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沁园春·雪》两译本对比研究

2022-05-13赵慧娟陈亚杰

文化产业 2022年12期
关键词:原文中许渊冲沁园春

赵慧娟 陈亚杰

近代以来有许多学者对毛泽东诗词进行了翻译,不同风格的译本体现出译者对原作的不同理解。在众多版本中,笔者选取我国翻译大家许渊冲先生的译作与著名美籍华裔学者欧阳桢(Eugene Eoyang)先生的译作,对比分析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对文化信息的不同处理方法,从而探讨诗词翻译的不可译性,进而尝试寻找一些翻译补偿方法。

这首《沁园春·雪》是以中国革命为背景创作的,翻译时应充分考虑文化负载词。在此过程中必然面临翻译的不可译性,有时是因为诗词的文化内涵具有鲜明的社会特征和特定的历史背景,这是汉语文化特有的概念和事物;有时是因为语言文字本身的独特性,译者很难将汉语特色词汇在英语环境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

诗词的不可译性

从古至今,中西方无数学者都对翻译的可译性、不可译性进行过论证,虽然至今尚无定论,但其仍促进了翻译的不断发展。诗词的灵魂是意境。译者需充分领悟原文意境,了解原文文化背景,把握原文的情感,重视上下文的连贯与对应,并将自身理解与感受准确表达出来,让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

《沁园春·雪》两译本的浅析

译文1、2分别选取了许渊冲先生和Eugene Eoyang先生的译本作为研究对象。许渊冲先生是北京大学教授,从事文学翻译长达六十余年,翻译作品集中在中国古诗英译领域,形成了韵体译诗的方法与理论,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Eugene Eoyang先生在香港岭南大学任英文、人文学、翻译、基础教育荣誉教授,亦在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任东亚语言文化比较文学荣誉教授,他作为美籍华人,更多的是从外国人的视角去翻译原作。将两位译者的作品进行比较,引发更多的思考,从中发现译者对不可译现象的处理及对文化信息的解读与诠释。

文化负载词的不可译性

英汉文化负载词是指英汉语中那些负载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信息,代表着各自民族中特有事物或行为的词汇,它们分属于不同的语言系统并根植于不同的语言环境。原文中的词汇、语言形式是源语文化所特有的,在译语文化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因而造成了语言上的不可译现象。译者在翻译时通常力求译本能够与原作形神皆似,但诗词的不可译性使译文的形神很难兼顾。在笔者选取的两译本中,两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方法,带给读者的阅读感受也不相同。

例1.

原文:江山

译文1: Our motherland

译文2: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分析:“江山”是典型的文化负载词,有时也称“河山”,该词采用提喻的修辞手法,如今经常被用于喻指祖国的土地。译文1选择意译,将“江山”喻指“祖国”译了出来,简洁明了,也使译文读者能明白原意,理解作者此处所指。但如此翻译失去了原文所具有的气势与美感,用普通词代替充满文学色彩的词,也舍掉了提喻的修辞手法。译文2选择直译,把“江山”译为“江”与“山”,更多保留了原文的结构与修辞,完整地保留了原文的文化内涵,译文读者能够借此领会原文中的意味。但在英语中没有这样的固定搭配,因此容易使读者把此处“江山”的理解范围缩小为“江河”和“山川”,造成误解。

例2.

原文: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译文1: But alas! Qin Huang and Han Wu

In culture not well bred,

And Tang Zong and Song Zu

In letters not wide read.

译文2: Pity the First Sovereign and the Martial Emperor

Had small talent for literature,

And the founding fathers of T’ang and Sung

Lacked both grace and charm.

分析:这句诗中包含大量的历史文化信息。译文1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用直译的方式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直接用拼音拼写出来,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给读者留下了仔细研读的空间,译文读者在阅读时需要查阅注释与资料才能理解拼音拼写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究竟为何意。比较之下,译文2采用归化的办法,对“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加以简单的解释,使读者明白指的是哪个朝代的哪个皇帝,便于读者的阅读与理解。由此可见,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译文的受众,如果读者拥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或乐于研读、深究译文的文化信息,可以考虑译文1的译法;如读者只是泛读,理解原文大意即可,则可考虑采用译文2的译法,简单明了。

诗词结构的不可译性

文学作品在传递内容、思想、情感时,往往借助于特定的形式。诗词的形式具有简练、句式整齐、富有节奏韵律感等特征。诗词借形以传神,形损而神伤,格律体的诗词最显著的优点就是形式美,音韵美,看去整齐醒目,读来朗朗上口,翻译中很难将其由汉语转化为英语,从符号学的角度来看,这些仅依靠符号本身的结构来产生艺术效果的部分是不可译的。虽然如此,译者依然可以凭借自身的文学素养及对诗词的审美与理解,对不可译的现象加以弥补。

例3.

原文:沁园春·雪

译文1: Tune: Spring in a Pleasure Garden Snow

译文2: Tune: "Spring in [Princess] Ch’in’s Garden" Snow

分析:“沁園春”是词牌名,这是一首词不可或缺的部分,它代表着词采用的格律,规范与约束着词的格式、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是诗词结构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带有浓厚的中华文化特色,但在英语文化环境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成分,因此不可译。在译文1中,译者采用增译的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将“沁园春”意译为“乐园里的春天”,尽量使解释明了,使译文读者了解词牌名的含义,并增译“tune”,来解释“沁园春”的作用是规范词的韵律与节奏。译文2则将“沁”音译为Ch’in,但如此也怕不能使译文读者明了这是词牌名,为让读者明了什么是词牌名,译者更在其中加入了“Princess”,其用意需要读者仔细推敲。尽管两位译者如此用心良苦,但若读者对于“词”这一文学形式没有一定的了解,在看到两译文时依然会有困惑,因为原文写的是雪和冬天,并未提到“乐园”“春天”等内容,这易给读者造成困扰。

例4.

原文: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译文1: Behold! Within and without the Great Wall

The boundless land is clad in white,

And up and down the Yellow River,all

The endless waves are lost to sight.

译文2: On both sides of the Great Wall,

I see vast wastes;

Up and down the Great River

Suddenly the torrents are still.

分析:两位译者对原文进行了“再创造”,不同程度地对其进行了调整,在译文中呈现出原文的艺术美感。译文1在句子开头使用“behold”一词,其有感叹的意味,类似于“看啊!”这样的感情,在句子中是不及物动词的用法,而原文中的“望”在句中应是及物动词用法,这一翻译虽在词性上未达到与原文一致,但增强了译文的气势。译文2将“望”这个词移到了下一句,第一句只强调了长城的两侧,从句式上看,同样与原文有所不符,但仍然保留了句子的整體性,且“on both sides of...I see...”的表达符合译语的表达习惯,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

原文中,第二、第四小句都用了叠词,这种用法使句子朗朗上口,句式互相呼应,是诗歌文化的节奏性和韵律性的体现。对比两篇译文,虽然汉语中叠词的使用在英文译文中无法体现,但译文1中第一、三小句与第二、四小句分别押韵,同样增强了译文的节奏感与韵律感,使译文更加流畅生动,弥补了译文在叠词和句式呼应上的不足。

修辞的不可译性

原文中采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祖国的大美河山,抒发了诗人的爱国情感与意气风发的心情,使词作更加生动,极具色彩与感染力。但修辞依赖于汉语本身的语言特性,往往不可译,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便有赖于译者对原文的不同理解,不拘泥于单一的形美或意美,而更侧重于从不同角度传达出诗词的美感。

例5.

原文: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译文1: Wait till the day is fine

And see the fair bask in sparkling sunshine,

What an enchanting sight!

译文2: A sunny day is best

For watching the red against the white:

Extraordinary enchantment.

分析:原文使用了拟人手法,“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把景色当作女子来描绘,使事物人格化,赋予景物更多的感情,使景色更加生动活泼,描绘出了如女子般妩媚动人的风景。两位译者分别使用了同一个词的不同词性形式,即“enchanting”和“enchantment”,这两个词都用于修饰人,同样体现的是人的特征,用在这里也属于拟人的修辞手法,体现了风景的美,与原文在修辞手法上契合,同时能够抒发原作的情感,体现原作的文化意味。

例6.

原文: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译文1: Our motherland so rich in beauty

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

译文2: The rivers and mountains have this special charm

That inspires countless heroes to great deeds.

分析:原文中使用的“折腰”一词通常含有贬义,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比喻屈辱自己来奉承他人;梁代萧统在《文选· 陶渊明传》中也有“不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指屈身事人。原文中将“折腰”用于体现无数仁人志士甘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精神,属于贬词褒用,能够更好地表达作者情感,体现出作者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贬词褒用属于广义上的修辞,表达效果更加突出、生动,但在翻译的时候则很难将其体现出来。译文1和译文2都选择意译的方法,舍弃“折腰”不译,只将原文背后的涵义译出来。我们可以采用回译的方式,将译文重新译为汉语来对两者进行对比。译文1中的“Has made countless heroes vie to pay her their duty”,可以理解为“使无数的英雄甘愿为国尽一份力”;译文2中的“That inspires countless heroes to great deeds”,即“鼓舞着无数英雄建立丰功伟绩”。这样看来,译文1与译文2虽表述不同,但表达的意思是契合原文的,但无论是译文1还是译文2,其涵义都不及原文的“折腰”二字凝练而意义深远,这二字涵盖了译文1和译文2两者,内涵却比其更加丰富。

笔者通过对《沁园春·雪》两个译本的对比研究,分析了两位译者在诗词不可译时采用的翻译策略,从文化负载词、诗词结构、修辞三个方面讨论诗词的不可译性,发现译者可通过增译、省译、解释、意译、音译、调整句子结构等方法弥补翻译时遇到的不可译情况,从而对原作进行合理的“再创造”,使译作能够为译文读者带来与原作读者相似的阅读体验,解决不可译的难题。诗词具有鲜明的汉语文化特征,但语言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语言的不断发展,不同文化间的深入交流与融合,诗词的不可译也会逐渐成为“可译”,这也是文化交往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胡德清.细刻精雕 丝缕毕现——评许渊冲教授新译《毛泽东诗词选》的修辞美[J].中国翻译,1999(06):32-34.

[2]李延林,夏志明,谢孝兰,等.论英汉文化翻译研究[M].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

[3]许渊冲.许渊冲英译毛泽东诗词[M].北京:中译出版社,2020.

[4]朱潘欣灵.基于多体裁的英语文学翻译[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5]信强,陈敬.从《沁园春·长沙》两种译文对比分析看“三美”原则的可行性[J].外语教学,1999(01):37-40.

猜你喜欢

原文中许渊冲沁园春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沁园春.雪
沁园春 雪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沁园春·民富国强、时代新篇章
赵学敏学法作品《沁园春·雪》
导数的应用之局部不等式的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