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课证融通”教学模式改革
2022-05-13王家兵
王家兵
江苏省盱眙技师学院 江苏省淮安市 211700
1 前言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离不开大量基层技术人才的支持与帮助。而职业院校的核心教育目标就是要培养出高素质、高水平的基础人才,其重要性更加凸显。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种种现实因素的制约,职业教育模式逐渐落后于时代发展,并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协调、不匹配问题,导致人才培养方向存在偏差,既不利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也不利于推动社会进程。唯有借助于课证融通理念,才能够为职业教育体系注入新的活力。
2 现代学徒制在中职院校推广与应用的优越性
对于一项教育成果的评定,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学生能力素养提升速度的快慢,另一方面是学生能力素养提高方向的正确性。现代学徒制的推广与应用,能够一改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更快、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能力素养。
2.1 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
在传统职业教育模式中,一个教师往往要面对一个班级、乃至多个班级的学生,无论是从时间的角度考虑,还是从精力的角度考虑,都不可能对每一个学生面面俱到,只能够照顾到大多数学生共同的学习需求,并由此开展“一刀切”的统一化教学。在此情况下,学生的知识体系必然是不完善的,存在着种种误差与瑕疵,学生能力素养提高的效率也就可想而知了。而在现代学徒制的指导下,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一对一”指导,能够系统化梳理学生知识体系中的瑕疵与不足之处,并使得教学内容在最大程度上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匹配,从而达成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2.2 有助于保障学生能力提升方向与社会需求相匹配
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如此,学生一身的能力才有用武之地,社会也会因此而发展起来。但是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由于教材编撰不易,在设计完成之后往往会一直延续使用下去,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及时调节教材内容,使得教材内容陈旧落后,所培养出学生的能力与社会需求不相匹配。而在现代学徒制的助力下,可以深化校企合作,构架企业学校一体化培训模式,让企业优秀员工与学生“结对子”,立足于工作实际“一对一”针对化教导,一方面可以让学生能力成长与社会需求相匹配,保障学生能力素养向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学生“理论联系实践”,在学徒实习过程中反思课堂知识内容,并将其灵活运用到工作实践中,转化为自身实实在在的能力与技能。
另外,由于人才内卷化问题突出,就业形势更加严峻,职业院校学生本身在学历竞争上并不占据优势地位,甚至处于劣势地位,部分学生陷入到“毕业”即“失业”的困境之中,“就业难”问题也逐渐成为社会所关注的热点话题。与此同时,企业也面临“招工难”的困境,市面上人才虽多,但真正匹配工作需求的少之又少。现代学徒制的提出,完美地解决了“就业难”与“招工难”的问题,在学生与企业之间建立起了一道坚实通畅的人才供需通道。
3 中职院校“课证融通”推行过程中的不足之处
现代学徒制的实施,为“课证融通”教学新模式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既能够掌握行业动态,又能够提供职业证书选择的方向,但是在具体实践之中,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有待优化提高,才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使其能力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化提高。
3.1 职业证书选取不当,损害教育效果
在“课证融通”理念践行的过程之中,教材内容固定不变,职业证书存在较大的变量,如何选取合适的职业证书,成为决定教育改革胜负的关键所在。但是在当下的教育环境之中,一方面各种职业证书和证书考取机构多如牛毛,并且掺杂在一起,其中既有着高质量、高含金量的职业证书,也充斥着大量低质量、低含金量的职业证书;另一方面,中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思维没有及时转变,依旧将绝大部分注意力放在教学任务上,没有对职业证书选取表达出足够的重视程度。在此情况下,职业证书选取不当,必将导致“课证融通”教学新模式的整体性崩溃,不仅学生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高,所考取的职业证书在社会上也不会获得太多的认可。
3.2 未能做好沟通协商工作,职业证书考取阻力重重
在“课证融通”之中,教育不再仅是中职院校单方面的事情。如果中职院校继续作为一个封闭式的“象牙塔”出现在教育环境之中,不能够及时和各大机构做好协商工作,必然会对学生的职业证书考取造成众多阻碍。例如,在职业证书考取过程中,有很大一部分职业证书有明确的考试要求,报考人员必须要具备一定的工作经验才可以,而这正是中职院校学生所不具备的,如果中职院校协商处理水平不足,导致学生无法报考职业证书,必然会从根本上动摇“课证融通”教学新模式的基础。
3.3 教师能力素养与教学需求不匹配
无可置疑,中职院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能力素养,并在漫长的时间中积累出了足够深厚的教学经验,足以满足传统教学的需求,甚至远远超出。但是在“课证融通”教学新模式推行之后,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教材体系之内,还囊括了众多职业证书所要求的内容。在此情况下,教学内容和教学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而教师自身的能力素养还没有得到有效调整,产生了教师能力与教学需求不匹配的尴尬处境。
4 中职院校优化改进的方法措施
4.1 深入职业一线,做好市场调研工作
职业证书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取决于含金量的多少,另一方面取决于市场认可度的强弱。故而,要想选取最合适的职业证书,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能力,又要做好市场调研工作。在此过程中,可以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机构参观学习,了解对方的招聘条件,探究各大职业证书的实用性。同时,市场上有不少“三无”职业证书考取机构,应当仔细甄别,全力避免“考假证”的尴尬局面。
4.2 消除证书考取阻力,做好协商处理工作
首先,要与职业证书考取机构做好协商对接工作,向其阐述学生的特殊情况,在某些职业证书考取标准中取消“工作经验”等学生无法完成的硬性条件,为学生开辟职业证书考取的便捷通道;其次,要与相关企业机构做好协商沟通工作,向其阐述各个职业证书所代表的含义,以及学生所具备的杰出能力,希望能够在招聘的过程中优先考虑具备职业证书的学生,以此推动“课证融通”新模式的施行。
4.3 健全人才机制,提高教师能力素养
尽管在素质教育理念日渐盛行的今天,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师依旧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导者”。唯有在高素质、高能力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力才能够以更高的速度成长。首先,在招聘机制上,应当通过提升招聘待遇、提高招聘条件等方式,吸引更加优秀的人才前来应聘,并借助于大数据推送机制,将招聘信息精准推送给职业证书指导教师手中;其次,在晋升机制上,要将其和评价机制相挂钩,将评价结果当作人员晋升的重要参考,以此让有能力的教师迈入更高的工作岗位,在实现人生价值的同时,为教育事业作出更大的贡献,并且,高素质人才更加看重于发展前景和上升空间,公平公正的晋升通道,不仅可以有效强化评价机制的激励效果,还能够有效降低人才流失问题出现的可能性;最后,要定期开展内部培训计划,帮助教师树立终生学习理念,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
5 结语
总的来说,随着我国的快速发展,必然会对各类基层技术人才产生更加旺盛的需求,再加上国家政策的引导,职业院校必将引入更多优质生源,焕发出令人难以想象的旺盛活力与生命力。但遗憾的是,职业教育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无法脱离刻板教育体系的藩篱,更无法为市场提供优质的人才支撑,使得诸多行业呈现不健康的发展状态。唯有从根本入手,引入现代学徒制,在教育制度上做出根本性改变,才能够构建学生、学校、行业三方共赢的和谐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