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认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教学路径研究
2022-05-13张艳明关健
张艳明 关健
摘 要:文章从中华文化认同的角度入手,梳理出中华文化认同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具体体现。以此为基础,通过具体实例,着重阐述了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本土革命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开展多样化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扩展学习途径等,探索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文化认同;统编教材;教学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2)04-0005-03
1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增强中华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语文》统编教材继承和弘扬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增强学生对中华文化认同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语文课程是学校开展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途径。教育部于2014年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2019年印发了《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7年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都对青少年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探讨中华文化认同在统编小学《语文》课程中的体现及具体的教学路径。
2 文化认同概念的界定
我国关于文化认同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从80年代中后期开始,国内学者对于文化认同的研究呈持续升温态势,到1992年,国内第一本详细介绍文化认同的学术著作《文化认同论》由中国社科出版社出版。在这本著作中,作者郑晓云深入研究了文化认同的基本原理及相关理论,为其他学者后续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在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文化认同被分为广义与狭义两种。本文所讨论的文化认同属于狭义范畴,它是指处于特定群体或地区的人们对自己文化的认同[1]。即个人接受某一特定族群的文化的态度与行为,并且不断将该文化之价值体系与行为规范内化至心灵的过程[2]。
中华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对中国及中华文化产生的积极的情感和归属感,个人从内心接受和认可自己国家的文化,从而促使中华民族在思想上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并且将这种文化认同价值外显于具体的行为。
3 中华文化认同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体现
教育部于2011年颁布实施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3]。”并且,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的内容更是显而易见的,这为通过语文课程在学校开展文化认同教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可以说中华文化认同包括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革命文化、认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三个方面[4]。表1是统编小学语文教材(1-6册)中中华文化认同的具体体现。
4 中华文化认同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现路径
4.1 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在小学阶段,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主要以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和感受力为重点,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基础。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要发挥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功能,全方位培养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
在识字与写字方面,从低年级的识字入手,上升到高年级对汉字的文化内涵教育,引导学生熟悉笔、墨、纸、砚等常用的传统书写用具,引领学生感受汉字的形体美,认识到汉字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切身体会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重要性。
在阅读方面,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循序渐进的,从浅近的古诗、童话、寓言、故事、成语、格言警句等入手,通过阅读这些朗朗上口的传统文学篇目,感受作品的音韵美与节律美。比如一年级识字课《人之初》《姓氏歌》《古对今》等,让学生在有节奏的吟诵中认识汉字;一年级口语交际中的民间故事《老鼠嫁女》、“和大人一起读”中的绕口令《妞妞赶牛》、童谣《孙悟空打妖怪》等,既可以引导学生领略传统文化独特的语言结构,又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传统故事中蕴含的趣味和道理。再如,二年级阅读课《亡羊补牢》《揠苗助长》等篇目,通过神话故事、寓言故事、人物典故等形式,引导学生感受先贤志士的人格魅力,启发学生理解做人道理,学会待人接物等传统礼仪,从而启发学生体悟其中的爱国情怀、中华精神和荣辱观念。
在综合型学习方面,教师在处理语文教材中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时,通常会围绕主题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这种形式非常有助于学生了解中华民族重要传统节日、节气与风俗,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日常生活中的表现及重要价值。比如,一年级《端午粽》一课,教师让学生搜集与整理端午节的起源、不同地区端午节的风俗、端午节相关的诗歌、故事,通过诵读分享等方式感悟端午文化。在此基础上,上升到文化体验,带领学生插艾蒿、做香囊、包粽子,有条件的地区还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划龙舟等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节日及其习俗。
4.2 本土革命文化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
革命文化认同作为中华文化认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也在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多次体现。传承与发扬革命文化精神,不断赋予革命文化新的内容,使之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挖掘語文教学的精神内涵和人文价值,使本土革命文化成为语文教学的优质资源,同时使语文教学作为革命文化的传承载体,做好二者的有机整合,成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赤峰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南部、蒙冀辽三省区交汇处,这片红色热土上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和革命故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可以将革命故事的教学与赤峰市本土革命文化相结合,通过与家长、长辈、课外读物等不同途径了解赤峰革命故事、参观红色教育基地等方式让学生深刻感悟革命战争的惨烈,切身感受烈士们英勇悲壮、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情怀。
比如,在六年级课文《开国大典》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给学生介绍国歌的诞生与赤峰的不解之缘:聂耳曾经到过赤峰四家子慰问义勇军第二军团,他正是从官兵们的歌唱中第一次接触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核心素材《义勇军誓词歌》;在讲授六年级《狼牙山五壮士》一课时,教师可以将赤峰宁城的烈士高桥英勇抗战的事迹穿插进来;在讲授六年级《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时,可以将在赤峰市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故事讲给学生。通过这些本土革命文化故事,突出表现革命先辈不畏牺牲、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反映革命的艰辛历程。从而有效实现本土革命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育人功能,把语文教材与赤峰市的革命史有机整合,将身边的革命事迹当作一篇篇活教材,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热爱家乡、建设祖国的使命感。
4.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巧妙渗透
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灵魂和精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起到引领的作用。语文教学应结合不同学龄段小学生的学情特点,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润物无声地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滋养。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的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比如以“敢于担当”为主题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盘古开天地》;以“助人为乐、团结友爱”为主题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金色的鱼钩》;以“诚信”为主题的《画杨桃》《我不能失信》等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避免空洞的说教,应注意充分挖掘、合理运用教材中的这些资源,特别是将教材中榜样人物身上的优秀品质和高尚精神与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实际相结合,使其在心灵上产生“共振”,在情感上产生“移情”,在情操上得到陶冶。
比如,小学四年级《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一课的教学设计,教师可以通过导入环节引发学生思考。抛出问题“你为了什么而读书?”可能会得到诸多不同的答案:为开智明理而读书、为谋求生计而读书、为父母期望而读书……在一系列回答之后,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志向,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国家的命运和民族的振兴联系在一起。再如,四年级课文《千年梦圆在今朝》,通过教师的讲授让学生了解到明代官员万户为了实现人类的飞天梦想而勇于实践的探索精神,同时,将这篇课文的主题思想与当下我国的航天精神结合起来,正是通过几代人的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终于实现了中国航天一个又一个里程碑的重大胜利。让学生通过身边发生的事情,切身感受到学好科学知识不仅仅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奠定基础,更是可以造福全人类的深谋远虑。
4.4 开展多样化的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依靠传统的讲授法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必须改变这种“单声道”的知识传授方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多样化的活动让学生参与知识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玩中学、做中学,通过动手、动口、动脑,亲身参与、体验学习过程。一般而言,小学低年级可以采用游戏、歌谣、故事分享等活动方式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而高年级则常以課本剧和知识竞赛等方式来进行。
比如,小学低年级的“诚信”主题班队会,可以让学生搜集关于诚信的中外故事,伴随着《狼来了》《金斧头的故事》《皇帝的新装》等家喻户晓的故事分享之后,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进而升华到使学生懂得诚信的重要性,自觉培养诚实守信的美好品质;在三月份的学雷锋活动月中,结合课文《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深化“关爱与奉献”的主题,在班级推选助人为乐的代表,以榜样的力量去感染学生,或者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切身感受为人处世的道理。
4.5 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扩展学习途径
信息技术最为常见的一种应用方式是解决教学重难点。在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实施过程中,以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诗词等为表现形式的古文中必然存在一些令低年级小学生难以理解的生僻词语,这些知识可能会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难点,如果解决不及时很有可能会导致学习兴趣降低。早在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之初,这种问题就已经被轻松解决,我们常见的各种电子信息类媒体,如电脑、平板或手机,已经实现将这些深奥难懂的古诗词动漫化。将这种多媒体资源应用在课堂上,可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学习,有助于理解,形成长期记忆;用在课堂之外,可充当指导教师的角色,更可以让学生在娱乐中学到知识,以此来培养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率。
中央电视台的两档文化节目《中国诗词大会》和《经典咏流传》,将我国传统古诗词搬上舞台,通过书、画、唱、赛等别样的形式对经典诗词进行演绎,情真意切地再现古诗词的韵律美,既淡化了古诗词学习时的枯燥无味,又增添了语言文字的意境美。这也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一种创新。
此外,时下流行的虚拟现实技术(VR)也可应用于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中,比如教师在讲解《富饶的西沙群岛》《海滨小城》等介绍祖国大好河山的课文时,就可以利用VR技术实现足不出户领略祖国山川大河,身临其境体验不同地区风土人情,加强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再如,利用当前已经广泛普及的慕课平台,可以实现全国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使得偏远地区的学生有机会与发达地区的学生同上一节课,接受名校名师的教育,亦可实现增强民族团结,促进教育公平。
5 结语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是学校开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中,深入贯彻国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少数民族地区语文课堂传承中华文化认同教育,让学生理解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文化、践行中华文化,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
参考文献:
〔1〕李敏.高中生优秀中华文化认同现状及思想政治课教学对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20.
〔2〕谭光鼎.原住民教育研究[M].台北:吴楠图书出版公司,1998.124.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2,32.
〔4〕王陆正,赵岩.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中华文化认同”:内容呈现与教学路径[J].民族教育研究,2021,2(32):34-43.
收稿日期:2022-01-12
基金项目: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研究(NGHZX2021064);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三科统编教材“铸魂工程”专项课题研究(NGHZX2021065);2021年度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课题(2021-CMA-003);2021年度赤峰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研究课题(2021-CMA-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