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桂”形象之比较
2022-05-12谢育任
摘要:“桂”作为我国常见的树种,因金秋时节桂子飘香为人们所熟知。这一自然产物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有着丰富的意象,如“桂棹”“桂酒”“桂魄”等,而进行中西文学意象比较时,往往只拿折桂和桂冠相比较,鲜有其他形象的涉及。本文从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梳理出有关“桂”的几个突出形象来进行解读、比较,随后探寻其差异之原因,并试图根据其特点总结出翻译时应注意之处,以期更好地理解“桂”的形象,在跨文化交际中准确地传递其中的内涵。
关键词:桂 文学意象 中西比较 翻译
一、中西方“桂”形象解读与比较
在中西方文学作品中,“桂”的意象繁多,其枝干、花叶等均有丰富的文学文化内涵。中国三类桂树与其相关产物的形象,以及西方的月桂形象浸润了丰富的中西方文化。
(一)中国“桂”形象
中国十大名花之一的桂花,在中国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在先秦时期便有文字记载。千百年来,文人墨客赋予桂花以众多的赞美和喜爱,在吟咏中,桂花也被寄予了一定的情感。
我国文学作品中的桂可分为三种:樟科桂、樟科肉桂和木犀科桂,其功用各有不同。樟科桂树多为建材,用来建造房屋、车船等,如“桂舟”“桂楫”“桂栋”“桂宫”等。屈原《楚辞》曰:“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后来“桂舟”“桂楫”也成为舟船的美称;“桂栋兮兰撩”,“桂栋”意指以桂木为栋梁的房屋,用来形容华丽的房屋;“形反桂宫,情留兰诸”和“桂殿兰宫,列风峦之体势”中的“桂宫”“桂殿”指气派华美的宫室。用樟科桂木来作建材,不仅是因为其木质好,更因其芳香而有用以显示自己物品与居所美好的目的。上述许多词语后也成为该类事物的美称。因屈原多用香草来比喻自己的高洁,因此“桂”亦象征着高尚、高洁。
樟科肉桂多为香料、食品调味剂和药材。郭璞《桂赞》称其“气王百药,森然云挺”赞颂了它的药用价值。另有学者考证,先秦时“奠桂酒兮椒浆”所述“桂酒”“桂浆”为肉桂树皮制成,而非木犀桂花浸制。
木犀科桂树多用于种植观赏,其花后来也多用来酿酒,制成桂花糕等食品。按花色分有丹桂、金桂、银桂。自唐之后,文学作品中吟诵的多是此类。“霞影分丹乘浩露,珊瑚秀色满彤墀”是描写丹桂;“纤纤绿裹排金粟,何处能容九里香”是描写金桂;“群子游杼山,山寒桂花白”为银桂。因木犀桂树花期多在秋季,每年九、十月份,簌簌桂花开,幽幽十里香,“独占三秋压众芳”,所以桂也成为秋天的象征。
桂,因其生长幽壑,香味芬芳,且木犀之桂,凌寒秋荣,常被用来比喻人的德行。桂木自然生长于幽岩,远离尘世,异于普通花卉的春荣鲜艳,夏长秋繁,清香不妖,构成了桂的脱俗出尘之美。有赞云“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茂树幽花兀老苍,不随众卉入词场”。其凌霜不凋、岁寒益发的自然属性,也常用来象征人的坚贞刚劲。“桂树何苍苍,秋来花更芳。自言岁寒性,不知露与霜。”赞赏的便是这一品质。它多与松柏并称,形容人的气节。再者,桂花的馨香自屈原以来便象征着高洁,王迈对其进一步阐释:“清者,君子立身之本也;芬者,君子扬名之效也。芬生于清,身验于名。”清芬芳雅,似贤者清洁而不合污,自持而不枉曲。
此外,因月中桂树的传说,“桂轮”“桂魄”等常被用来指代月亮。如“桂轮秋半出东方”“桂魄初生秋露微”。嫦娥窃药,奔月成仙,仙桂钝斧,随创随合。因此“嫦娥”和“桂树”象征着长生不老。张纲祝寿词中有“海上蟠桃元未老,月中仙桂看余芳,何须龟鹤颂年长”一句,蟠桃、仙桂、龟鹤并举,祈贺长寿。
“折桂”喻指登科及第,这一典故出自晋代郤诜策对名列第一,自称“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于是“桂枝”成为人才的代名词。而后隋唐实行科举制度,“折桂”被用以称科举考试得中。后来加之月中桂树形象的传播,“蟾宫折桂”这一词语亦随之而来,体现了知识分子考取功名、入仕为官的愿望,如“登龍兼折桂,归去当高车”。一些建筑也以“桂”来命名,或寄托对功名的渴望,或纪念及第的成功,如“六桂堂”“双桂堂”等。
总之,桂在中国文学的形象丰富多彩,寄托着人们丰富的情感。
(二)西方“桂”形象
西方原产之桂为月桂,学名“Laurus nobilis”,系樟科月桂属,是一种芳香而常绿的树木。月桂是希腊罗马神话中达芙妮的化身。传说爱神厄洛斯将能激发爱情的金箭射入太阳神阿波罗的胸膛,把能产生反感的铅箭射向了美丽的达芙妮。阿波罗爱上并追求达芙妮,但她一直逃离,最终变成了一棵月桂树。阿波罗十分伤心,便将它的枝叶编起来戴在头上,并让树常绿,以纪念他的爱人。此外,为庆祝阿波罗战胜巨蟒,德尔菲每四年便会举行一次皮西安竞技会(Pythian games),比赛的胜利者被授予金或银,后来变为简单的桂冠花环。因此桂冠在西方是荣誉、胜利的象征。
“poet laureate”(桂冠诗人)以及“Nobel laureate”(诺贝尔奖得主)等词的用法皆体现了这一点。
至此,桂冠似乎成了阿波罗的象征。如献祭时,不同的神祇对应不同的冠冕,橡树献给宙斯,香草归于克瑞斯,葡萄藤献给狄俄尼索斯,月桂则献给阿波罗。在济慈的《阿波罗赞歌》中也提到:“你的桂冠,你的辉煌(Thylaurel,thyglory)。”然而,不只是阿波罗会头戴桂冠,其他女神也同样有身配桂冠的形象。如胜利女神Nike、司职历史的女神Clio、抒情诗女神Erato等,她们要么一手高举桂冠,一手执棕榈枝;要么头戴桂冠,或手拿一卷羊皮纸,或敲击七弦琴。但这些神实有许多相似之处,一边是青春、艺术的男神,年轻美丽,一边是天界女神,漂亮永恒,正如月桂树叶四季常绿,青春永驻一般。加之桂树的提取物能制药,能够治疗疾病,因此西方月桂也蕴含着美丽、青春、不朽的意义。
(三)中西方“桂”形象比较
西方月桂与中国樟科之桂同属樟科,均可用于建造房屋,桂叶可用作调味剂,提取物可制作药物。在文学意义上,同样与胜利、荣誉相关,蕴含的长寿与不朽意义也十分相近,但仍存在许多不同之处。
中西方桂都可寓意著美丽,但其立足点不同。中国借桂花比喻人的美丽,将其比作女子的“娇额涂黄”。金桂小巧可爱,嫩黄娇弱,若是秋露浥润,秋雨微湿,正似出水美人般清新动人。“扶疏月殿影,雅淡道家妆”则将扶疏的桂树比喻成妆容淡雅、风姿绰约的道家装扮的女子,绿云堆鬓,婆娑幽然。而西方比喻人的美,并未直接借助桂树,而是更具抽象意味。神话中阿波罗是美的,戴桂冠的缪斯女神也是美的,但鲜有详尽的描述和说明阐释这种美和桂的关系。西方描写桂树多在于叶的绿意盎然,鲜艳光彩,如Matthew Grove描写的那样:Like as the bay,that bears on branchessweet thelaurel leaf that lasteth always green, to change his hue for weather,dry or wet,or else to lose his leaf.”或以这光彩写美:“And gaue grace to the rest with her eyes and comely behaviour,/As faire Laurel trees be adornd with beautiful iuye,As fine gold is adornd by theshininglightofaiasper.”青树翠叶,流光熠熠,写出了生命的活力和淡雅清静的女子的容颜之美。
中国的樟科、木犀科均强调桂香,而西方文学作品中几乎没有描写过桂的芳香。从樟科桂香比喻美好事物,到木犀花香描写金秋时节,桂的芬芳历史久远,涉及的范围也十分广泛。而西方没有木犀之桂,只有樟科月桂用以香料,仅能摘录出少量的相关描写,如“They perfume the hands with a sweeter scent then that of the laurel”,因此中文常用桂香表示高洁,而西方则缺少这一寓意。此外,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一意象展现出的东方美是一种温柔的、女性的美,而西方这一意象体现出的更多是阳刚的、男性的美。借香喻洁,桂拟妆容,还有桂魄嫦娥,均展现出阴柔之美。西方虽也用以描写女性,但其来源于健美的男神阿波罗对爱的追求,发展于展现雄健的竞技会和征伐,因此描写女性时展现的也多是青春活力的一面。
二、中西方“桂”形象差异分析
马克思认为,不同的公社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各不相同,在于他们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发现了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自然环境是决定一个民族特征的首要因素,此外,人们自身的思维方式也推动着文明的演化与发展。笔者从自然因素与思维方式两方面对中西方“桂”形象差异的原因进行探究。
中国位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位于最大的大陆和最大的大洋之间,强大的海陆热力差异,使气候具有明显的季风性。夏季陆地升温快,形成热低压,暖湿气流从海洋吹向低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是冷空气的发源地,形成冷高压,冷空气从大陆向四周辐射散开。盛行风向冬夏相反的差异,让气候形成了显著的季节性变化。而在欧洲,地中海沿岸的国家受西风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形成了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而西欧地区常年受到盛行西风带的控制,形成了终年温和湿润的温带海洋性气候,这两种气候类型均无十分寒冷的季节。因此中国四季分明,桂花开放,傲霜凌寒,可喻坚韧;西方国家和地区湿润温暖,桂树常青。其次,东西方树种不同。正如前文提到的,我国有三类桂树,而西方只有樟科月桂,因此没有了“三秋桂子十里飘香”。
儒家、道家和佛家是影响中国人思维方式的三大哲学思想体系。中国的美学传统主要是建立在儒家思想的基础之上的,其精髓是谦虚。受道家和佛家影响,这种美又是追求自然、朴素、宁静的美,这使得桂树的东方美呈现出柔和、女性的一面。此外,中国哲学强调天人合一,文人常通过自然,创造一个无我的境界以描写自然,抒发情感。物我之间交流共鸣,感应互通,他们主动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为一体,因而人托物以情,物答之以兴。所以桂常用来咏物言志,彰显文人的高尚品质。而西方文明建立于海洋,提倡主客分离,人是主体,能够认识、征服和改变客观世界。这使得其美学思想反映出的多是对崇高、宏伟、阳刚的赞美,月桂没有用来象征人的内在精神,更多用以表现荣誉和胜利。
三、“桂”的翻译
作为文学赏析的重要概念,意象和意境在翻译时应予以重视。唯有正确理解意象,才能准确地将其再现,否则会导致意象的“失落与歪曲”,造成对内容的误解。“桂”形象的准确翻译对于促进跨文化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英文中有关月桂的短语有“to gain one's laurels”“to look to one’s laurels”“rest/sit on one’s laurels”等,均涉及荣誉这层含义。由于中国读者对桂冠诗人(poetlaureate)有一定了解,因此直接按比喻义翻译也能够接受,可分别译为“获得荣誉”“小心保持荣誉”和“不思进取,安于既得名誉”。
相比之下,汉译英复杂得多,既要区分树的种类,也要顾及与西方不同的文化含义。例如在翻译“桂酒”时便应明确其中桂的所指。前文“奠桂酒兮椒浆”中的“桂酒”“桂浆”翻译为“cinnamon wine”或“cassia wine”,若翻译为“laurel wine”,不仅不准确,还可能造成西方读者的文化不适应。除此之外,指代“桂花酒”时,也应翻译为“Osmanthus wine”,泛指美酒时或可翻译为“nectar”,既能体现出酒的美味,其神酒的内涵也能将东方仙桂的神秘与饮酒的浪漫表现出来。因此,翻译“桂舟”“桂宫”等词语时,注意应为樟科桂,以及特指与泛指时的区别。
当象征意义高度凝聚于一个词语时,它便具有了独立的意义,形成个体意象。当面对这样的词时,若西方没有对应意象,往往直接翻译其象征意义。如“桂轮”“桂魄”,因为西方没有月中之桂的传说,所以翻译为“moon”,似乎丢失了部分浪漫主义神秘色彩,也实为无奈之举。但“折桂”一词的内涵与西方相近,因此可以借用“to win the laurels”的表达,有效传地达内在含义。因此,与之相关的“六桂堂”等建筑名,则可译为“Six Laurels Hall”。
此外,如果它的形象依托于语境意义,与上下文共同服务于主题,它便成了整体意象。翻译这类词语时,还应照顾前后文的表达。如前文寿词“月中仙桂看余芳”,为突显长寿的主题,或可译为“the immortal Osmanthus tree in themoon will company with you in the rest of your years”,添“immortal”一词既指仙桂不朽,也照顾了整体意义,回应了祝寿的主题。
四、结语
寻香识桂芳馥郁,览物抒怀花无言。中西方人民观物取象,寄意起情,赋予了“桂”丰富而含蓄的内涵,也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欣赏空间。通过分析和比较,能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用“桂”描绘出的客观世界和精神世界,理解中西方文学的内涵和特点,有利于在翻译过程中的正确表达,促进中西方文学的交流与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E. M. Berens. Myths and Legends of Ancient Greece and Rome [M]. 上海:上海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9.
[2] LiuLing. Studi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Nature Poems[J]. Studies in Literature and Language,2015(3).
[3]董丽娜.中国文学中的桂花意象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6.
[4]李拓.《楚辞》植物意象实证研究[D].河南大学,2010.
作者:谢育任,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2018级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通讯作者:黄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文化与女性文学。
编辑:曹晓花E-mail:erbantou2008@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