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2022-05-13罗军华赵卫权李威赵祖伦吕思思黄亮孙小琼
罗军华,赵卫权,2*,李威,赵祖伦,吕思思,黄亮,孙小琼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
罗军华1,赵卫权1,2*,李威1,赵祖伦1,吕思思1,黄亮1,孙小琼1
(1.贵州科学院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贵阳 550001;2.贵州师范大学 喀斯特研究院,贵阳 550001)
【】饮用水源地的开发利用程度与安全状态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旨在探讨以饮用水源地为主题的研究进展,推动饮用水源地研究方向的进一步发展。以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库为数据源,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数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前沿5个角度出发,进行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主题的知识图谱分析。①国内饮用水源地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而国外研究成果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并且至今仍处于持续发展状态,同年度的发文数量远高于国内;②无论是单个作者发文量,还是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强度关系,国外研究相较于国内都更加繁荣与紧密;③从历年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国内饮用水源地的发展历程可划分为摸索阶段(1983—1999年)、起步阶段(2000—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5年)及转型阶段(2016—2021年)。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国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历史比国内更加久远,新思维与新型技术的诞生和运用比国内也更加迅速。研究结果对该学科的后续理论发展与实践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CiteSpace;饮用水源地;知识图谱;可视化;计量分析
0 引 言
【研究意义】饮用水源地指为城镇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公共服务用水的水域,包括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类型,其开发利用程度与安全状态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以及人民的生命健康有着决定性的作用[1]。目前,饮用水源地面对的安全问题随着社会进程的发展日益突出,如地下水超采过度、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工业废水排放无节制及城镇饮水供需关系矛盾等,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表明对饮用水源地的重点研究、安全保护已刻不容缓。而饮用水源地存在种类多样性、地域环境差异性、地方政策偏向性以及被污染方式的多样化等特征,是自然环境与人为因素双重作用下的目标对象。
【研究进展】国内外学者从生态安全评价[2-3]、保护与开发利用[4-5]、污染成因与治理方法[6-7]等多个方面开展了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如:闻常玲等[8]选取人口密度、森林覆盖率等多个因素,构建4个层次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桐坑溪水库饮用水源地为例进行了生态安全评价;何文健等[9]基于生态安全维持理论与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目标,采用野外调查、监测等方法,提出重庆市饮用水源地的生态清洁综合治理范式;Maynard等[10]重点关注水体pH值、溶解氧浓度与光照之间的关系,并基于实验数据提出了2种水体脱氨机制;Shamsizadeh等[11]以灌溉类水源为研究对象,借助主成分分析方法,研究抗生素在水源清洁中的用量问题,并指出紫外线、气温对抗生素的分解有正面作用,而空气湿度与土壤电导率有负面作用。目前,国内外尚缺乏梳理、归纳并总结整个学科研究进程与研究动态变化的研究,而传统的文献归纳方法如逐一阅读、追溯、定性归纳等,在面对海量的文献目标时则暴露出低效率、低时效性、客观性与直观性严重不足等缺陷。
现代化的文献分析与可视化计量方法对于各学科发展的脉络梳理至关重要,科学知识图谱就是其中最重要的分析方法之一,可以直接且客观地显示知识网络群体之间的交叉、演化或派生等复杂关系[12]。而在众多可绘制科学知识图谱的应用软件中,陈超美博士与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开发的CiteSpace则脱颖而出,成为国内外最常用的文献分析工具之一。张文斌[13]等基于CiteSpace系统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的研究热点,结合时代背景解读城乡关系的演变历程,进而揭示了城乡关系的脉络特征与治理变革的内在逻辑。邓昭等[14]对中国港口地理学的研究机构、研究团队、研究热点及研究阶段进行了系统分析,总结出中国港口地理研究的总体特征;景明佳等[15]为了解中国煤矿安全经济领域的整体研究态势,基于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从研究机构、发文作者、热点关键词3个方面对我国煤矿安全经济领域的整体研究状况进行汇总和分析;Ahsan等[16]以WOSCC核心数据库中2000—2021年有关垂直绿化系统(VGS)的文献为数据基础,从关键词、作者和聚类角度出发,分析了近年来VGS领域的知识结构与研究进展;Azam等[17]以WOSCC核心数据库中2000—2020年有关机械能收集(MEH)的文章为基础,从作者、机构、国家之间的互引情况出发,对MEH领域的知识结构、历年热点进行了系统梳理,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Memon等[18]以WOS数据库中2010—2019年有关无源光网络(PON)的3 381篇文献为基础,着重从关键词、研究热点2个角度出发,对PON研究的历史进程、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回顾与展望。【切入点】CiteSpace作为知识图谱分析、文献计量挖掘的主流软件,在国内外的综述性研究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国内外仍缺乏对饮用水源地学科发展过程的系统总结、归纳的综述性研究。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研究结合多个文献数据库进行对比研究,避免单一数据库的局限性,同时以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库为数据源,对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借助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从发文数量、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前沿出发,实现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知识图谱的绘制,并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分析历年的重点研究方向,以期为饮用水源地的后续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处理
以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中文文献以“SU=饮用水源地”为检索式,文献类型选择为学术期刊、硕士学位论文、博士学位论文与会议论文4类,检索出的文献时间跨度为1983—2021年,剔除期刊说明、年终汇报、评语、卷首语、致辞等无关文献,获得有效检索结果2 963条,并导出为Refworks格式;英文文献以“TS=Drinking water source”为检索式,论文库选择为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剔除书籍章节、信函、修订、新闻等无价值记录,同时排除医学、物理、数学、化学等无关科目,共获取有效检索结果19 517条,时间跨度为1996—2021年,并导出为纯文本格式。检索时间为2021年10月19日。
1.2 研究方法与工具
利用JAVA运行环境下的CiteSpace V5.3.R4将导出的Refworks文件进行格式转换,完成数据准备,时间序列分别选择为1983—2021年、1996—2021年,时间切片为1 a,并依次选择作者、机构、关键词及突现词进行知识图谱的共现分析与关键词的突现分析。其中,作者共现分析可以确定核心作者与其他研究人员之间的合作强度和相互引用关系;关键词共现分析用于确定历年来研究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突现词分析可识别出被引频率或共现频率在一定时间跨度内变化较大的研究词汇。
2 结果与分析
2.1 发文数量时间分布特征
发文数量随时间的变化特征可以反映出学术主题的整体研究历程与研究进展[19]。就不同类型的中文文献而言,在1983—2021年的2 963篇检索结果中,学术期刊的发文数量最多,为2 481篇,占总数的83.73%;会议论文数量为170篇,占比5.73%;硕士与博士学位论文各占9.56%、0.98%。而英文文献自1999年开始,发文数量呈爆发式的增长,并于2020年到达峰值2 013篇,其中期刊与学位论文总数为16 619篇,占比85.15%;会议论文数量为2 064篇,占比为12.42%,其他类型的文献占比2.43%。
对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领域的整体发文数量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年度发文数量对比情况见图1。结果表明,国内饮用水源地的相关研究最早可追溯到1983年,从发文数量的角度出发进行归纳总结,1983—1999年期间发文数量较少,并且部分年限如1984、1990、1991年等并无文献发表,研究成果少,该阶段可划分为国内研究的萌芽时期(1983—1999年),主要是饮用水源地的概念探讨与水源保护意识的形成;从2000—2013年,发文数量呈明显的增长趋势,最高年发文数量达到252篇,学科在此阶段发展迅速,该阶段为国内研究的快速发展期(2000—2013年);2014—2020年,年发文数量逐渐减少,研究成果增加速度变慢,但仍保持年发文量在100篇以上,表明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入稳定阶段,该阶段为国内研究的波动回落期(2014—2020年)。
相较国内,由于英文文献的检索以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库为基准,并未参考其他类型的英文数据库,因此检索结果存在部分缺失,实质上国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结果最早可追溯到1916年,Thomson等[20]在发表于英国医学杂志上有关痢疾预防的文章中,对饮用水源地的概念及水源保护的重要性进行过阐述。而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国外研究一直处于持续发展的状态,同年度的发文数量远大于国内,并且于2020年到达峰值2 013篇。总体而言,学术界对于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处于逐步深入的稳定发展过程。
图1 国内外年度发文数量对比情况
2.2 作者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作者,剪枝方式为子网络(pruning sliced networks)进行共现分析,得到作者共引知识图谱,见图2与图3,作者发文频次排名见表1。
表1 国内外饮用水源地前10位作者发文频次排名
在中文作者共引图谱中,共有335个节点,321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05 7。图中节点的大小与作者出现的频次成正比,年轮中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引用年份,节点之间的线条数量与粗细反映了作者群之间的合作关系与合作强度[21-22]。分析图2与表1,节点最大的2位作者分别是付青、侯新,发文数量各达到10次与9次,其次是邓丙辉、姚延娟、蓝楠等,发文数量达5篇及以上的作者有13位。基于寻径算法优化合作网络,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主要分为3个集中作者群: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付青、邓丙辉、刘琰,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的姚延娟、吴传庆、王雪蕾以及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的徐恒省、李继影、张晓赟等。此外还有许多由小节点和分散的独立作者组成的合作网络,说明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领域作者集中度并不高,研究队伍分散。各个科研团队间的联系松散表明相互之间的引用关系薄弱,长期以来容易形成学术障碍,不利于国内饮用水源地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在英文作者共引图谱中,共有1 383个节点,2 352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25。就整个图谱而言,节点最大的3位作者依次为ZHANG Yi、WANG Juan、LI Yi,发文数量分别为87、76、53篇。经过算法优化网络后,国外饮用水源地研究同样可分为3个集中作者群:Chongqing Water Resources & Elect Engn Coll机构的ZHANG Yi、WANG Juan、LI Yi;Uttarakhand State Council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机构的BAMPIDIS Vasileios、FLACHOWSKY Gerhard、KOUBA Maryline及Natural Sciences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Council of Canada机构的KUMAR Arun、BHATTACHARYA Prosun、BARTRAM Jamie等。整体看来,无论是单个作者发文数量,还是不同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强度关系,国外研究相较于国内都显得更加繁荣与稳定。
图2 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作者共引知识图谱
图3 国外饮用水源地研究作者共引知识图谱
2.3 发文机构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节点类型(node types)选择机构,阈值选择为60,剪枝算法为最小生成树(minimum spanning tree)进行发文机构的共现分析,并合并部分一级机构、二级机构的曾用名与别名(如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与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站、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与中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等),得到发文机构共现图谱见图4和图5,机构半衰期排名见表2。
在中文发文机构共引图谱中,共有187个节点,56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04 9。由图表可见,饮用水源地研究领域发文量较多的一级、二级机构有: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浙江省环境监测中心及生态环境部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而发文量较大的机构主要分布在江浙一带,表明该地区由于地处沿海、水资源丰富,对饮用水源地的关注程度要显著高于其他区域,同时华南地区、西南地区都有着一定规模的饮用水源地研究机构如重庆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华南环境科学研究所等,而西北、北部地区发文机构规模较小,学术联系较少。不同地区的成果互引率较低,说明地形、地貌、气候条件及人类活动等因素的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发文机构的研究重点、关注程度不同,目前,国内饮用水源地学科领域还没有形成广泛的学术共识。
在英文发文机构共引图谱中,共有534个节点,847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06。发文数量前5的机构分别为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629篇)、US EPA(美国国家环境保护署,342篇)、Univ 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大学,217篇)、US Geol Survey(美国地质调查局,213篇)、Univ N Carolina(北卡罗来纳大学,163篇)等,图谱整体呈现出以这些节点为中心的研究群落特征,群落内部和群落之间合作密切。同时以半衰期作为参考依据,影响力最大的前3名机构依次为Russian Acad Sci(俄罗斯科学院,20年)、Arizona State Univ(亚利桑那州立大学,18年)、Chinese Acad Sci(中国科学院,18年)。
图4 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发文机构共引知识图谱
图5 国外饮用水源地研究发文机构共引知识图谱
表2 国内外饮用水源地半衰期排名前5的发文机构
注 半衰期(年)指节点老化的速率,数值越大,表示在研究领域中该节点被关注的时间越长[23]。
2.4 关键词共现分析
在CiteSpace操作界面中,节点类型选择关键词(keyword),剪枝算法为最小生成树,时间切片选择为1 a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在可视化界面设置阈值为100,过滤掉较小的合作网络并计算节点的中心度(compute centrality),最终得到关键词共现图谱见图6和图7。
图6 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关键词共引知识图谱
图7 国外饮用水源地研究关键词共引知识图谱
在中文关键词共引图谱中,共有181个节点,340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20 9。纵观国内饮用水源地历年研究主题分布情况,并无明显的聚类效应和演化路径,节点间联系较为紧密,网络密度高。图谱中除“饮用水源地”和“饮用水水源地”等直接涵义为水源地的词以外,还有“污染防治”与“水源地保护”等以保护饮用水源地安全为主题的相关词条,以及“健康风险评价”、“安全评价”、“时空分布”与“调查”等评价饮用水源地生态健康状况、调查水源地周边地域环境情况、分析人为活动对水源地的影响方式的关键词,这些都属于饮用水源地的相关研究内容。
在英文关键词共引图谱中,共有268个节点,888条网络链接,密度为0.024 8,相较于国内,国外关键词共引网络节点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网络密度更高。图谱中同样出现drinking water、groundwater、surface water等有关水源地概念定义的词,以及contamination、heavy metal、risk assessment等有关水源地污染方式、保护措施、风险评价等词条。总体看来,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内容大体相似。
中心度用节点的“度”来衡量与节点直接相关的个体数量,而关键词的中心度越大,表示该节点在共现网络中的受关注程度越高。基于CiteSpace完成各网络节点中心度的计算,历年中心度大于0.05的关键词统计结果见表3、表4,对发文数较少且中心度较小的年限作统一表示。
表3 国内1983—2021年各年份关键词中心度排序
分析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领域的历年关键词统计表(表3),其中“饮用水源地”、“水源保护”以及“富营养化”的中心度较大且数值各为0.31、0.28、0.22,表明在整个饮用水源地研究领域的多年历程中,怎样去保护好水源地的生态健康安全是各学者的核心宗旨,富营养化是在此过程中最常见的问题。同时不同的年份出现不同的水库、流域名称如“密云水库”、“黄前水库”、“杨木水库”、“太湖流域”、“红枫湖”、“大伙房水库”等,表明这些水域是饮用水源地研究的重点对象,在其对应的年份里受到的关注较多,是我国开发利用和保护水源地过程中的重点示例。从表3可以看出,关键词“饮用水源地”在1983年首次出现,表明研究人员开始察觉饮用水源地的生态健康安全问题,同时予以关注,并且在1983—1999年期间逐渐产生理性的思考,如“时空分布”、“饮用水源”、“地下水源”等关键词出现,并以北京市密云水库为案例开展研究;2000年出现“水质保护”关键词,表明研究人员意识到水质是判断某水域能否作为城镇居民饮用水、生活用水水源的核心指标,并产生保护意识。在随后的2001—2008年期间,涌现出“水质监测工作”、“富营养化”、“水质评价”、“现状调查”、“健康风险评价”等关键词,表明经过前期对饮用水源地开发利用方式、安全保护措施的思考之后,学科研究主题与技术方法逐步变得多样化,开始追溯诱发水源问题的根本原因,并着重于水质监测手段、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现;2009年出现“保护区划分”、“水功能区划分”及“水文工作”等关键词,表明我国饮用水源地的研究进入更加科学、系统的阶段,这与我国生态环境部于2009年发布《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密不可分。随后在2010—2015年期间,陆续出现“生态补偿”、“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法”、“遥感技术”、“生态风险评价”及“点、面污染源”等关键词,表明在国家宏观层面搭建的饮用水源地划分框架上,其他学科领域的新型理论、主流技术也开始被逐步引用到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当中;2016—2021年期间,出现“备用水源地”、“集中式饮用水”及“熵值法”等关键词,表明学科领域开始有转型的趋势,研究人员尝试水源地的新型开发方式,新的理论方法在此基础上也慢慢被提出。基于以上分析,从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把1983—2021年国内饮用水源地研究的发展历程分为4个阶段。第一阶段(1983—1999年):该阶段为学科研究的摸索阶段,主要是对饮用水源地的种类识别以及安全危机意识的形成,并开始引入案例进行探索研究;第二阶段(2000—2008年):该阶段为学科研究的起步阶段,注重于饮用水源地的水质调查、监测与保护,并进行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方法的开发与实践;第三阶段(2009—2015年):该阶段为学科研究的快速发展阶段,在国家宏观计划的基础上,生态补偿、遥感技术、风险评价等接连成为研究的重点方向,多种多样的理论方法与支撑技术被运用到饮用水源地的研究中;第四阶段(2016—2021年):这一阶段是学科研究的转型阶段,在原有主流技术的基础上,新的饮用水源地开发方式被提出,更加多样化的技术也被逐步应用到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当中,研究人员的思维模式更加成熟,实践能力更为突出。
表4 国外1996—2021年各年份关键词中心度排序
国内外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表4中的部分词条如risk assessment(风险评价,国外2000年首次出现)在表3中首次出现于2004年;agricultural pollution source(农业污染源,国外2007年首次出现)在国内关键词表中首次出现于2008年;RS(遥感,国外首次出现于2011年)对应表3中的2013年。总体而言,国外饮用水源地的研究历史比国内更加久远,新思维与新型技术的诞生和运用比国内也更加迅速,但国内学者在学习外来技术的同时,紧跟国情国策,围绕我国部分关键地区如太湖流域、三峡库区、长江经济带等开展大量研究,并总结出具有本土特色的丰硕成果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备用水源地等,为保障我国经济发展、民生安全做出巨大贡献。
2.5 阶段性研究前沿突现分析
在CiteSpace中,将聚类词类型(term type)选择为突发聚类(burst term),对研究领域历年的研究热点进行突现分析,同时将部分发文量较少的年份划分为1个时间单元,最终排名前10位的突发关键词统计结果分别见表5、表6。
表5 国内1983—2021年饮用水源地研究前10突发聚类关键词
表6 国外1996—2021年饮用水源地研究前10突发聚类关键词
研究前沿指本学科正在讨论和探索,并即将发生的具有代表性的科学问题。国内突现度最高的关键词为“饮用水源地”,突现年限为1983—2005年,突现度26.392 8,表明在此时间段内以“饮用水源地”为研究前沿,被国内学者广泛提起;国外突现度最高的关键词为“drinking water”,突现年限为1996—2006年,突现度28.257 9。而同样的词条在关键词表中出现的时间要早于突发聚类词表,表明新研究前沿的出现,研究人员通常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后,才能成为下一个时期的重点研究对象。
3 讨 论
在不同的学科领域中,当学者对该领域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类与描述,并尝试做出总结时,面对庞杂的文献数量、较长的时间跨度,怎样从中快速地发掘出有较大价值的研究成果、怎样精准识别出有较大参考意义的研究机构与作者群体,以及如何依据众多文献集合追踪一个主题的研究脉络及历史发展趋势,这是一个目前用人工方法处理起来极其费时、费力,并且时效性较低、主观性过强的难题,而依托文献可视化工具来处理,就会更加高效、快捷,对海量文献池的处理也更加客观严谨。而目前国内外市场上主流的引文分析工具主要包括有CiteSpace、InCite、HistCite等类别,并且经过国内学者详细对比研究,皆认为CiteSpace的应用结果更加准确、全面,对中国CNKI数据库的契合程度最好。因此笔者最终以CNKI数据库和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库为数据源,选择CiteSpace作为可视化分析工具,采用文献计量法与知识图谱分析法相结合的方式,从发文数量、作者、发文机构、历年关键词及研究前沿的角度出发,对国内外饮用水源地学科的发展历程进行回顾与总结,完成研究阶段的历史划分、历年研究热点的识别以及总体发展脉络的梳理等,填补该领域综述性研究成果的空白。
基于已构建的国内知识图谱可视化结果,就发文机构而言,江苏省环境监测中心、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以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等机构具有较高的发文量,表明这些机构对饮用水源地的关注程度较高,这与地域特性、地方政策密切相关;从作者群体的角度出发,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付青、邓丙辉,中国生态环境部卫星环境应用中心姚延娟、吴传庆以及苏州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徐恒省、李继影等发文数量较多,这些核心作者的研究成果奠定饮用水源地领域的学科基础,初次接触该学科的学者可从此着手,进行系统性的剖析学习;在历年的研究热点中,随着年份的增加而不断涌现出的新技术与新理论方法,可反映出饮用水源地学科的整体发展脉络,并可根据具体年份内中心度较高的关键词找出本年度内的热点问题与高价值学术文献,如表3中于2004年首次出现的关键词“风险评价”,表明后续的研究人员在进行该方向的初次研究时,可着重以2004年为基准年,进行相关文献的检索与阅读。而不同的时间年份出现不同的水源地名称如“密云水库”、“黄前水库”、“杨木水库”、“太湖流域”、“红枫湖”等,表明这些水库、湖泊、流域是中国饮用水源地研究历史上的重点对象,同时也是水源保护、开发与治理的重点范例,可作为典型供后续研究人员学习与借鉴。
但是从客观的角度出发,无论何种文献检索方式都会存在着数据搜集不完整或数据冗余的问题,造成基于CiteSpace完成的可视化分析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这是知识图谱可视化研究的难点,也是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4 结 论
1)从发文数量的角度出发,将国内饮用水源地领域的发展历程分为萌芽期(1983—1999年)、快速发展期(2000—2013年)及波动回落期(2014—2020年);从研究主题与研究方法的角度出发,将其分为摸索阶段(1983—1999年)、起步阶段(2000—2008年)、快速发展阶段(2009—2015年)以及转型阶段(2016—2021年)。
2)国内外有关饮用水源地的研究有着相似的发展历程,只是国外的研究历史比国内更加久远,新思维与新技术的诞生和运用也比国内更加迅速;同时国外同年度的发文数量要远大于国内,研究团队之间的合作强度也比国内更加紧密。
3)在学习外来技术的同时,国内学者结合国情国策研究出诸多具有特色的成果,如集中饮用水源地、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备用水源地等。
[1] 杜云彬, 陈求稳, 王智源, 等. 江苏省典型湖泊饮用水源地安全综合评价[J]. 水资源保护, 2020, 36(5): 71-78, 92.
DU Yunshan, CHEN Qiuwen, WANG Zhiyuan, et al. Safety evaluation of typical lake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Jiangsu Province[J].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2020, 36(5): 71-78, 92.
[2] 陈珂, 郝奇琛, 邵景力, 等. 基于DPSIR模型的地下水饮用水源地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水文, 2021, 41(2): 20-25.
CHEN Ke, HAO Qichen, SHAO Jingli, et al. Study on the safety assessment index system of underground drinking water sources based on the DPSIR model: a case study of shallow aquifer in the Hutuo river plain[J]. Journal of China Hydrology, 2021, 41(2): 20-25.
[3] MEHRNOOSH Abtahi, NAJMEH Golchinpour, KAMYAR Yaghmaeian, et al. A modified drinking water quality index (DWQI) for assessing drinking source water quality in rural communities of Khuzestan Province, Iran[J]. Ecological Indicators, 2015, 53(2): 221-219.
[4] 杨珂玲, 张晓京, 陶珍生. 湖北省地下水保护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 环境保护, 2014, 42(6): 69-70.
YANG Keling, ZHANG Xiaojing, TAO Zhensheng.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of groundwater protection in Hubei Province[J].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2014, 42(6): 69-70.
[5] ISLAM Nilufar, SADIQ Rehan, RODRIGUEZ Manuel James, et al. Evaluation of source water protection strategies: a fuzzy-based model[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2013, 121(1): 191-201.
[6] 申恒伦, 张清源, 王洪凯, 等. 临沂水源地水库沉积物重金属分布、来源及生态风险评价[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21, 30(5): 1 211-1 220.
SHEN Henglun, ZHANG Qingyuan, WANG Hongkai, et 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ource and ecological risk assessment of heavy metals in water resource reservoirs of Linyi City[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21, 30(5): 1 211-1 220.
[7] SCOTT Ben, CHAFER Chris. The pollution source assessment tool for Sydney's drinking water catchments[J]. Journal of water supply: Research and technology, 2018, 67(1): 44-53.
[8] 闻常玲, 王莉红, 贺徐蜜, 等. 水库型饮用水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及应用[J]. 水资源保护, 2008(3): 91-94.
WEN Changling, WANG Lihong, HE Xumi, et al. Ecological safety evalu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reservoir-type drinking water source[J]. Water Resources Protection, 2008(3): 91-94.
[9] 何文健, 史东梅. 重庆市饮用水源地生态清洁小流域综合治理范式[J].灌溉排水学报, 2016, 35(S2): 96-100.
HE Wenjian, SHI Dongmei. Paradigm of comprehensive management of ecologically clean small watersheds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Chongqing[J]. 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16, 35(S2): 96-100.
[10] MAYNARD Heather, OUKI Sabeha Kesraoui, WLIIIAMS Scott. Tertiary lagoons: A review of removal mechanisms and performance[J]. Water Research, 1999, 33(1): 1-13.
[11] SHAMSIZADEH Zahra, EHRAMPOUSH Mohammad Hassan, NIKAEEN Mahnaz, et al.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class 1 integron genes distribution in irrigation water-soil-crop continuum as a function of irrigation water sources[J]. Environment Pollution, 2021, 289: 117 930.
[12] CHEN Chaomei. CiteSpace II: 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ssociation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 Technology, 2014, 57(3): 359-377.
[13] 张文斌, 张志斌, 董建红, 等. 迈向城乡共治: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关系演变解读[J]. 地理科学进展, 2021, 40(5): 883-896.
ZHANG Wenbin, ZHANG Zhibin, DONG Jianhong, et al. Toward rural-urban co-governance: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change of rural-urban relationship since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21, 40(5): 883-896.
[14] 邓昭, 李振福, 郭建科, 等. 中国港口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 地理科学, 2021, 41(4): 606-614.
DENG Zhao, LI Zhenfu, GUO Jianke, et al. Research prospect and progress of port geography in China[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21, 40(4): 606-614.
[15] 景明佳, 郭绍帅, 程磊. 我国煤矿领域安全经济研究态势分析[J]. 安全与环境学报, 2021, 21(2): 902-907.
JING Mingjia, GUO Shaoshuai, CHENG Lei. Analysis on the research situation of safety economy in coal mine field in China[J]. Journal of Safety and Environment, 2021, 21(2): 902-907.
[16] AHSAN Muhammad Mubashir, CHENG Wei, HUSSAIN Aqsa Bilal, et al. Knowledge mapping of research progress in vertical greenery systems (VGS) from 2000 to 2021 using CiteSpace based scientometric analysis-ScienceDirect[J]. Energy and Buildings, 2022, 256: 11 768.
[17] AZAM Ali, AHMED Ammar, KAMRAN Muhammad Sajid, et al. Knowledge structuring for enhancing mechanical energy harvesting (MEH): An in-depth review from 2000 to 2020 using CiteSpace[J]. Renewable and Sustainable Energy Reviews, 2021, 150: 111 460.
[18] MEMON Kamran Ali, BUTT Rizwan Aslam, MOHAMMADANI Khalid Hussain, et al. A bibliometric analysis and visualization of passive optical network research in the last decade[J]. Optical Switching and Networking, 2020, 39: 100 586.
[19] CHEN Chaomei, FIDELIA Ibekwe SanJuan, HOU Jianhua. Th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of co-citation clusters: a multiple-perspective co-citation analysis[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2010, 61(7), 1 386-1 409.
[20] THOMSON James Gordon, THOMSON Dylan. Memorandum on the prevention of amoebic dysentery[J].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1916, 1(2 895): 881-882.
[21] 桂钦昌, 刘承良, 董璐瑶, 等. 国外交通地理学研究的知识图谱与进展[J]. 人文地理, 2016, 31(6): 10-18.
GUI Qinchang, LIU Chengliang, DONG Luyao, et al. Knowledge map and progress of foreign traffic geography research[J]. Human Geography, 2016, 31(6): 10-18.
[22] CHEN Chaomei, CHEN Yue, HOROWITZ Mark, et al. 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tific discovery[J]. Journal of Informetrics, 2009, 3(3): 191-209.
[23] 李杰, 陈超美. CiteSpace科技文本挖掘及可视化[M]. 北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2016.
LI Jie, CHEN Chaomei. CiteSpace text mining and visualization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M]. Beijing: Capital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Press, 2016.
Using CiteSpace to Compare the Research Effort of China on Drinking Wa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
LUO Junhua1, ZHAO Weiquan1,2*, LI Wei1, ZHAO Zulun1, LYU Sisi1, HUANG Liang1, SUN Xiaoqiong1
(1. Institute of Mountain Resource, Guizhou Academy of Sciences, Guiyang 550001, China;2. Department of Karst Research Institute,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 Guiyang 550001, China)
【】The safety of drinking water is of great concern to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and is a focus of research in all countrie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research efforts of China in this secto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The analysis was based on the CNKI database and the Web of Science. The CiteSpace visualization software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research efforts of researchers in both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in five perspectives: the number of publications, number of authors of each publication, affiliations, keywords and research frontiers.【】①The earliest research on drinking water sources in China traced back to 1983, while the research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started in 1905. Researchers in the rest of the world combined have published more than their Chinese counterparts, indicating that the continued interest in drinking water in the world. ②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articles published by a sole author or co-author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ers have the edge. ③In terms of research topics and research methods, research in 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the following stages: proof-concept from 1983 to 1999, initial development from 2000 to 2008, prosperous development from 2009 to 2015, area-transition stage from 2016 to 2021.【】Research on drinking water source in China and the rest of the world has a similar development history though it started much later in China.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significant implications for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research results.
CiteSpace; drinking water sources; knowledge mapping; visualization; quantitative analysis
1672 - 3317(2022)04 - 0109 - 11
P942
A
10.13522/j.cnki.ggps.2021554
罗军华, 赵卫权, 李威, 等.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外饮用水源地研究知识图谱分析[J]. 灌溉排水学报, 2022, 41(4): 109-119.
LUO Junhua, ZHAO Weiquan, LI Wei, et al. Using CiteSpace to Compare the Research Effort of China on Drinking Water in Comparison with the Rest of the World[J].Journal of Irrigation and Drainage, 2022, 41(4): 109-119.
2021-11-11
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黔科合基础[2018]1418);贵州省科技支撑项目(黔科合支撑[2018]2806,[2020]4Y132);贵州科学院青年基金项目(黔科院J字[2021]25号,[2018]11号)
罗军华(1995-),男。硕士,主要从事生态环境评估与模拟预测研究。E-mail:674914258@qq.com
赵卫权(1982-),男。副研究员,主要从事资源环境遥感与GIS应用研究。E-mail:892525771@126.com
责任编辑:韩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