降低,进而导致诊断效果不佳。另外,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期间需注入适量造影剂,为实现主动脉、冠状动脉、肺动脉的同步均匀强化需增加造影剂用量,而右心室区域的强化可影响冠脉成像效果,且扫描范围的扩大也可导致辐射剂量增加,如何确保检查安全性是医师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目前,临床医疗技术日趋成熟完善,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设备逐步完善,临床应用范围持续扩大,医师应用相关技术期间需综合分析患者各项临床资料,适当结合其他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综合分析确诊患者病情,并给予适宜的治疗干预,以改善疾病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准确率较高,医师依据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检查结果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预后,值得全面推广应用。同时,本次研究受多因素影响,研究总时间较短,研究流程设计不够完善,缺乏同类型数据资料参照性对比分析研究,择取患者样本总量不足,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采用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诊断的相关机制仍需持续研究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