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张爱玲文学创作与战争的关系
2022-05-12治玉琦
摘要:张爱玲个人及其文学创作与战争有着很大的联系。在香港大学读书时,她亲身经历了日寇侵占香港的过程,这使她在青年时期便对人生和命运有着深刻的思考。回到上海后,在她创作最活跃的阶段,上海又处在“孤岛”时期和“沦陷”时期。这些人生经历深刻影响着张爱玲后来的文学创作。张爱玲对战争采取旁观者的态度,多写战争背景下的市井生活、男女情爱,而非正面描写战争。但这些日常生活,也因为战争作为背景,难免涂抹上了一层苍凉的、悲伤的色彩。战争影响了张爱玲人生观的形成,进而深刻影响了她的文学创作。
关键词:张爱玲 战争 旁观者 人性 苍凉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充满传奇色彩的天才式作家,是上海沦陷时期最著名的女作家之一,她书写的“上海传奇”和“香港传奇”至今仍受到众多人的喜爱。
从没落贵族到天才女作家,她用一支毒辣的笔书写她眼中的世界。张爱玲的“传奇”作品中,总是充满着荒诞、悲凉的色彩,这是战争带给她的体验。战争改变了她的求学之路,也进而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在香港读书时期,她遭遇了香港战役,并经历了整个过程,后来回到上海,在她创作生涯最丰盛的时期,她又身处日寇侵占上海、上海面临沦陷的环境中。她的人生一直受到战争的影响,因此,她的文学作品也难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张爱玲的作品,表面上写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但实际上,這个爱是空虚的、空洞的。战争让人们感到恐惧、孤独、冷漠,也让人性最真实的一面暴露了出来。张爱玲在作品中向我们展示了战争背景下人性的真实,告诉我们战争来临时那些平民百姓的生活。
一、张爱玲与战争
任何一部文学作品,它的创作内容、风格、主题思想、艺术技巧等都是与作家本人息息相关的,它是作家心灵的写照,是作家人生观、世界观的表达,同时也是他们对这个社会的态度抒发。作家的社会经验、人生阅历总是深深影响着他们的文学创作,张爱玲也不例外。所以我们在研究战争与张爱玲文学创作的关系时,就不得不了解战争在张爱玲一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对张爱玲人生观的形成又有哪些影响。
(一)战争影响张爱玲的人生轨迹
张爱玲很早就受到文学方面的熏陶,在父亲的影响下,她从小就对古典文学很感兴趣,也一直以父亲为榜样。在中学时,她的作文就享誉全校。毕业后,她仍然用功读书,努力考取了英国的伦敦大学。但1939年,“二战”爆发,英国也加入战争,使得张爱玲留学受到阻碍,失去了国外留学的机会。后来,她去往香港大学中文系念书。
在香港,张爱玲看到了完全不同于她以往生活的新鲜事物,香港较之于上海,在社会、地理环境等方面都是大不相同的。张爱玲自幼的生活,多局限在比较封闭的家庭环境中,因此,对几乎没有离开过家门的她来说,香港是一片全新的天地,她在这几年中的成长有相当一部分是来源于这些新奇事物给她思想上带来的改变。她对人生的态度已经开始定型,这些都为她不久后进入文坛做了准备,也为她后来创作“香港传奇”打下了基础。她创作的早期作品中,大都是以香港为背景的。
后来,香港沦陷,战争第二次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轨迹。1942年的下半年,她被迫回到了上海。虽然战争对她的人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但她并未因此沮丧。在香港大学学习的日子里,她非常用功,文学修养也越来越深厚,写作水平也不断提高。回到上海的张爱玲满怀着兴奋,渴望做出一番成绩。她开始发表文章,也从此开始了她的文坛生涯。可以说,战争改变了张爱玲的人生轨迹,几次辗转皆因战争的缘故,但也因此成就了她。回到上海的张爱玲,开始靠写作来赚取收入,她的作品轰动上海文坛,她成为当时上海最有名的女作家。
(二)战争影响了张爱玲对世界和人生的看法
张爱玲的求学之路充满坎坷。在香港大学的第三年,她想再次申请留学深造,但这个计划又一次因为战争而受挫,去往牛津大学的梦想再次破碎。但也正是因为这次香港战役,她的人生经验更加丰富,人生观更加成熟。
香港战役爆发后,她和港大的同学们为了躲避战火,藏在一个巷子里,承受着外界不时响起的枪炮声,她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惶恐。后来她跟随同学们参加守城工作,从“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女学生,成为每天忍饥挨饿的守城员。这带给她的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也让她感受到现实命运的残酷以及个人命运在大变革面前的渺小与无助。
同时,她也看到身处战争中的人性冷漠。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是冷漠的,他们依旧和往常一样,过着自己的生活,战争似乎与他们毫无关系,他们全然不担心战争可能给自己带来威胁。相反,学校的学生因为不用考试而高兴,宿舍的同学因为没有合适的衣服穿而着急,还有一些同学也都“各奔前程”。这些故事显得荒诞又可笑,但这些事又真实地发生在张爱玲身边。这些真实的故事可能也是张爱玲后来创作《倾城之恋》《封锁》等作品的来源。战争结束后,香港被日本人占领,但人们并没有因此而难过伤心,反倒因为战事终于结束而兴奋狂喜,暴露出人性的自私。
张爱玲生活在一个战争不断的时代里。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所有人都笼罩在战争的威胁中。外界的力量强大,个体的力量弱小,个人无法被拯救,个人也无法拯救时代,只能变得冷漠,然后堕落下去。张爱玲身处其中,也有着深刻的体会。战争改变了张爱玲人生轨迹的同时,也影响了她对人和事物的观察方法,以及她对世界的看法,这些都渗透进了她后来的文学创作中。
(三)张爱玲对战争的态度
张爱玲对战争的态度,总体来说是十分消极的。当日军侵占香港、上海时,张爱玲并没有表现出太多的激愤情绪。在香港战役期间,她的很多同学已经回家,上海的文人有些也已经离开,有些转到了地下。但张爱玲没有任何行动,尤其是她的作品,并没有多少改变。香港沦陷后,不管是之前去防空总部当守城员,还是后来去医院做看护,张爱玲其实都不喜欢,只不过是因为形势而迫于无奈。对于战争,对于国家大事,张爱玲总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身份冷眼旁观,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消极的态度。
二、文学创作与战争(一)文学选择:以战争为背景
张爱玲的作品总是以战争为背景,如《倾城之恋》,小说前半部分发生在上海,后半部分则发生在香港被日寇占领时期。与我们了解的许多描写战争的作品不同,张爱玲的小说并未直接描写战争场面,而是把战争作为故事的背景。在《倾城之恋》中,小说并没有写战争场面,也没有写战争怎样激烈,而是写在这一嚴峻的形势下,那些有钱人的生活。他们躲在浅水湾酒店,吃喝成为问题,过着与以前完全不同的苦日子,还要承受不时飞来的炮弹,更不要再提谈情说爱了。也就是说,张爱玲更多的是写战争背景下人们的生活,男女之间的爱情故事是作品的主题,宏大的战争只是一个背景。这也正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之处。
张爱玲也曾专门解释过她对文学主题的选择:“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视人生安稳的一面。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a张爱玲的文字描写的就是当下生活中最现实、最平凡的一面,读她的文字,其实就是在读生活。张爱玲曾写过,在香港战役爆发的初期,有一次从天上落下炸弹,她用防空员的铁帽子罩住了脸,黑了好一会儿,才知道自己并没有死,炸弹落在对街。这些战时的真实描述,足以让我们体会到当时张爱玲生活的惊险以及她内心极度的不安全感。她如此热衷于对战争的书写,也与她年轻时战争带来的威胁有关。张爱玲在文学题材上的选择确实有些奇特,但正是因为她的亲身经历和她在战争时期对真实的人心、人性的观察和理解,才有了她与众不同的“传奇”作品,也才能让我们了解到战争时期社会的另一面。
(二)文学主旨:战争下的冷漠人性
张爱玲的作品并不表达对战争本身的态度,她总是用那一双阴冷的、虚无的眼睛,注视着战争发生时的人们,观察他们的日常生活、他们的爱情故事以及他们由此所暴露出来的真实人性。她用朴素的语言,书写出了一个很多人看不到的战争时代,那是社会的另一侧面。在《倾城之恋》中,战争快要来临时,白流苏却还在和范柳原谈情说爱,展现出人性自私的一面。白流苏想要和范柳原在一起,为的不是爱情,而是“钱”。他们俩看似相互爱慕,实则互相算计。他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白流苏对物质的追求,也因为范柳原的放浪和花心,他们的相互吸引并不是纯粹的爱慕,而是私欲,更是自私的人性。如果没有那场战争的话,他们不可能结婚。“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人,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b这就是战争背景下虚伪自私的人性。张爱玲在战争时期创作的作品,不同于真正意义上的抗战文学,她用客观冷静的叙述揭示了金钱、物质对人性的毒害。外面炮火连天,人们却关起门来过自己的小日子,抓紧时间谈自己的恋爱,不顾外界发生的事,似乎一切都与自己没有关系。这些描写正是张爱玲从自己的生活经历中得来的。
(三)文学色彩:“苍凉”底色
“说不尽的苍凉故事”是张爱玲小说的独特风格。她身处混乱的战争年代,目睹战争对生命的残害,深刻感受了战争对生命的威胁,经历了战争下个人的心理状态和社会整体的生活状态。这些不愉快的人生体验,渗透进她的作品中,使她的作品具有一种阴沉的基调。她用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了在动荡的社会环境下,香港和上海两地发生的爱情故事。她用冷静的眼光,看到了在战争面前自己的渺小、周围人的冷漠。这种对作品的书写方式,是战争带给她的,而在她笔下的故事中,这种苍凉感也是通过故事发生的战争背景渗透进去的。
在《倾城之恋》中,她以自己独特的女性视角书写了一个中国传统旧家庭中女人与男人之间的爱情故事。范柳原本是宝络的相亲对象,但白流苏还是有意去接近讨好他。范柳原也是一个花心的人,自然难以拒绝。白流苏是一个离了婚的女人,在娘家过得很不愉快,当她看见范柳原时,她并非被他的魅力所吸引,而是想着如果和他在一起,以后的生活便没有什么可担忧的。而范柳原也根本没有结婚的意思,他们俩之间是没有真正的爱情的。这一场恋爱游戏,因为战争的爆发而发生了转变,战争打破了人们隐藏起来的东西,使真实的人心得以显露。这样的一个爱情故事虽然以两人结婚作为收场,但因故事放置在战争背景下,也就具有了一种荒凉的色彩。战争不知何时再来,到时一切就不会存在了,但在战争没有来临之前,白流苏希望能抓住一些东西,填补自己空虚的内心。这其实是那时很多人的心理,这些人与事表现了人性的自私,其背后都隐隐透露着一种荒凉、凄冷的味道。
三、结语
张爱玲的文学创作最繁盛的时期是在她的二十几岁,一个二十几岁的女子,便能用如此冷漠、苍凉的笔调书写出这些传奇式的平凡生活,可谓非常不简单。她所书写的更多的是老上海的男女情爱、小资生活,而这些故事又总有一种悲凉的或凄冷的色彩。在战争的背景下,不管是爱情生活,还是市井生活,似乎都有一天会消失。战争来临,会带走一切,毁灭一切,人们便等不及想抓住些什么,可能是爱情,也可能是金钱。张爱玲将人性中的自私书写得淋漓尽致,引起了读者的深思。
a张爱玲:《自己的文章》,见《张爱玲文集》(第四卷),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年版,第172页。
b张爱玲:《倾城之恋》,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年版,第199页。
参考文献:
[1]张爱玲.张爱玲文集第四卷[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2.
[2]金宏达.回望张爱玲——昨夜月色[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3]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4]张爱玲.倾城之恋[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2.
[5]汤拥华.无法到底的苍凉——张爱玲独创性问题研究[M].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3.
[6]张谦芬.上海与延安——异质空间下的小说民族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7]杨春.叙事学理论视角下——张爱玲小说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作者:治玉琦,聊城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
编辑:赵斌E-mail:mzxs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