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聚天下英才 建设科技强国
2022-05-11聂飙任孝平
文/聂飙 任孝平
(聂飙系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主任;任孝平系科技部科技评估中心研究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持续全面深入推进人才强国战略,高瞻远瞩谋划科技人才发展布局,不断完善党管人才工作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科学家座谈会、两院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2021年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先后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人才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对于我们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从全球人才流动趋势,深刻理解人才智力资源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关键作用
2020年,全球移民总量达2.81亿,较世纪之初增长62%。接受过高等教育的移民也快速增加,2015年达3900万,是20年前的近两倍。人才的全球流动已成为全球化发展的重要特征,吸引高层次人才也已成为各国参与国际竞争、促进经济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际移民主要是流向高收入国家,如美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等。其中,美国是全球移民最主要目的地,截至2020年累计接收5100万移民,占全球移民总数的18%。经济基础和创新发展氛围好的城市,更是成为汇聚人才的重要枢纽。如美国旧金山、瑞士日内瓦、新加坡等,长期领跑全球城市人才竞争力排行榜。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研究显示,“国家前景”“移民政策”对受过教育的人才影响最大,“公平竞争”“贸易开放”对企业家影响最大,“教育质量”“求学、创业机会”对国际学生影响最大。高层次人才不断流入发达国家,成为推动该国发展的重要力量。美国的诺贝尔奖获得者中,移民占1/3。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发布的《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也显示,美国科学与工程领域拥有博士学位的人员中,外国人的比例从1993年的32%增长到了2017年的37.8%。
发达国家设立了各种层次的奖学金和交流项目,吸引优秀青年人才接受高等教育。如美国的“富布赖特计划”、欧盟的“伊拉斯谟+计划”、日本的“樱花科技计划”等。作为世界最主要留学目的地的美国,于2021年7月再次发布《对国际教育的新承诺》,鼓励国际学生赴美留学和美国学生出国留学。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国家高等教育阶段的国际学生平均占比也超过了15%。随着国际留学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选择就读硕士、博士以上学位的学生也快速增加。研究显示,接受高等教育的国际学生,70%的倾向于赴OECD国家留学,选择攻读博士学位占比超过20%。这些学生成为发达国家吸引高技术移民的重要对象,在提高各国人才国际化水平和促进科研梯队可持续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各国为处于职业生涯各个阶段的科研人员提供不同类型的人才计划资助,利用优越的研究条件和生活环境吸引其开展研究合作等。如欧盟“玛丽·居里计划”、英国“牛顿基金”、德国“洪堡基金”等。
各国政府不断采取优化技术移民、签证、就业制度等多种手段,加大对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吸引。一方面,持续用法律形式保障人才引进,不断向技术移民倾斜。如美国、澳大利亚等国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始终将移民政策作为基本国策之一。2021年,美国再次推出综合性移民改革法案《2021美国公民法案》,将增加高技能签证和职业移民绿卡数量、取消高端人才工作绿卡年限、设立“外籍创业者特殊工作许可规定”作为疫情后经济复苏计划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灵活运用签证、居留、双重国籍等多种方式吸引人才。如美国众议院于2022年2月投票通过《2022美国竞争法》,新增设“W”签证鼓励外国企业家赴美创新创业;英国也推出“高潜力人才签证(HPI)项目”,吸引高技能国际移民,以扭转“脱欧”带来的人才流失局面。多国在设计移民政策时,还尽可能向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领域和信息与通信技术(ICT)专业学生倾斜,给予其足够的择业缓冲期以加强吸引力。
我国大科学基础设施积极向世界开放,吸引了各国科学家来华开展研究合作。图为我国大科学装置和大科学平台“上海光源”(新华社记者 丁汀 摄)
伴随互联网技术和移动通信的高速发展,以领英等为代表的人才社交和猎聘平台愈加成熟,实现了跨国性的学术社交和职业选择。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带来巨大冲击的同时,也对人才的国际流动带来深刻影响。Zoom等在线会议软件的普及,颠覆了传统交流方式。各国积极利用国际科技合作的方式集聚和使用全球人才,包括面向全球开放科技计划项目,资助外国机构和科研人员牵头及参与合作研究,依托国际大科学计划(工程)项目吸引研究人才。以微软、华为等为代表的高科技公司不断实施跨国并购和建设海外研发中心,也显示了全球配置人才的重要性。开放的人才数据、实时的在线服务、精准的职位匹配和推送,突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吸引人才的模式,提高了人才全球流动的多样化和灵活性。随着疫苗的普及、药物的研制、防疫限制的不断放宽,人才的全球流动也将逐步恢复,对人才和智力的吸引和使用将更为多元化。
从引进人才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深刻领悟坚持党对人才工作全面领导的宝贵经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坚持党对人才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我国人才事业发展最核心的规律性认识和最重要的工作经验。
在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亲切关怀和直接领导下,吸引国际人才尤其是做好外国专家工作初见成效。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党中央的号召下,海外华人华侨和留学生纷纷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包括苏联专家在内的各类国际人才,也为新中国科技、文化、经济等事业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胆引进国外先进科学技术,聘请大批海外专家来华工作,为推动现代化事业建设起到了重要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各部门和地方大力实施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努力推动国际人才交流合作。我国正在成为国际人才集聚、资源要素整合、交流合作活跃的全球人才环流的重要一极。
2021年我国取得“全球人才竞争力指数”历史最高综合排名(第37位)。其中,人才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人才教育体系改善较大,在吸引和留住人才指标排名方面也取得不小进步。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快速增加,935人入选“2021全球高被引科学家榜单”(同比增长21%)。此外,我国因疫情防控治理表现良好,人才竞争力、吸引力显现出更大的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研、教育国际化水平快速提升。出国留学人数从2012年的39.96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70.35万人;留学回国人数从2012年的27.29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58.03万人。随着我国科技实力的提升,工作、生活环境不断优化,来华外国留学生规模和质量也增长明显。在华留学生人数从2012年的32.93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54.49万人,学历生比例从40.66%提升至54.57%。
我国的大科学基础设施如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等都已经向世界开放,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面向外国学者的开放项目,吸引了各国科学家来华开展研究合作。此外,我国还通过多种方式促进人才交流合作。如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部支持科技人员“走出去”110余万人次、出国(境)培训超过23万人。随着“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深入实施,已支持8300多名外国青年科学家来华工作,培训学员18万人次。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为外国人才提供了有吸引力的发展机遇,也推动了人才的国际化趋势。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条例》增设“人才签证”(R字签证)类别,面向国家急需紧缺的外国高层次人才和专门人才发放。2017年,我国全面实施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截至目前,全国累计发放外国人工作许可超过70万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20年在我国境内居住的外国人员达84.6万人,比前次普查(2010年)增加了25.2万人。
此外,针对来华(回国)外国人才反映的医疗、养老、住房、子女教育等问题,2017年,天津、上海等地开始实施外国高端人才服务“一卡通”试点。各地方纷纷制定出台具体落实落地举措,共同营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人才环境。北京加快打造国际人才社区,上海不断探索研究外籍人才薪酬购付汇便利化试点,粤港澳大湾区实施境外人才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海南放宽境外专业人才在自贸港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和执业的限制,杭州发行外国人才专属市民卡,苏州加快建设留学回国人员创新创业园,等等。各类国际人才不但来得了(回得来),融入感和归属感也不断增加,后顾之忧持续减少,创新创业的活力和动力更加充足。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
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就要加快建成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强大人才保障。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从战略高度谋篇布局,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在全球范围内吸引、培养、用好人才。要深刻领会“开放合作”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刻认识“卡脖子”关键是卡在基础研究的源头,核心是卡在人才,重点是卡在科研生态,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的人才竞争力与创新大国地位还不匹配。我们必须通过系统性改革补齐短板,从根本上实现人才政策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和长远要求。
将党管人才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持续吸引全球人才的制度优势,提高人才工作法治化水平。牢牢把握人才全球化新趋势新特点,深刻理解认识、研判和应对错综复杂国际环境带来的风险挑战,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吸引国际人才工作中的困境和难题。建立健全结构合理、功能完备、内容完整、效能显著、保障充分的国际化人才法律法规体系,为外国人才、来华留学人员、海外留学人员、留学归国人员等各类人才在华全面发展增强法律保障。持续完善外籍人才来华工作、科研、交流的停居留政策,强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与签证、居留、永居、入籍的有机衔接。加强与出入境管理、卫生等部门在疫情防控方面的合作,保持人才合理流动。依托北京、上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开展好国际化人才政策改革创新试点,健全薪酬福利、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税收优惠及社会融入等制度,为海外科学家在华工作提供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吸引力的环境。以市场调节为关键手段,培育国际化的职业社交网络平台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
在吸引和集聚高水平人才团队的同时,走好国际化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加大国家科技计划对外开放力度,实施重大科技合作项目,吸引和培养国际化人才。研究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联合研发。建设一批国家实验室和新型研发机构,重视与全球一流大学、科研机构、国家实验室等合作建设高端平台,为人才提供一流的国际化创新组织和平台。加快推动重要国际科技组织在华落户,支持外籍科学家在我国科技学术组织任职。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探索培养、访学、国际组织借调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在开放合作中促进人才智力交流。加快推进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强大型科研基础设施开放共享。扩大教育对外开放,支持与境外高水平大学合作办学,大力提升来华留学生培养质量,为优秀外国青年人才来华创新创业创造条件。
加快各项人才政策扎实落地,营造良好科研生态,完善科研诚信体系建设,有效降低人才治理成本。深入研究国际通行、先进的人才薪酬定价、绩效评价办法,研究制定促进国际人才开发使用评价、人才流动与管理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形成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基础研究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共同发展的格局。打造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激励制度,建立健全荣誉授予与奖励制度。充分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保障其在人才选择和使用过程中的自主权。促使人才引进工作从“重引进”向“吸引—培养—管理—服务”全链条转型,帮助各类人才实现自我定位、深度融入、共同成长。建设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管理队伍,推进引进人才工作的数字化改革,构建响应及时、运行高效的多语种人才管理服务平台,在工作便利化的同时保障数据安全。加强对国际科技人才来华(回国)工作发展的教育培训,保障人才合法权益,提升法律、科研规范。
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国际人才的共同参与,中国的发展也为各国人才施展才华提供了广阔舞台。新时代,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好落实好,在面向全球汇聚一流人才的同时,积极为世界培养各类创新人才,贡献更多中国智慧,让各类人才在中国能够各得其所、各展其长、相互成就、共同发展。我们坚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一定能加快推进人才强国战略,广聚天下英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