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路径研究
2022-05-11卢铮松陈冠云张立迁
陈 涛, 卢铮松, 陈冠云, 张立迁
(天津大学研究生院, 天津 30035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从稳步发展,到积极探索再到快速发展以及制度完善已历时30 年[1]。我国自1990 年设立工商管理硕士(MBA)以来,专业学位类别不断丰富,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发展至今共有学士层次专业学位1 种,硕士层次专业学位40 种,博士层次专业学位6 种,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量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自2011 年设置以来,因紧密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需求,对应8 个专业学位类别,面向众多企业、行业领域和产业链,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战场、主动脉,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进入新时代,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正处于加速发展期。2020 年9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提出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目标。到2025 年,以国家重大战略、关键领域和社会重大需求为重点,增设一批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大幅增加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数量[2]。博士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特别是博士专业学位教育,肩负着培养面向未来的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领军人才的重要使命。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扩招释放积极信号,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即将进入更大规模、更多类型、更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但整体上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关理论研究进展相对缓慢,且主要集中在培养模式、培养质量或培养规模的探索[3-5],对专业学位博士的考试招生制度研究较少。作为人才培养的起点,考试招生制度研究理应走在前面。本研究首先对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特征和国家发展重大战略需求,探索一种以专业性考核内容为主,兼具思想政治类和实践类考核内容的橄榄型考试结构,进而提出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路径,为行业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外部驱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在互联网全球化浪潮下,科技变革和科技创新加速演化迭代,第四次工业革命正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席卷全球。高级机器人、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3D 打印、新材料和物联网等成为掌控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推动力[6]。为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2015 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制造2025》,全面推进实施制造强国战略。预计在2025 年,中国制造2025 的十大领域对人才的需求总量将达到4 500 万人。为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等重大建设,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通知,将工程专业学位类别进行优化调整,其中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领域调整为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生物与医药、交通运输等8 个专业学位类别。这些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方向高度契合,发展壮大工程类专业学位类别,尤其是发挥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引领、带动作用可谓切中肯綮,正逢其时。
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我国如何实现弯道超车,关键在于顶层布局和加快培养高层次工程技术和工程管理人才。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紧迫性和必要性不言而喻。考试招生作为人才培养的入口,在短期内甄别工程类领军人才培养潜质,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缩短培养周期,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内生动力:考试招生政策精细化、具体化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发展近10 年来,各高校在课程体系、联合培养、双导师制度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不乏优秀案例,但客观上仍然存在培养目标定位精准度不足,培养成效不够理想的问题[7]。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是教育评价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指挥棒和红绿灯的导向作用。《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 号)中也表明,招考制度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招生考试政策引导对于转变博士专业学位学术化倾向具有纲举目张的关键作用。
2013 年11 月,《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深入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的意见》(教研〔2013〕3 号)指出,积极推进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硕士研究生分类考试、分类招生。建立符合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特点的选拔标准,完善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办法。该文件规定侧重硕士研究生层面,提出了专业学位招生考试所需考查的能力,视角宏观,属于战略指导,未涉及战术层面。《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中也提出,实施学术型和专业型研究生分类选拔,进一步完善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申请考核制选拔方式。而专门针对工程博士教育的顶层文件《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以及《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方案》中亦未涉及考试招生模式。因此探索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政策精细化、具体化的内在要求,有利于建立专业型、科学性的考试招生制度,有利于考试招生和人才培养的良性互动。
3.现实困境:与学术型博士考核模式趋同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衍生于学术型博士教育,因此考试招生制度天然的带有学术型博士考试招生制度的印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招考文件依赖,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具体工作一般参照《2014 年招收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工作管理办法》,对“考试与评价”的规定语境偏向于学术型博士考核内容。加之当前我国高校研究生指导教师多由学术型博士培养而来,在一定程度上考核专家组构成中缺乏经验丰富的企业专家或高级工程师,在考核模式上与学术型博士考核模式趋同就不可避免。二是培养路径依赖,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自2012 年启动招生,目前共有两批次41 所高校(科研院所)获得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约占2018 年全国博士学位授予单位总数的10%。因受限于资金支持、文件指导、高校主观能动性等,工程博士教育一直处于小规模培养、“摸着石头过河”的借鉴探索阶段,其考试招生制度难以摆脱学术型博士考核模式的制度惯性。
本研究通过文本分析、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多种方式对工程博士考试招生制度现状进行了调研,文本分析重点查阅了近两年38 所(全国共41 所)获得工程博士学位点授权单位工程博士研究生相关的规章制度、招生简章(公告、章程)、招生办法、实施细则、招生目录以及招生说明,其中25 所高校单独发布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简章(公告、章程),其他13 所高校招生简章(公告、章程)与学术型博士以及其他专业学位类别混合发布。招考方式均包括“申请-考核”制,但对于考核内容大多没有针对性的细则公布。以招生规模较大的高水平大学为例(见表1),考核内容涵盖学科背景、专业素质、思想品德等内容,但考核内容整体上关注点不全面,主要为定性表述,缺乏量化标准,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考试招生特质不明显。调查问卷主要面向不同地域、覆盖工程博士全部8 个领域类别的高水平大学,受访者包括工程博士指导教师、专家、行政管理人员以及工程博士生,人员要素涵盖招生考试活动中涉及的政策制定、政策实施、政策适用等,各类别人数见表2。问卷结果显示,约有91.84%的受访者认为目前工程博士与学术型博士招考流程完全一致或基本一致,约有78.57%的受访者认为现行工程博士招生考试制度需要调整,比如增加专业性以及实践性考核等。访谈主要采用函询以及会议交流,访谈对象包括研究生教育领域专家、行政管理人员等。其中A大学行政管理人员A1 指出:“一定要解决博士专业学位的专业性问题,避免趋同培养,真正实现学位结构调整、分类培养研究生的目标。”B 大学教育专家B1 也指出:“博士教育要面向国家重大需求,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的有机统一。”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在多层面已达成共识,建立和完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招生考试制度是构建专业学位博士教育话语权和身份认同的开拓之举。
表1 2021—2022 年部分高水平大学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 研究生考试招生内容比较
表2 调查问卷受访者分布
二、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
现行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未能反映专业学位人才选拔的规律和时代需求[8],其根源在于缺乏专业性。“专业”一词最早出现在《后汉书》中,发展至今,一般有三种解释:一是高等学校设置的学科门类,如工学、医学;二是业务规范;三是指社会分工和职业分类,如工程师、教师等。专业学位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通过特殊的教育或训练使学生成为掌握专门知识、提供专业服务的应用型人才,具有职业性。而“专业”的核心属性是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9]。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要强化“专业”特征,引入行业“准入”、职业“接轨”考核,搭建知识、能力和素养的综合考核体系。
当前我国博士招生考试方式有普通招考、硕博连读和直接攻博,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按照普通招考方式执行,这源于普通招考的“申请-考核”制(“申请-审核”制)招考方式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截至2020 年7 月,我国364 所高校博士生招生单位中,有247 所高校(占67.86%)明确采取申请-考核制[10]。“申请-考核”制一般是指招生单位不再统一组织笔试,考生根据招生单位要求提交申请材料,招生单位组织专家进行材料评议,材料评议合格的考生可直接进入面试环节。需要注意的是,“申请-考核”机制并非排斥笔试,而是把包括笔试、面试、实践操作在内的多种考试形式囊括其中,是一种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考试的内容和形式是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因此要利用“申请-考核”机制灵活多样的特点,科学设计考核内容和形式,突出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考核的专业性。结合时代需求和时代特征,考核内容主要分为思想政治类(思政类)、专业类和实践类,具体考核内容如下。
1.思政类
2018 年9 月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2020 年7 月,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强调,研究生教育培养的是创新人才、高素质人才,他们的价值取向对社会有重要的引领作用[11]。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意识形态主阵地,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要毫不松懈的贯彻教育始终。C 大学专家C1也指出,在研究生教育中深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全方位挖掘思政元素。因此,思政教育不仅要“进课堂”“进头脑”,更要“进招考”。工程类博士专业研究生考试招生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12],主要分为以下三个层面。
(1)显性考查,即思想政治理论和道德品质考核。2019 年3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指出:“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鉴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生绝大多数已经具有硕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已经修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因此本环节考核不宜考概念、定义、理论等具有标准答案的考试内容,可聚焦国内外时事热点、政策战略等开放性、灵活性试题,评价考生的政治觉悟和新时代价值观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13],把“学政治、懂政治,讲政治”真正落到实处。同时也可采取函调或派人外调的方式考核考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
(2)隐性考查,即工程伦理考核。工程活动中蕴涵了十分丰富的伦理内涵,工程技术与伦理具有内在的关联[14]。2016 年我国成为《华盛顿协议》第18 个正式缔约成员,作为发起组织者之一,美国工程和技术认证委员会(ABET)在20 世纪80 年代就明确要求,学校要在工程课程中强调专业技术、伦理决策和行动的重要性,规定大学的工程学学科若想通过ABET 的认证,必须将工程伦理的内容纳入整个工程学教育规划中[15]。
2018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转发〈关于制定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及说明的通知》(学位办〔2018〕14 号),首次明确将《工程伦理》课程纳入工程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公共必修课,强调工程类人才的社会责任与职业素养。2020 年5 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教思政〔2020〕1 号)指出,工学类专业课程要注重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和科技伦理的教育,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精神。将工程伦理纳入思政类考试范畴既具备课程教学基础,又能隐性考查考生的伦理意识。在考试内容上既可以涉足狭义的工程伦理教育,比如工程伦理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点;也可以考查广义工程伦理研究,比如从米切姆工程伦理思想出发,探讨历史哲学、技术、社会与文化等不同维度视角下的工程伦理活动,聚焦工程设计中的“考虑周全”。总之通过考生对工程中涉及的伦理活动和伦理困境进行分析决策,评价考生的职业道德和规范。
(3)综合考查,即综合、多元、全面评价。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未来创新领军人才,政治上必须忠诚坚定、素质过硬,因此要对候选人进行综合、多元、全面的了解,强化过程评价。通过以往工程项目中的角色了解考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心理测试了解考生身心健康情况;通过参加志愿服务以及公益活动的情况了解考生的社会实践能力等。
综上所述,思政类考核通过对考生进行显性考查和隐性考查,弱化智育结果和考试分数[16],全面评价考生的政治觉悟、职业道德、身心健康以及社会服务等,属于多维度、多指标的横向评价。
2.专业类
专业类的考核科目重点考查考生的学术基础、工程背景、工程前沿知识等情况,属于对个人专业能力纵向的考查,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学术基础考查。当前传统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开发试验”创新链条呈现非线性互动特征,工程研究和工程开发的界限不断被打破,研究中有开发任务,开发中有科学问题与理论研究[17]。学术基础的考核主要集中在4 个方面:一是在工程项目实践中取得的代表性科研成果,包括发表的学术论文和专利等;二是对学科交叉融合的掌握程度,多学科交叉会聚与多技术跨界融合将成为常态,并不断催生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18],因此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应具备学科交叉的相关知识;三是专业核心课的考核,考核专业领域内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四是专业外国语能力的考核,一方面通过外国语文献可以了解国际前沿动态,另一方面也需要考生具备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2)工程背景考查。工程类博士考生生源主体应具有较好的工程技术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在国家重点行业、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战略性新兴产业行业中发挥技术骨干作用的在职人员。工程背景考核主要包括两类:一是面向“已知”,通过对考生既往主持或主要参与的工程项目的评价,了解其专业能力和领导力。要求考生汇报项目的主要内容、技术路线、特色和创新点以及取得的成果,了解考生在所在领域、所在行业、所在区域工程技术革新和区域经济发展中起到的推动作用。二是面向“未知”,根据报考专业设计案例,要求考生在规定时间内给出产品研发、工程规划、工程设计、应用研究、工程/项目管理的行动计划书。考核其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力。
(3)工程前沿知识。工程是连接科学技术与生产力的纽带,工程前沿趋势代表着工程科技的创新方向,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的增长点。2020 年9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希望广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肩负起历史责任,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断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因此,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生应放眼国际、放眼未来,瞄准世界工程前沿,推动工程科技创新发展。2020 年12 月,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中心等单位联合发布《全球工程前沿2020》,描述和分析了机械与运载工程、信息与电子工程、化工冶金与材料工程、能源与矿业工程、土木水利与建筑工程等9 个领域的工程研究前沿和工程开发前沿概况,并对重点前沿进行详细解读[19]。对于工程前沿知识的考核可对标当年度全球工程前沿设置考题,瞄准“卡脖子”难题,掌握考生对工程前沿知识的认知度和理解力。
3.实践类
立足于实践问题的解决、专业实践水平的提升是专业博士学位区别与学术学位的关键所在[20]。工程实践能力是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问卷中也有专家指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工程博士研究生的考核要有所区分,对于在职非全日制考生,在申请阶段可明确要求提供主持或主要参与过的代表性《工程实践报告》,包括项目背景、组织形式,实施路径以及该项目解决的实际问题,具备条件的可要求制作演示软、硬件工程模型或情景再现。对于非在职全日制考生,实践类的考核可与工程科学的问题相结合,聚焦考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可加强对工程类实验装置、仪器仪表等的基本工作原理的考核,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充分了解考生的工程实践基础和潜力。
考核分值的设置与考核内容是一体两面。按照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考试场域下,行政管理者、导师、考生等多种主体因不同惯习和资本力量共同决定了考试结果的走向[21]。为突出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的“专业型”,要加大对专业类内容的考核,并兼顾思政类以及动手能力的考核,选拔出真正优秀的考生,从而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入学考试结构。借鉴社会学对社会发展结构的表述,该考试结构属于“橄榄型”考试结构(见图1)。
图1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构
由于专业性考核是主体,是塑造专业学位的关键节点,分值比例建议设置在50%以上。思政类和实践类考核具有引领价值取向、体现综合素养的支撑作用,分值比例一般不低于20%,考核要点及分值比例如表3 所示。思政类、专业类和实践类的分值比例分别设置为20%、60% 和20%。从招生实践看,该考试结构兼具专业性、稳定性、平衡性和发展性。
表3 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考试结构
4.组织保障
考核专家组构成应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等第三方力量,选聘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校外专家担任评委,校外专家比例一般不低于考核专家总人数的20%;考试形式可以采取闭卷笔试、开卷笔试、面试、结构化面试、实验操作等;考试场地可充分利用各类技术优势,减少空间场地限制,可采取现场考核或者远程线上考核的形式或者混合模式。实践类考核可设立第二考场,考核地点可以设在工程项目现场、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企业工作站、实践教学基地或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共享平台等。
保障分为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高校要建立专业学位招生—培养—师资—学位授予标准“四位一体”的培养体系。工程博士招生计划要精准支持、主动对接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改革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增加专业实践课程,分类选拔研究生指导教师,实行“双导师”或“多导师”制。学位授予标准要彰显“从实践中来,解决实践问题”的特点,不局限于毕业论文写作,应拓展专利、行业标准、“卡脖子”技术攻关等多种学位授予标准体现形式。外部保障要引入行业协会参与全过程、全周期培养,对接职业资格认证,使职业与专业互通互联。在命题阶段引入行业协会或企业人员,基于企业需求或行业标准设计考题。在培养阶段,高校与行业企业共建实践培训基地,不断完善内部和外部保障机制,最终形成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参与的内外部质量监督体系。
三、 结 语
当前,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社会对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需求更加紧迫。与此同时,专业学位博士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滞后性、专业学位与学术学位培养的趋同性客观存在。本文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现状出发,通过文本分析、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等形式深入剖析了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现状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在卡尔·桑德斯和威尔逊关于“专业”核心属性的研究基础上,提出并构建了专业类、实践类和思政类的“橄榄型”考试结构。研究表明,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的考试招生要与职业性对接,把专业性考核摆在首位,并引入工程伦理等思政类考核以及手动实践类考核,同时要建立招生选拔、培养、学位管理、就业联动的专业学位培养模式。2020 年10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遵循教育规律,针对不同主体、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教育特点,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建立科学有效的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考试招生制度既是推进分类选拔、完善招考制度、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应有之义,也是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加快培养适应新时代高端创新型人才的具体体现。而从长远看,工程类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不仅是为选拔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型人才服务,更重要的是为其他专业学位考试招生改革提供可借鉴的方案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