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层党团一体化模式 创新中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
2022-05-10贾凯超
贾凯超
基层党团建设一体化主要是指以党团建设为入手点,以实现基层党团组织融会贯通、扎实推进为根本目标,抓牢思想建设,保持基层组织的先进性,巩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提高党团干部的素质,提高服务能力,让理想信念教育真正深入人心,实现党团组织紧密相融,有效实施思政引领工作的一种模式。
构建基层党团一体化模式的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此模式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途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落实,是新时期立德树人的根本遵循。此模式在纵向上可以深度融合基层党团组织的思政教育工作,在横向上可以实现互补互助,形成思政教育教学的有效合力。其次,此模式可以提高广大青年学生的政治素养,可以引导他们坚定不移地听党话、跟党走,为党组织储备更多的青春力量。此模式的构建是以全面提高青年的思想素质为核心,以学生发展为重点。其宗旨在于引导广大青年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实现知识、价值与行动三者相融合。在提高青年综合素养的同时,切实发挥他们的先进模范带头作用。通过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教育,引导广大青年了解历史事实、理清历史脉络,把握历史规律、得出历史结论,实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让更多的青年能够坚定理想信念,真正成为有理想信念、有价值追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再次,在大思政背景下,充分保障党团组织思想引领工作的专业性、持续性,促进机构建设、平台构建、课程设置以及制度保障的有效确立,进一步深化中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
基层党团一体化模式的构建需要坚持四个原则。第一,导向性原则。构建基层党团一体化是为了正面引导青年学生,帮助他们在思想政治方面健康成长。具体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强顶层设计。以上级文件为指导,制定党团校工作安排和学员手册,进一步加强党团校的组织运行机制。二是面向全员、分层培养。设置全员层、骨干层、先锋层等不同班型和培训方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三是遵循制度,形成育人合力。在党团校考核制度中把学习表现和结业考核成绩作为年度评议、推优以及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第二,针对性原则。当今的青年学生思想活跃、个性鲜明,但也存在着社会经历少、意志容易动摇、认识问题切入点容易产生片面性等现象。因此,学校应从青年学生的关注点出发,结合青年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困惑和难题,特别是针对其对党团组织认识不足、对党团知识学习不够等问题开展工作,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说就是开展以“政府工作报告、党章团章、四史学习、时事资讯”为核心的理论教育课程。针对新形势下青年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力求把党团理论教育编辑得生动形象,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接受教育,寓教于乐,增强党团组织的影响力和凝聚力。第三,主动性原则。党团组织建设要以先进思想做指导,不断吸纳优秀青年加入,为党团组织持续有力地注入新鲜血液,保持党团组织的先进性和战斗力。第四,互动性原则。当代青年学生渴望积极参与社会生活,通过多元的方式发声,在教育中体现自己的主体地位。学校应开展以理想信念、红色之旅、科技创造、志愿先行、学生自主管理组织为核心的实践类课程,在此过程中重视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这是有效开展新时代党团建设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一、青年学生对党团组织认识现状及主要问题
(一)现状
我们主要是通过调查我校青年学生对党团组织的认识来了解其思想动态。调查对象为长春市实验中学非团员青年600 人(男272 人,女328 人),其中高一年级332 人(占比55.33%)、高二年级145人(占 比 24.17%)、高三年级123人 (占比20.5%)。本次共有600 份有效调查问卷,以学生所填写的问卷数据作为分析依据。据统计发现,96.83%的调查对象是通过多种渠道方式来了解共青团组织的。我们以“了解共产主义青年团的主要途径”为自变量,以“是否有意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为因变量进行了交叉分析,其分析结果是大部分青年有主动加入共青团的意愿,对共青团认识不明确的学生则入团意愿不高。
表1 入团意愿与对共青团认识交叉统计表
图1 入团意愿与对共青团认识交叉分析图
对于共产主义青年团的认识,调查对象普遍认为它是一个侧重于思想引领、有明确规章制度、培养和发现优秀人才的组织。
图2 对共青团认知的扇形统计图
以“是否有意愿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为自变量,以“为什么做出这个选择”为因变量进行交叉分析,得出有93.67%的学生对共青团有着清晰的认识,希望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还有6.33%的学生选择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其主要原因是对共青团没有清晰的认识或自己未达到标准。
如果被吸纳进共产主义青年团,大部分学生都渴望得到锻炼、提高政治觉悟、认识更优秀的人和明确人生目标,可见广大青年学生对加入团组织充满了期待。
图3 入团希望得到的收获统计图
对于加入团组织的标准,学生们普遍认为,坚决拥护党的领导、思想积极、乐于助人并且学习优秀是核心标准,爱好广泛、有威信,老师喜欢是次要标准。由此可见青年学生对于共青团员应具备的综合素质具有比较全面的衡量。
图4 入团标准统计图
对于共青团员的示范作用,93.67%的学生认为,身边的团员具有模范带头作用。而6.33%的学生则认为身边的团员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图5 团员示范作用扇形统计图
(二)问题
通过本次调查发现,多样化的社会思想浪潮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已经对青年学生造成了巨大影响,致使部分青年对于党团组织的认识不够明确,政治理论学习兴趣不高;团支部是基层组织建设的战斗堡垒,团支部书记不仅要做好团员的思想引领工作,同时也要关注非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调查数据显示,93.67%的青年认为身边的团员具有模范带头作用,而6.33%的青年则认为身边的团员还具有较大提升空间。
针对调查结果,我们召开了加强团员青年思想引领工作的调研座谈会,就以上问题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理论学习不仅是面向非团员,对团员依然要坚持周期性、持续性的理论学习。要不断加深广大青年学生对党团组织的认识,强化“青年大学习”和党史知识的学习。要开展丰富多彩的团学活动,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提高青年学生的修养。
二、构建基层党团一体化模式,创新中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有效路径
(一)夯实入前教育,提升政治素养
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入团积极分子,健全制度体系、完善管理模式是必要条件。由学校党委指导、团委实施的青年党校和青年团校是党支部、团支部共同参与的新型培养模式。以思政理论为主导、特色活动为载体、社会实践为途径,形成系统化课程,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育人模式。目前已举办24期,1400 多名学生受训结业。开设党团校极大地提高了青年学生向党团组织靠拢的积极性与参与度,学生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形成了比、拼、赶、超的良好势态,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政治素养和组织观念,也为支部重点培养对象提供了严实可靠的标准,为党建和团建创造了良好的育人氛围。
(二)强化入时教育,发挥榜样引领效应
学校党支部、团支部每月及时了解积极分子的思想动态,本着“优选优”原则,围绕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时事政策的了解程度、政治站位、文化课成绩和班级表现等开展座谈会。通过每月一次座谈会,记录和分析其前测、后测数据,促进积极分子在党团校学业成绩、服务意识和社会实践等方面明显提升。
(三)注重入后再教育,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科学制定《学生党员、团员量化考核办法》,加强对学生党员、团员的培养和再教育,引导他们在入党、入团后,时刻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全面贯彻落实党和团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建设,按照章程和法规办事,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坚持真理,纠正错误,努力增强解决自身矛盾的能力。
在精神状态方面,要求学生党员、团员始终保持充满活力的精神状态,虚心学习,加强自身修养,自觉对照先进,寻找差距,不断取得进步。对待暂时的困难和挫折,不退缩,不畏惧,不气馁,不悲观失望,不怨天尤人,群策群力,迎难而上。在利益面前退一步,在困难面前抢一步,处处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用行动去影响和带动身边的人。要同广大党员、团员团结一致,在党组织和团组织的引领下,努力拼搏,时时刻刻严格要求自己,发挥模范和带头作用。
(四)规范党团校教育培养计划
认真制订培养计划。每学年初,根据学校的党团校工作安排,结合学员发展规划和团干部构成情况,制订培养计划。其中包括发展要求、发展程序、培训目标、培训对象、培训内容、培训周期、师资安排等。师资方面主要由学校德育教师和青年骨干教师担任;积极开展教育培训。学校非常重视党校、团校教师队伍建设,将所授党课、团课的课时纳入工作量。每年至少举办两期教师培训班,进行集中备课。同时广泛聘请校外师资。根据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的安排,经常邀请校外党史专家、高校思政教师、社区党支部书记、青少年工作者等担任讲师,开展党团建设教育培训。
(五)强化以“爱国教育、科技创新、志愿服务、社团实践”为核心的党团校教育
一是开展各类主题实践教育活动。我们充分利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在重要纪念日期间开展红色实践教育活动。如在“清明”“五四青年节”“七一”“八一”“抗战胜利纪念日”“烈士纪念日”“十一”“一二·九运动”等重要纪念日大力开展演讲、征文、大合唱等活动,举行“清明祭英烈”“纪念五四运动暨共青团工作表彰大会”“我心向党”“唱支红歌给党听”“师生学党史”“青年学生讲党史”“纪念一二·九运动文艺会演”等,深入挖掘各个重要纪念日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唱响爱国主义旋律;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为了坚定打赢抗疫阻击战的信心,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网络主题活动:“致敬祖国 共克时艰 迎接创新时代”线上开学第一课;“传承雷锋精神 聚力抗击疫情”主题团会活动。同时还开展了书法、绘画、短视频、诗歌、散文等创意作品展示活动。这些活动成效显著,育人效果明显,真正实现了弘扬传统文化,厚植人文情怀,以德育人,以文化人的党团教育目的。
二是开展中学生科技创新活动。2021 年度英才计划首场宣讲活动走进了长春市实验中学,专家的解读使我们更加明确了科技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了我校在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技工程素养、创新意识与能力等方面的进一步探索。例如,深入探究PBL教学模式,使其兼具跨学科性和动手实践两大特性,为科技英才的培养提供了优越的土壤。学校积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在科学实践中锻炼成长,激扬青春;在创新创造中感悟真理,放飞梦想。教育学生努力把所学知识转化为综合能力,在实践中熟真知、悟真谛,成为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的创新人才。
三是加强志愿服务工作。学校组织学生在吉林省孤儿学校、长春特殊教育学校、净月敬老院、全国文明公交线等场所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打造幸福的志愿服务团队,有效提高了学生志愿者的服务积极性。
四是打造多元化社团活动。学校先后组建了远方公益先锋队、校园电视台、航模社、机器人社、心理社、民乐社、广播站、模联、舞社、戏剧社、书影社、绘画社等几十个社团,配备专业指导教师,开展“社彩纷呈展风采 青春飞扬显英才”社团文化节活动,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需求。
在创新中学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的过程中,我们以积极主动的姿态破解了工作中的各种难题,认真抓好中学生党校、团校建设,不断丰富课程内涵,创新教学方式,推动思想引领工作更加科学、具有针对性。基层党团一体化模式的建立是推动学校共青团思想引领工作分层分类开展的有效途径,是保证思想引领工作能够长期有效的关键所在,也是增强中小学党团组织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在当前“大思政”和“三早育苗”背景下,只有真正实现党组织与团组织的有机融合,不断完善科学合理的一体化机制,加强党建带团建的整体力度,更好发挥思想引领的实效性,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广大青年学生在思想和行为上的现实问题,使他们成为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