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实施路径探索

2022-05-13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1期
关键词:必修课程课程标准评价

乔 春 华

(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黑龙江 牡丹江 157000)

2020年我省开始使用新教材来落实新的课程标准,在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大背景下,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纲,并将其贯彻落实到地理教学的各个环节。那么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该如何将新课程实施落地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几种路径来达成:

一、精细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课程定位

现在各省使用的教材版本不完全一致,有的用人教版,有的用湘教版,但无论哪一版本的教材,都是基于课程标准编制的,同一章节的内容细节也许不同,但都是为了体现课程标准的要求而编排的。所以,我们在准备一节课时,要跳出这节课的具体内容,站在课标要求的角度去明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到底要提升学生哪些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要提升到怎样的程度?同时也要求我们要对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体系有宏观的把握,所以研读课标时,不能只把关注点落到这节课中,还要了解相关内容在课标的其他章节有何体现,站在课程的高度来审视这节课的内容。

例如:在必修课程《地理1》中,关于地貌的相关知识,给出的标准是:

这里所强调的学生要达到的水平是:“识别”“描述…特点”,使用的途径是“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那么在教学中,我们关注的重点就是通过图片或者视频来让学生认识并且学会描述地貌的特点。不要受老教材的思路限制,没有必要在这节里提及关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而关于“地质作用”方面的知识在《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里面才有具体的要求,我们看,这是相应的课标:

这里所强调的学生要达到的水平是:“解释”“说明”,需要学生掌握自然地理的原理和实质,到这节时才需要学生知道地貌形成的地质学原理。所以在必修课程《地理1》中没有必要提前涉及,因为必修课程和选择性必修课程的定位是不同的,必修课程针对的是全体高中学生需要达到的高中毕业的标准要求,在高一阶段学习的时候,只需要达到课标要求的“学业质量水平1和水平2”就可以,我们对必修教材的评价是知识“宽而浅”,不必成体系,以通识学习为主;而选择性性必修的课程,是选择将地理的等级性考试成绩计入高考总成绩的学生才进行学习的课程,在这里更重视的是地理知识的体系构建和对地理原理形成过程的把握,必修和选择性必修在课程标准中要求的范围和难度上必然不同。

那么我们对地貌这章的教与学要达到什么程度呢?在课程标准中,对学习必修课程《地理1》整个模块的学业要求也有具体的阐述:(见[学业要求])

【学业要求】

学习本模块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与地貌、大气、水、土壤、植被等有关的自然现象;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实验、调查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自然现象之间的关系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的自然现象,并说明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

把模块的学业要求落实到本条标准(1.4 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可以概况为:学习本章内容之后,学生能够运用地理信息技术或其他地理工具,观察、识别、描述常见地貌的类型和特点;具备一定的运用考察、模拟实验等方式进行科学探究地貌景观的意识和能力(地理实践力)。能够运用地球科学(水体的运动、大气的运动)的基础知识,说明一些地貌景观的形成和变化过程(综合思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合理描述和解释特定区域内的地貌景观存在,并感悟其对人类的影响(区域认知、人地协调观)。所以我们在对这一章中各节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就要首先思考,怎样的设计和内容才能达成这样的标准要求,从而提升学生相关的地理学科素养。

二、创设教学情境,尝试开展“项目式学习”

《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明确规定了高考的考查载体——情境,以此来承载考查内容,实现考查要求。我们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中可以看出,现在的各个题组基本都是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的,这实际上也非常符合我们地理学科一贯的教学理念——学习生活中的地理,我们所教所学都是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解决的都是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我们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把每一节课都建立在真实的情境之下,给学生一种代入感,让他感受到我们课堂上所研究的内容是他身边的、与他息息相关的事。在2020年新湘教版教材中,它的每一节的最前面都设计了探究活动作为这节课的引入,绝大多数都是真实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体验地理,激发探究的热情。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直接使用教材中的探究活动进行引课,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另外选取案例进行设计,如果你可以做到将一个案例贯穿整节课,那这种设计更高级,也将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近年来国际和国内的教育专家开始推广一种新的教与学的方式:项目式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简称PBL),究其实质而言,也可以算作是一种情境的创设。项目式学习比较强调真实世界的任务和问题,并且产出“有形”产品来解决问题。比如:必修课程《地理1》中的第四章第一节的第四框题:洪涝灾害防治,我们就可以把它设计成一个项目:“牡丹江市洪涝灾害防治”。2020年牡丹江市虽然没有形成洪灾,但洪水水位基本达到了历史的高位,江南很多小区地下车库都被水淹了,很多学生都亲身经历,那么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牡丹江市洪涝灾害产生的原因,为洪涝的防治提出自己的方案,虽然不一定能够亲自去实施,但可以向有关部门建言献策。再如:在必修第二册的人口分布这节里,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项目:“在中国选择一个你想定居的地方”,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来研究。首先进行项目设计:小组讨论规划项目实施的具体步骤、明确分工等;接下来就是项目执行(解决问题):明确选择一个定居地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结合地图和网络资料进行初选→对初选地进行论证→确定定居地(明确该地的优缺点);随后就是项目展示:在班级进行成果展示与交流。通过这种项目式的学习,基于实际问题去调查和研究,让学生体验到地理知识的真实性和实用性,比仅在书本上看看能领悟的更加深刻。

三、精心设置问题链,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我们所倡导的“问题链”的方式,是按照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生成过程所提出的一系列的问题,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后一个问题是建立在前一个问题的基础上的,是对前一个问题生成结果的进一步挖掘和提升,从而通过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而将知识提升到较高的难度和深度。

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的第六大部分“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开展思维结构评价,这里提到“可观察的学习成果结构”分类理论:

这里的思维结构评价其实也可以用在我们对探究性问题的设定中,我们总说要设置一些“学生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问题,那么在问题链中第一个问题就可以作为第一级台阶:设置单点结构或者多点结构的问题,仅涉及一个或几个要素,对学生的思维难度要求很低,学生通过简单的思考就可以达到;第二个问题就可以设置关联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在各要素之间建立合理的联系,对学生的思维要求有了一定的提升;第三个问题就可以设置开放性的拓展抽象结构的问题,让学生充分挖掘自己思维潜力,进行思维的跃升。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学习土壤这节课时,就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链:

(1)影响土壤形成和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列举多个要素,不需要相互关联)

(2)黑土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它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形成的?(不但要知道哪些要素起了作用,还要分析出这些要素怎样起的作用)

(3)既然土壤是植物生长所依赖的因素,那无土栽培的现象怎么解释?(让学生通过深度思考从而理解土壤的实质。)

四、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反馈

在授课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评价性语言的艺术。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老师对学生的回答最常用的一句话就是:“好,请坐”或者“非常好”,其实这样的评价很敷衍,对学生的激励作用非常有限。可能有些老师是急于讲授课程内容,觉得多做评价浪费时间,那么请问:课堂教学到底为了什么?仅仅是讲授知识吗?我们要通过课堂教学来提升学生的各项学科素养和思维品质。当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他的地理术语的使用是否准确?他的思路是否正确?语言的表达是否逻辑清晰?除了知识点之外还可以从他的回答中找到隐形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也可以从声音、体态或者踊跃程度等方面进行评价。我们对一个学生进行评价,不仅能够帮助这个学生进行修正和提升,也能同时给其他同学明确发展的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你就会发现,你的学生回答问题时越来越呈现出你所希望的样子,这其实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行为强化”的一种方式。

除了语言方面的实时评价,我们在教学中还经常使用练习或测试等进行考核式评价,以帮助学生检测自己是否对本节课知识能够准确的掌握。现在很多专家提倡分知识区块进行反馈检测:在一节课当中,我们可以按知识结构划分成几个知识区块,在一个区块完成之后,及时进行反馈测试,这样有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的知识误区,在纠错后再进行下一区块的学习,可以避免因为前一区块知识没有掌握而影响下一区块知识的理解和吸收。这种随堂检测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及时进行数据反馈,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激励方式。对我们的学生来说,你把试卷以分数的形式反馈给他,会对他造成不断的刺激,如果他的分数不断提升,那肯定会激励他越来越喜欢学地理,如果分数下降,那也可以让他及时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经过数据的分析,作为老师可以帮他找到问题的所在。现在有很多的手机APP和小程序都有快速批试卷的功能,比如微信小程序里有个“每日交作业”,可以将学生的答题卡直接扫描出成绩,还有汇总的成绩统计分析,也可以让学生回家后把今天的课后作业的选择题在这里进行线上提交,通过这些数据的统计,可以知道哪些题是学生普遍存在问题的,哪些是不需要讲的,这样可以节约大量的课堂时间和课后的批改时间。

希望每一位老师都能够不断探索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的思索,在丰富而生动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课程实施水平,推动普通高中课程改革不断深化,共创普通高中教学的新辉煌。

猜你喜欢

必修课程课程标准评价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权威出版
高校课程标准编制质量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关于开辟版块答疑解惑的通知
新课程标准下的计算教学怎样教更有效
基于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音乐教学创新探索
创新课程设计 实现快乐军训
独立学院信号与系统课程教学改革分析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