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生长路径研究
——以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为例
2022-05-11徐欣,巢俊,孙然
徐 欣,巢 俊,孙 然
(江苏省生产力促进中心,江苏 南京 210042)
0 引言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五中全会分别确立了到2035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的战略目标,提出了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已经从高速增长阶段转为高质量发展阶段,科技创新的作用日益显著。在推动创新发展的过程中,大学、政府和企业作为创新的3个组成部分相互支撑、相互作用,推动技术成果在大学、政府、企业之间,在不同学科、地区之间跨界流动,促使了一种新的研发型组织出现,即新型研发机构。
新型研发机构最初出现在21世纪初期的深圳、广州等地,成为地区创新的重要科研载体,逐渐在北京、上海、南京等城市形成创新品牌。作为一种新型的产学研合作载体,在体制上打通了传统的机构边界,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深度融合,推动了更多的技术成果从高校院所到地方转移转化,已经成为我国现代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1]。2019年9月,科技部印发的《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明确定义新型研发机构是聚焦科技创新需求,主要从事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的独立法人机构[2]。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主要是指依托国内外大学、研究院、龙头企业等创新实力强的优势创新资源,以产业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为目的,由人才团队持多数股份组建,多元化投资、市场化运行、现代化管理的独立法人企业[3]。自2018年以来,南京市委市政府一号文均围绕打造一流创新生态,大力度支持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截至2020年年底,南京市共建有新型研发机构409家,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100多人,其中诺贝尔奖及图灵奖得主8人、中外院士115人,累计孵化引进企业近1万家,引入社会资本到账近17亿元,有力推动了高校院所创新成果的转移转化和南京特色产业的集聚发展。
1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在“三螺旋”创新模型中的定位
“三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Theory,也称TH理论)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由当代创新研究领域的杰出学者亨利·埃茨科维兹博士与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劳埃德·雷德斯多夫教授开创提出,该理论将知识经济时代大学、政府和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紧密合作和相互影响的协同互动关系纳入一个研究框架,并将这种新型互动关系概括为动态发展的“三螺旋”结构模型,阐述了创新发展的过程和特征[4]。
“三螺旋”理论认为,在知识作用越来越凸显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大学、政府和企业是知识经济社会内部创新的三大要素。在推动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中,三方力量形成三股链条,大学通过知识生产、技术转移和人才培养形成技术链;政府通过顶层设计、环境营造和政策支持形成环境链;企业通过产业化、商品化形成产业链,三股链条螺旋上升,相互作用,在功能上彼此重叠、加强和补充[5]。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主要由地方政府支持引导,依托国内外高校、研究院以及龙头企业的重点实验室,原则上由技术人才团队占大股,由政产学研等多方共建而成的“三螺旋”新型研发组织,是当前大学—政府—企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补充,既是三者合作的产物,又推动三方发展完善[6](见图1)。
图1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三螺旋”创新网络
2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在“三螺旋”创新网络中的功能
2.1 依托大学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开展公共技术研发
新型研发机构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的科教资源优势,结合地方产业集聚情况及企业技术需求,积极承接实验室的基础研究成果,开展技术二次开发,推动科技成果进一步孵化、熟化;同时,依托高校院所的人才资源优势,加大与高校院所的人员互动合作,自主确定选择研发课题,开展基础应用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究等,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共性难题和技术瓶颈。
2.2 发挥企业贴近市场优势,开展合同科研与联合研发
新型研发机构利用企业敏锐的市场优势,根据企业个性化创新发展需求,承接企业委托开展合同研发,或根据实际需要与企业联合开展攻关,将技术直接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建立共性技术解决方案、产品分析测试等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技术咨询、剖析诊断、检验检测、合同科研等共性服务,实现产业创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
2.3 利用地方政府参与优势,推动企业孵化与产业集聚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实行市、区两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培育体系,创新园区负责机构的招引、建设、日常管理以及区级新型研发机构的遴选、推进、服务和备案;市科技局统筹全市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规划以及市级新型研发机构的遴选、绩效评估和高质量发展等。新型研发机构利用园区政府的参与、关注及支持,以技术成果为基础,对接产业基金和社会资本,在推动成果转化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孵化、引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设和完善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
2.4 发挥高端资源集聚优势,推动技术转移与人才集聚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作为核心纽带和关键平台,推动了高校院所重点实验室、骨干团队、最新科研成果与地方重点产业、领军企业发展的紧密结合和深度融合,打破“技术研究—应用研究—技术转移”的时间顺序,提高技术转移效率;同时,搭建产业高层次人才聚集的平台,吸引国内外全球顶尖科学家及创新团队到南京创新创业,与南京高校院所、企业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育和造就了一批产业链高端人才及团队。
2.5 发挥新型组织优势,探索科技体制机制改革路径模式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形成充满活力的科技管理和运行机制,是我国创新驱动转型的核心内容。作为南京市新一轮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在管理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等方面先行先试,采用混合所有制和企业化运营模式,建立起各主体各环节高效互动的运行机制、协同合作的管理机制、一事一议的科研机制以及理事会领导下的现代治理机制,为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提供样本参考,为面广量大的传统科研院所改革提供借鉴。
3 基于“三螺旋”创新理论的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生长路径建议
3.1 强化与高校院所联动,反哺科研院所基础研究
新型研发机构是高校院所职能的延伸,通过成果二次开发和产业化开发,将高校院所的基础研究成果和关键核心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要为高校院所师生团队提供产业化平台,近距离了解实验室成果产业化转化的问题,培养既懂理论也懂产业的工程师团队;同时链接高校院所与市场创新需求,关注知识的应用价值,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知识生产,为高校院所的研究方向和项目选题提供借鉴,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提供依据。
3.2 强化与企业联动,发挥技术创新的市场需求导向作用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新型研发机构作为高校院所与企业融合的桥梁,承担基础研究成果熟化的作用,要继续为企业成果转化、技术转移提供支撑。在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过程中,要围绕产业需求加强成果转换能力和自我造血功能,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课题选择、路线选择的导向作用。同时,兼顾创造新需求,积极推动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成果在新型研发机构熟化、开发,推进产业化成果的小试、中试进程,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共性技术难题。
3.3 加强政府引导支持,构建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是新型研发机构的参与者,更是推动者,地方政府要加强对新型研发机构的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联合高校院所、战略智库等开展对新型研发机构的研究,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绩效评价机制,定时开展动态评估工作;同时根据地方产业集聚情况及科教资源条件确定发展策略,制定既特别又合理的政策激励体系,通过税收、补贴、奖励等激励新型研发机构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以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支付基本运行经费,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和项目,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与高校、研究院、企业以及社会组织等形成新型创新生态系统,加快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3.4 引入专业机构管理,做强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品牌
充分发挥专业服务机构等第三方力量,配合做好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的认定、发展、绩效、资金、规划和服务保障等工作,协助政府制定以技术研发、企业孵化、产业集聚为核心的全方位考核体系,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更加贴近所在区域产业集聚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同时,为新型研发机构的创新发展提供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技培训、高层次人才引进等专业化科技服务,引导机构建立现代化管理、运行制度,推动机构加强对外开放和合作,提升机构发展的质态,形成科技创新的“南京品牌”。
3.5 树立典型,打造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标杆
自2018年启动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以来,南京市已建设新型研发机构超400家,其中260余家通过了市科技局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备案,覆盖了全市重点发展的所有新兴产业,带动了一大批科技企业的孵化引进、产业联盟的创建发展,大大提高了南京省会城市的功能和中心城市的首位度。下一步,要加强对已经通过市级备案的新型研发机构进行摸底评估,根据机构的成果产出、企业孵化、创新集群培育等绩效产出情况以及当年度发展情况,选取发展质态良好、趋势强劲、经济社会效益显著的机构进行重点扶持,总结发展模式和经验,打造成江苏省乃至全国新型研发机构的标杆,为进一步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