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编排视角教学习作单元

2022-05-13殷峰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2年3期
关键词:习作课文方法

殷峰

习作单元是教材编者针对习作教学的创造性设置,是完全指向于习作训练的教学体系。习作单元的每个板块各自承担着不同的教学任务和价值:“导语”明确习作单元的导向性目标,“精读课文”集中呈现本单元习作的知识和写作方法,“交流平台”侧重对写作知识和方法进行归类、梳理、提炼,“初试身手”借助于片段尝试进行实践运用,“习作例文”重在拓展观察的维度和深入感知方法,最后的“习作”才是最终独立成文,形成完整的作品。笔者结合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第五单元)“以观察为训练要点”,谈谈自己的教学策略。

一、基于原始经验,定位习作单元的训练方向

教材在第二学段开始设置习作,主要因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语言储备和生活积累,旨在降低学生习作起步的难度,唤醒学生习作的自信。从这个角度来看,三年级上册第一个习作单元并不是仅仅将教学聚焦在具体的写作方法上,更为关键的是以“体会”的方式让学生留心作者是怎样进行观察的,以培养和呵护兴趣、历练和养成习惯为主要目的。为此,这一习作单元教学就需要明确这样的方向。

首先,由于师生是首次接触习作单元,教师需要把握好学情,紧紧依据“观察”这一训练目标,在教学整组课文之前,组织学生开展“观察大不同”的游戏,将两幅相似度极高的图片放在一起,要求学生细致观察,寻找其中存在的不同之处。随后,教师顺势而下,呈现教材的目录,让学生发现习作单元与其他单元的不同之处,习作单元不仅只有两篇精读课文,还少了语文园地,增加了习作例文,并相机告知学生这一个单元专门为写好一篇习作而设置,通过趣味性的游戏让学生明确单元习作训练的内容,借助于目录和单元内部的结构设置,明确学习的任务,激活学生满满的学习期待。

其次,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明确了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习作单元的导语,更具有统领性和整体性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聚焦单元导语,从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个维度,进一步探究习作单元教学的目标。这个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生活中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语文要素则与人文主题一脉相承,着力引导学生观察生活,学习作者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所以,最终的目标就应该定位为:在“读”中积累观察方法,在“写”中落实观察所得。

再次,课后习题不仅是学生理解课文、洞察课文的阶梯,还蕴藏着编者编选这篇课文的深刻用意。因此,把握课后习题,才能更精准地理解编者意图。以《搭船的鸟》课后习题为例,第一题是:“读课文,想想作者对哪些事物作了细致观察,说说你是从哪里看出來的。”第二题是:“……读下面这段话(我正想着,它一下子冲进水里,不见了。可是,没一会儿,它飞起来了,红色的长嘴衔着一条小鱼。它站在船头,一口把小鱼吞了下去),注意加点的词语,想象翠鸟捕鱼的情景。”其中,第一道题关注学生朗读,明确从课文中学习观察的基本方法和观察的对象,学会从课文中的关键语句中寻找方法。第二道题,则意在让学生感受作者细致观察之后语言表达的精准、生动,积极再现当时的画面,对具体的情景进行感知与体认。

二、打通读写融合,唤醒学生内在的观察意识

编者之所以将观察作为第一篇习作单元的主要训练点,目的就在于借助阅读的形式来教写作,用生动的课文来树立榜样。这就意味着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敢于对课文内容进行取舍,激发学生参与观察、感知观察的思维动力。

首先,要从精读课文中学习表达的策略,积累观察的方法。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对于精读课文的教学,总是习惯性地聚焦于课文的内容信息层面,而习作单元不仅要让学生理解课文,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能够从课文中还原、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因此,对于这个以训练观察为目的的习作单元,教学这两篇精读课文时,教师就应该从两个核心板块展开:即内容层面的“观察了什么”和表达层面的“是怎样细致观察的”。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明确作者观察了鸟的外形和捕鱼场景,然后聚焦于作者观察的顺序和方法,明确翠鸟的具体特点。教学《金色的草地》一课,教师则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不同时间观察的景象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聚焦草地的变化以及作者获取这种变化的观察方法。教师还可以将这两篇课文统整起来,让学生体悟不同的观察方法。比如《搭船的鸟》发生在一次旅途中,因为被翠鸟的外形所吸引,才引发了作者的观察兴趣;而《金色的草地》则是偶然发现草地的变化,激发了作者的探究兴趣。这样的辨析和对比,能够在集中目标的前提下,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意识,从而为后续的实践表达奠定基础。

其次,刚刚进入第二学段的学生,往往会缺乏观察的意识,对于周围的事物、环境以及变化,都不够关心。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相关的情境,为学生提供观察的源头活水。比如教学《搭船的鸟》一课时,教师不妨做这样的引导:“小作者并没有专门去寻找翠鸟,只不过是在去外祖父家的旅途中,意外地邂逅了一只美丽的翠鸟。你们今天在上学的路上,有没有遇到一些特殊的事情或者现象?不妨学习课文中的写法来写写你留心观察之后的所得。有的学生写了早晨看到的一只动物,有的学生写了看到一朵开放了的花,有的学生写了一个让自己觉得好奇的人……在学生练笔之后,教师可以联系单元中的习作例文,丰富学生内在的表达资源。比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作者就分别从外形、色彩和味道三个不同的维度展开描写,并展现了杨梅前后不同的变化。这样的设置,学生获取的不仅仅是丰富的观察方法,更为重要的是认知视野的扩展,实现了课堂内外之间的有效结合,为发展和提升观察意识奠定了基础。

三、呵护持久兴趣,培养学生外显的观察意识

三年级是学生从写话向写作过渡的阶段,教师不要提出过高的习作要求,而需要在重点关注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表达兴趣,推动学生内在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

首先,教师要明确一点,这个单元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观察意识和习惯为主要目标,并尝试将观察所得写下来,虽然是一个习作的完成过程,但整个过程的关键点并不在于写作本身,而应该让学生体悟观察,习得观察方法,并实实在在地付诸于观察。因此,教学了两篇习作例文之后,教师不妨设置观察单,引导学生从生活中选择一种观察的事物进行连续观察,并让学生将每次观察所得记录下来,以探寻其中的变化,为后续的实践表达提供真实的素材。

其次,观察是学生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学生表达素养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教师必须要意识到,观察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就的。编者也深谙此道,并没有要在一个习作单元中,就将观察的所有目标都一网打尽,而是在不同的学段、不同的单元中都设置了观察的相关内容。如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试着把观察到的事情写清楚”;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则要求学生“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因此,对学生观察能力的训练,教师不能停留和局限在这个单元,而需要有一个长久的计划,可以相机推荐学生阅读著名昆虫学家以细致观察而写成的经典作品《昆虫记》,用榜样的力量和经典的范例,持续推动学生观察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高效发展。

习作单元的教学需要教师聚焦于习作表达的视角,帮助学生紧扣主题,为学生的习作表达埋下一粒美好的种子,让学生在兴趣的激发和轻松愉悦的氛围中,积累观察方法,形成观察习惯,提升语言表达的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D/2020/02/216)“构建学习共同体:小学教师专业成长路径的实践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江苏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习作课文方法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赚钱方法
捕鱼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