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其预测模型的建立

2022-05-10赖绍燕孙丽莹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医学版) 2022年2期
关键词:量表问卷预测

姜 宏,赖绍燕,孙丽莹

(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烧伤整形科,广东 深圳 518035)

恐动症是指患者在感受到超出其心理预期的疼痛感后,表现出对于身体活动过度、非理性的一种恐惧心理状态,临床上又可称为运动恐惧症[1]。在烧伤患者中,由于皮肤组织的损伤,该部位的神经暴露于外,同时在全身炎症反应、烧伤创面的肿胀、修复以及缺血缺氧等因素的刺激下,导致烧伤患者感受到急性剧烈疼痛[2];同时,在治疗过程中患者还将有持续性的疼痛感受[3]。在此状态下,烧伤患者心理情况处于急性激惹状态,容易导致恐动症的发生[4],相较于男性群体,女性患者由于心理承受能力更差,因而更容易发生恐动症。在恐动症的影响下,患者可表现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不敢主动翻身及进行功能性锻炼,从而导致褥疮、感染等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甚至有部分患者拒绝接受医务人员的护理及相关治疗,不利于患者的康复治疗[5]。本次研究将通过分析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为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案的制定提供证据支持。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上,且具备一定的语言理解能力及表达能力;②因高温气体、液体及电、化学反应导致的Ⅱ-Ⅲ度烧伤;③烧伤面积>1%TBSA;④处于病情稳定期。

排除标准:①存在精神病史及中枢神经系统损伤;②疼痛感知能力低下或丧失;③处于昏迷或休克状态;④合并有严重并发症。

1.2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158例女性烧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恐动症分为恐动症组(54例)和正常组(104例)。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完整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本次研究经过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调查工具

(1)患者一般资料调查问卷:包括年龄、婚育状况、文化程度、烧伤原因及烧伤面积等情况。

(2)恐动症评价量表(TSK):该量表经过胡文[6]翻译而来,共包含有17个问题,每个问题计分原则为“1分:严重反对,2分:反对,3分:同意,4分:非常同意”,最高分为68分,最低分17分。以37分以上作为恐动症的评价标准。分数越高,代表恐动症的程度越高。

(3)疼痛数字评分(NRS):该量表将一条直线平均分为10段,按0~10分次序评估疼痛程度。分值越高,疼痛程度越高。

(4)焦虑(SAS)、抑郁(SDS)评分量表:SAS量表以没有或偶尔、有时、经常、总是进行评分,共计20个条目,总分100分,分数越高症状越重。按照中国常模,SAS标准分的分界值为50分,50~59分为轻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69分以上为重度焦虑。SDS评分标准与SAS相同。

(5)自我效能感量表(CPSS):该量表[7]为患者对疼痛管理及克服疼痛信心的评估根据,分为疼痛应对、躯体功能、症状应对自我效能3个维度共计22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进行计分,共计22~110分。分值与自我效能感成正比。

1.4 调查方案

(1)前期准备:成立调查问卷研究小组,在正式开展问卷调查前,对小组成员进行统一培训,培训内容包括调查问卷及量表的相关知识、沟通交流技巧。要求小组成员对各量表每项指标的理解具有一致性。

(2)调查设计:在患者入院当天,采用一般调查问卷对患者进行调查。患者入院1个月后,采用TSK量表调查患者是否存在恐动症;分别在入院时、清创术后、换药时进行NRS评分,取最后的平均数作为最终标准;SAS、SDS、CPSS量表于患者入院治疗1个月内进行测量,各测量3次,最终结果取平均值。

(3)问卷回收: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调研人员负责回答患者的问题,并指导其进行填写,也可由患者家属代为填写。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158份,实际回收158份。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两组患者在年龄、婚育情况、文化程度、烧伤原因等方面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烧伤面积、NRS、SAS、SDS、CPSS等方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对比

2.2 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为烧伤面积、NRS、SAS、SDS、CPSS,将上述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顾分析中作为自变量(均为连续变量),以是否发生恐动症为因变量(0=正常,1=恐动症)。多因素结果显示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烧伤面积、NRS、SAS、SDS、CPSS。

表2 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2.3 预测模型构建

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预测模型公式为In(P/1-P)=-3.032+0.131×烧伤面积+0.058×NRS评分+0.07×SAS评分+0.052×SDS评分-0.047×CPSS评分。

2.4 预测模型验证

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以及ROC 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区分度。其中H-L检验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拟合实际发生情况(χ2=15.230,P=0.055);ROC分析结果显示该模型的AUC为0.891,最佳截断值为0.326,灵敏度为87.0%,特异性为83.7%。

3 讨 论

恐动症是一类表现为担心引发疼痛感而拒绝肢体活动或运动的特殊心理状态,多在患者感受剧烈疼痛或疼痛敏感性增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多见于髋关节置换术、烧伤、腰椎术[8]。恐动症的发生容易导致患者产生拒绝换药、康复运动等拒医行为,不利于健康恢复。目前,对于恐动症的诊断还未有金标准,在国内常见的评价标准有TSK、恐惧症成因分析量表[9]以及恐惧回避信念问卷[10],其中TSK量表结构设计严谨、内容完整全面,是国内外应用最为广泛的量表。在本次研究中,采用TSK评价标准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58例女性患者中共计54例患者发生恐动症,发生率为34.18%。

经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烧伤面积是女性烧伤患者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且烧伤面积越大,患者越容易继发恐动症。分析其原因在于烧伤面积越大,代表在急性期感受到的痛感更加剧烈;同时在清创、换药及翻身、运动时更容易导致患处受到刺激。在本次研究中,患者的NRS评分同样是发生恐动症的危险因素,这一研究结果与叶景芳等[11]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在另一方面,根据现代科学对神经-心理的研究,认为恐动症其实质为躯体疼痛与回避心理共同交织出的疼痛恐惧,由此提出恐惧-回避模型。疼痛恐惧的来源主要包含两个方面[12],第一,患者自身既往的疼痛体验导致对即将发生的疼痛产生恐惧心理;第二,患者观察到或听闻他人的疼痛体验后产生的恐惧心理。恐惧-回避理论模型[13-14]认为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使得患者个体对体表感觉及疼痛感知的过度警觉和加工。此外,在该理论模型中,认为患者个体的自我信念是影响疼痛的主要因素:患者个体自我信念越强,在面对疼痛感觉时,更有可能选择“面对”,反之,患者个体自我信念越弱,更有可能选择“回避”。这也能够解释SAS、SDS、CPSS评分是影响恐动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临床预测模型的建立是在流行病学调查、相关因素分析基础上,结合现代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方法而得到的产物,通过联合多种不同的预测因子并赋予相应权重,能够对于某一特定事件进行预测,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15]。在本次研究中,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得出危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H-L)检验以及 ROC 曲线下面积验证模型的拟合效果和区分度,结果显示本预测模型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预测价值,其意义在于能够指导临床治疗及护理方案的制定。

猜你喜欢

量表问卷预测
无可预测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B卷)
选修2—2期中考试预测卷(A卷)
以患者为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PRO量表特异模块条目筛选
网络服装虚拟体验的概念模型及其量表开发
《公共体育服务政府供给社会期待量表》的编制与修订
CSE阅读量表在高中生自我评价中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问卷大调查
问卷你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