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以天津市S 海绵城市项目为例
2022-05-11林天赐郑兵云唐根丽
张 恒, 林天赐, 郑兵云, 唐根丽
(安徽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蚌埠 233030)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硬化现象愈发严重,城市内涝、水资源污染、水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水问题也更加突显。日益严重的城市水危机迫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水的相处模式,尝试践行人类活动与城市建设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1]。海绵城市作为一种探求解决水资源短缺与城市内涝之间矛盾、修复城市水生态环境的城市可持续发展理念应运而生,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功能的海绵城市成为我国今后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2]。2015年、2016 年两批30 个国家级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实施建设,2021 年,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又开展了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工作,海绵城市建设与实践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然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具有涵盖行业领域繁杂、建设周期长远、投资规模庞大等特点,资金支持是制约海绵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仅依靠中央补贴和地方政府投资,财政承受压力过大,也难以推动此类项目的良性发展,因而需要社会资本力量的参与。2015 年发布的《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将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模式应用到海绵城市建设中,2020年出台的《排水设施建设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暂行办法》也体现出对海绵城市建设资金问题的高度重视,海绵城市建设PPP 模式已然成为城市规划建设的新路径。然而,根据现有文献研究及财政部PPP 项目库中数据显示,海绵城市建设PPP 模式已从高速扩张阶段转变为规范发展阶段,主要是由于高速扩张的PPP 项目实践与严重滞后的PPP 理论研究之间的矛盾与对立现象越发严重,导致一些“伪PPP 项目”出现。物有所值(Value for Money,VFM)评价是判断基础设施项目是否适宜采用PPP 模式的重要依据,2015年12 月财政部颁布了《PPP 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部分,定性评价主要是在专家打分的基础上形成定性评价结论,而定量评价则是对比PPP 模式下与传统政府采购模式下的项目建设哪种总成本低,能否实现物有所值。然而,各地方政府据此在实施VFM 评价时也暴露出许多现实问题及操作困境,一方面,物有所值的定量分析不仅涉及投资和运营成本,还涉及各种风险、政府监管成本等因素的数量化和现值化,导致VFM 定量评价在实践中操作难度大;另一方面,我国PPP 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缺乏基础项目数据和评价经验的积累,因素取值随意性较大,定量评价结果的可靠度较低。因此,文章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适应于我国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模型,分析影响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及其变化规律,以期为海绵城市PPP 项目相关研究与实践推进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 文献回顾:VFM 定量评价成为决策海绵城市PPP 模式的关键
VFM 定量评价对于科学决策基础设施项目是否采取PPP 模式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当前国内研究主要侧重在基于不同领域项目特征构建VFM 评价模型和分析影响VFM 评价的关键要素两方面。在分析影响VFM 定量评价的关键因素领域,甄德云等[3]论证了PPP 物有所值理论的终极目标是公共服务的绩效交付;高华等[4]利用社会时间偏好率法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探究了公私双方科学合理选择折现率,能够提高PPP 项目物有所值评价的准确性;项勇等[5]利用网络层次分析法深入研究了PPP 项目VFM 评价的影响因子;薛朝改等[6]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对PPP 项目绩效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了仿真模拟;崔彩云等[7]采用层次分析—决策实验室法确定了VFM 驱动因素的影响强弱;郝德强[8]优化了PPP 项目VFM 净现值模型,使VFM 评价更加可靠。在不同领域PPP 项目VFM定量评价研究中,赵振宇等[9]以新建工业废渣处理PPP 项目为案例,对项目的VFM 量值进行试算,确定PPP 项目合理单价范围、特许经营合理期限等关键参数;梁晴雪等[10]基于有轨电车PPP 项目,给出了改进VFM 评价的政策建议;潘鹏程等[11]将直觉模糊集理论引入物有所值评价中,建立了基于社会效益的公路PPP 项目物有所值评价决策模型;张水波等[12]基于物有所值模型构建了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成功标准框架模型;徐文等[13]对某污水处理厂PPP 项目VFM 评价的风险成本现值进行了量化分析;荀志远等[14]对公立学校PPP 项目VFM 值进行了量化计算。
在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评价领域,桑培东等[15]对比分析了成本效益法、竞争性投标法和公共部门参照法,运用公共部门参照法构建了海绵城市PPP模式VFM 定量评价模型并运用实例进行了验证,但计算部分多基于项目假设和参照国际惯例,得出的VFM 值偏差较大。刘晨星[16]分析了海绵城市项目VFM 定量评价的关键因素,包括各国折现率的选取方式、海绵城市风险量化步骤等。李建峰等[17]针对海绵城市PPP 项目构建了公共部门比较值(Public Sector Comparator,PSC)和物有所值计算模型,建立了全生命周期内定量评价程序,详细计算了成本和费用指标,但缺少动态变化的研究。因此,以往的VFM 定量评价研究主要是对PSC 法进行细化研究以及结合国外成熟理论和国内实际情况对关键因素的取值进行探究,而对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的动态分析依然较少,多数是在一定特许经营期限条件下对项目物有所值的评价,亟需厘清全生命周期内相关变量的动态变化对VFM 评价的影响程度。由此,文章将从系统动态性角度出发,构建出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VFM 定量评价系统动力学模型,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仿真模拟和灵敏度分析,研究关键因素对VFM 定量评价的影响,为国内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VFM 评价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二、 影响因素分析:PPP 项目VFM 量值计算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1. PPP 项目VFM 量值计算
当前,国际上常用的VFM 定量评价方法包括成本效益法、竞争性投标法以及公共部门参照法,其中,公共部门参照法在国内各类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中应用最为广泛,诸多学者在地下综合管廊、公租房、轨道交通等项目中对PSC 法进行了研究分析[18-21],均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是假设在PPP 模式下和传统政府采购模式下产出相同绩效时,通过对PPP 模式下全生命周期内成本(PPP 值)和公共部门比较值(PSC 值)求差值,来判断项目在PPP 模式下是否降低了全生命周期内的成本,PSC 值和PPP 值的计算公式分别为
PSC=PSC0+AVc+Crisk(1)
PPP =NPVgc+NPVos+NPVrisk+NPVgoc(2)
VFM=PSC -PPP (3)
式中各变量代表的含义及说明如表1 所示。若VFM≥0,表示该项目实现物有所值,具有可行性;若VFM<0,表示该PPP 项目未通过物有所值评价。
表1 相关变量含义说明
续表1
2. 主要影响因素确定
海绵城市以改善城市水生态环境问题为导向,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与生活环境,海绵城市建设PPP 模式项目参与者和利益方众多,项目在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生命周期内能否顺利运营、是否实现物有所值会受到内外部多种因素影响,比如,建设运营维护成本、税费、政府补贴、合作周期等。根据相关研究发现,风险分担比例、折现率、投资合理利润率等因素的合理取值在《PPP 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中未做明确规定,且对VFM 定量评价结果的影响较大。因此,文章主要讨论这3 个影响海绵城市PPP 项目能否满足物有所值的关键因素。
(1)风险分担比例。国内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建成经验较少,存在多项难以准确测量的风险因子与隐患,政府将部分项目风险转移给对此部分风险管理控制能力较强的社会资本方,从而减少了此部分可能发生的风险支出。如何合理地进行风险分配,以最大程度平衡双方利益,是项目能否顺利实施的重要因素。
(2)折现率。采用PPP 模式建设海绵城市是减轻政府财政压力的主要措施之一,就是将政府的财政支出年限拉长并后移所带来的资金时间价值,而影响时间价值的主要因素就是合作年限和折现率。折现率是未来收益预期折算成现值的比例,是能够将每一年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折算到基准日期计算VFM 值的基础,所以,折现率的选取直接影响了项目能否通过物有所值评价以及是否真正实现了物有所值。
(3)投资合理利润率。海绵城市PPP 项目公益性属性较重,正外部性较强,目前尚不具备使用者付费的条件,因此政府付费和可行性补助是当前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主要回报机制,也是运营期间政府方的主要财政支出。投资合理利润率是决定可用性服务费的主要因素,设置过低不利于吸引社会资本方的参与,设置过高则增大了政府方的运营补贴压力。
三、 模型构建:基于全生命周期的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系统动力学模型
1. 系统动力学简介
系统动力学(System Dynamics,SD)是一门交叉、综合性的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SD 模型是良好的学习和政策模拟分析工具,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直观进行反馈回路分析和流图构造,得到内部要素之间的运行路径和关键节点,动态捕捉影响因素的变化趋势,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PPP 项目中解决复杂问题的研究已有诸多成功的案例[22]。比如,李启明等[23]利用系统动力学基于多方满意研究了PPP 项目的调价机制;向鹏成等[24]基于系统动力学对PPP 模式下城市基础设施融资风险评价进行研究,建立了有效的融资风险系统动力学模型;王帅等[25]将系统动力学运用到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风险动态评价中,构建了具有动态能力的风险评价体系;赵陟[26]构建了“经济—社会—生态—工程”海绵城市发展支撑体系,利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对发展支撑体系的内在运行机制进行了研究。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受到折现率、税费、风险分担等众多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的影响,文章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可以更加直观厘清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及其影响规律。
2. 因果关系分析
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中,VFM 值主要由PSC 值和PPP 值两个子系统来决定,参考财政部PPP 全国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中多个海绵城市示范项目公布的物有所值报告,在深度挖掘可能的影响因素并进行梳理汇总的基础上,根据各因素之间的因果关系,绘制出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因果关系图,如图1 所示。
图1 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量值因果关系
3. 系统流量图
通过VFM 量值因果关系图可以直观表达出各因素之间的关联性,但对于不同性质变量间的区别不能反映,因此仍需将各变量依据相关理论划分为状态变量、速率变量、辅助变量、常量等类型进行量化处理,并建立对应的系统动力学存量流量图,如图2 所示。图2 中竞争性中立调整值部分反馈回路在文献[9]的基础上完善得到,该图反映了完整的VFM 值计算逻辑,可结合具体PPP 项目的数据进行模拟仿真分析。
图2 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量值存量流量
4.仿真方程及说明
根据VFM 值的计算原理以及系统动力学的建模理论,利用Vensim PLE 软件进行仿真设计。本模型中,将PSC 值和PPP 值设置为各年份两个子系统的积累量,采用INTEG(X,Y)函数计算,X为当年变化量、Y为初始值“0”,系统边界为当年积累量变化的开始,通过相连变量之间的函数设置,依次反馈,VFM 值为最终输出量。以投资合理利润率变化对VFM 值的影响为例:投资合理利润率增大→可用性服务费增加→年运营补贴支出增加→运营补贴支出现值增加→当年PPP 值增加→PPP 值增加→VFM 值减少。各变量函数关系设置如表2 所示。表2 中,a 代表运营期开始时间。对于可用性服务费的测算模型和参数设置仍有多种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为了平滑海绵城市PPP项目建设过程中各期的支出,文章选用基于普通年金的测算模型[27]。建设投资额初始值是考虑建安工程费下浮率后的运营期初投资总额。
表2 相关变量含义说明
续表2
四、 案例呈现:以天津市S 海绵城市PPP项目为例
1.案例项目概况
天津市S 海绵城市PPP 项目采用“建设—运营—移交”(Build-Operate-Transfer,BOT)模式建设,项目合作期拟确定为15 年(包含建设期3 年)。中标后政府方参与组建项目公司,项目资本金占比30%,政府方股权占比30%,其他资金由项目公司自行筹集。该项目属于非经营性项目,采用政府付费回报机制,合作期间政府根据绩效考核情况向社会资本方支付可用性服务费和运营绩效费,结合项目的具体情况,政府方和社会资本方共同承担风险。案例项目资料来源于财政部全国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管理库。
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数据,本项目总投资252 113万元(包含建设期利息12 379 万元),贷款利率4.9%,分3 年投入。项目公司每年的运营维护成本按照项目总投资的2%测算,运营期第10 年进行一次道路大维修,预计额外大维修成本2 736 万元。本项目所涉及税率按照增值税进项税率11%,增值税销项税率6%,附加税12%(包含城市维护建设税7%,教育费附加3%,地方教育附加2%),企业所得税率按照25%计算。风险支出比例=0.1;自留风险比例=0.15;土地使用费=0;咨询服务费=0;年折旧摊销=21 009.4 万元,按照运营期内平均摊销;建设投资额初始值=271 174万元。建设期内,传统采购模式下的建设成本投入和PPP 模式下的政府方股权投资额如表3 所示。
表3 建设成本投入和政府方股权投入
2.仿真结果分析
利用Vensim PLE 软件模拟仿真从建设期初到运营期末全生命周期内的VFM 值变化趋势,为保证基准日期相同,故统一设定建设期第1 年为折现点,第15 年运营期末为折现结束点,设定折现率4.9%,项目的年度收益利率为4.9%,政府自留风险分担比例15%。由于原项目实施方案中税收调整值部分数据不完整,且难以查询到该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现将图2 中的竞争中立调整值按照原方案测算的每年净现值代入模型,验证模型除竞争中立调整值以外的可靠性。取竞争性中立调整值=WITH LOOKUP(Time,([(0,0)-(15,1 200)],(0,0),(1,0),(2,0),(3,166),(4,307),(5,434),(6,549),(7,653),(8,745),(9,827),(10,900),(11,965),(12,1 021),(13,1 070),(14,1 112),(15,0))),将案例数据及上述设定数据代入系统动力学模型仿真运行后,得到第15 年末VFM 值为6 520.38 万元,与原物有所值报告中VFM 值6 542 万元结果相近,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因此该项目系统动力学模型可靠。
在PSC 值的测算过程中,竞争中立调整值占据一大部分比例,且会受到折现率和投资合理利润率的变化影响,本案例中主要以增值税及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为主,不考虑海绵城市PPP 项目可能的税收优惠政策,按照当地常规建筑项目的税率及计算方法计算。现将竞争中立调整值和其他部分均按照文章所构建的计算方法利用Vensim PLE 软件进行模拟,得到PSC值、PPP 值和VFM 值的变化趋势图,如图3 所示。在全生命周期内PSC 值和PPP 值都随合作期限的延长而增加,建设期内,PSC 值随每年的建设成本投入快速增加,而PPP 值随政府股权投资的增加速度较为缓慢,此阶段VFM 值随合作期延长在建设期末达到最大;运营期内,PSC 值的上升幅度则远小于PPP 值的上升幅度,使得VFM 量值随合作期的延长而逐渐减小,在运营期末达到最小值17 918.9 万元,VFM 指数为5.63%,在全生命周期内满足VFM 值大于0,即采用PPP 模式节约了政府资金现值支出。因此,该项目通过了物有所值定量评价,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与可靠度。
图3 全生命周期内海绵城市PPP 项目PSC 值、PPP 值、 VFM 值变化趋势
由于税费计算方式的不同,相比于原物有所值报告中测算的VFM 量值为6 542 万元和VFM 指数2.13%,利用笔者构建的VFM 定量评价模型得到的VFM 量值和VFM 指数都较高。在部分海绵城市PPP项目的物有所值报告中,竞争性中立调整值的计算通常较为粗略,存在不考虑政府运营补贴对应的增值税、直接以项目建设总额的一定比例计算竞争中立调整值等不规范情况,项目在进行物有所值评价过程中,应加强竞争性中立调整值计算的合理性及规范性。
3. 灵敏度分析
(1)灵敏度检验。基于稳定性好的SD 模型对实际系统给出的决策分析才具有可靠性,但是,对于一个稳定性SD 模型而言,其对多数的参数和结构调整是不敏感的[28]。为验证模型的稳定性,针对本模型设置的状态变量PSC 值和PPP 值进行灵敏度检验,采用的测算公式如下
式中,Δy表示结果参数的变化值,y表示结果参数的初始值;Δx表示分析参数的变化值,x表示分析参数的初始值。
针对PSC 值和PPP 值两个子系统,选取了折现率、投资合理利润率、自留风险比例、风险支出比例、年运维成本比例、绩效服务费比例等10 个主要参数测算其对系统的敏感程度。依据工程实际项目中参数的可能取值变化范围,折现率、投资合理利润率、年运维成本比例以逐年上涨1%进行测算,其余参数以逐年上涨10%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自留风险比例对PSC值无影响;企业所得税税率、进项税税率、销项税税率、附加税税率对PPP 值无影响,敏感度测算结果见表4、表5 所示。第1 年和第2 年风险支出比例和自留风险比例的灵敏度处于高水平位置,这是由于在建设期内,模型没有运营期内其他参数的影响,政府与社会资本投入的主要支出变化就是未知风险和折现率变化带来的影响,这一状况与实际项目情况相吻合。其余参数在各年份的灵敏度基本小于10%,处于低水平,由此说明模型对绝大多数参数的变化没有显著敏感性[29]。总体而言,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系统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实际情况。
表4 各参数对PSC 值的灵敏度
表5 各参数对PPP 值的灵敏度
为探究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中某些重要因素的影响程度,在保持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改变这些重要因素的取值,并观察相应VFM 值的变化趋势,从而为政府部门制定VFM 评价关键因素的合理取值范围提供一定的参考。
(2)风险承担比例对VFM 值的影响。根据海绵城市PPP 项目的特点和风险分配原则,项目风险通常包括政策和法律风险、合同风险、金融风险、建设风险、运营风险、不可抗力风险等。由于不同风险因素发生的概率和影响不同,结合政府和社会资本应对不同风险能力的差别,可将风险分为政府承担部分、社会资本承担部分、政府和社会资本共同承担部分。参考各类基础设施PPP 项目的物有所值实证分析数据,通常自留风险承担的成本约占项目全部风险的10%~30%,案例中计算风险分担设置的自留风险比例为15%,现按照5%为区间调整后进行模型仿真,得到风险自留比例为10%,15%,20%,25%,30%五种情形下第15 年末VFM 值变化趋势,如图4 所示。当自留风险比例从10%变化为30%时,VFM 值从19 274.3 万元减少到13 852.8 万元,变化比例约为28.13%,VFM 指数从6.05%减小到4.35%。从整体来看,自留风险比例的改变对VFM 值的影响较小,主要原因是该项目中全部风险成本的比例设置为每年建设运营成本的10%,自留风险的量值相对于项目总投资的项目体量较小,因此影响程度较小。当政府方自留风险比例逐渐增大时,政府方承担的风险支出压力不断加大,合作期末VFM 值减小,但仍满足物有所值条件。
图4 海绵城市PPP 项目不同风险分担比例下VFM 量值变化趋势
(3)折现率对VFM 值的影响。在PPP 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过程中,现有的折现率取值方法大致可分为无风险利率、结合行业特点采用国债利率、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等8 个大类[30]。因此,在各地的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过程中,选用不同计算方法得到的折现率可能存在较大差异。案例项目初始折现率取值为4.9%,现按照0.5%为区间调整后进行模拟仿真,得到在折现率为3.4%,3.9%,4.4%,4.9%,5.4%,5.9%,6.4%七种情形下VFM 值的变化趋势,如图5 所示。当折现率从6.4% 变化为3.4% 时,第15年末VFM 值从36 554.3 万元减少到-4 048.38 万元,即当折现率为3.4%时,VFM 值在合作期末已经小于0,项目不能实现物有所值;而随着折现率的增大,VFM 值逐渐增大,这是因为时间距离折现点越长,当年现金流的现值就越小,而PPP 模式比传统采购模式周期长,因此PPP 值对折现率更为敏感,也就是说折现率增大时,尽管PSC 值和PPP 值都在减小,但PPP值的减小幅度大于PSC 值的减小幅度,使得VFM 值增大。
图5 海绵城市PPP 项目不同折现率下VFM 量值变化趋势
根据上述分析,折现率选取的越高,海绵城市PPP项目就越容易通过物有所值的定量评价。因而在我国鼓励采用PPP 模式的现实环境下,可能出现少数地方政府为了项目能够通过物有所值定量评价,采用一些策略来确定折现率的取值,即“为了物有所值而物有所值”,因此,必须对VFM 定量评价时折现率的选取进行严格把关,海绵城市建设PPP 模式热潮下要有一些冷思考。
(4)投资合理利润率对VFM 值的影响。模型中运维绩效服务费依据年运营成本比例计算,政府运营补贴支出对运营期内VFM 值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可用性服务费的变化。目前在实际工程项目中投资合理利润率的取值也有多种方法,包括参考项目税后内含报酬率指标、以贷款基准利率为基准上浮一定比例等。案例项目初始投资合理利润率设定为4.9%,现按照0.5%为区间调整后进行模拟仿真,得到VFM 值在投资合理利润率为3.4%,3.9%,4.4%,4.9%,5.4%,5.9%,6.4%七种情形下VFM 值变化趋势,如图6 所示。
图6 不同投资合理利润率下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量值变化趋势
由曲线变化趋势可知,投资合理利润率对VFM值的敏感程度较大,随投资利润率的增大而减小,在投资合理利润率为3.4% 时,第15 年末的VFM 值为32 029.2 万元,政府运营补贴支出压力大幅度减小,VFM 值达到最大,但是难以达到社会资本方的预期回报,对社会资本方的吸引力降低;将投资合理利润率上调为6.4%时,VFM 值在合作期末仅为3 222 万元,已接近物有所值的临近值,很难真正实现物有所值。因此,为满足案例项目物有所值又保障社会资本方的合理收益,投资合理利润率的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在4.9%取值的上下1%范围内进行调整,以满足政府和社会资本方双方的合理需求。
传统针对折现率和投资合理利润率的敏感性分析表或折线图,只能展现运营期末因素变化和VFM 量值数值变化关系。而采用系统动力学模型进行的敏感性分析,能够动态地展示因素变化对系统内各变量在各阶段的影响情况,易于确定相关因素在满足物有所值情况下的可接受范围。
五、 结论与建议
文章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研究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采用PSC 法构建了海绵城市PPP项目VFM 定量评价的系统动力学模型,能够在全生命周期内动态分析VFM 值的变化过程,并结合案例进行了模拟仿真和灵敏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使用比例法确定风险分担的过程中,政府自留风险比例对VFM 值在全生命周期内都会产生影响,政府应本着遵循风险和受益对等的原则进行风险合理分配;VFM 评价中折现率取值越大,项目就越容易通过VFM 定量评价,折现率的选取直接决定了VFM 定量评价过程的有效性,政府应本着科学严谨的原则确定折现率取值;政府在给予海绵城市PPP 项目运营补贴时,若项目想要通过VFM 定量评价,则投资合理利润率存在理论上的限值,应考虑政府自身财政承受能力和社会资本方预期回报等因素给予合理的补贴。因此,基于系统动力学的VFM 定量评价方法可以直观展示全生命周期内VFM 值的变化趋势,对于关键因素的敏感性分析也比较简便,能够厘清各因素对VFM值的影响过程及影响程度,为海绵城市PPP 项目VFM 定量评价提供了一个科学可行的动态研究方法。
根据文章的研究成果,为我国PPP 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规范化发展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第一,进一步完善PPP 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规范化文件。我国政府近年来一直推动PPP 项目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PPP 模式实施的领域和范围,单体项目的投资额度也一直增加。然而,与之匹配的物有所值评价政策文件仍停留在2015 年出台的《PPP物有所值评价指引(试行)》,其中定量评价的操作方法及参数的取值计算依据并不完整,难以满足目前PPP 模式快速发展过程中对其评价体系的要求。建议尽快出台更加清晰明确的物有所值评价指导文件来加速PPP 项目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规范化进程。此外,由于该研究涉及的方向新且小,但其对PPP 模式理论支撑及政府投融资制度完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要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海绵城市PPP 项目物有所值报告,充分调研专家意见及实践经验,进一步完善定量评价关键影响因素的计算方法并对其进行重要等级划分,能够为VFM 定量评价提供决策依据[31]。
第二,提高地方政府对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的审查监督,尽可能引入第三方专业审查机构。目前对PPP项目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的编写多由地方政府委托咨询公司完成,然而各地咨询公司针对PPP 模式的理解程度参差不齐。从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综合信息平台中公布的一些海绵城市PPP 项目物有所值报告可以发现,多数咨询公司仍只重视物有所值定性评价,对于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的操作和报告撰写并不规范,少数报告对于折现率、投资合理利润率的来源依据均没有明确说明,数据计算过程都被省略,仅有最终的PSC 值、PPP 值以及VFM 值结果,这样的物有所值定量评价结果难以有效证明项目是否适宜采用PPP 模式。建议政府提高对物有所值评价报告的审查力度,确保其可信度及规范性,构建较为完善的第三方监督审查机制,物有所值报告的审查程度及精细程度对后期PPP项目的顺利落地与实施具有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