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子衿课程体系,实现创新型高中育人方式变革

2022-05-10朱琳琳于利合

吉林教育(综合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课程管理课程体系育人

朱琳琳 于利合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新时代推动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 明确指出要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制订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方案,深入推进适应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改革。《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提出普通高中的教育改革应推进培养模式多样化,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探索发现和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育人方式的改革是新时代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吉林省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从2021年秋季入学的高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从2024 年起实行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模式。对于高中教育而言,招考制度的改革必然带来育人导向、学生培养、课程规划、教学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变革。高考选拔方式的综合性、多样化发展趋势,给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更开放的空间,但同时也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构建子衿课程体系,发挥创新型高中的育人功能

(一)创新型高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

学校应该是教育改革的首要组织单元,学校不是一个孤岛,它是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学校能够也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做事情。学校的课程体系建设关乎“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工作根本问题的解决,也关乎学生的终身发展。长春市实验中学创建七十多年来,一直走在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是市实验中学几十年发展历程中积淀、传承下来的核心文化基因,是市实验人的文化血脉。长春市实验中学的办学理念与时俱进,“建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高中”是新时期学校发展的新追求。建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高中,归根到底,还是要培养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因此,学校将创新人才的特质细化为“科学人文、发明创造、心理素质”三个方面。科学人文能力包括计算能力、言语能力、数理能力,发明创造能力包括设计思维、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能力,心理素质包括道德情操、社会交往、情商、人格。这三大维度、九个领域的能力培养,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任务(见图1)。

图1 创新人才的三要素模型

(二)传统课程体系在创新人才培养任务面前的困境

纵观目前正处于探索阶段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在课程实践中存在着很多困惑和困难。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课程同质化严重,缺乏育人特色。普通高中是培养学生品格与修养的重要学段。但是在具体的课程建设实践过程中,由于学校面临的内外压力不同,致使高中课程体系的搭建面临着诸多的困难与不适应,缺少富有特色的探索和实践。在当前学校课程建设“求同”的大环境下,教师课程改革理念的更新则更为被动,因而导致学校的课程运行与课程开发处于陈旧而趋同的状况,缺乏对学校育人特色的重视和探究。这是学校追求内涵式发展的一大障碍,也是培养个性化人才的一大难关。

育人观念陈旧,评价体系单一。由于受高考评价模式的影响,很多普通高中的课程体系建设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唯分数”“唯成绩”“唯升学”观念的裹挟,出现了应试能力导向课程设计的偏态发展趋势。在课程内容规划上,呈现出只关注高考考试学科,数量超标、水平参差不齐、趣味性不高等严重问题,进而造成学生学习兴致大受影响的困境。同时,教育评价形式也较为单一,单纯使用考试评价,追求分数量化或排名激励等功利性评价形式,育人性明显不足。传统的教育评价极其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与发展,严重影响了学校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完成。

育人规范缺失,课程资源有限。长期以来,课程管理工作并没有得到学校的高度重视,这是许多普通高中的教育教学现状。课程制度欠缺、课程设计随意、课程管理分工不明等相关学校顶层设计问题的长期存在,导致学校课程建设工作在课程开设、课程内容选择、课程评价等方面出现诸多的不良后果。从学生的课程教育接受情况来看,课程资源配置欠缺或单一的问题较为突出。由于学校课程内容大多都停留在形式化、浅表化的层面,形成了一流学校占有一流资源,优势学科占有核心资源,而普通学校和普通或弱势学科面临着教育教学资源严重匮乏的困境。

(三)子衿课程体系概况

子衿课程是长春市实验中学为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际,遵循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成长成才发展规律,落实“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建设重要举措。该课程依托长春市实验中学多年的课程实验、改革经验,着眼学生的全面发展,兼顾了课程设计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子衿课程正如其名,“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子衿课程的内容设计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六大学科领域,即数学与计算机领域、语言领域、人文领域、实验学科领域、技术与劳动领域、体育与艺术领域;第二部分包括了中国魂、思维与创新、自主发展的三大校本课程领域。六大学科领域涵盖了国家课程方案所要求开设的所有学科领域范畴,既保障了学生具有成长必备的文化知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学生自主发展能力和社会参与程度的提高。三大校本课程领域则充分体现了我校培养具备科学人文的知识与能力、发明创造的思维品质、心理素质良好三方面要素的创新型人才的育人特色,在强化学生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子衿课程的设置立足于创新型人才特征结构的多向关系,在不同素养范畴之间、同一素养范畴的不同层级之间建立课程串,在同一层级课程之间建立课程网格。合理确定各类课程的学分比例,精准研究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包括班级授课、社团活动、集体活动、项目学习四个方面),深入探索人才培养与评价的创新性路径。

二、打造系列品牌课程,提升创新型高中的育人品质

课程是学校育人理念和教学设计的整体呈现,是师生开展教学实践的主要依据。让课程引领师生的共同进步,是学校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主要路径。我校秉承培养具有创新特质的人才、建设满足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高中的教育初衷,致力于建设高品质的课程体系,全力打造系列品牌课程。

(一)基于提升学生学科素养的国家课程二次开发

教育部考试中心发布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中提出高考的四层考查内容为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其中,学科素养涵盖了学科学习的关键能力和必备知识。它关乎高中学段的学生面对生活实践或探究问题时所具有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

子衿课程体系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即是对国家课程的二次开发。所谓二次开发,是指在国家课程规划的基础上,结合我校的创新人才培养目标、教师的核心素养水平、学生的学习情况,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地落实国家课程计划内容。二次开发国家课程的内容形式为学科拓展型课程,是学科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的有益补充。拓展型课程不再是单一的教材内容的重复输出,而是从知识储备、能力素养、创新意识等多方面综合设计开发的、富有兴趣性特征的拓展与外延。学校在开设学科拓展型课程时,除了关注高考学科以外,还兼顾了艺术类、体育类和科技创新类等学科内容的延伸,从德、智、体、美、劳的角度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我校的科学创新素养培养课程是以科研型教育为主体,以科技课程与科学活动为载体,以项目式学习方式开展,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实践创新”三大核心素养。该课程依据青少年科技教育人才培养的三阶段:科学普及教育阶段、创新意识形成阶段、科技素质构建阶段,设计出“普及—进阶—提升”三位一体的全套科教活动,分为教室课程系列、户外公园课程系列、博物馆课程系列和研究院所课程系列,为学生创设了四种学习情境。通过教学向学生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引领学生参加各种科学活动,培育其科学素养,进而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构建市实验学校的科教特色。

(二)基于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校本课程开发

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紧紧围绕着“五个学会”进行布局设计。“五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学习、学会锻炼、学会规划。当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未来的高等学校教育都对高中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更为综合、全面的要求。单纯地应对考试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甚至连作为人才选拔考试重要节点的高考都难以应对。“五个学会”是我校对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对于学生而言,“五个学会”更是五种必备的人才素养,是成为创新型人才所必备的品质。以学会学习维度的校本课程为例,我校开发了自主学习管理系统、小先生讲堂、领航者经验分享课堂等指导学生学会学习的系列课程;以自主学习管理系统为例,我校召集了一批专业能力强、有高尚情怀、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组成研究团队,研发了一整套自主学习管理体系。该体系包括理论建构、影响因素、模式建构、评价反馈体系等四大维度的内容;在模式建构方面,我校进行了很多积极有效的探索,有效地利用学生学习生活的区间,如学习小组、寝室、班级、年部等,开展了不同范围、不同层级的学习交流活动;在评价反馈方面,我校投入了先进的数据平台,分科、分段、按时、按需地为学生提供多维评价报告。同时还建立了帮扶导师制度,针对学生的需求分配相应的教师,提供专门的咨询指导服务,助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养成。

对于自主学习课程进展的管理,我校因三个年级学生特点不同而各有侧重。高一年级侧重让学生明目标、懂学法、有规划,并开设了初高中衔接课、生涯规划课等,帮助学生步入高中后不茫然,尽快适应高中学习;高二年级侧重让学生订计划、会互助、有统筹。选择模范班级从个人、学习小组、班级的不同层面进行经验分享,让学生在高中转折期,不断调整和明确自己的学习方法;高三年级侧重让学生勤复习、会整理、有统计。学校从考前的自我复习,考后的试卷整理,大数据分析的辅助,分析各科优势等多个角度,全面有序地进行系列课程设计,加强课程的整体布局。

(三)基于提升学生民族文化认同的实践课程开发

新高考、新课程改革对学生的中华传统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因此,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增强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已成为我校担当立德树人使命的重点落实内容。在实践课程的框架下,我校开展了爱党爱国系列主题教育活动,如积极邀请各级各类专家到校进行党史教育、红色主题教育等活动。同时,在校内开展“党员模范教师”“榜样的力量”“师生共讲党课”等教育活动。比如“铭记历史初心,勇担前行使命”主题观影活动,“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基因”老革命英雄邓叶芸讲述革命家史活动。我校还结合校园文化节,组织开展了各式各类的思政主题展示交流活动,引领师生热爱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关心当下的社会生活,关注中华民族的发展,领悟爱国主义精神,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比如“礼赞青春怀赤诚,碧血丹心报国志”成人礼活动等。为了增进学生的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我校开发了节日教育课程群,这一课程群围绕重要的时间节点,以红色节日、纪念日为主线,实施情感培育工程。如深入挖掘“清明”“七一”“八一”“十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等节日、纪念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广泛开展“清明祭英烈”“我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师生学党史”等各种纪念活动,唱响爱国主义旋律。深入挖掘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精神,厚植人文情怀,以德育人,以文化人,引领广大师生传承家国情怀,争做时代新人。

三、优化学校课程管理,赋能创新型高中育人实践

(一)完善学校课程制度建设

教育部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提出了包括“课程改革目标”“课程结构”“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材开发与管理”“课程评价”“课程管理”“教师的培养与培训”“课程改革的组织与实施”在内的九个方面要求。这九个方面的要求在学校层面的落实可集中体现为学校课程制度建设。高效优质地推行国家、地方课程计划是每所学校的责任和义务。而能否高效优质地实施课程计划,则需要完善的学校课程制度做保证。

在学校课程制度建设方面,我校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小组,负责课程制度的起草设计、调研测评、监督落实、反馈修改等多方面工作。从规定部门职责、明确教师课程开发实践的权利与义务、保障实践的数量、质量等三个维度来制定学校的教育教学实践制度,将学校的课程制度建设内化为学校的文化涵养。经过课程制度的建设和推行,我校的课程管理更有秩序,课程开发更有章程,课程评价更有保证,校本教研更有活力,课程资源更为丰富,学校的课程系统建设更加具有生命力。

(二)加强学校课程管理能力

课程设置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成才。而课程的设置不仅取决于国家的教育行政部门,也取决于专家的指导、教师的意愿、社会的期待、家长的需求等。是否能够统筹协调多方资源、均衡多方因素给予课程开发的不同影响,关系着人才培养目标能否真正实现。所以,学校应该成为课程管理的主体。在加强课程管理制度建设的框架之下,不断增强学校的课程管理能力是保障课程实施的重要因素。

如何实现课程管理的高效优质,我校的经验主要有三点。一是确保将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宏观政策落实到学校的具体育人工程之中。应紧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步伐,贯彻落实上级教育工作精神,保证课程建设的大方向。二是在吃透国家教育宏观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学校具体的教育教学生态,把握学校的个体特征,明确本校的育人特色,做到灵活机动、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三是要提高学校课程管理能力。力求在课程布局安排、工作重点制定、学校资源调配、人员结构调整等方面达到最大限度的自主发挥。“现代科学管理的研究重点就在于中观管理”所阐述的就是这个道理。课程建设的实践证明,作为课程管理的中观层,学校课程管理是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关键所在。

猜你喜欢

课程管理课程体系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学校发展视角下中小学课程管理问题探究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基于PDCA循环理论江苏开放大学课程管理模式构建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探究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完善小学课程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