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运动环境安全与幼儿自我效能感的链接
2022-05-11俞华芳
文 俞华芳
户外运动区环境安全是教师一直关注的重点。户外运动具有开放性、自主性、挑战性等特点。一方面,安全隐患源于场地和材料的多变因素;另一方面,安全隐患源于幼儿活动带来的一些不可控因素。在户外运动中,如何让幼儿获得运动的自信心、安全感以及自护能力,笔者认为,教师要在运动区安全环境创设和幼儿的自我效能感提升之间寻找链接点,有效保障幼儿充分的户外运动,获得各项能力的发展。
一、自我效能感建立来自空间环境的安全
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成功,或者是否能掌控生活中的某种情境的一种信心。自我效能感的建立,需要确保场地、材料的安全。
(一)场地安全
1.场地特性
剧烈的运动游戏,通常需要一个良好的场地提供保护。幼儿园户外运动场地有很多种,如彩砖地面、塑胶地面、草地土坡、人工草坪、沙地等,教师可以根据运动的特点选择不同的场地。跳跃类的运动适合在平整、柔软的草地或者泥地、塑胶地面进行;投掷运动可以在彩砖地面即可;钻爬运动要求地面柔软,还需要教师铺上体育专用的垫子、纸板、泡沫垫等。
2.空间利用
场地的大小、形状等空间特点是安全设置需要考虑的因素。如果户外运动场地面积过小,教师就可以采取年龄组错开锻炼的方式,避免因场地窄小限制幼儿活动。如果场地面积较大,教师应依据场地的性质确定该场地所开展的运动项目,如小土坡、围墙边等场地可以开展攀登类、平衡类练习。
3.动线设计
在多个班级同时户外运动的时间段,幼儿进退场的动线设计和运动范围的动线设计非常必要。例如,幼儿园十多个班在同一片大场地上,同时开展户外运动,教师就要设计进退场路线:借助音乐信号提示错开进退场时间,分开进退场出入口,根据班级位置分出不同的进出口;教师分开设置运动区的动线站位,一个运动区同时容纳两个班级混班混龄运动,两个班级幼儿的站位要设置在区域的两侧。这样,班级分别进入时就不会出现交叉、混乱等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幼儿在运动区分散活动时,处于全动态状态,运动动态控制往往借助于一些起始位置的设置。例如,用红线标出一些列队式、鱼贯式运动项目的起始线,幼儿在自主布置场地时就会避免两项运动跑动中的冲突。
4.标记设置
场地转角有明显的安全标识;器械柜角包边,避免碰撞;我园在每个运动区都设置一个让幼儿临时休息的区域,贴上“休息”标记。此外,还有起点标记,终点标记,运动方向箭头标记等,这些能帮助幼儿自主布置运动区域场地,避免运动中的冲撞或其他安全隐患。
(二)材料安全
运动场地投放的材料必须安全,避免有尖头,有刺,有缺口,有细线等隐患。教师可以将器械分类、编号,让幼儿自主参与运动材料的取放和整理。幼儿在取放整理过程中不仅培养了整理习惯,锻炼了体能,还能更加熟悉材料的特性,懂得如何安全地搬运和使用。投放材料的种类和数量,要结合幼儿人数和运动场地大小来确定。场地小,可投放三四种;场地大,可增至七八种。
此外,场地和材料的安全要兼顾一定的挑战性,教师要将保障幼儿的安全和满足幼儿的挑战欲结合起来。例如,在攀爬有一定高度的梯子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场地,护导,幼儿挑战的能力范围等因素,帮助幼儿达成安全爬高梯的目的,让幼儿与场地和材料的互动中逐渐建立运动习惯和自护能力。
二、自我效能感建立需要心理环境的支持
(一)正确站位
户外运动时,班组内部组织和分工非常严密。幼儿进入户外场地时,教师和保育员必须同时护导,各有站位。活动中,教师和保育员合理分散站位,保证每个幼儿都在成人的视线范围内,做到“人到,眼到,心到”,给幼儿营造安全的氛围。同时,教师必须站到“危险点”,如攀爬梯下,往返跑拐点,翻滚动作起点,钻爬长距离站立起身的终点等。教师只有站位合理,才能关注每个幼儿,预判危险情况,及时消除隐患。
(二)示范指导
由于户外运动场地开阔,幼儿较为分散,因此,教师要做好安全提示。一是动作示范。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其自理能力、自我保护能力较为脆弱。在运动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示范动作,指导幼儿正确运动;二是正面提示。教师尽量给幼儿正面的指示,用商量、鼓励的语言,引导幼儿进行自我保护。例如:幼儿在进行自由跑时容易相互碰撞,教师不要生硬地说:“别面对面跑!”此时,教师可以配合手势和道具,告诉幼儿:“朝着小红旗的方向跑!”
(三)有效观察
户外运动前,教师要认真检查场地,如场地是否有尖角凸起,木头器械是否腐坏,绳索是否牢固等。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操作材料的特性,引导幼儿正确、安全地使用器械、游戏材料以及小工具,明确运动场上的规则,如灵活躲避、不推搡他人、避免互相碰撞等。运动开始前,教师还要带领幼儿做好热身运动,如揉脸和耳朵,搓手,转手腕和脚腕,扭腰与四肢等。
户外运动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关注幼儿的活动负荷(运动密度与运动强度)。面对出汗量大的幼儿和体弱的幼儿,教师可以在他们的背上垫一块干毛巾,便于吸汗,避免其运动后着凉。同时教师要保证幼儿进行适量的运动,幼儿在充分活动时,面色红润,汗量不多,呼吸稍快,动作不失常态,情绪愉快,注意力集中。教师要及时处理运动中的异常,对幼儿进行情绪与行为的引导。同时,教师适时给予幼儿调整运动状态的建议。
户外运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幼儿开展放松运动,使幼儿放松心肺和肌肉;教师适时帮助幼儿擦拭头部和背部的汗;教师提醒幼儿少量喝水,充分休息后适当增减衣物;运动后的交流反馈,是讨论解决问题,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培养安全运动习惯的好契机。在户外运动结束环节,教师要带领幼儿一起回顾运动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幼儿通过讨论得出解决策略。
自我效能感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之一,不仅影响幼儿在当下对活动的兴趣,选择,表现和感受,也影响幼儿的个性品质发展及身心健康水平。教师只有将运动环境安全与幼儿自我效能感链接起来,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