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级非遗采茶灯的园本课堂实践策略研究

2022-05-13苏峥

中国民族博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堂实践园本非遗

【摘要】采茶灯有着独特的艺术特征,在历史的积淀中积累了丰富的文化特质。但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却面临了传承危机。园本课程作为文化存在的“实体”和“样式”,是凝聚非遗文化与采茶等文化特质的“文化丛”。因此,笔者基于岗位教学,希望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实践,让采茶灯非遗文化根基有足够的传承力量,夯实文化主体自身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传承自觉的方向。

【关键词】非遗;采茶灯;园本;课堂实践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4-099-03

【本文著录格式】苏峥 .国家级非遗采茶灯的园本课堂实践策略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2(04):99-1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经过筛选、价值衡量之后产生的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各个地区均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蕴涵这丰富的教育价值,并且很多已经纳入了现代教育体系中,培养和滋润着当代学生的发展。而且,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公约》,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保护”措施,包括立档、保存、宣传、弘扬、传承、振兴等正规和非正规教育措施,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我国也发布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等一系列的政策文件,强调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建设,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1]这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课堂的任务。龙岩采茶灯,又被称为采茶扑蝶,是福建龙岩地区非常流行的一种民间歌舞形式,它融合了说唱、舞蹈、戏曲等多元化形式于一体,该文化在2014年被国务院列入了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在我国三级课堂管理体系中,龙岩采茶灯进入学校的园本课堂有了良好的文化契机和弘扬传承的生长点。

一、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的实践样态

采茶灯有着丰富的表演内容,郎朗上口的音乐曲调,明快的音乐节奏,因而受到了人们的喜欢,并作为氏族活动传统节日而流传至今。但是在现代流行音乐和多元文化的挤占下,采茶灯出现了传承危机,其走进园本课堂虽然有机遇,但也面临了挑战。

(一)采茶灯的传承危机

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市场经济的发展,采茶灯与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地方文化一样,面临了传承发展危机。第一,采茶灯的传承人逐渐老龄化。在200多年的时间里,采茶灯仍然是“口头心授”形式传授,在低谷的时候,传统表演者仅剩了不到10位老人,而且,他们多是八十多岁,原始资料和遗存的道具也比较少。随着很多民间艺人的故去,根植于传统文化的采茶灯也逐渐失去了繁衍生息的土壤,其表演程式大大减少。第二,采茶灯的作品缺乏创新。传统采茶灯的表演程式极为丰富,但是今天呈现在舞台上的作品却脱离了现代生活,呈现出来的表演与传统已经有很大的差异,化妆、头饰、唱法均有了明显的变化,失去了传统的味道。第三,民间采茶灯人才队伍不足,观众锐减,演出市场低迷。老一辈艺人、老一辈观众逐渐故去,年青一代的观众还未养成,对采茶灯漠视,导致了采茶灯传承面临了危机。

(二)采茶灯进园本课堂实践的意义

采茶灯的传承危机,凸显出了其走进园本课堂的实践意义。一是能够促进孩子对采茶灯非遗的认识。采茶灯不仅是在采茶时表演,在农历新年、元宵节、庙会等传统节日和形式上都要表演,用以祈祷日子红火、风调雨顺。但目前的孩子们却更多的沉浸于西方的情人节、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传统文化意识逐渐淡薄。所以文化馆在非遗进校园进行园本课程选题时,要多关注下本土的非遗,使其作为课程资源进行开发,感受我们自己的非遗文化的博大精深。二是激发孩子传承非遗的意识。鉴于采茶灯保护传承的现实,文化馆将其作为非遗进校园选题,进行园本课程开发和园本课堂实施,可以让孩子们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历史厚重的文化,在教育性与趣味性的非遗进校园园本课堂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增强非遗文化意识。三是培养孩子成为非遗传承的平台。学校是非遗传承的重要圣地和平台。在这方面,已经有不少的文化馆、非遗保护中心和学校摸索出了成功的经验,如广州石龙镇实验幼儿园采取馆校共建的方式,将当地的四大非遗形成了保教示范项目,扩大了教育空间;上海市嘉定区方泰小学的“篆刻文化”校本课程,这些成功经验值得许多幼儿园借鉴。四是激活非遗进校园园本课程的“本土”韵味和非遗的“活态”传承。采茶灯是一种特定的文化形式,承载着当地的風土人情和民族文化积淀,非遗进校园园本课程的文化品性,映射了当地母体文化的品质,也让课程的发展有了传统底蕴和文化特色。如此一来,采茶灯的传承便有了“活态”的载体人,呈现出不同的表演者、不同的时空下,不尽相同的呈现形式,便也守住了非遗的“魂”。[3]

(三)采茶灯走进进校园,走进园本课堂的SWOT分析

利用SWOT分析模型,我们可以从文化根基和传承力量两个维度清晰地看出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的机遇、挑战和优势、劣势之处。见表1所示。

二、采茶灯走进进校园,走进园本课堂的实践路径

采茶灯有着鲜明的艺术特征,但同时也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园本课程作为文化存在的“实体”和“样式”,是凝聚非遗文化与采茶等文化特质的“文化丛”。因此,笔者基于岗位,希望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实践,让采茶灯非遗文化根基有足够的传承力量,夯实文化主体自身的文化认同,找寻文化传承自觉的方向。

(一)课堂目标凸显育人价值

课程目标是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的终极目标,即凸显育人价值。课程是文化在实践中传播的过程,文化的传播则是有选择性的,在传播过程中要赋予其诠释和调和。非遗是传统民族文化的结晶体,园本课程是文化代码,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其价值既体现在让孩子学会外在的、物质化的文化表达形式,更重要的价值在于让孩子了解文化表象背后所蕴藏的内涵,如农民对劳动的无限热爱、采茶人的灵动舞姿和美妙形象。采茶灯是人们在采茶的活动中产生出来的文化结晶,是人类生产劳动的结果,其内涵需要融入在课程的目标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的思想、道德、生活。采茶灯走进园本课堂,绝对不是单纯地延续文化形式,更重要的是将其蕴涵的文化价值转化为课程价值,发挥其对孩子成长的教育意蕴,让民族的记忆成为孩子们的精神文化内涵,这是采茶灯园本课堂实践的意义所在。因此,采茶灯园本课堂的目标在于充分认识采茶灯的课程价值,不断挖掘采茶灯的现代魅力,滋养孩子的发展。具体来说,也就是通过园本课堂这一主阵地,让孩子们能够认识采茶灯,感受采茶灯,进而在走出学校后积极主动地探究采茶灯,体味采茶文化背后的生产劳作与故事,感受人们辛勤劳作的生活场景和乐观向上、自强不息的性格特征,在明确其内涵的基础上成长为采茶灯的“小传人。”

(二)课堂内容融合生活情境

课程内容,是园本课堂实践的核心和实体,对采茶灯这一非遗文化有着重要的联系。所以,在园本课堂的内容选择和组织过程中,要将采茶灯融入到孩子的生活情境当中,让采茶灯文化在真实的乡土空间中传承,与孩子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衍生出新的生机。采茶灯虽然是历史情境下所产生的文化,但特定时空和人文环境正是它的生命力,所以,采茶灯要以“活态”的形式融入到孩子的日常生活,让孩子在生活中了解了他们的意义,自然也就能传承下来。这具体体现在下述几个方面:

一是课堂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过程上。采茶灯园本课程在内容上要善于利用采茶灯所蕴含的人类文化精粹,从孩子既有的生活经验、兴趣点出发,选择其中能够满足和培育孩子发展的内容,让他们对采茶情境形成更深刻的理解。采茶灯中有两类人物,一是采茶女,一是茶公、茶婆、男丑,这两类人物各有千秋,但相辅相成,一体化展现了人们采茶过程中需要走过的盘山曲径、草丛、独木桥等,一路上上山下岭、涉水踏石的,这些采茶中的情境是当今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所无法体会的。将其在园本课堂中展现出来,可以引起孩子的共鸣,让他们感受到以往人们的生活艰辛,感知如今美好生活的来之不易。

二是园本课堂的轴心是文化的发展。所以采茶灯文化课堂内容的组织要遵循孩子的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把知识逐步地组织起来,让这些材料成为更丰富、更有组织的形式,保证孩子们在园本课堂上能够接收教师所传递的文化内容。鉴于采茶灯是一个庞大的文化体系,单个领域、单门课都无法全部吸收,所以要将之按照一定的体系分成若干部分,分段地、逐步地吸收。幼儿园有五大领域,除了健康之外,语言、社会、科学、艺术这四个领域都非常易于采茶灯文化的融入,从不同地角度促进孩子们的情感、态度、知识、能力和技能的发展。如在艺术领域,可以有舞蹈课程体系、音乐欣赏课程体系、手工课程体系等等;在社会领域,则可以有区域活动、历史文化渊源、服饰文化等课程体系。在语言领域,可以将采茶灯的故事传说讲述给幼儿,让幼儿进行语言表演。但是课程体系的设置必须要在保持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原则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化的非遗进校园园本课程内容体系,保证主题的系列化、内容的集约化、方式的关联化、体量的适度化,防止采茶文化的教育散漫、零碎、杂乱无章,引领孩子们经历一个综合性的、完整的采茶文化旅程,形成立体化文化认知。

(三)课堂实施与文化场域共生

非遗文化的特点在于它是由活生生的实践者创造出来的,并且观众也是活生生的生命个体,所以,非遗文化理应生存在当代社会中,并像当时一样具有“活态”的创造力。[4]采茶灯文化在园本课堂实施要保持采茶灯文化的活态文化传统,不单纯是抽象地教化知识,更重要地是根植于社会生活中真实情感的生活经验之上。二是,采茶灯文化虽然是进园本课堂,但是不能仅局限于校园内部孤立的文化场,漠视民族空间、区域空间的大文化场。所以,采茶灯文化要“请进来”“走出去”。请进来,比如,将黄淑霞等省市级非遗传承人请进园本课堂中进行音乐舞蹈课指导、教授采茶灯文化内涵等;还可以组织大龄幼儿中具有良好舞蹈基础的孩子组建采茶灯舞蹈特色班,编排基于“传统版”的采茶灯舞蹈,由黄淑霞等老师加以指导。走出去,则要走进采茶灯发源地新罗区苏坂镇美山村、新罗区文化馆等场所,合理利用家庭、社会的文化资源支持系统,让外部的资源与校内的资源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内外两个文化场域和谐共生。值得注意的是,在课堂实施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年级幼儿的不同接受度,所以课堂的实施需要基于小班、中班、大班不同幼儿的年龄特点,分层分类实施;还要考虑幼儿的特长和兴趣点不同,分角色实施,如在角色cosplay中,可以基于幼儿的特长分角色扮演学习茶公、茶婆、茶女、蝴蝶等不同的动作。[5]

(四)课程评价体现多样差异

除了不断拓宽非遗进校园园本课程实施的文化场域外,还要以多样化、差异化的课程评价体系,提高采茶灯园本课程的实施效果。对采茶灯走进园本课程评价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学校、教师和幼儿的发展,保证采茶灯文化真正走進园本课堂。为此,可以采用三个维度进行评价:对文化馆非遗进校园项目评价,主要是评价该项目对采茶等文化的课程开发能力、开发意识、教学方式等;对园本课程评价,主要是评价园本课堂目标设置的合理性、课程内容选择的可行性、课堂实施的效果是否符合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对学生进行评价,主要是评价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对技能的习得、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另外,评价主体也要多样化,不仅是文化馆负责人、学校管理者作为评价主体,还包括教师相互之间的评价、家长的支持等。

三、结语

综上所述,采茶灯文化是一种活态文化传统,有着可贵的育人价值。但是却存在着传承危机,尤其是在多元文化和现代流行音乐占据主流的当下,采茶灯文化走进园本课堂仍然存在了很大的挑战。所以,把采茶灯文化融入到当地幼儿园特色的园本课程当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为此,要从非遗进校园园本课堂目标设置、课堂内容选择、课堂实施、课程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构建适合幼儿园的特色化原本课堂教学。这不仅符合非遗文化教育的本土化发展趋势,同时也是各个地方学前教育发展的主体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 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J]. 中小学德育,2014(04).

[2]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EB/OL]. 人民网,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4/1203/c70731-26141057.html. 2014-12-03.

[3]乔晓光. 活态文化: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初探[M]. 山西人民出版社,2004.

[4]杜威,高建平. 艺术即经验[M]. 商务印书馆,2005.

[5]吴红叶. 龙岩”采茶灯”艺术特征及文化内涵探析[J]. 长沙大学学报,2012(006).

作者简介:苏峥(1977-),女,龙岩新罗人,大学本科学历,龙岩市新罗区文化馆副馆长,群文馆员,研究方向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有效开展、非遗保护传承、非遗进校园工作的有效开展。

猜你喜欢

课堂实践园本非遗
实施精准园本培训 建强培优教师队伍
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的现状及改进方法
关于幼儿园园本课程开发现状的研究
大学英语网络资源与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学、导、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
情景模拟在大学英语课堂实践中的应用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起底园本课程实施中的“碎片化”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