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视域下的健康信息素养研究
2022-05-11金新建
金新建,唐 晓
(1.安徽医科大学 图书馆,安徽 合肥 230032;2.安徽医科大学 医学人文研究中心,安徽 合肥 230032)
0 引言
美国学者Simonds[1]于1974年首次提出健康素养这一概念,健康素养包含两个层面:一是知识层面,即基本的健康知识和技能;二是能力层面,即健康信息素养,其含义是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其中,健康信息素养是健康素养的核心,是促进健康素养的关键因素,能够极大地提高公众的自我防护能力,从而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发挥重要作用[2]。2020年中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35.93%[3],超过6成的中国居民不具备基本的健康信息素养,容易受到网络上虚假健康信息干扰,不能有效获取及识别可靠的健康信息,从而做出错误的健康决策。
本研究通过检索1978—2021年国内有关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旨在从文献视域了解国内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
1 文献来源
以主题=“健康信息素养”在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期刊服务平台(维普)、中国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等数据库中检索有关研究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检索截止时间为2021年5月31日。共检索到相关中文文献1 103篇,将这些文献的题录信息导入NoteExpress中,经过查重处理后剩余文献689篇,排除文献类型为报纸、科技成果、学位论文和会议论文的文献,再通过逐篇浏览题录、摘要等信息,将不相关的文献剔除,最终 432 篇文献纳入本研究。
2 研究方法
采用Excel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从健康信息素养年发文量、文献被引、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发文期刊、基金资助和关键词[4]等维度对我国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现状、趋势和热点进行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情况
国内首次出现“健康信息素养”这一词语是2003年,但2003年、2005年、2006年每年发文量仅1篇,2004年和2007—2009年均无这方面的发文。篇均被引最高是2010年的30次,其次是2015年的22.2次。2010—2021年5月健康信息素养年发文趋势如图1所示。
图1 国内2010—2021年5月“健康信息素养”发文趋势
3.2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被引情况
即年篇均被引频次截至2021年7月31日,432篇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总被引3 742次,篇均被引8.7次,发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如表1所示。
表1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
3.3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作者及被引情况
经统计,共有1 536位作者参与发表了432篇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其中发表文献最多的作者是中南大学王辅之,共发表10 篇,其中一作3篇。以第一作者发表文献量最多的是武汉大学邓胜利,共发表了5篇,发表4篇的作者有5位,发表3篇的作者有11位,发表2篇的作者30位,发表1篇的作者314位。发文量排名前10的第一作者见表2。
表2 国内发表“健康信息素养”文献量排名前10的第一作者
3.4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机构及引用情况
国内发表“健康信息素养”文献的机构涉及244家,其中发文最多的机构为武汉大学,共19篇;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发表9篇,总被引496次,篇均被引达到55次。发文排名前10的机构见表3。
表3 国内发表“健康信息素养”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机构
3.5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期刊情况
432篇文献发表在175种期刊上,其中发文最多的期刊是《中国健康教育》,发表了63篇文献,篇均被引18次。排在第三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尽管发文量多达16篇,但篇均被引明显不及《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发文排名前10的期刊见表4。
表4 国内发表“健康信息素养”文献量排名前10的期刊
3.6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发文基金资助情况
432篇文献中有100篇文献是被各种基金项目资助发表的文献,基金项目涉及320项,其中国家级基金109项,省部级基金108项,其他市厅和校级基金103项。国家级基金成果最多的是中央补助地方
健康素养促进项目(31项),其次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9项)。23个省有基金成果,但成果差距明显,最多的是河南省17项;而甘肃、内蒙古、吉林3省才1项。个别基金资助的成果较多,如:“2012年中央补助地方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成果27篇。
3.7 国内“健康信息素养”相关主题
将432篇文献统计去重后共出现360个关键词,经合并提炼出10个研究健康信息素养的高频关键词,由高到低分别为:健康素养(125)、健康信息素养(115)、居民(43)、信息素养(38)、影响因素(35)、健康教育(34)、图书馆(31)、学生(26)、现状(24)、信息服务(18)。
4 结论
1995年,美国《国家健康教育标准》中第一次对健康信息素养给出定义,即“个体具有获得、解释和理解基本健康相关信息与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或服务
来促进个体健康的能力”[5]。因此,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起源于1995年。国内“健康信息素养”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03年杨磊发表的题名为《以人为本,发挥体育的健康教育职能》的文献,文中提到“提高教师的体育与健康信息素养、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6],虽然该文献提到提高教师的健康信息素养,但文中并未具体论述。2013年,国家卫计委在新版《健康素养66 条》中首次提出了健康信息素养的概念,指出:“健康信息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甄别、应用健康信息的能力”[7]。
4.1 发文量整体呈现递增的趋势
虽然2010—2014年发文量是递增的,但发文量偏低,每年几篇到十几篇不等,是国内研究健康信息素养的萌芽阶段。2012 年国家首次将健康信息素养纳入全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之中。2015年发文量是2014年的3倍,发表的39篇文献中有23篇都是2012年各省市开始的健康素养监测调查方面的文献,可见国家政策层面的支持对促进健康信息素养研究影响巨大。2015—2019年发文量基本保持稳步增长,该阶段为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发展阶段。2020年发文量又出现了大幅增长,分析原因可能是2020年初突发的新冠疫情,全社会开始关注健康信息,但网络信息纷繁复杂,且各种关于新冠肺炎的不实信息在网上传播,需要居民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才能辨别,国内学者对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必然又多了起来。
4.2 被引频次排名靠前的文献大多是调查报告
被引频次排名前10的文献中,有7篇是有关健康素养方面的监测调查工作报告,而非论著。被引频次排名第一、第二的文献均为国家级的调查报告。被引频次排在第三的是2010年张士靖发表的《健康信息素养应成为中国公众健康素养促进的关键点》,达到132次,这是一篇较早论述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论文,说明该文献是健康信息素养研究中的核心文献。发文排名前10种期刊中有4种图书情报专业期刊,且篇均被引频次都超过10次,说明这4种期刊是研究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核心期刊,也说明图书情报领域专家全面参与了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
4.3 发文作者比较分散,核心机构多为高校
发表1篇文献的作者约占总数的73%,可见发表健康信息素养的作者比较分散,核心作者比较少。发文量前6名的为邓胜利、欧光忠、王宁、李月琳、许丽娜、李晶,以第一作者发文超过4篇,为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核心作者;张士靖、聂雪琼、王辅之虽然以第一作者发表健康信息素养方面的文献才3篇,但篇均被引均超过30次,可见张士靖、聂雪琼、王辅之也为该研究方向的核心作者。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尽管发表文献量不是最多的,但总被引和篇均被引均排在各科研机构的首位,说明该机构对健康信息素养研究拥有非常大的影响力。另外华中科技大学发表了7篇,总被引169次,篇均被引24次,其中1篇文献被引频次达到132次。可见武汉大学、中南大学、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华中科技大学为健康信息素养研究核心机构。山西医科大学和北京大学分别发表了9篇和8篇,发文量排在第四和第五位,表明上述两所高校在健康信息素养研究方面有一定影响力,但篇均被引频次偏低,说明所发表文献的引用价值和影响力不及其他高校。
4.4 研究成果多为国家和省级基金资助,主题呈现多元化趋势
获得基金资助的科研项目是经过相关学科领域专家深入评审确定的,具有一定的学术权威性和创新性。省级及以上基金项目占总基金项目的68%,可见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得到国家和各省级科研部门的重视和资助。关键词指从文献的标题、摘要或全文中提炼出来的词语,能表达文献实质内容和主题。由10个高频关键词分析,国内大多是从调查居民或学生的健康素养角度来研究健康信息素养的,其次是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中的作用和贡献,再有就是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现状和信息服务等。
基于文献分析发现,2003—2010年有关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文献不多,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健康素养的研究现状、居民健康素养的监测和健康信息需求[8]。2010—2020 年,学者在研究健康素养和信息素养的基础上,开始转向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主要关注居民健康信息素养监测、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健康信息素养自评量表、健康信息服务、患者与健康信息素养相关性等。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学者开始更多地关注健康信息素养的实现途径和能力框架构建。如今,国内健康信息素养的研究在理论上更加深入,实践方面更加具有实用性。特别是2020年突发新冠疫情后,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下健康信息素养[9]方面的文献剧增,成为近两年健康信息素养研究的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