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对抗下欧洲局势的演进
2022-05-13刘谕
摘要:十六世纪,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采用不断演进的战争技术,通过陆上扩张的方式进行对抗,改变了欧洲的格局。对哈布斯堡王朝而言,联姻是其扩张势力的重要手段,但也埋下了导致衰弱的因素;奥斯曼帝国的联姻多是其他国家为获得武力支援和庇佑而采取的手段。欧洲均势的形成有着历史原因,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及与法国同盟的建立,有利于英国与荷兰的崛起,有利于法国—西班牙两极格局的恢复,助推欧洲由两极均势向多元均势转变。
关键词:奥斯曼帝国;哈布斯堡王朝;欧洲均势;联姻
中图分类号:K1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2)07-0124-05
奥斯曼帝国①与哈布斯堡王朝②在十五、十六世纪的争端以及两者关系的演进与当时的时代背景相关。十五世纪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改革、资本主义发展等使得欧洲各帝国之间的关系处于既在经济上联合又在政治上对立的状态,各国之间战争不断。在此期间,哈布斯堡王朝联姻政策的实施与奥斯曼帝国军事扩张的推进,使得两个帝国几乎同时受到来自于对方的威胁。除此之外,欧洲均势的影响造成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竞争关系激化,使得两者之间由对立转变为直接冲突。本文对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陆上扩张历程以及两者之间关系演进的背景进行分析,以探究时代背景下两个帝国对立的应然性与演进脉络。
一、陆上扩张及对欧洲局势的影响
十五世纪中期,“民族国家”“官僚政治”“保持势力均衡”等近代国家特征出现,印刷术、指南针与火药等新技术的应用说明欧洲文明开始进入充满活力的“青春期”[1],躁动与竞争成为欧洲社会生活的主旋律。随着时代的发展,“功利主义”的盛行与“罗马—日耳曼”思想体系与秩序的崩溃使得此秩序内的各政治实体从一个基督教共和国的成员变为真正意义上的世俗王国,它们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争夺、扩张以及兼并成为欧洲世界的主旋律[2]。随着欧洲多个帝国呈现鼎力之势,在经济、政治等利益的催动之下,各国之间的战争始终未能停止,即使处于相对和平时期,小规模冲突依旧时有发生。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作为欧洲中世纪极为强大的帝国,基于自身利益的需要,同样参与到扩张纷争之中[3]。下面从战争的角度出发阐述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在此时期进行陆上扩张的原因、方式以及影响等。
(一)利益是两国实施陆上扩张的原因
首先,国家利益是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陆上扩张最为重要的原因,其不仅源于帝国的扩张性与对抗性,更加源于帝国的实体性。作为帝国实体,首要任务是保持自身的强盛与最低限度的存在,这使得陆上扩张成为维持帝国实体的相应手段,是本质意义上的大势所趋[4]。其次,政治利益是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陆上扩张的重要驱动力。奥斯曼帝国一向以军事力量为存在的基础,哈布斯堡王朝尽管依靠联姻等巧妙的政治手段进行扩张,但双方的意图都在于扩大自己在欧洲的政治影响力,在维护自身安全稳定的同时获得更多的资源倾斜与国际话语权[5]。第三,经济利益是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进行陆上扩张的驱动力。陆上扩张尽管需要耗费大量财力与人力,但其所带来的成果是疆域的进一步扩张,使得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的经济实力得以通过广阔的土地、内部一体的经济循环等因素支撑而进一步稳固。
(二)陆上扩张的方式在逐步演进
“尽管哈布斯堡王朝大多通过联姻以及其他巧妙地手段来进行自身的扩张”[6],奥斯曼帝国受到突厥文化的影响具有较强的攻击性,但其并不代表哈布斯堡王朝未考虑到中世纪欧洲战争的情况而对自身进行调整。事实上,不论是奥斯曼帝国抑或是哈布斯堡王朝,其在中世纪的大背景下皆呈现出对扩张方式的调整与改进,主要集中于对火药武器的更新应用之上。对于奥斯曼帝国而言,其在进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中娴熟运用威力巨大的火药武器,这成为攻克君士坦丁堡的重要因素[7]。但是火药武器的演进及其在战争中的普遍应用使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在城墙设计上呈现出新的特色。比如在苏莱曼大帝亲征维也纳的战争中,奥斯曼帝国使用重炮作为攻城武器,而维也纳的城墙高耸稳固,即使一處城墙有所缺损,也能够及时进行修补,不至于导致全线溃败。这一情况的出现使得军队的内部组织、个人及不同种属的军队之间的关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火器技术进步冲淡了士兵对长官绝对性的依赖关系。铁盔铁甲、无懈可击的骑术、长矛长枪或刀剑这种贵族对平民所具有的优势终于全都消逝了,冷兵器时代那种以一当十的个人英雄主义观念土崩瓦解,一种新的协同关系、合作关系随之产生。战争进入了技术阶段,个人的英勇抵不过机械的技术:谁能使用比较优越的兵器,谁就是比较可怕的敌人,至于他们的社会地位和勇气都无关紧要。因此属于贵族以外的另一个阶级——工程师、枪炮铸造师和炮手等,在当时的战役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8]。
(三)两国的陆上扩张改变了欧洲局势
各个帝国之间的战争、摩擦使得整个欧洲处于一种较为紧张的态势之中,尽管各个帝国之间有商业上的交往,甚至于政治上的往来,但此时的资本原始积累战胜了对和平的渴望,而帝国的侵略性使得欧洲整体上处于动荡之中[9]。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版图相邻,欧洲整体上的动荡使得两大帝国之间的摩擦难以避免,进一步助长了欧洲战争连绵的风向。除此之外,欧洲的态势以及两国之间的积怨使得维也纳战争绵延近一个半世纪之久,最终改变了欧洲乃至世界的格局。
二、两国的联姻及其影响
在欧洲均势的时代影响下,除战争之外,联姻同样是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稳固自己地位的重要政治手段。根据已有史料来看,哈布斯堡王朝深谙此道,“自阿布喜勒特迎娶查理四世的孙女伊始,哈布斯堡王朝便与联姻这一词汇紧密结合在一起。”[10]奥斯曼帝国更注重自身军事实力的积累以及通过战争而进行扩张,即便如此,该国同样存在联姻史。
(一)联姻是哈布斯堡王朝扩张的重要手段
“在腓特烈三世的安排下,其子马克西米与勃艮第公爵大胆查理其女玛丽的联姻使得包括尼德兰地区在内的勃艮第领土被作为陪嫁并入哈布斯堡王朝的版图。”[6]勃艮第地理位置优越,向南可直取意大利,向西可以威胁到法兰西,获得它不仅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而且代表哈布斯堡王朝在欧洲话语权的进一步增强。十五世纪末十六世纪初,马克西米安排其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约翰纳,又将其女嫁于西班牙王子[11],在此双重联姻的驱使下,哈布斯堡王朝凭借西班牙富庶的经济实力以及强大的军事力量和政治影响力增强自身在欧洲的地位。作为与西班牙联姻的结果,马克西米的孙子查理出生并成为继承者。查理五世即位后,即诉诸武力以扩张领土,又试图通过联姻这一方式扩大领土并维护和平,西班牙成为欧洲绝对的霸主,但这一情况的出现无疑威胁到奥斯曼帝国的地位。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比邻,两者之间时常爆发冲突,两国难以通过联姻的方式获取局势的缓和以实现共赢,相反,其矛盾日益加深,最终促使奥斯曼帝国与法国组成联盟,对哈布斯堡王朝进行牵制并极大削弱了它的实力,为欧洲均势的恢复提供了极大的推动力。
联姻对于哈布斯堡王朝具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正面影响体现在哈布斯堡王朝并未动用武力,通过联姻政策极大地增强了自身的实力,从最初的微弱帝国成长为欧洲霸主,这种政治智慧无疑十分出色[12]。就负面影响而言,哈布斯堡王朝的危机也从联姻之中产生。第一,子嗣薄弱,继承人稀少。对于哈布斯堡王朝而言,其统治者大多注重自身正统血脉的延续,往往试图将皇室子女与其他高贵的皇室子女联姻,但并非在各个时期皆有合适的未婚配的人选,在此情况之下,不得不近亲结婚,比如弗兰滋二世迎娶了双重亲表妹,而这种畸形的近亲结婚策略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统治者所生的子嗣往往具有生理缺陷,存活率大大降低。子嗣数量的稀少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继承人即使有明显的生理缺陷,但依旧可以登上皇位,并将自身血脉以近亲联姻的方式进行传递。比如斐迪南一世出生时便存在身体畸形、脑积水与羊癫疯,无法自主进食,并且智力极为低下[13],其依旧在位18年之久,由此可见哈布斯堡王朝的衰落与这一情况的出现关系重大。第二,国家以联姻为主要的政治手段,使得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为家族统治,基础较为薄弱。在哈布斯堡王朝版图扩张的脉络中,各个重大的联姻成为极为重要的节点[14]。与奥斯曼帝国不同,哈布斯堡王朝运用和平手段所换来的版图使其对于自身的军事力量并不过于注重,这也是维也纳之战中哈布斯堡王朝的士兵大量折损的重要原因所在。
(二)联姻是其他国家换取奥斯曼帝国武力支援或者庇佑的手段
对奥斯曼帝国而言,联姻是以与哈布斯堡王朝不同内涵的形式出现的。联姻是哈布斯堡王朝扩大疆域的重要手段,而奥斯曼帝国大多数的联姻是其他国家为了换取武力支援或者庇佑。“比如在十四世纪,尽管奥斯曼帝国军事力量已经足够强大,控制了博斯普鲁斯海峡东海岸,但其依旧采取小心谨慎的策略,直至约翰·坎塔库尊的邀请才挺进欧洲,而约翰·坎塔库尊对奥斯曼帝国的所谓邀请,正是将女儿迪奥多拉许配给奥尔汗,使得奥尔汗最终与其结为同盟。”[15]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联姻目的与内涵大相径庭,而这也正是两者之间的重要分歧所在。第一,文化传统的差异。奥斯曼帝国继承突厥的风俗文化,重视自身的军事力量,且行为举止皆较为剽悍。哈布斯堡王朝尽管在鲁道夫时代国力较为微弱,但鲁道夫一向以仁者正统自居,其所采取的联姻政策便是兵不血刃地获取领土,行事风格与自身定位皆较为文明与绅士,这便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将联姻视为自身手段,而奥斯曼帝国则将联姻作为缔结契约的一部分。第二,两者缔结婚姻的方式不同。奥斯曼帝国的联姻大多为被动接受,而哈布斯堡王朝则大多为主动缔结。对于奥斯曼帝国来讲,联姻的作用并非是以和平手段开拓疆土,更多的是稳固自身在欧洲的地位,以正当的方式存在于基督教国家的世界之中,或者为侵略扩张寻找较为合适的理由,以婚姻缔结为发动战争的重要原因。这使奥斯曼帝国得以融入欧洲世界,顺利开展扩张活动,在此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哈布斯堡王朝产生摩擦,且双方之间的矛盾难以调和,呈现加剧的趋势。
(三)奥斯曼帝国领土内不同种族的联姻
奧斯曼帝国的种族政策并非过于严苛,并且有苏丹与拜占庭的联姻在先,因此未在法律或者制度层面出台对所管辖地区内不同人种的婚姻政策,不同种族居民的结合大多依据本人意愿。但需要注意的是,奥斯曼帝国虽然在制度层面上并未对不同种族的人有所偏颇,但实质上对不同种族的子民有所倚重,进而形成等级性的社会风气,从而影响到不同种族人群的联姻问题。“比如库尔德人与亚美尼亚人之间便存在流血与冲突关系,而两族之间的通婚也必然会因此受到不利影响”[16]。由此可见,不论是奥斯曼帝国的王室还是普通平民,在社会风气与国家传统的影响下并未固执于“纯洁的王室血脉”,因此并未像哈布斯堡王朝一般普遍进行近亲通婚,由此使得奥斯曼帝国的商武传统得以保持,为其日后牵制哈布斯堡王朝而称霸欧洲奠定了基础。
三、欧洲均势的作用及演进
欧洲各国之间的均势产生于意大利城邦体系,后随着1494年法军入侵意大利而在更为广阔的欧洲范围内发挥作用。“到十五世纪后半期,意大利半岛上逐渐出现了米兰公国、威尼斯、教皇国、那不勒斯王国和佛罗伦萨等力量大致相同且相互牵制的五个城市国家,其相互之间的提防与牵制使得尽管五个国家并不能统一意大利,但其可以有效防止意大利被其他国家统一。”[17]法国入侵意大利之后,均势被打破,“一个欧洲体系代替了意大利体系”,欧洲的国际均势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法国与西班牙的两极对抗均势,而当双方的力量不足以对等时,次等国家通常通过转移自身力量而维护两者之间的平衡。三十年战争③是处于转折时期欧洲矛盾的一次集中爆发,其背景主要为“基督教—日耳曼世界”发生了重大改变,但是以基督教精神为核心的原有秩序和相应的原则却依旧较为顽固,使得欧洲处于整体竞争的多中心态势,以形成更为复杂高级的均势系统[18]。
由此可见,欧洲在中世纪前后的均势呈现出多层次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具备不同的内涵。事实上,均势理论尽管在中世纪时并未形成完整的理论谱系,但其作为政治策略的手段早已被政治家认识并运用,成为处理国际事务的重要准则。早在十五世纪,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便因为两者之间所夹隔着匈牙利的马提亚而相互忌憚,三者始终维持着微妙的平衡态势,而此不可不谓是均势这一政治智慧具体的运用。
在法国—西班牙之间的均势形成之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发展,法国逐渐丧失自身原有的中心地位而处于相对弱势[19]。在查理五世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之后,法国在地缘政治方面便被查理五世的领土包围。查理五世于1521年同教皇力奥十世、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签订协议,使得法国在外交方面同样处于失衡态势。1525年,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在帕维亚战败被俘,并被查理五世囚禁,加重了欧洲均势的失衡态势[20]112-119。在此情况之下,法国将目光投向正在急剧成长之中的奥斯曼帝国,试图维持自身的政治地位。经过1525年至1536年两国之间的多次接触,1536年2月,法国—奥斯曼同盟正式建立,尽管其受到基督教世界的强烈谴责,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此同盟的确立对于欧洲均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奥斯曼帝国的扩张以及与法国同盟的建立有利于法国—西班牙两极格局的恢复
需要注意的是,哈布斯堡王朝历代帝王皆以维持或者扩大天主教帝国势力的方式达成对欧洲的统一为己任,这使得其始终坚定地代表基督教派的利益。奥斯曼帝国在宗教方面属于伊斯兰教阵营,这与哈布斯堡王朝呈现出天然的敌对态势。法国与奥斯曼帝国的政治结盟,则代表“以法国为首的基督教阵营与以哈布斯堡王朝为首的基督教阵营开始割裂,使得哈布斯堡王朝在宗教战争的角度面临着外战与内战同时产生的不利局面。”[21]一方面,奥斯曼帝国在西地中海—意大利—匈牙利一线对查理五世进行牵制,迫使其动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与奥斯曼帝国进行碰撞[22]。另一方面,法国与哈布斯堡王朝作战,比如1536年法国侵袭萨伏依与都灵公国,使查理五世腹背受敌。这一情况的出现尽管对于基督教派而言属于分裂局面,并且最终结果为法国与西班牙两败俱伤而无法再大规模动用武力进行威慑以解决问题,但其对于维持欧洲的均势具有重要意义。
(二)奥斯曼扩张有利于英国与荷兰的崛起,进而有利于十六世纪末欧洲均势的恢复
事实上,法国于意大利战争结束之后,便陷入了经济、政治等多重危机,综合国力大大削弱,难以与西班牙相抗衡。在此情况下,西班牙运用多种手段以增强自身的政治地位,并最终使得欧洲形成一国独霸的国际体系,而奥斯曼的扩张极大地牵制并削弱着菲利普的力量。比如奥斯曼在1563年大规模进攻奥兰、1565年进攻马耳他岛、1566年进攻亚得里亚海沿岸,使得西班牙始终处于紧张的戒备状态,付出惨烈的代价[23]。比如奥斯曼军队在杰尔巴岛战役中使西班牙损耗了上万名士兵以及几十艘帆船,在1574年消灭近八千西班牙官兵。由于需要耗费大量资源应对奥斯曼帝国的军事攻击,西班牙的债务于1575年达到了5000万杜卡特,政府也因此走向了第三次破产[20]130-135。这使得菲利普难以对其他国家进行严密控制,进而为荷兰与英国的崛起以及欧洲均势的恢复提供了相应的条件,其主要表现为西北欧的尼德兰得以更为有效地反抗西班牙的统治,英格兰在此期间扩大了波罗的海与地中海等地区的贸易范围,增强了财政储备与综合国力,减少了对西班牙的依赖,为其开展独立自主的外交奠定了前提。1604年,西班牙同英格兰停战,1609年与荷兰停战,停战协定的签订标志着西班牙在欧洲绝对霸权地位的衰落以及欧洲均势的相对恢复。
(三)奥斯曼扩张有助于十六世纪欧洲由两极均势向多元均势的转变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哈布斯堡王朝产生分裂,使其产生奥地利与西班牙两个支系,加速了查理五世帝国的解体。得益于奥斯曼帝国对西班牙的牵制,荷兰、英格兰、法国等在十六世纪逐渐强盛,使得欧洲以西班牙为主导的均势格局开始向多元均势格局进行转变。
“在三十年战争爆发时,神圣罗马帝国以及哈布斯堡王朝依然具备控制整个基督教—日耳曼世界的构想与组织手段,但随着时代的进步,旧秩序难以满足欧洲发展的需要,因而多中心生态、功利主义与人文主义对传统旧秩序提出了挑战。”[2]在“三十年战争”之后,欧洲进入了绝对主义王权占据主导的时代,追求利益成为大部分帝国的首要准则。“三十年战争”对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削弱使得它与奥斯曼帝国同样处于欧洲多元化均势的时代洪流之中,进而在国家利益的驱动之下进行陆上扩张,以巩固政治地位,增强综合实力。
注释:
①奥斯曼帝国(1299—1923年)是土耳其人建立的多民族帝国,统治者为起源于中亚突厥游牧部落的奥斯曼人。自1453年消灭拜占廷帝国后,定都君士坦丁堡,且以东罗马帝国的继承人自居。十六世纪苏莱曼大帝在位时,帝国日趋鼎盛,其领土在十七世纪极盛时领有巴尔干半岛、中东及北非之大部分领土。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六个世纪之久。
②哈布斯堡王朝(公元6世纪—1918年),欧洲历史上最强大及统治领域最广的王室,曾统治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帝国、奥地利大公国、奥匈帝国等。哈布斯堡家族亦称奥地利家族,奥地利1278年开始了哈布斯堡王朝长达640年的统治。十八世纪初,哈布斯堡王朝领土空前扩大。1815年维也纳会议后成立了以奥为首的德意志邦联。1866年,奥在普奥战争中战败,邦联解散。1867年与匈牙利签约,成立奥匈帝国。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奥匈帝国解体。
③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一次大规模的欧洲国家混战,也是历史上第一次全欧洲大战。这次战争以德意志新教诸侯和瑞典、丹麦、法国为一方,并得到荷兰、英国、俄罗斯的支持;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德意志天主教诸侯和西班牙为另一方,并得到教宗和波兰的支持,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的矛盾以及宗教纠纷激化的产物,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这场战争推动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是欧洲近代史的开始。
参考文献:
[1]罗伯特·拜德勒克斯,伊恩·杰弗里斯.东欧史:上册[M].韩炯,等译.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8:89-128.
[2]惠一鸣.论欧洲秩序体系及其轴心[D].南京:南京大学,2011.
[3]黃维民.奥斯曼帝国[M].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89-156.
[4]CLAUDE CAHEN.The Formation of Turkey:The Seljukid Sultanate of Rūm,Eleventh to Fourteenth Century[M].Trans.P.M.Holt.London:Longman,2001:57-80.
[5]Nadolski,Dora Glidewell.Ottoman and Secular Civil Law II[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ddle East Studies,1977(4).
[6]盛芸.哈布斯堡的联姻政策及其霸业[J].扬州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2).
[7]伊兹科维兹.帝国的剖析:奥托曼的制度与精神[M].韦德培,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68-90.
[8]MARC DAVID BAER.Honored by the Glory of Islam:Conversion and Conquest in Ottoman Europ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88-98.
[9]INALCIK HALIL.Mehmed the Conqueror (1432-1481) and His Time II[J].Speculum,1960(3).
[10]杨松.论“联姻世家”哈布斯堡帝国的衰败[J]商洛学院学报,2015(5).
[11]JAKUB J.GRYGIEL.Great Powers and Geopolitical Change[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6:122-145.
[12]KEMAL H.KARPAT,et,al.The Ottoman State and its Place in World History[M].Leiden:Brill,1974:56-67.
[13]Uzi Baram,Lynda Carroll.A Historical Archaeology of the Ottoman Empire Breaking New Ground[M].New York,Boston,Dordrecht,London,Moscow: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2:79-128.
[14]伯纳德·刘易斯.中东——自基督教兴起至二十世纪末[M].郑之书,译.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4:109-130.
[15]王翘.拜占庭帝国东部边疆及维护方略(863年-1071年)[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2.
[16]孙砚菲.零和扩张思维与前现代帝国的宗教政策——一个以政教关系为中心的分析框架[J].社会学研究,2019(2).
[17]宋保军,王晋新.奥斯曼扩张与16世纪欧洲国际均势的演变[J]史学集刊,2010(5).
[18]COLIN IMBER.The Ottoman Empire,1300—1650[J].Historian,2006(68).
[19]韩志斌,闫伟.20世纪西方学界关于中东部落社会研究述评[J].中东问题研究,2016(1).
[20]RUDI PAUL LINDNER.Explorations in Ottoman Prehistory[M].Mich:Michigan University Press,2007.
[21]宋保军.被遗忘的边疆——奥斯曼帝国扩张与16世纪基督教文明东南边疆的收缩[J].贵州社会科学,2014(7).
[22]FLEET KATE.Byzantium to Turkey,1071-1453[M].Cambridge and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9:230-250.
[23]GALLAGHER CLARENCE.Church Law and Church Order in Rome and Byzantium:a Comparative Study[M].Aldershot,Hants,England and Burlington,Vt.:Ashgate Variorum,2002:215-234.
作者简介:刘谕(1992—),女,汉族,吉林长春人,吉林大学文学院世界史专业博士在读,研究方向为世界史、国际关系、奥斯曼帝国与哈布斯堡王朝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