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与使命任务
2022-05-12韦俊峰陆保一史鹏飞
韦俊峰,陆保一,史鹏飞
(1. 云南师范大学 地理学部,云南 昆明 650500;2. 桂林理工大学 旅游与风景园林学院,广西旅游产业研究院,广西 桂林 541006;3. 云南财经大学 旅游文化产业研究院,云南 昆明 650221)
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既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环节,也是文旅融合背景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旅游文化的重要论述,促进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需要的一个新命题。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现代产业体系在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中的重要支撑地位。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在中国旅游集团发展论坛上提出,“‘十四五’时期要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构建现代旅游业体系”。2021年1月,在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上,构建和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被确定为“十四五”时期我国文化和旅游发展的战略任务之一。同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进一步提出了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完善现代旅游业体系、完善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体系等目标。由此,从学理上解读现代产业体系以及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科学内涵与主要特征,明确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使命任务便显得尤为重要,可为科学系统把握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基本思路与主要目标、路径与着力点提供依据和应用参考。
一、现代产业体系的一般内涵
“现代”作为一个历史的时间概念,决定了“现代产业体系”的含义也是相对的、动态的,现代产业体系的评判标准因不同国家和地区政治经济体制、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路径的不同而不同,也会因技术进步、需求变化等原因而不断动态调整。当然,“产业体系”作为一国国民经济中产业因各种相互关系而构成的整体,[1]其本身也是动态的,因为无论是从三次产业结构划分等横向产业类型的角度理解产业体系,还是从上中下游纵向产业链构成的角度理解产业体系,[2]产业体系都伴随着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产业要素、产业结构、产业组织和产业功能的不断优化而动态演进。[1]当前我国的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与“市场体系、收入分配体系、城乡区域发展体系、绿色发展体系、全面开放体系、经济体制”等一体建设、一体推进并对整体经济体系建设具有重要支撑作用乃至先决作用的组成部分。从不同的视角出发,现代产业体系具有不同的内涵:
首先,从产业体系形态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产业创新引领下由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新型工业)、现代服务业,以及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和大健康产业等跨界融合产业竞相发展并相互依赖、有机融合的产业系统。当然,一些地区也往往以“打造若干支柱产业、培育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若干传统产业”进行产业体系的框架设计。一般来说,产业创新包括5个链式循环反应的层次:制度创新、科学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产业融合。其中,制度创新在于打破体制机制障碍、优化营商环境;科学技术创新在于优化经济技术联系、提高生产效率、创新供给动力、孕育新兴产业;产品创新在于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质量;市场创新在于提振消费、优化市场秩序;产业融合创新在于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韧性、完善产业生态。
其次,从产业体系的组织过程来看(生产要素系统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由于现代生产要素标记了对“现代产业体系”的一种带有价值标准判断的取舍[3]而且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来源和影响因素,因此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充分集聚了各类资源要素的国民经济组织网络。其以实体经济为基础和中心,以最重要的生产要素——科技创新为动力,以最具流动性的生产要素——现代金融为媒介,以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人力资源为支撑,以土地、自然资源等最基本的生产要素和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保障,并强调这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组合协同。[4][5][6]
最后,从产业体系的运行来看,现代产业体系一定是产业链和创新链动态联动、产业分工细化和产业跨界融合相互支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辩证统一、产业集群发展和区域协同发展统筹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有效协同的产业体系。
二、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内涵与特征
(一)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内涵
旅游文化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交叉融合的产物。一方面,构建现代旅游产业体系是文化和旅游融合的重点,[7]反过来,在文化和旅游部的顶层设计中,无论是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还是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以及文旅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也是一项重要内容。另外,结合现代产业体系的一般内涵来看,注重旅游增长要素的现代化以及大力发展智慧旅游等高新技术本身;[8]推动面向市场的产业创新、引导多形态的产业集聚、扩大多维度的产业开放,[9]以及推动产业要素现代化、产品现代化、管理体系现代化[10]等也构成了完善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必由之路和应有之义。由此可见,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树立系统思维,既要注重对现代金融、科学技术、数据、人才等创新生产要素的培育,以及智慧文旅体系的构建、产业链价值链的拓展、产业生态圈的完善等方面深化旅游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不能忽视从需求侧出发,探索旅游业态、产品、服务和体验创新,扩大消费市场,以着力实现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综上,在“十四五”时期完善现代旅游产业体系的目标和任务导向下,本文将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界定为:围绕旅游产业和文化等涉旅产业在相关环节、相关层面、相关领域形成的链条关系和网络结构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其以公共服务和旅游文化要素的提质升级为基础,以促进旅游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完善产业生态为重点,以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数据等现代生产要素的赋能为动力支撑,以现代文化和旅游市场主体为核心,以产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总之,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是旅游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形成的较为完善的产业生态,是现代生产要素协同且价值显著的产业集成,是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产品、标准体系、行业管理等全方位优化提升的产业系统。
(二)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主要特征
一是现代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和协同化供给。生产要素是生产所必需的基本元素,是维系产业运行所必须具备的基本因素,是经济增长的源泉。在科技革命、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知识、管理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信息经济、数字经济时代,数据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现代科学技术是“助推器”,现代金融是“血液”,文化创意和设计是“灵魂”,人力资源是支撑和保障,数据要素是“黏合剂和催化剂”。推动这些生产要素协同发力、组合配置,是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重要制度安排。
二是跨界融合形成新的旅游文化产业链条。在2018年发布的《国家旅游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中,旅游业被划分为旅游出行、旅游住宿、旅游餐饮、旅游游览、旅游购物、旅游娱乐、旅游综合服务7个大类,旅游相关产业则被划分为旅游辅助服务、政府旅游管理服务2个大类。但是,从推进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层面上来看,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呈现为这样一个由里及外的圈层涟漪结构:这个圈层以观光游览业为产业内核,以“吃、住、行、购、娱”为旅游消费基础要素层,以“金融、数据、科技、通信、医疗、租赁、救援、安全”等为旅游消费保障层,再外推则依次是产业融合层和产业拓展层,[11]这构成了多重交织互动的产业链体系。
其中,产业融合层指的是旅游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形成的“旅游+”“+旅游”业态,这是催生新业态、延伸产业链、创造新价值[12]的关键层次。产业拓展层则包括旅游制造业、旅游咨询业、旅游信息业、旅游教育培训、旅游投资开发、旅游管理服务、旅游营销服务、旅游基础设施与旅游公共服务等。如图1所示,由于旅游产业边界模糊、难以与其他产业剥离开来,因此这个体系没有从传统的国民经济分类和产业统计的角度出发进行构建,而是从市场和游客消费的需求侧出发,将所有服务于游客消费和旅游活动保障的企业或机构都视为产业主体,各个层次都是旅游产业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当然,它们可能也是其他产业的主体,同时构成了其他领域产业链的组成环节。[13]
三是多维度的协调联动和融合共建。表现为文化和旅游综合功能的发挥,包括在助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起到重要作用;文旅产业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的协同互促;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协调发展;现代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协调与融合发展;区域、城乡文化和旅游发展布局合理;国内旅游、入境旅游和出境旅游统筹兼顾与协调发展;宏观调控与微观监督相互补充;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等。
四是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与实体经济做大做强。这也是衡量现代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表现为旅游文化业成为地区万亿级产业,并拥有不断支撑其发展壮大的完整产业链条、完善产业生态;拥有一批跨界融合、实力强大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拥有若干营业收入上十亿百亿元的独立法人旅游文化企业;瞄准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智慧化,建成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度假区、景区,形成一批著名旅游文化目的地品牌、文化品牌、产品品牌、商品品牌等。
三、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使命任务
加快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关键要以推动旅游文化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化建设为主题,以深化旅游文化产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打造价值链、围绕价值链再次布局产业链,从公共服务和旅游文化要素供应体系、旅游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现代生产要素动力支撑体系、市场主体体系以及现代治理体系5个层面协同发力,努力推动旅游文化产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旅游文化美好生活需要。
(一)促进要素产业和公共服务提质升级,夯实旅游文化产业新基础
加快建设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首先需要在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质,以及建设美丽乡村、促进乡村振兴的视野下提质升级旅游餐饮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交通业、观光游览业、旅游购物业、娱乐业等传统旅游6要素配套,进一步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为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创造条件。另外,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产业的“神经末梢”,也是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建设的短板。我国虽然已经初步建立了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但公共服务供给仍不丰富,公共服务效能也需要进一步彰显。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比,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更显滞后。构建为民惠民、机制灵活、融合发展、主客共享的公共文化和旅游服务体系,关键是要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完善信息咨询、安全保障、交通便捷服务等传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以及提升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水平的基础上,推动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在一批机构和设施、一些环节和领域、一定层次和功能上实现深度融合,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与文创、医疗、商贸消费、教育培训、体育、交通等有机融合,以盘活各类资源要素,拓展公共服务空间,丰富公共服务供给。
(二)构建旅游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体系,培育旅游文化新业态
以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服务、人力资源服务、商业贸易、现代物流等)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占比高是判断产业体系现代化程度的主要指标之一。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比例甚至达到了70%以上。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是现代服务业中两个极具发展潜力的产业门类。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数据显示:我国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总和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了9.06%(分别占4.5%和4.56%)。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其中一个主要表现就是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边界都比较模糊,甚至在某些领域和环节是无边界的。另外,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也都具有平台产业以及兼顾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的属性,再加上旅游产业突出的综合带动效应,以及文化日益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生产要素和生产力的趋势,决定了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的构建必须树立旅游文化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思维。具体来说,就是要着眼于在旅游消费涉及的服务业各行业各门类各环节中,在文化和旅游、文旅和其他领域融合共促的共生界面中打造产业链,围绕产业链部署和打造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和优化产业链,最终在产业链和创新链的互动过程中形成旅游文化产业自身的价值链,以强化旅游文化产业在现代服务业各行业各门类各环节的增值能力,实现旅游文化产业在区域产业链和价值链分工中的地位升级。
(三)以现代生产要素赋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激发旅游文化产业新动能
1.科技创新驱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第一引领。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入融合。当前,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经成为现代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最鲜明的特征之一,构成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要继续巩固扩大科技创新特别是现代信息技术为旅游文化业发展赋予的新动能,推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互联网、5G、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旅游文化产业体系中的广泛、深度应用,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提高传统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科技含量、产业运行效率和效益,提升旅游管理、旅游服务、旅游营销的数字化水平。要推动传统文化和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推动线上企业和数字化平台积极向文化内容创造和旅游文化消费场景转型。事实证明,科技创新有利于推动文化和旅游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融合发展,催生一系列旅游文化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如新的旅游组织模式、新的商业模式、新的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模式、新的文化生产和传播模式),甚至重塑文化和旅游生态。经现代科学技术赋能后的“文化”,也往往在旅游产业中会有更高的产品转化率、更多的落地应用场景、更好的传播效果。
2.现代金融赋能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整个金融体系中传统银行占比较高(证券期货和保险等领域占比较小),而且直接融资比例和间接融资比例不协调。[14]金融与旅游实体经济发展的脱节现象也较为严重,主要表现为:文化和旅游消费领域的金融基础设施总体供给不足;对文化和旅游上市企业以及新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和服务不足;服务新兴产业、科技创新、新业态发展、文化和旅游消费中心(集聚区)的现代旅游金融产品和服务培育不足;对旅游消费类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开发创新比较滞后;投资、贷款、债券、租赁、证券对旅游文化产业的协同支持作用不够凸显等。构建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离不开有效的金融配置。当前亟须推动文化、旅游与金融不断深化合作,建立完善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投融资体系,加大开发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对旅游文化产业的支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和商业金融参与项目建设,探索文化和旅游类政府融资平台市场化转型或与社会资本规范合作,搭建政银企服务平台,以共同发挥现代金融支持旅游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杠杆作用。
3.人力资源支撑
人是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人力资源是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最宝贵的资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的发展也都需要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2020年文化和旅游发展统计公报》,2020年末,纳入统计范围的全国艺术创作演出、公共服务、市场管理和发展、资源开发和利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等各类文化和旅游单位34.16万个,[15]说明我国已储备了相当规模的人力资源,但旅游文化产业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人力资源的质量,尤其需要重点培育一支承载公共价值创新职能的政府和公共管理人才、承载产业价值创新职能的经营管理人才、承载文化价值创新职能的创意创造和设计人才队伍。[16]
4.数据要素市场培育
数据是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的重要支点和数字经济的关键要素,是中国经济在高质量发展时期的重点。[17]202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明确了数据的生产要素地位,并提出了加速数据要素价值化进程的政策举措。建设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同样离不开数据和其他生产要素一起协同注入到实体经济的价值创造过程之中。首先,数据是旅游文化产业实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微观基础。其次,数据要素也在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运行中起到了黏合和催化作用。通过连接供给和需求,数据可以有效挖掘培育新的消费市场、预测旅游市场发展变化、引导市场主体创新旅游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连接市场和产品,数据可以助力政府部门科学规划和宏观调控旅游文化产业,辅助旅游文化投资领域和区域决策,提高旅游综合治理水平和效率。当前,亟须以文旅部门和统计部门发布的文化和旅游传统统计数据为基础资源,以三大通信运营商数据,交通、公安、气象等部门数据及线上企业数据的集成为创新资源,整合横向数据与纵向数据,联通文化产业要素数据和旅游产业要素数据,建设“一中心两平台多支点”(文化和旅游大数据中心、旅游综合管理平台、旅游综合服务平台、下级行政区域和企业旅游数据支点)体系,以“集约整合、纵横互联、信息共享、工作协同”的数据发展格局支持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做强做优做大实体企业,形成旅游文化产业新优势
文化和旅游企业是现代旅游文化业的核心和发展根基。第一,针对旅游业发展中的薄弱环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未来要着力做强做优做大以下7类实体企业:一是服务于“自由行”的现代旅游交通服务业主体;二是服务于游客在地体验和在线消费的文旅商贸服务业主体;三是服务于游客文化体验和户外休闲的旅行度假产业主体;四是服务于智慧旅游发展的数字文旅产业主体;五是主营“健康养老、健康医疗、健康旅游、健康医药、健康食品、健康运动”业务的康养旅居服务产业主体;六是主营研学旅游和教育培训业务的文旅教育培训产业主体;七是服务于促进公共文化设施商业化运营和公共文化服务市场化转型的文旅创意产业主体。第二,要通过着力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壮大骨干文化和旅游企业,支持“小而精、小而特、小而优、小而新”的中小微企业特色化发展,构建相互促进的现代旅游文化市场主体发展格局。第三,要完善文化和旅游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深化简政放权,优化营商环境,持续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完善产业生态。
(五)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打造旅游文化产业新秩序
推进旅游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保障现代旅游文化产业体系高效稳定运行的关键。适应全域旅游、产业融合、虚拟旅游、“自由行”、共享经济等现代旅游发展趋势,实现由传统部门管理模式向现代综合治理体系的转变,要求根据地方实际构建一个“组织体系—制度体系—运行体系—评价体系—保障体系”多元立体、全方位循环、高协同绩效的旅游文化产业治理体系;[18]要求面向共建共治共享,协同发挥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企业、志愿者、居民与旅游者等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特别是要实现政府机构从以“行业管理”为中心到以“产业促进”为中心的角色转变;要求充分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旅游管理方式和手段,提高旅游文化产业治理的数字化水平、精准程度和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