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场景视域下大学书院文化空间建构探析

2022-05-13陈安龙

文化产业 2022年11期
关键词:书院维度建构

陈安龙

作为国内教育改革以及人才培养的新机制,书院制改革在近些年的实践探索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它是扎根于我国古代传统书院浓厚的历史文化土壤,并且借鉴英美一流大学的住宿制学院模式,同时结合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实际情况而进行创新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即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原有物理住宿空间转换为书院文化空间,将“教育世界”和“生活世界”相融合,从而为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共同体,让书院有体有魂、有血有肉。但在多年的探索实践过程中,这一文化空间的建构也呈现出同质化、虚空化的倾向,书院的独特性不够鲜明,在实质性的精神内容和生命力等方面乏善可陈,徒有空间形式,少了文化精神内核,极大地制约了现代大学书院制改革的深入推进。如何建构有体有魂的书院文化空间,实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育人效果是目前亟待思考的问题。对此,场景理论或许可以从文化和美学视角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新的动力分析框架。

场景视域下书院制文化空间建构实现机制

场景理论由美国学者特里·尼克尔斯·克拉克提出,是国际上首个分析城市文化风格和美学特征对城市发展作用的理论工具。该理论于传统物理空间前提下,引入了文化和美学内容,由此提升了场景的文化价值、文化品质以及文化特色。在《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一书中,场景有着非常宽的概念外延。它可能代表某种共同兴趣、某个特定地点或是某个场所具有的美学意义。但归根结底,它是一种摆脱孤立、整体性、关联式的思维方式。场景理论的本质关注即部分群体如何被独具特色的场景空间所吸引、召唤,同时主动架构自我的生活模式以及行为准则。如果将这一理论的应用对象从城市置换成书院,似乎可以为书院文化空间的建构提供新的动力分析框架。

现代大学书院制文化空间与现代制度化教育空间存在明显张力,其关键在于书院强调学习与生活空间的融合,而现代教育却是从二者的分离开始的。那如何在现代制度化教育空间的基础上再造书院文化空间,而非呈现简单的物理空间,在场景理论的视角下,可以在传统物理空间的基础上引入文化和美学意义的内容,通过要素组合形成化学反应,从而实现书院文化精神的生长。

关注场景要素的排列组合

在场景理论中,场景是各个舒适物构成的复合体。咖啡馆、书店、路演剧场等,这些舒适物会很自然地向我们“提供”某些反映,就像是在“召唤我们”,如同门把手“要求”被转动,一张餐桌“邀请”我们坐下来享受美食一样。这些舒适物本身会相互构成清晰的文化识别标识。在书院文化空间建构当中,由不同“舒适物”所营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意义,是场景营造的重要载体。不同场景要素的不同组合方式也将形成不同的书院文化风格。比如书院内的图书室、导师工作室、社团工作室、心理咨询室、学生自习室等师生公共活动空间,以及每个书院依照自身特色提炼的各自的书院理念、书院精神等都会形成别具特色、清晰明确的文化识别体系。书院活动场地配备、活动形式、参与成员联系、主题、呈现模式等,这些元素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同样会创造出不同品质的文化空间。

重视场景的价值维度

克拉克等人运用“合法性”“戏剧性”“真实性”3个主要价值维度,以及由此延伸的15個次级维度测量,描述了一个“场景”的文化价值组合。“真实性”是关于哪个是真正的你,“戏剧性”是关于你怎样去表现,“合法性”是思考孰是孰非的方式。

这些分析维度所蕴含的价值维度同样是在书院制文化空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密切关注并着力塑造的关切点。比如传统主义在“传统的—新奇”两极之间考察价值观在多大程度上契合或者背离传统的历史叙事;在“国家的—非国家的”内,可以研究场景所彰显的国家认同情况;在“社团的—非社团的”内则可分析场景参与人员的社团、组织归属感。对书院这些场景维度进行赋值、量化,对形式各异的文化活动场景予以价值观层面的系数分析、统筹以及研究各个要素融合和价值观维度系数的关联性,可以实现对书院文化空间的系统化、精细化的经验分析。

这些可量化、可测量的价值维度可以与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所要着力塑造的爱国主义、独立思考、人文涵养、沟通表达、团队合作、国际视野、批判反思等价值维度相结合,替换为适合评估、测量书院“场景”文化价值的指标体系,从而为评估书院文化空间构造提供可量化的分析工具,也为书院文化空间构造提供有价值的具体的指标体系。

强调公众参与文化的主体功能

场景理论的关键即分析部分群体怎样被有着地方特性的场景所吸引、感召,同时自主架构自我的生活模式以及行为准则。书院制是以宿舍为中心,构建一种基于宿舍的,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构成的小型学习社区。在师生经常接触的基础上,提供更多机会,使师生间有对话,使不同学科的学生间有对话,这种对话是经常的,是不拘形式的,也因此自然会形成一种知识性、社群性和文化性的沟通。在书院制文化空间的建构过程中必然不能缺少学生的主体性建构作用。只有通过合适的场景构建和吸引,让学生以及老师主动参与各具特色的文化空间建构,形成自下而上的组织化力量,才能为书院的文化空间注入灵魂和生命力。所以书院文化构造应该推动以学生为书院主体的自治体系建构,引导书院空间下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同人之间,不同年级学生之间自由交往与互动,形成相互的造就和影响。

场景视域下书院文化空间建构存在的问题

“场所精神”缺失

当下书院文化空间建构中很大的问题是书院物理空间建设很充分,但文化精神内核缺失,导致学校层面的管理者和实际使用者的学生对书院的认识形成巨大的反差,仍有很多学生将书院简单地视为传统上物理空间的寝室。当然大学和书院的建筑是场所精神所必需的形象化和象征化的载体,但要建构具有吸引力的“场所精神”,就必须同时结合有感召力的书院文化精神和文化氛围。如此,“场所精神”才能够和师生形成密切联系。书院的实体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不仅会影响师生交流的频率、方式、内容,还会为学生指明设计人员的意图、书院的精神以及集体归属感,从而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但是当下许多院校书院只有空间物理性质的“形似”,没有空间精神文化的“神似”,致使“场所精神”缺失。

学生主体性创造缺位

书院成立本身就是为了培育满足新时代需求的创新复合型人才,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书院是为学生而建,这是不言而喻的。而实际上,大部分书院中的各个组织部分,不管是管控架构设置、教育活动,还是学生组织,都有赖于自上而下行政力量的设计和推动,而这势必制约了自下而上的组织发展的积极性,导致学生对活动的参与度不高,对其没有兴趣,“主体逃离”使得书院文化建构缺乏应有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就是说,现代制度化教育空间仍然在很大程度上压迫着强调学习和生活相融合的书院文化空间的建构。“要学生做”仍然是很多书院文化空间建构过程中的惯性路径,“我要做”学生主体性的动力和空间仍旧不足。

书院文化空间建构微观操作的经验工具缺少

对于书院文化空间建构的困境分析目前已经有非常多的成果,比如从“脱域”视角分析教育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分离,进而提出“再嵌入”的策略;还有借用社会学“共同体”的概念,剖析书院文化建构情感共同体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等。但总体而言,这些分析的视角及借用的理论框架大都停留在理论分析层面,解释的是应然的规范性层面,对于操作層面、微观层面的指导和支撑力度不够,缺少相应的经验分析工具。

场景视域下书院文化空间建构策略

通过整体性的场景打造提升书院精神感召力和归属感

场景能够给人带来归属感。如果一个人感受到“一个社区是为我打造的,它的一切能够帮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人,那么就会说,我归属于它”。书院延承至今,总是以一种固态的物理空间存在,并赋予它治学、修德的功能。书院文化空间建构需要整体性的环境支持,包括物质文化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场景元素的整体性搭配创造优质的学习生活环境和场景,让学生去发现和建构知识,让每个学生都成为书院共同体的一分子。

这种整体性的“场景”构造就是要推动学生生活空间和学习空间的融合,或者说赋予学生生活空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导师制,促进师生在书院生活空间中建构紧密的师生关系,让师生之间“亦师亦友,教学相长;师严弟恭,以爱相济”;通过第二课堂,开展具有多样性的文化活动,营造文化氛围,强化书院文化吸引力;通过学生社团,促进学生之间的文化互动和交流。另外,不同书院可以结合差异性的发展诉求和育人目标确定书院特质,依据场景理论打造蕴含目标特色、有感召力和吸引力的场景空间,形成不同书院鲜明的特色标识和文化品味。

通过学生主体性的视角激活书院文化空间的生命力

场景理论的核心关注是“人”,关注场景中的“人”如何与环境中的人、事、物同构,形成有吸引力的深度融合。作为书院的直接使用者,书院文化空间的建构必然需要学生本身的创造性参与,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诉求,形成学生与书院文化的相互形塑。这一过程可以通过两种机制实现,第一,蜂鸣效应,引导学生自主地参与场景空间文化活动,通过创造性的书院文化活动设计,激发创新社群活动,由此催生连接并提升参与人员的活力,形成令人兴奋、异常活跃以及具有融合性的文化环境;第二,同侪压力,即使参与者被动式地加入文化活动之中。由于场景空间内集聚了一大批主动参与书院文化活动的参与者,其文化氛围会通过人际传播和群体潜移默化地传播影响到书院其他群体中,从而推动其他群体参与文化活动。

通过构筑“文化元素周期表”精准制造场景

正如化学中可以将不同的实体看作相同元素的组合,我们也可以将不同的场景看作共同基础元素的组合。基于此,可以依据场景理论分析维度中积极或消极的权重,明确场景的典型品质,建立场景要素画像。场景理论理想目标即结合空间文化要素的辨别,从“分子美学”的角度建立起“文化元素周期表”。这就意味着,科学地把场景要素进行组合,“再造”一个精确匹配使用者诉求的场景成为可能。这对我们塑造书院文化空间,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都会有积极的建设性意义。我们可以在场景理论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应书院需要的可以量化测量评估不同“书院文化场景”的价值维度和体系,然后通过大样本的比较、总结和提炼,形成书院文化空间建构场景塑造的“文化元素周期表”,使书院文化空间建构更加可操作、可测量、可评估。

参考文献

[1]丹尼尔·亚伦·西尔,特里·尼科尔斯·克拉克.场景:空间品质如何塑造社会生活[M].祁述裕,吴军,马秀莲,等,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2]范双利,彭远威.论现代大学书院制的建设[J].高教探索,2014(06):11-16.

[3]李海莉.英美大学住宿学院制度研究[D].汕头:汕头大学,2010.

[4]乐毅.简论复旦学院的书院学生管理模式[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08):52-59.

[5]杨雪翠,刘福才.“从游”教育传统下的古代书院师生关系及启示[J].高校教育管理,2013,7(03):27-32.

[6]谭翀.场景理论:大学书院文化空间分析的新路径——兼论书院思想政治教育的场景转向[J].江苏高教,2020(08):92-97.

猜你喜欢

书院维度建构
如何促进我国综合交通运输高质量发展
——基于FSO框架的分析
多元建构,让研究深度发生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多媒体情境下培养学生阅读素养的三个维度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关于书院认识的误区
建构游戏玩不够
本来未来:千年书院的精神和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