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关键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2022-05-12胡吉明杨泽贤

情报杂志 2022年5期
关键词:舆情维度主体

胡吉明 杨泽贤

(1. 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 武汉 430072;2. 武汉大学信息检索与知识挖掘研究所 武汉 430072)

0 引 言

近年来,学者在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领域开展了广泛研究,但对舆情热度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系统化,多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呈现。如Flem根据网民讨论热度开发了确定本地新闻发布的“Youdecide”模型[1];Runge等[2]以美国各州推文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地理位置对舆情热度的影响;Lee等[3]分析了新冠疫情期间,时间因素对日韩网民关注热点的影响。相较于国外,国内相关研究多结合理论方法设计测度体系[4]。如从事件、消费者、媒体及政府四个维度,借助BP神经网络设计了食品安全事件网络舆情热度指标体系[5];从信息源、信息人、信息环境和谐共存的视角,构建了网络舆情热度的评价体系[6];基于信息内源、信息传播、意见交互三个维度构建了网络舆情热度监控模型[7]。此外,随着媒介传播从受众模式向用户模式的转变,近年来学者们多以微博[8]、Bilibili网站[9]、抖音[10]等社交媒体的舆情事件为研究对象,探究在不同平台、不同类型的舆情事件中,特定因素对舆情热度的影响机理。

综上,当前在网络舆情热度方面的研究已初具体系,但缺乏与我国特色社会背景下突发公共事件的结合。由此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构建适合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测度的指标体系,并进行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研究。

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框架

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发展,如同自然界中的生物一样经历着孕育、扩散、变换、衰减的发展阶段[11],作为衡量其发展状态的重要指标——热度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从信息生态理论的视角,识别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关键影响因素,以揭示舆情热度发展的作用机理。

1.1基于信息生态理论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突发公共事件的网络舆情在发展演化中,所涉及的信息、信息人通过交流组成了各种信息群落,且与信息环境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形成了一种特殊的信息生态系统——网络舆情生态系统[12]。舆情热度作为衡量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发展的重要指标,其高涨程度随着事件发展态势的演变而发生变化,从生态学视角反映了舆情系统内部构成要素间的协调与平衡,对其影响因素和相互作用机制的把握是开展网络舆情治理的关键[13]。

网络舆情的构成要素共同推动了其热度的变化[13],其中“五体说”[14〗影响最为广泛,包括发起舆情的主体、舆情反映的客体、反映舆情内容的本体、引发舆情的事件引体以及承载和传播舆情内容的载体5个方面。虽然后续研究者将网络舆情场[15]、演化过程[16]等新要素纳入其中,但“五体说”更加适合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舆情发展规律[17]。

综上,本文试图依据信息生态学[18]的理论和方法,充分考虑网络舆情生态系统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结合当前网络舆情的特点以及我国突发公共事件的社会背景,参照“五体说”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划分为5个维度:主体、客体、本体、引体和载体,构建热度影响因素相互作用的理论模型(图1)。

图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a.主体。即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表达认知、态度、情感、意见等言论的个体或群体[19]。主体是舆情产生的直接因素[20],其身份、影响力、活跃度等因素则影响了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热度。

b.客体。即引发网络舆情的具体事件[21],是引起主体关注并发表言论的根本因素,是网络舆情产生和发酵的源头和基础。其特点和性质对舆情热度具有重要影响,具体包括话题类型、重要性、时效性、新颖性、地域性、相同事件发生数量等。

c.本体。即网络舆情主体探讨客体时,产生的带有意见性和倾向性信息的总和[21]。这些网络舆情信息是网络舆情产生的客观基础,其内容详略程度、情感倾向、视听比例等是影响网络舆情热度的重要因素。

d.引体。在我国,在突发公共事件爆发时,政府对舆情的引导和治理尤为重要。引体则是负责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进行引导、管控、披露和报道的政府。因此,本文将政府公信力、信息处理能力以及危机公关能力等纳入考虑范围。

e.载体。即为网络舆情信息的发布和传播提供场所的平台[21],包括各类网络媒体。媒体类型、传播力以及影响力也同样影响着网络舆情的发酵热度,因此也应被纳入舆情热度影响因素测度的指标体系之中。

1.2基于专家咨询的影响因素确定为确保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结合文献研究法与专家咨询法进行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确定。

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初步将指标体系划分为5个影响维度(一级指标)并细化出16个具体因素(二级指标);其次,根据第一轮专家咨询意见增删与改进指标,最终确定了18个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二级指标(见表1)。

表1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

2 基于DEMATEL方法的关键影响因素识别

初步确定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测度的指标体系后,本文运用系统因素分析法中的DEMATEL方法,对专家问卷的评分进行计算,以进一步识别其关键影响因素。

2.1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过程DEMATEL方法即决策实行与评价实验室法(Decision-making Trial and Evaluation Laboratory),主要利用专家经验知识分析复杂系统中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影响因素矩阵的转化与计算,识别出对整个因素系统贡献最大的关键因素[24]。目前,DEMATEL方法被学者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是识别复杂系统中关键因素的常用方法。因此,本文研究的DEMATEL计算步骤如下:

a.影响因素矩阵构建与转化。10位专家对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有无以及影响程度进行打分,代表各因素之间的影响关系强弱,分为无、低、中、高、极高5个等级,对应的分值分别为0、1、2、3、4;将专家打分取平均数后,构建直接影响因素矩阵(A)=(aij)n×n。

参照公式(1)和(2)将矩阵(A)转化成标准化影响矩阵(B)和综合影响矩阵(T)。其中,aij是矩阵(A)中第i行第j列的值,表示各专家认为因素Si影响因素Sj的程度;I为单位矩阵,即对角线值为1,其它地方的值为0的矩阵,(I-B)-1为(I-B)的逆矩阵。

(1)

(2)

b.影响程度计算。根据综合影响矩阵(T)计算影响程度,即影响度(D)、被影响度(R)、中心度(D+R)和原因度(D-R)。

2.2关键因素识别结果分析本文以MATLAB为计算工具,参照上述公式编写程序代码计算专家评分,识别出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关键因素。

2.2.1 计算结果 上述计算得到的影响度(D)、被影响度(R)、中心度(D+R)和原因度(D-R)的值见表2。

表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的关键程度

为了更直观地呈现各因素关键程度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本文以中心度为横坐标,原因度为纵坐标,绘制了二维坐标图(见图2)。

图2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的二维坐标

2.2.2 计算结果分析

a.中心度分析。主体活跃度(B3)、客体重要性(B5)、引体的危机公关能力(B15)、载体影响力(B18)以及主体影响力(B2)的中心度较大,排名靠前,对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程度较大,是比较关键的因素。

突发公共事件爆发后, 舆情主体以点赞、评论、转发等形式针对该事件进行报道、讨论及疏导,推动了热度的持续波动[23];主体越活跃、影响力越大,网络舆情也越高涨。此外,舆情事件的重要性、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处理能力、干预方式以及载体影响力等对舆情热度也有较大影响。

b.原因度分析。客体的话题类型(B4)、地域性(B8)、新颖性(B7)、时效性(B6)、相同事件发生数量(B9),主体的身份(B1)、影响力(B2)以及媒体类型(B16)的原因度大于0,属于原因因素,对其他因素影响大;媒体的影响力(B18)、传播力(B17),本体的视听比例(B12)、情感倾向(B11)、详略程度(B10),引体的危机公关能力(B15)、信息处理能力(B14)、公信力(B13)以及客体重要性(B5)和主体活跃度(B3)的原因度小于0,属于结果因素,受其他因素影响程度大。其中,客体的话题类型(B4)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最大;本体的详略程度(B10)最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

其中,事件的话题类型表现出强烈的主动性,表明其直接推动了舆情热度影响因素体系中其他因素的变化[6]。不同话题类型的突发公共事件具有不同的社会危害程度及影响范围,因而对公众具有不同的重要性及敏感性;同时,一些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罕见性,在爆发初期难以获取完善、清晰的相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公众的关注度及围绕其进行讨论的活跃度;此外,作为一种典型的地域现象,不同地域的舆情发展与各地域的发展水平常常关系密切[25],政府管控力、媒体报道力、舆论聚焦度等在很大程度上都受到地域发展水平的影响。

c.关键影响因素识别。根据上述分析结果,本文于18个影响因素中识别出9个关键影响因素(见表3)。

表3 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影响因素识别结果

首先,主体影响力(B2)、身份(B1)的原因度和中心度排名都比较靠前,说明二者主动影响了其他因素,且处于整个因素系统的中心位置,所以可以将二者确定为关键因素。作为网络舆情的传播者及鼓吹者,主体针对突发公共事件在网络上发表带有个人倾向性的评价,主体的身份越特殊、影响力越大,就越能吸引其他受众的关注,其引起网络舆情的规模可能就越大,也更容易影响其他受众的态度倾向及观点看法[21]。因此,进行舆情治理时,必须首先考虑主体影响力及身份对舆情热度的影响,针对不同身份及影响力的主体,采取相应的管控措施。

其次,部分因素虽然中心度排名靠后,但原因度排名很靠前,如客体话题类型(B4)、地域性(B8)、新颖性(B7)。这些因素对整个因素系统形成的贡献度高,对其他因素的影响程度大,所以也可被确认为关键因素。公共事件是社会矛盾在现实生活中的集中反映[5],也是网络舆情的直接刺激源[13]。突发公共事件多与公众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其中越重要、越敏感、危害性越大的事件越容易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同时,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地域差异性,舆情热度的高涨程度也因各地政府的引导管控能力、媒体的传播报道能力而呈现出不同态势[25];此外,部分非常规突发公共事件由于其罕见性,往往具有高度不确定性和应对不可控性,极易引起社会恐慌,关于该事件的信息会迅速在互联网中传播、发酵,进而导致网络舆情高涨[23]。三者均属于客体维度,说明客体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较大,在网络舆情的治理过程中,需针对不同属性特征的事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第三,主体活跃度(B3)、客体重要性(B5)、引体危机公关能力(B15)、媒体影响力(B18)等因素原因度较低,但是中心度非常高。说明这几个因素虽然对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受其他因素影响大,但在整个因素系统中处于重要位置,是其他许多因素的重要作用点[24]。主体活跃度通常与主体的身份及影响力成正比[26],活跃度同时也是评价二者的一个重要指标,主体活跃度越高,表明其越多地围绕社会事件表达态度观点,越容易将事件推向舆论高潮;突发公共事件的重要性往往取决于该事件对社会的危害程度[27],事件涉及面越广、持续时间越长,越容易影响到公众的正常生活,公众就越倾向于针对事件展开探讨,其中,危害公众生命健康的公共卫生事件、重大自然灾害等类型的事件更容易引起公众的高度关注;在我国,政府是舆情治理的主导力量,其舆情治理能力通过其危机公关能力体现出来[28],在处理公共事务的过程中,政府应对速度越快、部署效率越高,舆论越容易平息,舆情热度也就越容易回降;媒体是政府进行舆论管控的重要合作对象及平台工具,其影响力的大小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传播效果好坏,受众多且黏着度高的媒体平台能更有效地引导网络舆论[29]。这些因素原因度较低,属于“结果型”因素。与“原因型”因素不同,“结果型”因素更加直接地作用于网络舆情治理的实践[24],在实际工作中,从这些角度出发采取针对性措施更易于取得良好成效。

最后,从9个关键影响因素所属的一级指标来看,只有主体维度的二级指标全部入选关键影响因素。其中,主体影响力(B2)、身份(B1)的中心度和原因度排名都很靠前,表明这两个因素的总影响关系度最强[6],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他因素;主体活跃度(B3)则具有最大的中心度。因此,主体维度在影响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指标体系中占据核心位置,其包含的因素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十分关键。

3 结论与展望

根据对专家建议的整理以及前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本文在简要总结研究结果的同时,提出了一些对策及建议。

3.1结论与建议本文以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因素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生态学理论及专家咨询法,构建了舆情热度影响因素测度的指标体系,并运用DEMATEL方法进行了关键影响因素的识别。

在这9个关键因素中,除本体维度以外,4个维度的二级指标均有入选。其中,主体维度的3个二级指标全部入选,客体维度的6个二级指标中有4个入选,引体维度的3个二级指标中有1个入选,载体维度的3个二级指标中有1个入选。可见,主体维度及客体维度的因素对舆情热度的影响程度最高,引体及载体维度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舆情热度。基于此,本文认为:

a.对舆情主体进行分层治理。首先,在网络社区中制定合理的社区公约,倡导用户共同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其次,涉事方和管控方及时、准确发布相关信息,避免因信息匮乏造成的网络空间失衡;此外,应建立健全互联网意见领袖培养机制[30],敦促各大平台的意见领袖遵守纪律底线、引导其破除身份焦虑,让意见领袖在关键时刻敢于发声、善于发声,牢牢把握网络舆论的引导权。

b.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及时、分等级治理。当前社会不确定因素的增加既加大了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的难度,也增大了引起社会恐慌的可能性。因此,必须及时对突发公共事件进行分等级治理,对不同类型及重要性的事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及管控。

c.提高政府作为引体的牵引力。政府必须实时关注、分析舆情事件发展态势,并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争取将负面影响在短时间内降到最低;同时,政府还应积极回应群众关注的焦点问题,避免因信息缺乏引发民众焦虑[6];除此之外,政府应着重关注舆论热点所反映的社会矛盾,从根源上解决问题,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

d.充分发挥不同载体在网络舆情治理方面的特定功能。各大平台在受众、传播力方面独具特色,对网络舆情热度的影响力也不相同,应充分发挥不同平台在官方辟谣、权威发布、舆论引导方面的独特优势;同时,政府应主动与各大媒体建立合作关系,积极关注舆论走向,牢牢把握网络舆论斗争的主导权,在满足公众正常信息需求的前提下主动设置议程、引导网络舆论[31]。

3.2不足与展望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缺陷与不足。数据收集方面,样本数据较小,调研对象有限,无法涵盖网络舆情及相关领域的各类专家;同时,受自身水平限制,本文对指标体系的阐述主要以定性方法为主,缺乏对各指标较为客观、科学的定量分析;此外,随着国内外态势的发展变化,我国网络舆情治理工作的不断推进,关键影响因素也必然会随之发生改变。在未来的研究中,将持续关注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尝试着进行更广泛的专家调研,以期为突发公共事件网络舆情的治理提供一定的建议和参考,推动构建和谐有序的网络空间。

猜你喜欢

舆情维度主体
强化述职评议 落实主体责任
论碳审计主体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认识党性的五个重要维度
何谓“主体间性”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略论意象间的主体构架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