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味道·记忆
2022-05-13甘甜
作为一个出生在赣南的孩子,家乡总是和“吃”联系在一起的。鱼丸、米果、烧卷子、珍珠粉、猪肉皮、云片……一道道美食,深深烙印在我童年的记忆中。
我的家乡在于都,这座坐落于赣州南部的小县城你或许听过,它也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犹记小时候过年时去“长征第一渡”游玩,望着高高的“中央红军长征第一渡”纪念碑,再看看远处的河,一座木制桥掩映在水中。大人们告诉我,那儿就是红军出发的地方,红军就是从那里渡河的。后来听到《十送红军》这首歌,总是会想起那座桥,想象着人们拿着火把,相扶着目送红军坐船远去。而在那艘船上,有为革命事业奉献所有的他们的亲人……
从“长征第一渡”出来,爸爸总喜欢带我去小巷里面走走。于都保留着许多老建筑,在阳光的照射下,巷子被割成明暗两块。在阳光下,土黄色的墙散发着耀眼的金色,这些耀眼的金色又被横在屋顶上方的电线再次切割成一个又一个小方块。于都并不会落雪,所以冬天对我们这些长期生活在广东的人来说是友好的,特别是像这样一个有太阳的晴天。空气中那属于寒冷的气味已经消失,巷子里留下的是放过鞭炮后还未消散的白烟,细小的颗粒飘浮在空中,在阳光下裹着光芒,一触碰到那明暗交界线便消失不见。在阴影处有一口水井,当然这口水井随着岁月的流逝已不能再用,上面盖着一块爬满青苔的大石,两旁木制的栏杆和把手也被时光侵蚀。阴影处,偶有一只被绳子拴着的黑狗,有人经过便瞪着它乌黑的眼睛望着人。阳光下,有老人打开木制的大门,搬出椅子晒太阳,门内还会蹦出个小孩,找其他小伙伴一起玩耍。他们笑着、闹着,打破了独属于小巷的寂静。
再往前走,你会发现声音逐渐沸腾,环顾四周,这里大概是街市了。过年时,这儿就是这个小县城最热闹的地方了。这里与广东的花市有迥然不同的感觉。在广东过年时,我总是坐在妈妈电动车的后座上,在花市买完自己想要的花束之后便匆匆离去。而在于都过年,我们总能逛上很久,或许这就是美食的力量吧!每一次来这里总有意想不到的美味。集市上的摊位都堆着一个又一个大袋子,袋子里充盈着各色零食。你只要经过一个摊位,老板或者老板娘一定笑盈盈地走上前,用最亲切的于都话问你需要些什么。打开一个袋子,一个个烧成棕黑色的小圆片便出现在眼前,这些圆片都呈不同角度地蜷缩起来,上面还有一个个小小的孔隙,沾着一些黑色的小颗粒。过去我一直以为这个叫锅巴,后来才知道,锅巴应该是那种正方形的、排列着规则孔隙的零食。而这个同样用米制成的黑乎乎的圆形的家伙,叫作烧卷子。它有些坚硬,咀嚼的时候又会发出嘎吱的声音。它又有些辣,味道却又十分吸引我这样嘴馋的孩子。为了品尝这个美味,我便小口小口咬下来,在嘴中含一含,再嚼碎了吞下去。也是因为这些辣味,大人们总是以“会上火”的理由不让我们多吃。在集市中还有一个可爱的零食,它们摆在袋子里,或许是最显眼的一个。它巴掌大小,长得有些胖,最显眼的是中间有着几圈“小爱心”,妈妈给它起了个名叫“猪耳朵”。后来才知道这个零食叫作“云片”。除此之外,还有番薯干、豆巴子、酸枣糕等。
奶奶有一个小柜子,过年之前,奶奶总会在街上买好那些零食小吃,一样一样地装进扁圆的小罐子里,再将它们摆在客厅的桌上,而剩下的全部放在奶奶的柜子里。大人总是不喜欢我们吃太多零食,这时候我们就会偷偷跑到奶奶的房间,缠着她给我们拿那些美味。奶奶心最软了,总是从柜子里拿出那些本意是为了防止小孩多吃而储存起来的零食给我们。
于都的年夜饭也是热闹的,而除夕的那个晚上也是奶奶的舞台。作为一个生活在于都的女性,她有着非同一般的魅力,总是能变出许多美味来。我最喜欢的便是奶奶做的扣肉了。可以说,盐菜与猪肉的组合是世间珍宝,油与酒的碰撞妙不可言,蒸是释放魔力的钥匙。醇厚的肉香,清洌的酒香,伴随着倒扣着的白瓷盘端出,摆在饭桌的正中,掀开盖在它头顶的白幕布,是旖旎旅途的开始。山丘显露出来,上面开满了点点深褐色的小花,盐菜清香,肥肉晶莹,瘦肉紧致,肚子早已向我宣示着它的不满。虽说扣肉激发了我们胃的无限潜能,但小孩子的食量终究是比较小的。为防止我们因饕餮而胀坏了肚,每个孩子只能夹走一块扣肉,这肉就变得更为珍贵了。吃肉时,我总会变得异常安静。我有一个习惯,总是会把好吃的留在最后,这珍贵的肉定是剩下在我的碗中央等待我。我像一位美食家一样端坐着,带着仪式感细细品尝。小心地用筷子撕开紧连着的肥肉与瘦肉,用勺子舀起如果冻般的肥肉,将它含入嘴中去,很久之后学习了入口即化这个词语,大概就是为扣肉量身定做的吧?我尽力地让这个时刻延长,让肉香在我口中尽情弥漫,再慢慢地让这份温热顺着食道滑下胃去,温暖直入心里。
在扣肉的旁边一定有一道神奇的菜,金黄的薄片搭配着肥瘦相间的腊肉,那是于都人的最爱——棕贝。这道用棕树种子胚做出来的美食总是令外地的人不解,因为这道菜嚼在嘴里总会有苦味弥漫。对噬甜的我来说初尝时也无法理解其中的美味。但是再尝时又隐约感受到一些妙处来——在咀嚼过后,伴随着腊肉的香味,最后竟能品出一些甘来。
说起棕贝,想到了一件趣事,那是爸爸讲给我听的。那是他的朋友——一个地地道道的于都人,在市场上买棕贝时,偶然听到身旁的一对夫妻议论着棕贝,并且对这种于都人喜欢吃的带有苦味的菜感到十分不解。听完他们的对话,我父亲的朋友竟与那对夫妻“理论”起来,和他们说明棕贝究竟是怎样的美味,似乎要维护棕贝的地位。过年时,姑姑总会给我们家带一些菜,妈妈有时候会拒绝棕贝,这时姑爷便会上前,教妈妈如何炒棕贝才会好吃,“你要和腊肉一起炒,再放一些蒜去”。毕竟“没有一个于都人不喜欢棕贝”。
另外一道必定会出现的美食就是珍珠粉。正如它的名字,珍珠粉的每一颗都如珍珠一般圆圆的、小小的,呈现出灰色的光泽。
另一道特色菜是猪皮。猪皮经过油炸,在过年之前各家各户都会准备一些。将切好的透明的猪皮丢入油锅中,没过多久沸腾的油锅吞没了它们,便呈现出金黄色了。炸好的猪皮看起来松松软软的,有许多孔隙。这种“猪皮”本身是没有味道的,所以如何让它在餐桌上焕发光彩也成了一门学问。这时就需要它的好搭档——腊肉出场了,最好再放几颗绿油油的辣椒,让这两样菜的香味沾染。再加上炸好的猪皮独有的韧,构成了又一道独属于于都的特色菜。大人聚在圆桌旁聊天,小孩坐在茶几旁打闹,度过在家乡的珍贵时光。
但是,自从爷爷奶奶过世,我回老家的次数便少了起来。我总觉得我和家乡之间有一条线,这条线连接着广东和江西,连接着我和亲人们。有时候会感觉这条线变得越来越淡,有一天会突然消失不见。我思考着,年味究竟是什么?是桌上热腾腾的年夜饭,还是电视里热闹的晚会?小时候的记忆模糊起来,似乎回忆不起来那份快乐来自哪里。
今年过年,随着疫情的缓和,姑姑来到广东过年,叫我们一家去她家吃饭。亲人们团坐在桌前,在饭桌的中央,盛放着一份油亮的扣肉,如琥珀般閃耀,我又闻到了熟悉的味道。旁边有那晶莹的珍珠粉、特意从家中带过来的棕贝、晶莹的猪皮,还有金黄的米果……家人们互相祝福着,开启新的一年的好运。这一刻,我找到了答案——
有家人团聚的地方,就是家;而家在的地方,就是年味所在的地方。
久违了,你还在呀。
作者简介:
甘甜,女,江西丰城人,华南师范大学本科在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