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会员制模式在民国私立图书馆的运用*
——以上海通信图书馆为例

2022-05-10

图书馆研究与工作 2022年5期
关键词:会员制书刊会员

郑 爽

(1.河南省图书馆事业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 河南新乡 453007)

(2.河南师范大学图书馆 河南新乡 453007)

会员制是一种人与人或组织与组织之间进行沟通的媒介,它是由某个组织发起并在该组织的管理运作下,吸引客户自愿加入,目的是定期与会员联系,为他们提供具有较高感知价值的利益包[1]。会员制模式出现在图书馆运营中,源自18—19世纪的英美国家。起先是一些较为富裕的读书人组织读书会,并附设图书馆,专供会员使用。会员共同出资购买书籍轮流阅读,便产生了非商业性质的会员图书馆。因会员图书馆常提供给会员严肃的文化作品而深得人心,随后在英美国家大范围普及,被视为近代公共图书馆产生的先声[2]。早在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上海,也有一所采用会员制模式运营的职工业余图书馆——上海通信图书馆。该馆组织共进会作为办理图书馆的专门团体,会员以互助合作的方式义务承担馆务与经费;运用通信方式邮借书刊,使各阶层读者均能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免费借读好书。上海通信图书馆被誉为“上海第一个真正开放的公共图书馆”[3]。

1 会员制模式是上海通信图书馆的运营方式

诞生于欧美的会员图书馆是由会员缴纳会费维持基本运营的私营图书馆[4]。考察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创办历程,可确定该馆属于同人出资所办的私立图书馆。进一步解读《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章程》,可以发现其运营模式与会员图书馆极为相似。上海通信图书馆创办于1921年国际劳动节。发起者为上海福源钱庄店员、“湖畔诗人”应修人。早在1917年前后他便有收藏进步书籍、建立“修人书箱”、供人借阅的先举。1921年组织创办“共进图书馆”。该馆初创时仅沈滨掌、应修人、许元启、谢旦如、杨井眉、戚涣埙、卞绍曾等10人,均为供职于钱庄、银行、公司的热爱读书的职业青年。他们共同出资,贡献私藏,设立小型图书馆交流阅览。仅有138种281册图书置于从钱庄借得的小房间充任的馆舍中,最初只限内部人员借阅。伴随人数增多,该馆对外开放,并成立内部组织支持馆务,因馆舍亟待扩充移址隔壁纸号楼上——天津路44号。随后该馆采用通信的方式服务本埠较远的读者与外埠读者,并因通信借书的创举易名“上海通信图书馆”,组织也随之定名“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5]15。1929年5月4日,上海国民党市党部称该馆为“共党宣传机关”,对其密令查封。后由市教育局接收,改组为上海市立流通图书馆,于1930年10月1日正式开放[6]58-62。籍此,《中国图书馆史》将其列入“同人出资所办,即同一单位、同一系统的人员,或目标和兴趣相同者共同发起创办的图书馆”[7]261。《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章程》开宗明义:“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是专办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团体”,并申明宗旨:“联合各地爱读书而不能多买书的人们,以互助合作的精神,共同创办‘上海通信图书馆’,收集并流通有时代思想的各种学术文艺的书报,使每人每年只出有限的会费,能随时随地读到无数的刊物;同时并推己及人,公之于社会,使各地有志读书而困于经济者,也能不离住所,不妨业务自由借读各种书籍”[8]。由此可见,共进会是专办上海通信图书馆的私人团体,招募各地热爱读书的同人为会员,以互助合作的精神,缴纳会费充任办馆经费,服务各地有志读书而困于经济的会员与非会员。综上所述,上海通信图书馆是热爱读书的职业青年共同出资兴办,伴随人员增多成立共进会共事馆务,由最初只供内部阅览的小型图书馆逐渐发展而成的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会员制作为从商业领域移植而来的概念,它所具有的普遍特征如自愿性、有限性、目的性、契约性、结构性关系等,同样适用于解读会员制模式运营的图书馆。共进会旨在“集多数有兴趣于图书馆事业的同志,通力合作,组织一团结严密的团体,节衣缩食,以无力之力,聚集起来,筹集一个小规模的图书馆”[9],“以无猜忌的真情借贷借书者,不收租费,不讨保证,也不希望任何的酬劳;以设身处地的用心为借书者着想,使不受路途限制,不受经济限制,不受职务限制,也不受早晚的时间限制”[10],充分彰显其目的性。《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章程》规定:“凡同情本会宗旨,愿守本会章程者,由在会会员之介绍,或自向本会声请而经会通过,都可加入为会员。”[8]可见会员入会是自愿性的。又规定:“每会员,有纳会费及当委员的义务,有优先借得书报及免费取得本会各种出版物的权利。”[8]由于该馆对非会员亦是免费开放,所以在图书借阅方面,会员并未比非会员享有更多的优恵。会员更多是承担缴纳会费、运筹馆务的义务,体现出对会员的限制与要求,即有限性。《上海通信图书馆共进会章程》作为契约实体,规定了共进会的定名与宗旨、组织方式、出入会条件、会员的权利及义务等,它对会员的约束与会员对它的认同遵守即是契约关系的表现。而以互助合作精神结合起来的共进会,竭力营造友好、平等、无私的氛围,在情感与利益方面相互支持、相互渗透,表现出稳固的结构性关系。会员们甚至将这种以互助合作精神结合起来的会员制模式的图书馆事业视为“一种集合各阶级青年共同合作”的运动[11]。由此可见,上海通信图书馆的运营符合会员制的普遍特征,属于会员制模式。

实际早在戊戌(1898年)前后,各地“倡新学”“开民智”,成立了很多学会,这些学会大多设有藏书室,已具有会员图书馆的特点。戊戌期间的学会藏书室一般附属于学会,仅供学会成员阅读使用,有的还收取一定费用,既非独立机构同时开放程度也有限。上海通信图书馆则是独立的借阅机构,不仅无偿供会员阅读,还将免费借阅的权利提供给非会员,故而具有开放性。共进会虽向会员收取会费,却主要用于图书馆运营,较之营利性的租借机构要低廉得多,可见该馆的会员制是非营利性的。会员制模式作为图书馆建设“自下而上”的内生方式,在军阀混战、国民经济受损、文化事业颓废的民国初期,以吸纳会员、收缴会费、开展特色服务扩展业务,表现出明显的坚韧性、灵活性与时效性。

2 会员制模式是上海通信图书馆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2.1 收缴会费:提供不断循环、长效经营的资金链

私立图书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亟需解决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民国初期,我国图书馆事业受战乱影响而陷于困顿,经费短缺是图书馆面临的普遍问题。清末民初,我国也出现过许多面向公众开放的私立图书馆,如古越藏书楼、景堂图书馆、松坡图书馆、东方图书馆等,它们的创办经费主要靠创建者自己承担。虽然不少私立图书馆能够得到社会捐助,但这只是缓兵之计,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图书馆的营生问题。私立图书馆想要持续下去,必须建立起一个不断循环的内部机制。而会员制恰好可以帮助私立图书馆建立起一个长效经营机制。上海通信图书馆在创办期间曾向外界发起过几次募捐,如:1921年初创时共进会内外特捐43元;1924年募捐得954.3元;1926年5月发起“月报补助团”,预筹集经费90元。此外,还有来自书业经营机构的襄助。据楼适夷回忆,亚东图书馆、群益图书社以及民智书局、泰东书局、光华书局、北新书局等大多对该馆抱以同情与支持的态度,“给我们特别的折扣,有的还赠送,后来连商务、中华也承认了我们的资格,给我们一个图书馆的折扣”[5]14-19。但维持运营的常项经费主要来自共进会会员缴纳的会费,会费分入会费和常任费两种:入会费1元;普通会员的常任费为本埠4—24元/年、外埠2—12元/年;学生会员的常任费的最低额为1元;会费均在最低标准之上自由认纳。1925年8月,《醒狮报》事件造成20名会员脱离,该馆执委会与诸会员约定:“一年为期,共相介绍四十新同志,固我根基,厚我才力。”[12]足见会员增减对运营经费的影响。会员制模式的图书馆主要靠会费收缴提供不断循环、长效经营的资金链;并依靠吸纳会员、增加会费,扩大图书馆运营规模。

2.2 吸纳会员:提供长久稳定的读者群体与自律有序的服务团队

共进会会员是上海通信图书馆稳定的读者群体,且利用业余时间自愿提供管理服务。会员均抱以救济广大无产求知青年、方便阅读具有时代思想的书报的共同目标,是追求进步、甘于奉献的读者群体。会员因志趣相投而入会,在情感上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故也是最稳定的读者。此外,该馆的管理还具有鲜明的业余性质。会员认纳会费、承担馆务也完全出于自愿与义务。“工作人员与广大读者,极大多数是职业青年,白天办公时间,各有职业。图书馆只有一个拿生活津贴的常驻人员。到晚上和星期假日才对外开放。办事的执行委员和热心会员,都为义务劳动,每周轮流值班。”[13]由会员出入会统计表(见表1)可见,除1925年8月《醒狮报》事件对会员队伍带来一次冲击外,抱以互助与进步信念的会员逐年增多,不少著名作家、社会活动家,如恽代英、杨贤江、潘汉年、胡适、郭沫若、郑振铎、叶圣陶、郁达夫、楼适夷、汪静之、钱俊瑞、李俨、魏金枝等纷纷入会,社会影响不断扩大。他们甚至抱以“会员都是借书者,借书者也全是会员”的希望[14]。

表1 共进会会员出入会统计表单位:人

3 会员制模式是上海通信图书馆增强行业竞争力的内在动因

民国时期的私立图书馆十分注重引进新理念,开展新服务,采用新的服务和管理模式,探索使用新技术,并致力于发展中国图书馆学教育,非常具有社会责任与改革意识。聚焦上海通信图书馆,会员制模式是其探索特色服务、增强竞争力的内在动因。会员制的目标是通过与会员建立富有感情的关系,不断地激发并提高他们的忠诚度。很多读者均是在借阅中受益于该馆的价值理念并产生认同,逐渐加入会员队伍的,故而是会员发展的潜在对象。如何能向会员与普通读者提供较高感知价值的利益包,是获取读者价值认同、激发会员忠诚度的关键。该馆通过通信借阅、图书甄选、创办馆刊、编订分类等特色服务,不仅满足了更多读者高质量的借阅需求,同时也增强了图书馆的行业竞争力。

3.1 通信借阅:践行开放理念,扩展流通范围

上海通信图书馆用通信出借书籍的办法来解决受职务、时间、地域与经济限制的民众的求知欲。虽然此前,在清末“公共图书馆运动”与民初“新图书馆运动”的影响下,公共图书馆、通俗图书馆纷纷开办,但大多数所谓的公共图书馆,仍带有传统藏书楼的遗风,服务对象尚限在智识阶层人士;或带有商业色彩,借阅图书需索要押金、铺保、租金。所谓开放依旧是一种带有颇多限制的被动式经营。上海通信图书馆开展的邮寄借阅,不仅拓宽了图书馆开放的时间、地域范围,实现了阅读权益的最大化;而且规避了职业贵贱,只要能够出邮费,均能借书。《上海通信图书馆贷书章程》申明其服务宗旨:“用通信借还的方法,使国内远近各地方有志读书而困于经济者,无论本馆会员、非会员,都能不离住所,不妨业务,自由借读不出租费的好书。”[15]为保证通信借书能够持久、广泛地开展,该馆制订了系统的工作程序和完善的管理制度。《上海通信图书馆贷书章程》对通信借阅的操作流程作了详细规定。这是上海通信图书馆历时八年之久、影响远及海外的制度保证。尽管,邮寄借阅不免使图书馆运营陷入经济、路途、时间、职业等困难:如邮寄借阅所需复本量大,耗费资金;邮寄路途遥远,使图书循环周期长,且易在邮寄途中遗失、损坏;图书馆办事员均是利用闲暇时间从事服务的职业青年,繁琐的手续常使其忙碌不堪。然而该馆始终秉承“不让任何地方的人们读不到任何种类的好书,不让任何种类的好书流通不到任何辽远偏僻的地方”之初衷,克服困难、倾注热情,“希望成为远近人们的藏书库”,“希望为大规模的上海图书馆的先导”[10]。

自清末中国近代邮政事业诞生以来,通信多在商业宣传与新闻报道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而将其用于图书借阅,胡道静曾评价“这种流通图书的方法不惟是在上海是首创者,而且在全国也并没有先例”[16]4。事实上早在俄国十月革命时期,邮寄借书就已受到列宁的关注,他认为要“使图书在人民中间广泛流传”,“务使图书本身能达到读者的跟前,因此就不能不利用邮政局,不能不建立各种各色的流通形式”[17]。1919年他还以提问的形式问及图书馆“是否通过邮局寄书”,并希望教育人民委员部图书馆管理处能够及时给予答复[18]。列宁的教导,对于我国图书馆开展邮寄借书工作,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五四”之后,这一新型图书馆形式也为国人所注意。1920年7月7日,《北京大学日刊》登载了“通信图书馆募捐启事”,旨在以通信的方法做到轮流借阅,使各地有志读书者能够用少量金钱阅览多数书报。该馆于7月9日正式开放[19],真正开始了面向广大民众服务的实践。在上海通信图书馆创办之后,亦有1923年天津“马氏学会”创办的“马氏通信图书馆”,他们开列马克思主义书目、不收租金和保证金、面向贫苦的知识青年开展借阅[20];1933年上海职业青年文化团体蚁社成立蚂蚁图书馆,它继承上海通信图书馆的传统,用通信借书的方法免费义务为大众服务[6]64-65;1934年上海申报流通图书馆增设邮借部,为外地读者开展邮借服务[6]64。此外还有:1928年交通部主办的中华全国电政同人公益会通信图书馆[21];1933年上海中国文化服务社主办的中国通信图书馆[22];1934年当代青年社筹备的通讯图书馆[23];1935年成立的私立河北通信图书馆[24];1936年北平教育短波社创设的邮借图书馆等[25]。这些图书馆均采用邮寄借阅的方式,但部分仍需缴纳少量保证金、租费等费用;部分图书馆只面向会员、特定群体开放。上海通信图书馆则免费向会员及非会员读者提供借阅服务,是我国较早运用通信方式践行开放理念的公共图书馆。

3.2 图书甄选:传扬时代思想,引领阅读风尚

五四新文化运动导致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彻底反思,这种思想文化领域的巨大变革加速着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近代化进程。此时以推广、普及近代图书馆为目的的“新图书馆运动”也促使图书馆藏书的渐趋合理化,强调藏书以适合读者的需要为宗旨。自此我国传统的厚古薄今、存中排外的藏书思想逐渐改观,出现古今并存、中西并重的局面。“五四”前后是我国书刊出版的兴盛时期,进步书刊和革命书刊的出版是这个时期图书发展的重要特征;为适应文化教育的发展、知识普及的需要,科学书刊、白话书刊也大量涌现。在藏书建设方面,上海通信图书馆紧跟时代脉搏,大量收集进步书刊和科学读物,尤其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书籍和报刊,在传播进步思想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在图书采选上,上海通信图书馆认为没有经过郑重选择的图书,不但耗费开办者的购书经费,增加工作者的管理任务,而且消耗阅览者的时间与金钱。故而有着严格的甄选标准:不但拒绝恶滥无益的书报,而且规避对图书质量的精否鲜加注意的弊端;主张根据借阅者的职业身份与教育程度等,以及图书馆的性质类型与经费状况等因素进行图书采买;同时审核图书的条理与文字,检查图书的外表与装订;内容倾向于适合进化、促进进化、符合民族需要、反映世界观念的书刊,同时淘汰反动复古、偏执狭隘与毫无学术价值的书刊[26]。典藏书刊有:《共产党宣言》《通俗资本论》《共产主义ABC》《马克思主义浅说》《帝国主义浅说》《共产主义初步》等马克思主义进步书籍;《五卅痛史》《农民协会章程与农民自卫军组织大纲》《京汉工人流血记》等反映中国革命运动的书籍;《新青年》《向导》《中国青年》《前锋》《莽原》《语丝》《创造周报》《洪水》《小说月报》《新潮》等革命与新文学刊物。据《上海通信图书馆书目》(以下简称《书目》)与《上海通信图书馆月报》(以下简称《月报》)来看,当时的革命文学、左翼新文化书刊、几乎全部的新文化出版物该馆均有收藏。1926年10月刊行的《书目》(第6版)更是一个突出成绩,不仅突出反映和宣传了进步书刊,指导了当时进步青年的阅读;对今天考察1926年8月以前的重要新出版物尤其是马克思主义进步书刊颇有参考价值。

3.3 出版新声:创办图书馆学期刊,搭建沟通读者的有效平台

图书馆学期刊是近代图书馆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民国初期,伴随图书馆文化的“西学东渐”、近代图书馆事业和出版事业的蓬生,图书馆办理期间诸多业务技法问题的“解决”亟需专设的研讨阵地,以沟通读者、交流业务、推介馆藏、宣传图书馆职能理念、探讨图书馆学理论为旨趣的图书馆学期刊应运而生。根据程焕文对中国近代图书馆学期刊史的分期,1925年8月创刊的《月报》正值图书馆学期刊的发展期(1924—1928年)[27],该年6月《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与《图书馆杂志》(上海图书馆协会)相继诞生,扭转了此前图书馆学期刊寥寥无几的窘境,引领出一个创办图书馆学期刊的潮流,《月报》正是这股风潮中的早期个影。作为上海图书馆期刊群落中较早的刊物,《月报》的特质既具有早期图书馆学期刊的共性,也具有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个性。

从《月报》创刊旨趣来看,其一意在构建图书馆与读者交流的桥梁。创刊人有感于“与借书者之间,也实在太隔绝了”,“应得有一种机会,使能尽量交换其意见,以倾双方的情愫”;也“盼望借书者时常有建议”[28]。“读书合作”栏目就是《月报》给予读者推荐优秀书刊的平台,使其“以读者的眼光,将借读的书,或批评内容,或节录精粹,或提要挈纲,或依目次而加以表解”[29]。“通信者”栏目则为读者之间搭建沟通交友的桥梁。通信人藉此寻找在文学、艺术、时政、世界语等方面有共同志趣的伙伴。另设“读者的意见”栏目,以广视听,藉来信问答的方式,采纳良策、倾吐困难。此外,《月报》自第4期始,增设“书报介绍”栏目,利导读有益之书、读现时切需之书。推荐图书广及政法、外交、历史、人生哲学、妇女、种族、国际形势、民生、革命、科普、文艺、生理常识及图书馆学等,形式笼括小说、诗歌、戏剧、歌剧、书画作品、时评与学术著述等。推荐图书均是当时优秀的新文学及科普书籍;《洪水》《语丝》《创造月刊》《文学周刊》《现代评论》等均推荐在列。“书报介绍”是对新文化运动以来出版界优秀书刊的梳理总结,具有重要的宣传指导作用。其二意在业务上的互通声气、互通有无。创办人亦感外界“不太明了我们的内容和份子”,迫使“我们要想法向社会公开我们每月工作的景况”[28]。因此,《月报》不仅刊载组织机构的各项规章制度,还开设“馆务纪要”“会务纪要”“议案纪要”“会员出入报告”“贷书报告”“收支报告”“会外赠书者名录”等栏目,会务馆务公开透明,不仅益于接受会员与读者监督,也达到业务交流的目的。其中“贷书报告”精细到类目统计与地区统计,使读者的阅读偏向与地域分布情况更加直观。“会外赠书者名录”公开感谢社会捐赠,民智书局、平民书局、上海书店、东方杂志社、小说月报社、文学周报社等书业经营机构,以及文学研究会、上海世界语学会、中华图书馆协会等社会文化团体均名列其中。《月报》的“创刊号”与“五周年特号”分别发表《四年来的工作》《五年的努力》等文,也是对该馆历史的全面总结。其三意在推介馆藏以谋藏书之活用。创刊者苦于《书目》出版不及时,新书见报常成旧闻。故而借助《月报》每月定期刊载“新书报告”,标明每种书籍的类号、书名、作者、册数、借期与重量,附注挂号与停刊信息,便于通信借阅具体操作,切实推介最新图书。“本月捐来的书报”也对捐赠书刊进行详细展示。其四则在宣传图书馆的职能理念、管理经验。创刊人深感上海通信图书馆“还引不起内地民众的注意,达不到下层阶级的听闻,觉得非作一种当期的宣传,无以遂创设的初衷”[28]。《月报》刊载不少颇有见地的评论文章,均是会员立足该馆实务,阐述上海通信图书馆的精神理念、管理经验。如《上海通信图书馆与读书自由》《人日颂》《通信与世界语》《从“绿邮”徽章想起》等文均阐述了该馆开放、免费、平等的精神理念;《图书馆与图书的选择》《图书的管理》《图书馆的经费问题》等文涉及图书馆的管理方法问题,从中可以窥见中国近代早期公共图书馆管理思想的踪影。由于《月报》创刊时间较早,创办者并非专业的图书馆学者,又深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图书馆学研究的理论论述与阐扬传统文献的篇目很少见诸报端,更多是较为朴实的工作经验的阐述。故而形成《月报》以沟通读者、推介馆藏、公示业务、传播图书馆理念为主的办刊旨趣。

3.4 目录新质:编辑馆藏书目,制订适应时代的分类体系

民国时期目录学的发展是建立在出版事业进步、近代学科体系确立、教育水平逐步提高的基础之上。知识的更新、文献的剧增,使我国延续千余年的四部分类法不再适应知识结构的变化,在经历“杜威十进分类法”的引入,本土化蜕变过程中的激烈争辩后,目录工作逐渐展示出贴合实际的发展征象。不仅出现了一系列“仿杜”“补杜”“改杜”之作,也有不少新型目录面世,实现了传统目录学与近现代目录学的优势互补,顺利完成了我国目录学从古典走向现代的过渡。尤其是“五四”之后,中国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促使书目的发展转向一个新的领域,各大报刊积极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书刊,学术思潮的演变催生各种明显具有马列主义特色的书目产生,《书目》即是这类进步书目的代表。

上海通信图书馆在共产党的影响与领导下,为方便邮寄借阅,广泛流通革命与进步书刊,很重视书目工作。该馆设有“书目委员会”,连续编辑出版了几次馆藏书目。1926年10月出版的《书目》(第6版)更是一个突出成绩。第6版《书目》共103页,32开,主编是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创办者应修人。《书目》着重收录1926年8月以前入藏的革命社会政治书刊,进步文艺新书和通俗科学读物。每本书均著录书类、书号、著者、书名、借期、重量,以便邮借。书后附有《散订本期刊目》《期刊名索引》《致谢长期赠阅书报目》《我们的书类与书号》《本馆创设宣言》《本馆共进会章程》。该《书目》编制的最大特色是使用了《S.T.T.图书分类法》(S.T.T.是上海通信图书馆罗马拼音字母的缩写),这是我国最早的具有马克思主义观点的分类法。《书目》前列的《书类纲目》相当于分类法详表,后附的《我们的书类与书号》相当于分类法简表。上海通信图书馆遭查封后,新书推荐社的部分员工系原馆的骨干,对该分类法进行了增订,改编成《S.T.T.分类法草案》,刊于《出版月刊》1930年8、9、10月号合刊。该分类法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从大类到整个类目体系的设计均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国内革命运动、国际工人运动等方面的书刊给予显著地位,同时注意表现现代科学技术水平与进展,适应了时代的需要。该法结构较为完善,有大纲、详表、助记表(小类表、分国表、朝代表、时代表),使用了当时流行的十分法、参照法等技术,还绘制了纵横坐标的分类书码纲目简表,帮助记忆。应修人还创造性编纂了国语罗马拼音著者号码表,方法是以三个罗马字母作为书次号,取著者姓名的罗马拼音字母的第一个字母,加名字的最后字母组成。这是我国图书馆较早采用的拼号式著者号码表。

《书目》属于私立图书馆的藏书目录,因收录书刊内容进步、紧跟时代,发挥起指导社会青年阅读进步书刊的功用,成为革命宣传书目的代表。《书目》不仅从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中取得经验,宣传共产主义思想,对国人革命道路的指引起到巨大鼓舞作用;也影响着中国青年的知识结构,使其从以往的儒家训示中解脱,树立新的世界观与价值观。

4 会员制模式是上海通信图书馆实现社会价值的保障机制

4.1 能够最大限度彰显上海通信图书馆的公益性价值

会员制的本质是共有制,但它并没有违背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本质。共进会作为私立的非营利组织,追求的是社会正义与公民权利,倡导的是社会公益与责任,在图书馆运营上更具有灵活性、广泛性,更贴近普通民众。他们对普通读者报以完全信任的态度,免费向其开放,被誉为“不收学费的导师”[30]。虽然会员制模式的上海通信图书馆向会员收取一定会费,但这些费用相对于商业性质的图书馆要低廉很多,在会费缴纳方面甚至照顾外埠会员以及学生会员,并只设最低限额、允许自由认纳,充分体现该馆的互助友好精神。收取会费并非为了营利,而是为了投资馆藏建设与运营发展。读者借阅过程也会产生少量的附加费用。《月报》发行之初,为方便沟通馆藏信息,曾规定借阅者必须订阅,但考虑到此项规定限制了读者尝试阅读的机会,故而不再作硬性规定,还发起“月报补助团”,尝试免费寄赠。对普通读者,需自付邮费才能自由借阅书刊,但“将来会员增多,经费充裕,会费最低额可望缩到极低”,“借书者邮费也可以免纳”[14]。足见该馆最大限度取消读者的费用门槛,积极实现图书馆的公益价值。上海通信图书馆的馆徽是一枚“绿邮徽章”:“是邮票形,绿的地,中央白日,有五月拱卫”[31]2,“邮票代表通信,日月象征光明,表现为团结、互助,用五个月一个日,又表示该馆成立日期5月1日,绿地象征亲爱、成长,百花象征纯洁”[32]。馆徽的设计与寓意正是开放、平等、免费的现代图书馆精神的体现。

4.2 使上海通信图书馆成为传播新文化、开展进步活动的阵地

上海通信图书馆深受新文化运动的鼓舞,流通进步性、思想性、学术性较强的书刊,影响了大批青年,被读者誉为“生命的寄托所”[33]。伴随该馆事业的发展,书刊借阅量持续攀升。据谢灼华先生统计:1923年6月至12月共借出书籍1 663种,每月平均借出230种。但在1924年10月份就增至448种,1925年8月662种,12月达755种[34]。读者队伍也逐渐壮大,在数量与地域范围上不断突破。1924年虽有战事发生,而借阅者尚达3 000余人[35]。至1928年,读者已增至5 000余人[34]。据应修人对1925年7月至12月非会员读者的区域统计表(见表2)分析,除上海区外,异地借阅者共计211人,分布在19个省区,86个县份[31]4-6。谢灼华研究表明:时至1925年,该馆读者遍及全国20个省区、各大城市、乡村,更及于南洋群岛、日本、美国、法兰西等海外各地[34]。不少青少年读者正是在此接受知识熏陶,成为文化、教育、科技战线上的知名人物与骨干力量。

表2 1925年7月至12月非会员读者区域分布统计表单位:人

该馆还是应修人进行革命活动的重要阵地,共进会事实上成为共产党的外围组织。“五卅”运动时期该馆就成立了共青团支部,应修人是第一任团支部书记。同年间他和团支部的几个骨干又被吸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与当时商务印书馆内的党组织建立了密切联系,使该馆成为党团联系群众的桥梁[36]。很多会员均在此成为团员后转为党员。不少革命先烈、现代革命作家都在该馆从事过实际工作。如恽代英同志就曾担任过共进会的执行委员与监察委员;中共党员应修人同志自图书馆成立起就具体负责图书馆工作达六年之久[34];龙华二十四烈士之一的恽雨棠、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干部陈云同志等人均曾为共进会会员[13]。他们均在此接受革命书籍的教育与革命斗争的锻炼,藉此走上谋求人类解放的道路,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坚强斗争力量。

4.3 推动上海通信图书馆服务创新,在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垂范意义

会员作为最主要的读者群体,同时参与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最能设身处地为读者着想,并不断激发会员的创新能力,开展更适应时代的、更方便读者的特色服务。诸多图书馆服务与管理举措在当时均具有领先性,使上海通信图书馆在近代图书馆事业史上具有垂范意义。应修人曾在《上海通信图书馆与读书自由》一文中写道:“在1921年我们创设之前,以上海之大,还寻不到一个完全公开的图书馆,这是一个事实。”[10]即便早在19世纪中叶上海租界当局已创办上海图书馆(又名工部局公共图书馆),并逐渐由小范围的西侨社会的私立图书馆转变成公共租界面向社会公众包括中国居民在内的公共图书馆,但因藏书只涉英文,最初开放对象也仅限洋人,胡道静称其“并非是着眼于为谋华人的利益”,“和我国人民所发生的影响极为轻微”[16]1-2。上海通信图书馆率先运用通信方式邮借书刊,使各阶层读者均能不受时间、地域的限制免费借读好书。同时出版《月报》,用以沟通读者、推介馆藏、公示业务、宣传办馆理念,成为馆办期刊的早期践行者。故而《中国图书馆史》称其为“上海第一个真正开放的图书馆,承担起当时上海市唯一的公共图书馆的任务”[7]268。该馆编订并试行以马克思主义观点为指导的《S.T.T.图书分类法》,适应“五四”以来马克思主义学说、时代先锋思想、科学知识理念不断纳入中国近代知识体系的现实要求,并较早使用拼号式著者号码表,对蚂蚁图书馆、现代书局、上海民众图书馆、广安县立中学图书馆等的图书分类产生影响。该馆还接受党的直接领导,传播马克思主义与革命理念,广泛流通进步书刊,编制的《书目》成为宣传进步书刊的书目代表。谢灼华称上海通信图书馆“揭开了中国现代进步图书馆事业史的序幕”[34]24。

5 结语

综上所述,会员制模式不仅在18—19世纪欧美国家的会员图书馆广泛运用,在我国清末民初也不乏其例。虽在公共图书馆诞生前夕的戊戌之际出现过类似于会员图书馆的学会藏书室,但它既非独立的机构,同时开放程度也有限。20世纪初年至30年代,中国近代私人办馆的活动频繁出现,个体、同人、社团、出版界成为私人办馆的主体,以会员缴纳会费维持基本运营的私立图书馆也相应出现。上海通信图书馆作为同人创办的私立图书馆的代表,依靠吸纳会员、缴纳会费提供办馆人员与经费,藉由通信借阅、图书甄选、创办馆刊、编订分类等特色服务吸引更多读者借阅与入会。会员制模式不仅在维系该馆的可持续发展方面功不可没,也在创造其公益性价值、推动新文化传播与业务创新方面贡献卓著。进入21世纪,伴随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发展,会员制模式成为部分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开辟新的服务领域时采纳的理想模式;也成为个别私立图书馆服务基层读者、缓解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的有效方式。作为一种坚韧性、灵活性、时效性兼具的图书馆营销方式,会员制模式不仅丰富了近代民间建馆的多样化形式,为助推公益事业发展、履行社会责任作出积极贡献;更应在当代图书馆建设中获得关注与传承,成为公共图书馆事业补缺与创新的有益方式,确保民众获得更为广泛与专业的服务保障。

猜你喜欢

会员制书刊会员
2023年精品书刊订阅
中西会员制超市竞争加剧
科技书刊阿拉伯数字及汉字数字的用法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会员制的“全球化渗透”
证券交易所公司化治理研究
职业高中学生会员制管理模式探索
书刊信息: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