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日“房屋构件”词汇隐喻对比研究*
2022-05-11李爱华
崔 忠,李爱华
(江苏海洋大学 外国语学院,江苏 连云港 222005)
一、引言
房屋一般指上有屋顶,周围有墙,能防风避雨,御寒保温,供人们在其中工作、生活、学习的建筑物。房屋的构件种类诸多,“顶梁柱”(1)“”表示汉语词汇,日语词汇用「 」表示,“/”前后为一组汉日对应词汇。、“墙壁”“天花板”“大门”等词语对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但在汉日语言运用中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很多来源于房屋构件词语的隐喻表述。
例1 一大批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迅速成长起来,成了企业的顶梁柱。
例2 煤炭限价令为明年市场煤价格设置了“天花板”,企业可以宽心地过个“暖冬”。
例3 地震と津波の影響で、経済の大黒柱である自動車工場が一部生産中止に追い込まれたそうだ。
例4 れからも、この気持ちを忘れず、どんな環境で暮らしても、言葉や仕事の壁を越えて前向きに踏み出そうと思う。
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2016)以及『広辞苑』第7版(岩波書店,2018)的释义不难看出,上述例句中的“顶梁柱”“天花板”、「大黒柱」、「壁」表述的均为该词隐喻意义的延伸。
本文选取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現代日本語書き言葉均衡コーパス』和《北京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中包含“房屋构件”词汇的例句,运用概念隐喻理论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汉日语言中表述 “房屋构件”的词汇隐喻进行认知研究。分析汉日两种语言中具有哪些典型的“房屋构件”概念隐喻,这些典型的概念隐喻具有哪些显著特点,以及隐喻映射过程是如何实现的。
二、概念隐喻理论
以莱考夫和约翰逊(Lakoff & Johnson)为代表的当代认知语言学家们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手段,而且是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1]11-13。根据源域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概念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实体隐喻。结构隐喻就是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的概念,例如用“战争”来说明“讨论”的「議論は戦争である」。方位隐喻是参照空间概念来组建隐喻,它以空间域为源域,将空间域的图式结构映射到非空间概念。「楽しいことは上、悲しいことは下」就是典型的方位隐喻。实体隐喻是将抽象的事件、活动、情感等视为存在的、有形的物体或物质,如「時は金なり」,将抽象的“时间”用可以看得到的“金钱”这一物体比喻出来。实体隐喻最典型的和最具代表性的是容器隐喻,譬如「私たちはトラブルから脱した」、「彼は憂鬱状に陥った」都是将行为、状态等视为容器的隐喻表现。
三、以房屋构件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
房屋的结构相当复杂,上至房顶,下到地基,可以说构件数量诸多。房屋构件的具体位置以及各种功能在汉日两种语言中都触发了它们向其他语义领域转移的联想。
(一) 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中两个概念的认知域是不同的,但它们的结构保持不变即各自的构成成分存在着有规律的对应关系。本次检索表明,以“房屋构件”为始源域构成的隐喻中结构隐喻相对较多,主要包括下述词汇:“顶梁柱”/「大黒柱」、“栋梁”/「棟梁」、「暻」、“门口”/「敷居」。
在房屋结构中,梁或柱的作用不可低估,一旦倒下,整个房屋都将毁于一旦。“顶梁柱”/「大黒柱」、“栋梁”/「棟梁」的隐喻映射正是着眼于它们的直立、支撑作用。
例5 他们大都是青壮年,是家庭经济的顶梁柱。
例6 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的核心载体,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例7 一瞬にして一家の大黒柱を奪われた遺族の気持ちを考えると、いたたまれない思いだった。
例8 選抜大会以降、直球、変化球に磨きをかけた沼田投手が奈良大会で3完投し、大黒柱の役割を果たした。
从检索例句整体的比例来看,双方的隐喻用法均接近或高达100%。例句中欠缺相应的本义项目,这意味着其隐喻转义的用法膨胀到了足以吞噬掉原有意义的地步。正因为如此,或许已经很少有人能意识到它在传统建筑中用于支撑房屋横梁的立柱的原有义位了。但是,同为“支撑房屋横梁的立柱”的来源域映射到的目标域在两种语言中却不尽相同。日语199例隐喻用法中,166例(83%)均表示体育竞技参赛队伍中的中坚人物。与日语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本次汉语语料库中没有出现类似用法。“顶梁柱”一词多用来表述家庭中起非常重要作用的人,只存在极少数“京剧艺术的顶梁柱”“企业的顶梁柱”这样的映射到文学艺术、经济等其他目标域的认知现象。
不难想象,“顶梁柱”一旦倒下,整个房屋建筑的架构就会解体。对于一支竞技队伍来说,“顶梁柱”是他们的干将、主力,他们的发挥对比赛的走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是队伍的取胜之匙。对于家庭生活而言,这个词语指代更多的则是带来家庭收入来源的活生生的个体。尤其对没有经济收入,生活费用主要依靠“顶梁柱”供给的个体而言,“顶梁柱”倒下直接意味着收入的减少,生活的窘迫。可以说,顶梁柱的支撑作用与某人或某物在家庭、团体、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结构上是一一对应的。
与“顶梁柱”/「大黒柱」相反,“栋梁”/「棟梁」的隐喻用法在汉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很大的差异。
例9 青年党员要努力成为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就要做改革开放中的奋进搏击者。
例10 大学生是国家未来的栋梁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来源。
例11 指導者である棟梁(とうりょう)には専門性と信頼性、強い忍耐力と豊富な経験に裏打ちされた人としての器量と幅広い人間関係が求められる。
例12 後藤さんは横綱昇進直後の曙に「何十回と優勝するだけではだめ。角界の棟梁(とうりょう)として相撲の全体像を後世に伝えるのが役目」と諭した。
“栋梁”是传统建筑中房子最上部的支撑屋顶的梁木,坚固的“栋梁”可以减少房子的损害率。日语数据库中「棟梁」的用例中,隐喻用法仅有3例,约占2%。其余98%以上的用法均为「大工の棟梁(木匠师傅)」的形式,这一释义也是汉语中没有的。此外,因为「梁」字在日语中不属于使用频率较高的「常用漢字 」,所以「棟梁」的所有用例中,无一例外都标注着读音。与日语中2%的隐喻用法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汉语中的隐喻用例多达100%,主要有以下形式:“国家的栋梁”“社会栋梁”“教育事业的栋梁之材”“时代需要的栋梁之材”“村官栋梁培训基地”“兵团的栋梁”“经济社会发展的栋梁”。
语言会塑造文化价值观,同时文化价值观又会影响人们的语言,这可能也是造成不同文化对“栋梁”一词隐喻认知程度不尽相同的原因。以“顶梁柱”“栋梁”为始源域而扩展出的结构隐喻用例表明:相似性是隐喻的基础,是根据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以及功能作用的相似性而产生的。鍋島在阐述道德隐喻时指出「標準的な定形、理想形、数学的な形を美しいと感じることは、整った形を善と捉える認識につながる」[2]113-114。这一观点同样可以用于解释“顶梁柱”“栋梁”的直立、支撑作用。小到一家的收入支出,大到国家的国民经济,都会因缺少支撑物的辅助及稳固而失去重心倒下。可以说,“直为好,曲为坏”构成了它们的隐喻认知基础。
例13、14是日语「壁」的主要隐喻用法。从房屋作为一种容器的视点来看,墙(壁)使空间一分为二,意味着内外的区隔,人我的畛域。对于里面的人来说,墙(壁)起到了保护、遮掩作用;对于外面的人来说,则起到了阻挡作用。
例13 相手に歩みより文化の壁を乗り越えることが必要だ。
例14 葉の壁は依然として多くの外国人客にとって、海外旅行における最大の悩みとなっている。
尽管汉日谚语中都存在“隔墙有耳”、「壁に耳あり障子に目あり」这样形象的比喻表达,但是两种文化并没有赋予墙(壁)相同的隐喻概念。例句分析表明,不论是「保守の壁」、「文化の壁」、「言葉の壁」、「制度の壁」、「心の壁」,还是「大きな壁」、「克服可能な壁」、「突き破れない壁」,日语「壁」一词的隐喻映射都是着眼于「視界を遮り、障害になるもの」这一点上。
与日语高达67%的隐喻用法截然相反,本次调查的汉语实例中,墙(壁)一词不存在任何隐喻用法。日语中的隐喻用法在汉语中均用“障碍”一词来表述。常见的有“制度障碍、语言障碍、心灵障碍、无形的障碍、体制障碍、环境障碍、行政障碍、中日关系的障碍、沟通障碍”,等等。汉语隐喻表述中用“障碍”一词替代单音节词“墙”的原因或许可以归结如下。汉语的一个音节就是一个字,最初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譬如《诗经》中的歌谣,四字一句,一字一意。但社会发展致使词汇量增大,单音节词的不稳定性日渐增长,无法一一表述丰富的语义,所以常常和其他字、词等组成新的结构来完成隐喻,譬如借助“之”字结构的“恐惧之墙”“叹息之墙”。与此相比,表达相同含义的双音节词“障碍”使用起来更为方便,所以汉语中“障碍”的用法更为多见。可见,不同文化对指代同一具体概念的词汇的特征和功能认知程度不尽相同。
例15~18是“门槛”/「敷居」的主要隐喻用法。日语「敷居」的释义中原本没有隐喻用法,但是因为「敷居が高い 」(2)日本文化庁平成20年度发布的「国語に関する世論調査」写到:「あそこは敷居が高い」を、本来の意味である「相手に不義理などをしてしまい、行きにくい」で使う人が42.1パーセント、間違った意味「高級すぎたり、上品すぎたりして、入りにくい」で使う人が45.6パーセントという逆転した結果が出ている。也就是说,「敷居が高い」已经偏离「行きにくい」之意,表示「難しい」、「ハードルが高い」。属于隐喻性的惯用句(3)宫地裕(1982)将惯用句划分为「連語成句的慣用句(固定短语搭配)」和「比喩的慣用句(比喻惯用句)」。在「比喩的慣用句」里又分为「直喩的慣用句(明喻性惯用句)」和「隠喩的慣用句(隐喻性惯用句)」。,所以本次数据库中出现的200例隐喻用法都源于该惯用句。其中62例为固定模式「敷居が高い」,剩余138例形式不一,但几乎都是由该惯用句衍生出来的。汉语释义中第2条(比喻标准或条件)与第3条(窍门,也指窍门或占便宜的本领)都是隐喻义,但是在本次数据库中搜索到的用例都属于第2条释义——比喻标准或条件。
例15 信息安全专业门槛很高,但市场前景很大。
例16 降低中国个人游签证门槛,日本政府观光局正式解读扩大个人赴日旅游新政策。
例17 音楽関係者が「オペラへの敷居を低くして本番も見てもらおう」と無料でミニ版を開催する。
例18 卒業すると大学の敷居を高く感じる人もいる。
信息安全领域属于高标准的行业,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做的,得有一定实力或经验以及资历证书等,所以才有“信息安全专业门槛很高”的说法。在许多人眼里,歌剧遥不可及,是贵族的享受。为了让普通观众也能欣赏到更多的高雅艺术,歌剧应该「オペラへの敷居を低くして」,回归大众本质,走入平民生活。上述用例表明,这些“门槛”都是各个领域内各种各样的限制或要求,而且可以“提高”“抬高” 或“下降”“降低”。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高楼大厦中。如今的楼房已经看不到门槛的踪影,但在一些老房子或某些庙宇里还能看得到。没有门槛时是最容易出入的,有门槛时,进门得小心,门槛越高则进出的障碍越大。可以说,“门槛的高低决定了人们进出是否顺畅”这一概念通过隐喻关系,映射到比较抽象的艺术、教育、社会政策和法规等诸多领域,指从事某项活动所应具备的标准或条件。
墙(壁)作为房屋垂直方向的主要构件,它的作用颇多,如分隔、围护、隔热、保温、隔声等。但是日语中高达67%的隐喻用法都是着眼于“内外分隔”这一点上。门槛虽然属于门的附属品,但是门槛越高,则进出的障碍越大。拆毁有形体的墙(壁)以及跨越有高度的门槛都伴随着一定的艰辛与努力。墙是障碍物的一种,障碍物又是困难的一种具现,可以说莱考夫(Lakoff)提出的“困难是障碍”构成了“墙(壁)”以及“门槛”的隐喻认知基础。应该说这4组词条均能借鉴构造隐喻来进行解释,即通过一个结构清晰、界定分明的概念(房屋构件)去构建另一个结构模糊、界定含混的概念(国民经济及政策法规等)。
(二) 方位隐喻
方位隐喻是把某种空间关系或性状投射到非空间的关系和性状之中,从而把握非空间事物或概念的性质的方法。以房屋构件为始源域构成的方位隐喻中主要包括“地基(4)大部分汉日辞典将「土台」翻译成“地基”,但事实上汉语中“地基”的近义词还包括“根基”“根脚”等,譬如“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就是为了打好地基,夯实根基”。“地基”是指建筑物底下和周围的部分,它的面积要大得多;而“根基”包含在“地基”之中,主要是指承重墙、柱子的下面部分,所起的作用更为重要。可以说类似的近义词的隐喻用法或许对本次调查中“地基”一词隐喻用法比例的可靠性产生了些许影响,今后将进一步完善相关数据的统计分析。”/「土台」、“天花板”/「天井」两组词汇。
例19 “阳光体育”,正努力尝试着为孩子们的健康构筑起坚实地基。
例20 应更多反思自身,弥补价值观地基中的空洞。
例21 首脳会談は両国関係の土台を築き直す重要な作業となろう。
例22 新産業を担う人材を作ることも、経済成長の土台を強化するのに役立つ。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地基的完好程度直接关系到整栋房屋的稳定性、整体性、抗震性和使用安全,对保证建筑物的坚固耐久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地基隐蔽于地下,损坏之处不易被发现,所以它的重要性不可小觑。虽说《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地基”一词的隐喻意义,但是不难看出,例19、20的用法不表示它的原有义位。孩子们只有积极参加运动,强身健体,才能增强体质,锻炼意志;价值观是驱动一个企业能够真正做大做强的核心,只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企业才能稳定向前,走向成功。这两个例句中“地基”的使用凸显了夯实基础的重要性。
日本处于地震高发区,人们对夯实房屋地基这一概念认知程度较高。亦或是因为如此,日语中「土台」更容易向其他语义领域转移。国家之间的睦邻友好需要平等相待、坦诚相见,所以才有例21中「両国関係の土台を築く」之说;人才是社会创新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 所以例句22能够成立。日语中「研究の土台」、「学問の土台」、「新型IDカード普及の土台」、「町の発展の土台」、「親への感謝が人生の土台」、「活動の土台」、「相互理解の土台を築く」等形形色色的用法则表明学习与研究需要日积月累,成就事业也需要不懈地努力奋斗,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都需要长期积累。
方位隐喻中另外一组「天井」与“天花板”的本义完全一致,指房屋顶部的楼板或者内部平坦的房顶。尽管日语辞典『広辞苑』释义中第2条与第3条是隐喻义,但是在本次数据库中搜索到的6例隐喻用法都是以「天井知らず 」(5)相場·物価などが高騰して、どこまで上がるか分からないこと(指行情、物价等高涨,不知道上升到什么程度)。这种惯用句的形式出现的。
例23 我们的能源开发到底要多少?有人主张应该设立“天花板”。
例24 这就打破了以往在技工院校,教师副高职称就到顶的“天花板”限制。
例25 人の欲望は天井知らず。
例26 起伏に富んだ曲が進むほどに、天井知らずの高揚感が生まれ、会場が揺れた。
《现代汉语词典》中没有收录“天花板”一词的隐喻意义,但隐喻用法却达到了53%,而且85%左右的隐喻用法中均使用引号标记,以突出这些隐喻用法的非常规意义。谷口指出,隐喻用法在向惯用表现过渡期间,其新奇性会逐渐淡去,这就意味着引号标记将会慢慢消失[3]68-69。
从构造上来讲,天花板位于房屋的顶部,它的高度决定了房屋空间的大小。天花板过低往往给人压抑的感觉,因为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并且视觉器官的眼睛也在头部,所以天花板的高度更能引起人的注意。从功能上来讲,天花板能够起到遮掩梁柱、管线以及隔热、隔音等作用。实例分析表明,隐喻中出现的“天花板”用法突出的不仅仅是它的空间位置,也包含功能作用。能源开发的“天花板”指的是经济的高速发展使能源消耗速度超过了能源供给,所以应该制定一个能源消费总量作为控制指标;职位或职称晋升的“天花板”是因为领导岗位及高级职称的名额限定制约了人们的晋升空间。可以说,天花板位于房屋顶部这一构造映射到经济、社会等领域,表示顶端的限制或局限。虽然房顶(「屋根」)也位于房屋的最上部,但因为人们的饮食起居大都发生在房屋里面,与视野外的房顶相比,人们对内部的天花板关注和认识的程度或许更高。
地基位于房屋底部,而天花板处于最顶部,这些空间方位是人类的基本概念。瀬戸曾经指出:常见的方位隐喻包括“多的是向上,少的是向下(more is up, less is down)”;“地位高是向上,地位低是向下(high status is up, low status is down)”[4],等等。人们以此为基础,在资源利用、社会地位、科学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用表示方位的词语表达抽象概念的语言。“多为上,少为下”给予能源开发、价格体系以及学问研究等抽象概念一个纵向方位,于是就有了能源开发、电影票价的“天花板”、「学問の土台」等表达方式;职称、职位晋升的“天花板”则是“高为上,低为下”方位概念映射到社会地位等方面的体现。可见,“天花板”与「土台」的用法属于典型的方位隐喻。
(三) 实体隐喻
实体隐喻是将抽象概念映射到与我们本身经验有关的实体和物质上的方式。与上述结构隐喻、方位隐喻相比,本次数据库中搜索到的实体隐喻用例相对较少,仅「玄関」(6)虽然汉语中也有“玄关”之说,但多用于房屋装修设计。按《辞海》中的解释,玄关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门,演变到后来,泛指厅堂的外门。经过长期的约定俗成,玄关指的是房屋进户门入口的一个区域,是客厅与出、入口处的缓冲。与“大门”一组。众所周知,“大门”是人们进出房屋的必经通道,是内外空间分隔的标志。如果把国家、地区、城市等比为容器,那么机场、车站、码头则相当于容器的出入口,是进出的必经通道。尽管汉日两种语言的词典释义中均没有标注引申意义,但在实际运用中的隐喻用法却多达50%。
例27 敞开医疗市场的大门,接受国际市场的严格考验。
例28 如果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决定继续扩建定居点,他将关上和平的“大门”。
例29 中国にとって「玄関先」の海域に米軍空母が入ることへの反発は根強い。
例30 日本の玄関口となる羽田空港は、最高レベルの警備体制が敷かれ、緊張が高まっている。
「玄関」作为房屋建筑中内外空间分隔的最外部标志,它的位置尤其重要。对一个国家来说,机场与口岸应该算是国门;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车站则相当于它的门户。应该说,该隐喻用法正是“进出房屋的必经通道”这一具体概念映射到国家、地区或城市入口这一相对抽象概念上的体现。
对比汉日用例不难发现,日语的隐喻映射着眼于「玄関」的重要位置;而汉语的表述更注重的是大门“围护、分隔”的功能作用。“敞开医疗市场的大门”意味着医疗机构管理向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迈出了一大步;“关上和平的大门”则表示对立的加深会给地区的和平稳定带来了负面影响。这些“大门”蕴含的意义包括国家政策、规定以及实现某种目的的必经通道。
可以说,房屋作为容器的特点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经验构成了“大门”/「玄関」隐喻映射的认知基础,属于实体隐喻中最有代表性的容器隐喻。换句话说,把地域、场所看作容器,处于或进入某个地域、场所就意味着在容器内部,离开或走出该地域、场所则被视为在容器外面;把各种各样抽象的事件或活动看成是容器,若参加活动与事件相关,就属于处于容器之中,否则就处于容器之外。
综上所述,以房屋构件为始源域的概念隐喻,不论是数量相对较多的结构隐喻,还是数量有限的方位隐喻与实体隐喻,其表达方式均存在认知上的依据。不同的房屋构件衍生出来的隐喻背后蕴含着不同的认知基础,具体归纳如表1所示。
表1 房屋构件隐喻的认知基础
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念,对同一具体概念的各种特征和功能的关注以及认知程度常常不尽相同,表示房屋构件的汉日词汇在隐喻扩展中所表现出的一致性也是参差不齐。
四、结语
隐喻来源于人类的生活体验。人们的饮食起居大都发生在房屋里面,居住体验是人们日常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房屋构件可以作为隐喻的始源域来帮助我们理解其他抽象领域。本文借鉴认知语言学的概念隐喻理论分析了日汉两种语言中房屋构件的有关隐喻意义,研究得出的结论如下。
第一,房屋构件所衍生的许多隐喻在汉日两种语言中非常相似。这一点并不难理解,由于隐喻以人类的经验为基础,不同国家和地区在许多方面的经验是相同或相似的,某些基本的经验被认为是所有正常、健康的人共同具有的,因此才会产生很多相同或类似的隐喻。本次分析的7组词条中,隐喻比例呈现高度一致性的词条合计3组。但是由于时空、地域、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和地区语言中的隐喻往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譬如顶梁柱的“直立丒支撑”作用虽然赋予「大黒柱」与“顶梁柱”相同的隐喻概念,但是它们所映射到的目标域却不尽相同。尽管房屋作为容器的特点构成了「尯娭」与“大门”隐喻映射的认知基础,然而日语的隐喻映射着眼于「玄関」的重要位置;可汉语的表述更注重的是大门“围护、分隔”的功能作用。
第二,语言表述中词语的实际用法与词条的释义并不完全一致(见表2)。其中包括基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空间位置以及功能作用衍生出隐喻意义的“天花板”、「玄関」、“大门”“地基”等词。由于日语中很多惯用句都是一种隐喻的表达形式,构成上的灵活变异也促成实例与词典释义并不完全一致,譬如「揤堜」、「晘嫃」。
表2 实例与词典释义的一致性(7) ○:完全一致;×:不一致;△:难以断定(虽然词汇本身没有隐喻释义,但是基于惯用句的用法存在)。
第三,通过比较词典的新、旧版本,我们会发现不少新词以及老词新义被吸纳到新版本的词典中。例如“门槛”一词,《现代汉语词典》自第5版起就增加了一项比喻意义的解释。虽然没有考证这种用法是否来源于日语惯用句「晘嫃偑崅偄」,但是不难看出,词义的演变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反映着词典资料积累工作在切实地进行。随着隐喻用法的日益凝固,不久的将来,“天花板”“大门”“地基”等词的比喻用法或许也会出现在词典的释义中。虽然本次调查中出现的7组词条只是个例,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可以说现实语言中某些业已流传,普遍使用开来的词义在词典中还没有得到足够的反映。
第四,汉日两种语言的隐喻表述中都存在一种现象:词汇的原有义位在使用上通常采取无标记的方式,而隐喻扩展后新形成的义位却往往需要有标记的支持,即加上一定的限定词才能将人们的理解导向新形成的义位。例如,房屋顶部的楼板或者内部平坦的房顶可以只称“天花板(无标记)”,但是“电影票价的天花板”却不能离开“电影票价”这个限定语(有标记),而且“电影票价”与“天花板”明显属于不同领域,隐喻性表达正是通过它们之间的非常规搭配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