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阈下情境再造式音乐体验教学探究
2022-05-11陈炜嘉
陈炜嘉
摘 要:当前教育的重点目标就是促成核心素养的养成,而音乐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其独特魅力彰显着强大的张力。音乐教育是一项全面的音乐审美活动,它越来越重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的培养。本文通过情境再造式音乐体验来培养小学低段孩子的音乐感知能力,唤醒孩子对音乐美的感受,以颇具审美的情境再造推进孩子的深层认知,这正是核心素养养成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低段;音乐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22)10-0183-03
Research on Situational Reconstruction Music Experience Teach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ore Literacy
CHEN Weijia(Dongfu Central Primary School, Haicang District, Xiamen City, Fujian Province,China)
【Abstract】The key goal of current education i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core literacy, and music,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ulture, has always demonstrated strong tension with its unique charm. Music educ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music aesthetic activity, which pays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aesthetic taste and humanistic quality. In this paper, the use of context-reconstructed music experience is used to cultivate the music perception ability of primary school children, awaken children's feelings about the beauty of music, and promote children's deep cognition with aesthetic contextual reconstruction. This is an effective way to develop core literacy.
【Keywords】Core literacy; Lower primary school; Music experience
小学低段是培养良好音乐素养的基础。根据低段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的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以孩子个体需求为首位,鼓励孩子在聆听中参与音乐体验,通过聆听音乐激发孩子学习音乐的兴趣,开发孩子对音乐的感知能力和体验音乐的美感,这应该是小学低段音乐教学的重中之重。在2011版《音乐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到,“音乐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和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所以无论在感受、欣赏或是表现等这些领域的教学中,都要通过反复聆听、多样体验等实践活动来完善教学内容,获取对音乐的思想感悟和丰富的情感体验,这也是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1.核心素养语境下的小学音乐教学
核心素养有“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两个重要的维度,它也是课程三维目标的综合体现。在音乐课程目标中可以认识到,音乐的学习有利于丰富情感体验,具有情感沟通的价值体现,所以在丰富孩子的精神世界和培养音乐兴趣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这对于孩子必备品格的形成有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这样的目标背景下,教学内容的人文内涵和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成为教学的关注点。对于音乐学科而言,审美感知和文化理解正是我们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核心內容。那么,在核心素养语境下,我们教学中更多关注的应该是孩子在课堂音乐体验过程中的体悟,在过程中润物细无声地渗透人文素养、进行审美感知。从音乐学科角度来看,更是在孩子听、唱、演、奏、创等方面的艺术表现过程中无声注入,它注重的是孩子学习和体验的过程,而非只是掌握一项音乐技能的结果。
在小学低段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小学低段学生的心智特点,重视体验对音乐学习的作用和价值。常运用音乐体验的教学方法,以孩子自身的感知、理解去获取音乐体验,并在各种情境中加以深化。如在聆听音乐时用情境化的方式去引导孩子代入角色用心感受,关注音乐要素的体验,把握音乐形象,享受音乐的美感和音乐的愉悦,从而体会音乐作品的内涵。这样才能避免音乐教育中对音乐知识、技能、技巧的过分投入,在增进孩子全面素养的同时关注音乐能力的提高,丰富精神生活,培养孩子认知世界的能力,才可能丰富孩子的音乐观、生活观、世界观,真正地在教学中的每个环节和细节中体现以德树人、以美育人和培育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理念。
2.情境再造式音乐体验教学的有效途径
(1)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创设有效的情境
音乐与人类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这为孩子体验音乐提供广阔的联想和想象空间。而教育生活化也就是将音乐教学实践活动放入生活化的情境中,引导孩子联系生活,发挥联想与想象力加深对音乐的体验。这既要关注音乐本体,也要关注孩子的主体地位,激发孩子作为主体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开启主动学习状态。唤醒孩子原有的认知和情感体验,把抽象的音乐变成他们生活中所认识和理解的生动具体的形象,获得生活体验,理解音乐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填补对音乐认知的空白。在孩子的内心世界中,经过生活化了的音乐体验,会更符合孩子的逻辑思维、理解能力。其实这也是在利用孩子生活经验感受形象的基础上再现音乐中所表现的情境。惟其如此孩子才能在自己原有认知的基础上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感受和体验情境中所创设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音乐作品、表现音乐,那是孩子通过自己内心世界的真实感受和认知体验所表达出来的音乐。
如二年级歌曲《两只老虎》,这是一首以轮唱形式演唱的二声部歌曲,歌词富有童趣,旋律简单流畅。多数孩子对该歌曲较为熟悉,但对于孩子初次接触二声部的轮唱歌曲,要完成轮唱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中可运用创设音乐情境的教学方法引導孩子感知音乐形象,首先在歌曲体验前,先用音乐烘托气氛,播放《绿色森林》的背景音乐,营造大森林的情境,接着以故事的形式引出两只老虎的出场,创设在森林里比赛的情境,借助两只老虎玩偶代表两个声部,引导孩子边聆听音乐边观察这两只老虎在比赛中出现的状况,以故事的形式引导孩子感知轮唱的特点,将二声部的音乐变得生动且易学唱。在熟悉歌曲后,孩子模拟两只老虎比赛的情境,在情境中体验歌曲二声部的轮唱。在情景交融和感性体验的基础上,融入音乐的意境,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感。
如在一年级歌曲《火车开啦》的教学中,借助微课视频吸引孩子进入火车运行的音响世界,充分利用“呜 -”“轰 隆”“哐当 哐当”三种声响模仿创造火车行驶的场景,调动孩子的情绪,从生活世界的声响转换成音乐世界的音响。引导孩子在“火车开啦”的情境中,通过模拟声响感知“X -、X、XX”的节奏特点。既能在情境中感受学习的快乐,通过模拟生活现象的音乐游戏方式把握音乐形象,同时在开发孩子多声部节奏的感知力上也有着一定的渗透力量。
(2)从特定的文化视角出发,关注音乐的价值
音乐课程具有人文性,每个音乐作品的背后都隐含了作曲家、表演者的思想感情,而且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化主张。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中应该以一定的高度和深度去实施课程,引导孩子加深对文化的了解,体会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国家的情感及精神。对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和地域文化的音乐作品,可以借助情境再现与创造来还原不同文化视角下的音乐形象。在这一过程中,孩子通过聆听、观察、模仿、感受等方式进行充分的音乐体验。不同文化视角下的音乐意义是不同的,它的音乐体验也会更加广泛,但在孩子这个鲜活个体和每一个文化之间是具有同一性的,而我们的音乐教学在这样同一性的关系中有着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
音乐教学需要关注音乐的人文属性,关注音乐家背后辛苦的“实践”,这是音乐的价值所在,对于育人目标的实现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同时也是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体现。我们从音乐的文化视角中体会思想感情,深化对生活和文化的理解,培养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塑造良好的品格。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从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进行培育,这就使得音乐教学着力于孩子的发展、认知的成长、心灵的浸润。对于低段孩子而言,可以通过肢体语言、简单的表演动作、视听感官的调动、唱游活动等方式来表现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音乐的感知,体验不同地区和民族音乐的美感。在感受他们的风俗人情、音乐特点中培养乐观的生活态度,表达对不同优秀文化的认同、尊重和喜爱,也是对低段孩子开拓视野,构建民族文化认同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如二年级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这是一首内蒙古民歌,在教学准备时教师要考虑这首音乐作品的民族性、作品所注入的思想感情和文化内涵。通过视听结合的方式调动孩子的视听感官,以了解蒙古族的音乐与文化特征,在聆听时用肢体模仿、想象蒙古人民在蓝蓝天空和广阔草原下挥鞭骑马的状态,体验歌曲的情绪以及歌曲所蕴含的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在编创实践活动中,孩子将马蹄声的节奏引入前奏,化身为草原小牧民进入热爱的家乡;在歌曲三、四句中都加入“6-|6-|5-|6-|”相同的二声部哼鸣旋律模仿马头琴悠扬婉转的琴声,并在哼鸣中辅以演奏动作来表现。音乐中“马蹄声、马头琴”都是在蒙古族文化情境中而进行音乐创造的要素,突出了蒙古族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这也是激发孩子对祖国音乐文化的热爱,促进对民族音乐文化的认知,同时也是培养孩子民族团结的精神和社会意识的重要途径。
(3)从音乐的表现要素入手,发挥实践的作用
音乐是听觉艺术,也是实践的艺术。我们在教学中应该以音乐为本体,突出音乐学科本身的特点,从倾听音乐出发,引导孩子反复聆听,在不同的情境下都能够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和投入到聆听的过程当中,在反复聆听时关注不同的音乐表现要素,以多样的音乐实践活动鼓励孩子参与体验。通过主动学习,领会具体情境中所表现的音乐要素,把它转化为感知体验和审美探索的过程,将实践活动升华到审美活动,始于感知,立于实践,忠于审美,这正是情境再造的产物。著名教育家杜威所倡导的“做中学”,也说明了在核心素养下的教学实践,是需要孩子在每个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活动而成长起来的。我们现在教育的理念和音乐课程的设计思路都在淡化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单独性作用,而是强调在音乐知识、技能掌握和审美体验中努力寻求完美关系的结合,因此音乐教学从音乐表现要素入手,通过实践活动,最终呈现的是审美体验和愉悦学习的良好状态,培养音乐感知能力和审美能力,同时也能陶冶情操,启迪智慧,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而对于低段孩子来说,教学侧重的是感受体验形象鲜明的具象性音乐,那么在教学中通过模仿、体态律动、演唱、编创等实践活动可以增进孩子对音乐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团结的精神。
如一年级歌曲《粉刷匠》,通过对作品中音乐要素的挖掘,设定了三个不同音乐才华的粉刷匠,在三种不同情境的创造中赋予作品活力。首先,孩子跟着爱唱歌的粉刷匠随音乐进行乐句的体验,运用肢体动作感受音乐的节拍,同时感知每一个乐句尾音的音高,找出旋律的规律。歌曲的节奏非常规整,四句都呈现出 “XX XX |XX X|XX XX| X -|”的相同节奏,可用简单的体态律动感知歌曲的节奏,引出打鼓的粉刷匠,创设打鼓粉刷匠用小刷子当作鼓棒敲击油漆桶的情境,敲出“X XX”固定节奏型的伴奏,沉浸在节奏的乐趣中。在歌曲熟悉后与最后一位耍酷的说唱粉刷匠结识,用说唱的方式丰富音乐表现形式。从关注音乐表现要素入手,通过体态律动、表演等实践活动,在孩子亲身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音乐会更加真实具体地传递出来,音乐体验也会不断生成,从而引导孩子在愉悦的情境中感知和体验,捕捉歌曲中的音乐形象和特点。
3.结语
音乐是需要我们注入思想、深入内心和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我们参与音乐就是一种参与体验的过程。情境再造式音乐体验教学需要的是引导和鼓励孩子学会观察、感受、甚至创造,真正地参与、沉浸到音乐中,因为有了参与和沉浸,我们可以有更微妙的体验,这种体验是音乐独有的,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每个孩子体验的程度不同,有的微妙,有的深刻,但无论是哪一种,我们的音乐教育是应该培养孩子学会参与音乐,将体验持续进行,在持续的坚持下,孩子在音乐体验中越发显现自然、富有底蕴。在音乐与音乐之外世界的相互作用下,感受音乐独特的魅力和微妙的力量,这样的力量将注入孩子心灵的空白处,激发孩子更多的潜能,培养孩子认识自我、认知内心甚至认知世界的能力,这与我们“以美育人”的教育思想和核心素养的内涵是息息相关的。而孩子在音乐中所体验的这一切,不仅是一种情感共鸣的审美体验,更是一种生命的体验,充满着生命的气息,发挥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参考文献
[1]贝内特.雷默著,熊蕾译.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郑莉.小学音乐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王丽霞.情境再造:探究小学古诗教学的审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7(A12).
[4]尚辉.从史到诗——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创作的宏大叙事与史诗转换[J].美术,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