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评估外来观赏鱼在中国的入侵风险: 以甲鲶科鱼类为例

2022-05-11胡隐昌汪学杰牟希东顾党恩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观赏鱼生态区高风险

韦 慧,刘 超,胡隐昌,汪学杰,牟希东,顾党恩,徐 猛,房 苗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农业农村部休闲渔业重点实验室/ 广东省水产动物免疫技术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380)

外来鱼类入侵是淡水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1]。观赏鱼贸易是引进外来物种的主要途径[2]。20世纪80年代,非原产于中国的观赏鱼(包括热带鱼)开始进入中国[3]。根据2003—2019年统计年鉴数据,我国淡水观赏鱼的养殖量呈逐年上升趋势,主要集中于辽宁、江苏、北京、天津、广东、上海、河南等15个省份,涵盖了除西北外的所有地理区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养殖的淡水观赏鱼约有500余种,其中外来热带观赏鱼的种类约占40%,金鱼和锦鲤的品种占60%[4]。大部分热带观赏鱼主要从非洲和南美引进,有些种类如孔雀鱼(Poeciliareticulata)、花斑剑尾鱼(Xiphophorusmaculatus)、神仙鱼(Symphysodon)等已经能够商业化繁育[3]。近年来,随着线上交易和物流运输的发展,外来观赏鱼快速进入全国各地市场[3]。由于缺乏风险评估,管理者、水族从业者和爱好者对外来观赏鱼生态风险的认识存在一定的差距,给本地水生生态系统带来了潜在的威胁。

与食用鱼类养殖相似,观赏鱼的养殖设施中缺乏防逃逸措施,在池塘换水或发生洪水时,容易通过排水渠进入河流[5]。另外,与宗教有关的放生行为以及弃养行为也是外来水生动物进入河流的重要途径[6]。另一方面,被选中进行运输和养殖的个体通常具有健壮、生长快、繁殖力高、竞争性强等特征,这些特征有利于外来观赏鱼在新环境中生存,从而形成入侵种群[2]。以甲鲶科(Loricariidae)观赏鱼为例,该科鱼类原产于南美洲,也被称为异型鱼,共有7个亚科116属1 563种,其中631种已被开发为观赏鱼[7]。因其斑斓的色彩、奇异的形态和神秘的生活习性,近年来受到世界各地水族爱好者的追捧[8]。另一方面,甲鲶科翼甲鲶属(Pterygoplichthys)鱼类具有生长快、繁殖力高、生活史可塑性强等特征,在世界范围内是臭名昭著的入侵种,在入侵地的危害包括改变溪流的养分循环、与本地物种竞争资源、破坏渔具和堤岸等[9]。甲鲶科鱼类最早于20世纪90年代引入中国,近几年在水族圈广受欢迎,并通过线上和线下交易平台迅速进入全国水族爱好者的视野[10]。2014年,甲鲶科翼甲鲶属鱼类豹纹脂身鲶(Pterygoplichthyspardalis)被列入了由原环境保护部和中国科学院联合发布的《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第三批)》,目前已经在我国珠江流域和南渡江流域等南方主要水系建立了自然种群[11]。对于如此繁盛的外来物种跨区域交易,且该科已有物种是全球性的入侵物种,其潜在的入侵风险却未能得到足够的认识。因此开展外来甲鲶科鱼类的风险评估研究,能够为该科鱼类的早期预警和管理提供信息,同时也能够为其他观赏鱼的风险管理提供参考。

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Aquatic Species Invasiveness Screening Kit, AS-ISK)是COPP等[12]在杂草评估系统(Weed Risk Assessment)的基础上开发的一套风险评估工具,AS-ISK整合了淡水鱼类、淡水无脊椎动物、海水鱼类、海水无脊椎动物和两栖动物等多个类群水生生物的生物和生态学特征,扩展了工具的适用范围。AS-ISK能够对外来物种在入侵的4个过程(即引入、定殖、扩散和影响)中的风险进行评估,因此对外来物种的预警和管理有较强的指导意义[13],目前AS-ISK已被翻译为32种语言(包括中文)[14]。对属于15个类群的819种外来水生生物在全球120个地区潜在入侵风险的评估表明,AS-ISK具有良好的评估效果[15]。利用该工具对外来物种进行评估时,主要采用的是“全面搜索(horizon scan)”的方法,即通过收集文献资料来综合评估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评估者只需要具有相关类群物种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知识背景,即可开展评估工作,该工具在大规模外来物种风险筛查以及外来物种应急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15]。

鉴于以上背景,该研究的目的包括:(1)厘清中国甲鲶科鱼类引种的基本情况(包括种类等)和潜在风险;(2)利用AS-ISK对重点种类(即气候分布区广、可人工繁殖和在全球其他地区是入侵种)在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的入侵风险进行评估;(3)比较甲鲶科鱼类在中国南北生态区的入侵风险差异。

1 研究方法

1.1 外来物种和风险评估区域的选择

为收集我国已经引进的甲鲶科鱼类名单,笔者于2018—2021年对广州越和花鸟鱼虫市场(现在的百艺城花鸟鱼虫新世界)的甲鲶科鱼类信息进行记录,结合对甲鲶科观赏鱼商户和专家的访问调查及查阅相关专业文献[8,10],制定了甲鲶科物种名单。广州越和花鸟鱼虫市场是全国最大的水族贸易市场和观赏鱼转运中心(尤其是热带观赏鱼)[16],因此该名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Fishbase网站上收集鱼类的原产地等信息,并以该网站物种名为准,检查物种名是否正确。根据Köppen-Geiger气候分类法[17],记录每种鱼类原产地和中国各省份的气候类型,用主要气候类型(A=赤道气候,B=干旱气候,C=温暖气候,D=寒冷气候,E=极地气候)来判断原产地和引入地气候是否相似。当2个地区所属的主要气候类型相同时,则认为这2个地区气候相似。在全球入侵生物数据库(http:∥www.iucngisd.org/gisd/)、国际应用生物科学中心(https:∥www.cabi.org/ISC/)和Fishbase等专业网站收集鱼类是否“在全球其他地区是入侵种”的信息。其中有一个网站的数据显示物种为入侵种时,该物种判断为“在全球其他地区是入侵种”。确定中国常见甲鲶科物种名单后,根据以下4个原则选择重点物种进行风险评估:(1)在引入地能够进行人工繁殖;(2)物种原产地分布区与引入地大部分地区气候相似;(3)未引进但交易量大;(4)在全球其他地区是入侵种。最后选择了31个物种进行评估(表1)。根据ABELL等[18]的全球淡水生态区分类和Köppen-Geiger气候分类,将中国的淡水河流分为2个生态区:(1)南部生态区,包括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台湾和海南岛内水系、红河流域及云南高原湖泊、澜沧江、怒江、福建和浙江沿海水系等,属于温暖气候类型(C)[17-18];(2)北部生态区,包括黄河流域、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辽河、黄海东部沿海水系、内蒙古平原水系、西藏高原内河水系(除藏南水系外)、塔里木和准葛尔盆地水系等,属于寒冷气候类型(D)[17-18]。根据前期研究结果,外来鱼类在相同的气候区入侵风险相似,因此将风险评估区域分为南部生态区和北部生态区[19]。

1.2 风险评估和统计分析

AS-ISK主要采用的是基于问卷-评分系统的半定量方法,问卷包括55个问题,其中前49个问题为基础风险评估(basic risk assessment, BRA),分数范围为-20~68。剩余6个问题为气候变化评估(climate change assessment,CCA),BRA+CCA分数范围为-32~80。一般由熟悉评估对象和风险评估区域的研究者进行评估,该研究由第一作者开展评估工作。对每个问题进行回答,列出回答问题的依据,并以此给出置信度(confidence level,CL),置信度共分为4个等级(1=低,2=中,3=高,4=非常高)。

根据物种在全球其他地区的入侵情况,预先将评估物种分为入侵种和非入侵种,用接受者特征曲线分析(ROC curve analysis)来判定评估结果的灵敏程度[20]。ROC曲线的x和y轴分别代表评估方法的专一度和敏感度,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的范围为0.5~1,其值越趋近1,则表示评估方法对物种入侵性的判别能力越高[20]。根据ROC曲线的分析结果,用尤登指数(Youden′s index)确定风险阈值,其值为真阳性最高和假阳性最低的点所对应的分值。风险阈值主要用于区分中风险和高风险物种,当物种获得的分值小于1时,认为该物种在风险评估区域的入侵风险较低;当分值在1和风险阈值之间时,则认为该物种具有中度入侵风险;当物种获得的分值大于阈值时,则认为该物种具有高入侵风险[20]。当物种的BRA分值≥40、BRA+CCA分值≥46时,则认为该物种具有极高的入侵风险[15]。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alysis of variance, ANOVA)比较南北生态区BRA和BRA+CCA分值的差异,以明确外来观赏鱼在南北生态区的差异,为外来物种的精准管理提供参考[21]。

根据评估者对每个问题答案给出的置信度,用下式计算置信因子(FC):

FC=∑LQi/4×55,i=1,2,…,55。

(1)

式(1)中,LQi为每个问题的置信度;4表示最高置信度;55表示55个问题。置信因子的范围为0.25(即所有问题的置信度为1)~1(即所有问题的置信度为4)。用ANOVA分析比较南北生态区BRA+CCA、BRA和CCA置信因子的差异,所有统计分析采用SPSS Statistics 19.0软件完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国甲鲶科鱼类引种与分布情况

中国引进的常见甲鲶科鱼类共有103种,其中下口鲶亚科(Hypostominae)92种,甲鲶亚科(Loricariinae)6种,下口蜻鲶亚科(Hypoptopomatinae)4种,锉鳞甲鲶亚科(Rhinelepinae)1种;共29属,其中下钩甲鲶属(Hypancistrus)、钩鲶属(Ancistrus)、梳钩鲶属(Peckoltia)、假棘甲鲶属(Pseudacanthicus)、巴拉圭鲶属(Panaque)、重勾鲶属(Baryancistrus)6个属种类最多,约占总数的50%(图1)。利用Köppen-Geiger气候分类法比较原产地和引入地的气候类型发现,这些甲鲶科鱼类原产地气候主要为赤道气候(A),我国海南省气候与之相似。其中14种甲鲶科鱼类的原产地气候包括了温暖气候类型(C),我国华南、西南、华中、华东和华北气候类型与之相似(表1)。

2.2 风险识别结果

31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部生态区的BRA分值范围为-8~30,风险阈值为14,AUC值为0.981;而北部生态区的BRA分值范围为-8~19.5,阈值为12.5,AUC值为1(图2)。南部生态区的BRA+CCA分值范围为-2~42,阈值为21.5,AUC值为0.981;北部生态区BRA+CCA分值范围为-6~31.5,阈值为13.25,AUC值为0.992(图2)。这些结果说明AS-ISK能够判别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外来鱼类在南北部生态区是否具有入侵风险。

亚科和属名后数字为物种数量。

图2 基于ROC曲线的外来甲鲶科鱼类入侵风险评估结果的灵敏性评价

根据BRA风险阈值,南部生态区有6种鱼类被划分为高风险(包括下口鲇、雪花异型、网纹大帆异型、皇冠琵琶异型、奥里诺科大帆异型、豹纹脂身鲶),12种为中风险,13种为低风险(表1)。北部生态区有5种鱼类被划分为高风险(除皇冠琵琶异型外,其余与南部生态区相同),7种为中风险,19种为低风险。根据BRA+CCA阈值,南部生态区有6种鱼类被划分为高风险,与BRA阈值筛选的物种相同。北部生态区有6种鱼类被划分为高风险,与南部生态区相同(表1)。值得注意的是,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后,南部生态区有11个物种由低风险转为中风险,包括蓝丝绒异型、金钻异型、熊猫异型、霓虹达摩异型、巨无霸异型、小精灵异型、小丑皇冠豹、蓝眼皇冠豹异型、鳄鱼异型、长吻皇冠直升机、新皇冠直升机。北部生态区有5个物种由低风险转为中风险,包括蓝丝绒异型、彩鳍坦克异型、喷点红剑尾坦克、绿裳红剑尾坦克异型、鳄鱼异型;皇冠琵琶异型由中风险转为高风险。

根据AS-ISK分析结果,此次评估无物种被划分为极高风险,也无物种的风险等级被划分为假阳性。共有16种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北生态区具有相同的入侵风险,其中5种为高风险,9种为中风险,2种为低风险(表1)。

2.3 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北生态区入侵风险的差异

根据ANOVA分析结果,外来甲鲶科鱼类在南部和北部生态区的BRA分值无显著差异(F1,61=2.204,P=0.143),但BRA+CCA分值差异显著(F1,61=8.942,P=0.004)。根据BRA风险阈值,6种鱼类在北部生态区为低风险,但在南部生态区为中风险,包括圭亚那星钻大胡子异型、彩鳍坦克异型、24K黄金达摩异型、帝王血钻异型、喷点红剑尾坦克和绿裳红剑尾坦克异型。皇冠琵琶异型在北部生态区为中风险,但在南部生态区为高风险(表1)。

考虑气候变化因素后,12种鱼类在北部生态区为低风险,在南部生态区为中风险,包括圭亚那星钻大胡子异型、金钻异型、熊猫异型、霓虹达摩异型、巨无霸异型、小精灵异型、小丑皇冠豹、蓝眼皇冠豹异型、24K黄金达摩异型、帝王血钻异型、长吻皇冠直升机和新皇冠直升机(表1)。

表1 基于外来水生生物风险筛选工具的外来甲鲶科鱼类入侵风险等级

续表1 Table 1 (Continued)

BRA表示基础评估,BRA+CCA表示考虑气候变化的评估。粗体表示考虑气候变化后,风险等级出现转换的物种。*表示物种在全球其他地区为入侵种。对于BRA分值,[-20,1]为低风险,(1, BRA风险阈值]为中风险,(BRA风险阈值,40)为高风险,≥40为极高风险。对于BRA+CCA分值,[-32,1]为低风险,(1, BRA风险阈值]为中风险,(BRA风险阈值,46)为高风险,≥46为极高风险。

2.4 评估分数的可信度

在南部生态区,BR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58±0.05,CC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26±0.17, BRA+CC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54±0.46。在北部生态区, BR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58±0.48,CC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26±0.02,BRA+CCA评估分值的平均置信因子为0.54±0.04。说明评估结果的可信度为中上水平,但在气候变化情况下预测外来甲鲶科鱼类的入侵风险,结果可信度较低。南北生态区平均分值的置信因子无显著差异(BRA:F1,61=0.01,P=0.918; CCA:F1,61=0.00,P=1.000; BRA+CCA:F1,61=0.01,P=0.934)。

3 讨论

在外来物种的管理中,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是成本较低的防治方法[22]。而长期以来,中国在外来物种的管理实践中主要开展的是入侵后的治理,对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的实践较少[23]。该研究利用AS-ISK对31种甲鲶科鱼类进行风险评估,发现在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不管在南部生态区还是北部生态区,下口鲇、雪花异型、网纹大帆异型、奥里诺科大帆异型、豹纹脂身鲶均具有较高的入侵风险。在气候变化情景下,南部生态区和北部生态区分别有11和5种鱼类由低风险转为中风险。在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分别有6和11种鱼类在南部生态区是中风险,到北部生态区后转为低风险。其中在气候变化情景下,皇冠琵琶异型在北部生态区由中风险转为高风险。说明外来热带观赏鱼在中国南方和北方地区都存在一定的入侵风险,尤其需要注意在气候变化情景下,部分物种的入侵风险将增高。因此,该研究以跨区域交换频繁的观赏鱼为研究对象,开展入侵风险评估,能够为外来鱼类的管理提供早期预警信息。

外来物种风险等级主要是依据风险阈值进行划分,风险阈值是根据物种的得分用尤登指数计算而来,因此风险阈值会受到评估者、风险评估区域等因素的影响[15]。评估者的主观因素对评估分数的影响是所有定性和半定量研究面临的主要问题[24]。一般可通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描述评估工具中的问题和相关说明、将工具翻译为当地语言、增加评估者数量等来降低评估者主观因素的影响[14]。另一方面,风险评估区域的差异也是造成外来物种得分和风险阈值存在差异的原因之一[19,21]。

如笔者研究中北部生态区的BRA和BRA+CCA风险阈值分别为12.5和13.25,但在以雅鲁藏布江中游为风险评估区域(在北部生态区范围内)的研究中,BRA和BRA+CCA风险阈值分别为29和31[25]。而金鱼(Carassiusauratus)在珠江下游、湄南河和雅鲁藏布江中游的BRA和BRA+CCA分值分别为31、31、37和43、40、45,均被划为高风险[19,25]。对外来观赏鱼在珠江下游和泰国湄南河的入侵风险进行比较,发现其在珠江下游的BRA和BRA+CCA风险阈值分别为20.1和25.4,而在泰国湄南河的BRA和BRA+CCA风险阈值分别为12.8和16.6,但65.6%的外来观赏鱼在2个风险评估区域的入侵风险相同[19]。DODD等[21]用AS-ISK评估了外来鱼类在英国12个流域的入侵风险,用已有的风险阈值来判断外来鱼类的入侵风险,发现外来鱼类在流域间的入侵风险变化较小,且当物种的生态辐较宽时,其风险等级受风险评估区域的影响较小。这些研究说明,尽管风险阈值在不同的评估体系(评估区域)中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风险阈值对得分明显高于或低于阈值的物种风险等级划分影响较小,对得分接近阈值的物种影响较大[19]。从管理角度来说,对于中风险的外来鱼类,一般需要采取措施进一步评估其潜在风险[20],因此对管理决策影响较小。最近AS-ISK的全球应用研究提出了通用的风险阈值,其中淡水鱼类通用的BRA和BRA+CCA风险阈值分别为14.7和17.7[15],可在风险评估阈值不可用时作为参考。但研究表明,针对每一次评估的特定风险阈值能更好地反映外来物种在风险评估区域的风险等级[19]。因此如果条件允许,一般需要根据外来物种在评估区域的实际得分来对风险阈值进行校正,以获得外来物种在该区域更精确的风险信息[19,21]。

具有入侵历史的外来鱼类一般风险较高,主要是由于其他的入侵性特征(如生活史可塑性较强,耐受性强,有产生危害的报道等)所占权重较高,使得整体分数较高,而被划分为高风险[26]。如问卷中“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入侵种”下属的问题回答为“是”的分值占14分,而“气候匹配”下属的问题中回答为“最佳匹配”的分值占9分[26]。因此,不管是南部还是北部生态区,具有入侵史的外来鱼类的评估结果均为高风险。在现实中,尽管北方地区的自然水体并非热带观赏鱼的适生区,但不排除这些鱼类能够在一些热电站冷却水排放口、温泉等微生境中越冬并形成自然种群[27]。因此,对于高风险的外来物种可以采取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如禁止饲养和交易等,严防其进入自然水体中。中风险外来鱼类的原产地气候与引入地相似度较低,但能够在引入地进行人工或自然繁殖,分布广且耐受性强,一旦逃逸至野外,很有可能建立自然种群,威胁本土生物多样性[19]。因此,对于中风险物种则应该进入“观察名单”,有待进一步详细评估,以确定其风险。对于低风险物种,应当分清是由于信息不足导致评估结果为低风险,还是因为不具备入侵性特征而被评估为低风险,从而确定是采取重新评估还是接受风险的策略进行管理。如一些研究较少的物种被认为具有较低的入侵风险,可能会因为信息不全等原因获得较低的分数,从而造成管理上的漏洞[28]。因此,对于低风险物种的引种和利用也应持谨慎态度,尤其是对于评估结果可信度较低的物种,需要加强研究,进一步摸清物种的生物学、生态学等信息,避免引发生物入侵事件。由此可见,外来物种风险评估是一个动态的工作,需要根据外来物种相关信息的变化不断更新评估结果[29]。

根据IPCC的评估报告预测结果,到21世纪末,南部生态区气温将升高0.75~1 ℃,北部生态区将增加1.25~1.5 ℃,而整个中国降水量的变化率将增加5%~7.5%,意味着会出现更多极端气候事件(如洪涝和干旱)[30]。大量研究表明,气候变化(气温升高、极端气候)有利于外来鱼类建群和扩散[31]。大多数养殖水域与自然河道连通,极端降水造成的洪涝灾害容易造成养殖水域中外来鱼类逃逸到自然水域[32]。欧洲一项研究也发现,一种外来的鳑鲏(Rhodeusamarus)在气候变暖的情况下出现了种群扩张[33]。笔者研究也发现,考虑气候变化时,甲鲶科鱼类的入侵风险等级升高,这一发现与AS-ISK在其他地区的应用一致,即考虑气候变化后,外来物种的入侵风险将增高[15]。气候变化(如气温升高)条件下,外来热带观赏鱼在南部生态区的入侵风险等级变化将大于北部生态区,主要是因为南部生态区多属于亚热带,温度上升后,可能会比北部生态区更有利于热带观赏鱼的生存和分布。但由于缺少外来鱼类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用于支持气候变化问题的直接证据较少[34],多数靠推测来回答问题,置信度较低。因此需要加强相关研究,以获取更多外来物种入侵性与气候变化关系的信息,增加风险评估结果的可信度。

随着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一些原产国外的观赏鱼随着繁荣的线上和线下贸易进入千家万户[3],但这些外来观赏鱼对本地生态系统的威胁有待评估。在其他观赏鱼贸易和繁育较为频繁的国家和地区,如新加坡有70%的观赏鱼已建立自然种群,在英格兰的比例为50%,佛罗里达为35%[2]。在我国香港,外来的孔雀鱼、原生剑尾鱼(Xiphophorushellerii)及杂色剑尾鱼(Xiphophorusvariatus)已在溪流中建立种群[35]。在该研究被划为高风险的物种中,除下口鲇外,其余鱼类都属于翼甲鲶属。其中,雪花异型、网纹大帆异型、奥里诺科大帆异型和豹纹脂身鲶在全球各地都有“入侵”的报道[9]。已有研究表明,网纹大帆异型、豹纹脂身鲶及两者的杂交体(P.disjunctivus×P.pardalis)已在我国南方主要水系建立了种群[11]。翼甲鲶属鱼类有较强的环境耐受能力,该类群鱼类具有特化的肠道,能够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因此对水体低氧的耐受能力较强[25],也能耐受中等盐度环境[36]。同时研究发现,其种群生活史特征具有较强的可塑性,生长快,性成熟早,能够适应富营养化的水体环境[37]。这些特征为翼甲鲶属鱼类在自然水体中建群和扩散提供了有利条件。下口鲶在美国、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家均有逃逸至野外的记录[38]。有报道指出,下口鲶在入侵地能够改变底栖动物的群落组成和生境[39]。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项营养生态学研究表明,下口鲶能够与本地植食性鱼类竞争食物[40]。由于下口鲶与翼甲鲶属鱼类形态相似,两者学名经常被混用[41],有可能造成文献资料中两者的生物和生态学等信息重叠,这也是下口鲶获得了较高分数的原因之一。这也说明在风险评估中,正确的物种鉴定信息将有助于提高评估结果的准确性[42]。尽管并未有皇冠琵琶异型在全球其他地方入侵的记录,但该鱼在华南地区能够进行人工繁殖,且其同属鱼类的入侵性较强[9],因此在南部生态区得分较高,被划为高风险。但由于是依据同属的鱼类来推测皇冠琵琶异型的危害等有关信息,其置信度低于其他同属的高风险鱼类,因此需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获取更多信息,来明确其入侵性。这些信息能够为高风险物种的管理(如发现后是否要清除,是否需要采取严厉措施进行管理等)提供参考。

4 结论

该研究利用AS-ISK分析了当前和气候变化情景下31种外来甲鲶科观赏鱼在南北部生态区的入侵风险,得出以下结论:(1)外来热带观赏鱼在南部生态区的入侵风险高于北部生态区,但南北部生态区高入侵风险的物种相同。说明对于高入侵风险的物种可采取相对严厉的管理方法,如禁止贸易和养殖等。(2)气候变化背景下,南部生态区的大部分低入侵风险的物种转为了中风险,北部生态区的中入侵风险物种皇冠琵琶异型转为了高风险。而且部分物种在北部生态区为低风险,到南部生态区转为中风险。说明应加强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鱼类入侵性的研究,在这些信息的基础上开展进一步评估,来确定其入侵风险。(3)对于低风险物种,应当分清是由于信息不足导致评估结果为低风险,还是因为不具备入侵性特征而被评估为低风险,从而确定是采取重新评估还是接受风险的策略进行管理。无论是外来水产养殖,还是外来观赏鱼品种,在采取管理措施之前仍需要用严谨的实验数据来进一步确认其风险。

猜你喜欢

观赏鱼生态区高风险
上海市高风险移动放射源在线监控系统设计及应用
海洋鱼养殖与旅游观赏的互联性——评《观赏鱼养殖技术》
观赏鱼喂食须知
云南典型烟区烤烟K326生长发育及烟叶内在品质特征
高风险测试对英语学习的反拨效应研究
论无主物之归属
观赏鱼游出滚滚财源
有些观赏鱼只能看不能摸
不同生态区不同栽培方式对优质粳稻南粳9108品质的影响
浐灞生态区建设对当地生态文化影响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