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机电类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探究
2022-05-11甘勇甘杜芬邓妍祯
甘勇 甘杜芬 邓妍祯
[摘 要]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对我国的高等教育产生深刻影响,我国的制造业将走向世界。在新工科背景及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结合地方高校机电类工科专业特点与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要求,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通过研究我国高校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的现状,对新形势下机电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新工科;机电类专业;教育国际化;地方高校
[基金项目] 2019年度广西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资助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探索与实践”(2019JGA162)
[作者简介] 甘 勇(1973—),男,湖北崇阳人,博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无损检测技术及控制、机械电子工程理论及教学研究;甘杜芬(1984—),女,湖北崇阳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计算机软件设计及无损测量控制技术研究;邓妍祯(1979—),女,广西桂林人,硕士,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国际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课程与教学论及跨文化交际研究。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2)12-0169-04[收稿日期] 2021-07-21
新一轮工业革命正在对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影响,也将对高等教育产生质的影响[1]。2017年1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員会联合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提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面向经济社会主战场、面向世界科技发展前沿,全面提升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和国际合作交流中的综合实力。2017年2月,教育部在复旦大学组织召开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战略研讨会,讨论了在当前以新技术、新业态、新产业为特点的新经济发展态势下,高校如何培养具备更高创新创业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的新型技术人才等问题,形成了新工科建设的“复旦共识”。
新工科推进的重点在于学与教、实践与“双创”、国际化与本土化,它是继转型发展与产教融合之后,使中国高等教育由注重技术与科学向关注实践转变的重要举措[2]。
新工科成为我国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开启了新时代工程教育改革的序幕,也为地方高校转型发展带来新机遇。
一、我国高校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现状
目前我国正处于增长动力转换、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人力资源强国战略,迫切需要通过以新工科为导向的工程教育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和引领新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和信息一体化的迅猛发展,加快了各国经济与市场的角逐竞争,这无疑就是国与国之间软硬实力的抗衡,也就是各国高质量人才、科学技术的竞争。因此,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必将迎来大学的国际化,以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地方高校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顺应时代,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培养国际化人才[3]。
据统计,近些年我国普通本科院校在国际化办学方面表现积极,95.0%的高校在其发展战略规划中对本校的国际化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93.0%的高校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89.7%的高校根据国际化发展战略目标制定了中长期规划和实施方案。在积极发展新工科的形势下,国际化人才在数量和质量方面的短板与缺口是我国需要解决的大问题。很多地方高校都已制定了国际化发展战略,希望通过国际化战略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的学生海外访学、中外校际合作与交流体系。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结合地方高校机电类工科专业特点,面向区域、服务地方经济的办学定位要求,对新工科进行“新兴、新生、新型”的专业建设[4],研究探索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做好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是我们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新形势下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我国作为制造大国,机电类企业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关键在于赢得人才。从“中国制造2025”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将面临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不足的问题,国际化人才尤其紧缺。制造业出现人才供给不足的现象,暴露出我国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与新经济有所脱节的短板。作为地方工科院校,应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帮助地方机电类企业走出国门,服务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国际化发展的进程,努力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创新型国际化机电类专业人才。然而,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的国际化人才培养面临很多问题。
一是国际化办学理念不够深入,机电类专业国际化工程教育的理念尚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近年来,部分高校在机电类专业学科上逐步探索出国内、国外两段式培养模式,初步形成了国际化办学的格局。但国际化办学的理念不够深入,缺乏明确可行的政策和制度,资金投入也不够充分,难以适应国际化办学的步伐。我国作为世界制造中心,面对不断分化出的大量新兴学科、边缘学科和综合学科,知识成果转化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周期不断缩短,机电类工科教育的课程知识落后于新知识迭代速度,实践能力与行业需求脱节,课程体系不健全,培养模式不完善。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的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理念尚未完全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二是国际化师资队伍较为缺乏,机电类专业国际化教学模式有待改进。很多地方高校把师资队伍国际化建设的重心放在了引进海外人才方面,忽视了本土教师的国际化培训,导致国际化师资队伍的规模远远不能满足需求,尤其是机电类等工科专业国际化师资紧缺。教学内容上,无法有效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大多数机电专业学生的外语能力无法达到对外交流的人才培养目的,多数地方高校的双语课程及教学资源十分有限,未能满足新工科建设对国际化人才的需要。在我国全面扩大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国内企业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不少具备综合实力的国内企业,尤其是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机电类企业纷纷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为加快企业的国际化发展进程,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培养大批具有国际化视野、创新精神、组织管理、跨文化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的综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使命和职责。各区域制造业的加速发展,使得走进来、走出去的企业都需要大量的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很多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强,对地方产业发展需求的敏感度不够,专业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缺乏有机契合,不能及时主动从产业发展需求的角度优化培养结构,改进培养体系与培养方式,实现国际化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之间的有效对接。目前地方高校机电类人才国际化培养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模式有待进一步改进,专业培养和个性化培养的有机贯通有待进一步完善。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三是线上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化学术交流和实践培训有待加强。在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影响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教育模式将会成为一种常态,尤其需充分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但地方高校资源有限,线上教学的软硬件建设投入不足,受传统线下教学观念的影响,线上教学的技术培训不够,这些都难以充分顯示线上教学的特色和优势。同时,作为一种较为经济便捷的学术交流方式,线上国际学术会议还未形成规模和全覆盖,师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交流的机会较少,国际学术交流仍需加强。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在国际上的学科科研竞争力仍然较弱,具有国际化经历和经验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亟待提高,目前能够获得出国学习、实践培训机会的人才较少。
三、新形势下地方高校机电类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对策与措施
针对目前我国地方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存在的现实问题,实现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要面向区域,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培养掌握机电类专业的专业知识,具备国际交往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能够站在全球资源配置角度思考问题的专业人才。要培养这样的高素质人才,就要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不仅需要良好的扶持政策和教学条件,高素质的学生来源和国际化的教师队伍也是不可或缺的。
1.建立国际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加大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宣传和教育的力度,使地方高校师生形成高等教育国际化的理念,建设校园国际化环境和氛围,广泛开展校企、校际合作,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推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确立国际性战略思维,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意识。以工科优势为基础,大力拓宽对外交流与合作的渠道,搭建交流平台,着力推进国际化工作,全方位培养国际化人才。参照欧美国家的培养方式,制定符合我国国情和机电行业发展路径的培养方案,以及可行的阶段性培养目标;在资金投入方面,设立人才培养的专项经费,保证培养所需的软件和硬件条件;在制度建设上,建立相关规章制度,为人才培养提供制度保障。
2.加强国际化师资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师资队伍的国际化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保障。围绕工程教育的新理念,地方高校需要探索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模式和路径,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加精准的国际化人才支持。建设机电类专业国际化师资队伍,培养新工科国际化人才对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师的自身能力及业务水平都提出了更高要求。地方高校外教外专资源不足,经费及条件有限,可以聘请境外具有国际专业知识和经验的教师进行线上教学,可采用灵活多样方式和渠道,不求所有,但为所用。建设一支由中外专家组成的国际化师资队伍。在引进年轻博士、学者等高层次人才方面,注重胜任双语教学和全英文教学的能力。推进校内专业教师出国培训和进修培养,或多引进一些国外优秀教学资源供教师自我研修,不断提升教师国际化意识和能力。制定在新工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方案和制度保障体系,加强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以建设国际化精品英语课程、机电类精品专业课程为载体,做好中外课程紧密衔接、课程学分互认,不断提升机电类专业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国际交流能力,提高本科生的出国访学率。
3.改革创新培养方式方法,加强实践培训和国际学术交流,不断吸引优质生源。科学的培养方法是造就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条件,改革创新地方高校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以实现新工科建设对具有国际视野的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要求。进一步完善线上线下国际化人才培养教学方法,不断优化线上教学模式,加大线上教学软硬件的投入及线上教学的技术培训,积极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联合国外知名高校和教授进行网络同步教学,鼓励师生积极参加线上国际学术会议,打造线上线下国际交流环境,开展人才联合培养与科学联合攻关,加强国际协同创新,营造国际化教学科研环境。通过改革教学模式、扩大交流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国际活动和多途径营造国际化的校园环境和氛围,拓展多种形式的国际合作项目,多形式建立专业实践基地,推动实践创新能力培养。要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高素质的生源是关键。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英语,有较好的英文水平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地方高校应制定相关激励政策,在机电类专业大类招生的基础上,研究实施通过选拔高考成绩优异的机电类专业学生组成机电实验班,制定国际化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方案。
结语
以广西地方高校为例,在新工科背景下做好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的办学,根据区域特点,其办学定位应面向东盟及“一带一路”经济建设,服务地方经济,以广西“双一流”建设为导向,加强与欧美知名高校以及东盟高校的多类型、多层次、多途径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与国外知名高校商洽建立硕士项目、博士联合培养项目、教师研修项目,利用好广西与东盟的地域优势,加强与东盟国家高校的合作交流,在完善和优化“双学位”合作办学项目的基础上,创建更多形式的合作办学项目;在实施中外交换生项目、夏令营项目的同时,增设短期交流项目、寒暑假访学实践项目、教育体验项目等,提高在校本科生具有海外访学经历的人数比例和国际交流能力。打造一支满足机电类专业人才教育国际化培养的师资队伍,加强国际化教学优质资源的引进和共享,大力发展线上教育,建设一支优秀的具备国际化能力的师资队伍,制定完备的机电类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国际化精品课程,稳步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培养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对外开放和“一带一路”建设要求,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与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吴岩.新工科: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对高等教育未来的战略思考[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8(6):1-3.
[2]张干清,郭磊,向阳辉.新工科双创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范式[J].高教探索,2018(8):55-60.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
[3]王佳昕,郄海霞.面向2035的中國高等教育现代化的现实困境与行动逻辑[J].高教探索,2020(11):5-11.
[4]林健.面向未来的中国新工科建设[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7,38(2):26-35.
Explora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GAN Yong, GAN Du-fen, DENG Yan-zhen
(College of International Exchange, Guili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Technology, Guilin,
Guangxi 541004, China)
Abstract: The new industrial revolution is having a profound impact on Chinas higher education. Chines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will go global. In the background of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and in the complex and changing international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majors in local universities and the requirements of serving local economy in running schools, this paper studies and explores how to further improve the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electromechanical talents in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new situation.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quo of international training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The problems faced by the international talents training of the electromechanical specialty under the new situation are discussed, an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emerging engineering education”; electromechanical majors; international training; local universities75154E19-A425-4EEF-AB5B-78681ABF3EA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