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目标下江苏省产业转型升级研究
2022-05-10王逸楠
王逸楠
(南京林业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南京 210037)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与科技飞速发展的同时也伴随着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过量排放,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过量的碳排放导致全球气温逐年上升、自然灾害日益加剧等一系列问题,不断威胁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降碳减排的任务尤为重要。为积极应对生态环境问题带来的挑战,中国自2006年“十一五”规划首次明确提出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后,中国为“减排”的目标已努力了十五年,更是在联合国大会上做出“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这不仅展现了我国的大国担当和为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的努力,也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发展战略,通过对中国减排阶段的产业分析,能更好推进“双碳”目标在中国的实现。
江苏省作为经济发展与民生指数长期居于中国省域前列的省份,其碳排放量也同样处于全国前列。而2020年召开的江苏省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指出江苏要先于全国实现碳达峰。因此,在双碳战略目标的背景下,研究社会经济结构与主要部门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不仅能够推动江苏省早日实现双碳目标,更是对于全国降碳减排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1 文献综述
由于江苏省综合经济实力在全国省市中处于前列,且不断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传统产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社会经济结构高质量发展成为中外相关学者研究的重点。如郭诣遂、于梓丰(2020)[1]选取江苏省2010—2017年相关数据量化指标,分析了影响江苏省产业升级的因素;陈迎港、郑丽丽等(2020)[2]学者通过构建工业经济与生态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析了江苏省工业产业结构与经济、生态的协调度;Chenyao Zhang(2021)[3]从金融供给角度对江苏省部分制造业进行访谈分析,得出了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相关对策;李培娜、陈国华等(2021)[4]学者从“双循环”角度分析了制造业存在结构性供需矛盾突出等问题,提出了让高铁助力优化制造业结构的对策。
关于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关联性的研究,有徐国泉、蔡珠等(2021)[5]学者利用LMDI模型研究了江苏省碳排放与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的关系,得出了结构性因素对碳排放抑制作用持续增强的结论;原嫄、周洁(2021)[6]学者利用SAR模型,得出了提高产业结构合理化水平能抑制碳排放强度的结论;钟茂初、赵天爽(2021)[7]学者以2007—2017年为观察期,通过LMDI分解法和变异系数法,得出了双碳目标下产业区域分工和结构调整对碳生产率有负向驱动作用。
鉴于上述文献可知,已有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产业结构与碳排放之间存在关系,但是很少有学者从“双碳”的角度出发,结合各部门碳排放量来研究产业结构的转型问题。因此,在借鉴参考前任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将整个国民经济分解农林牧渔业、采掘业、冶金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其他行业共9个物质生产和服务部门,其中农林牧渔业为第一产业,采掘业、冶金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为第二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零售和餐饮业为第三产业,以2015—2019年为观察期,基于时间数列水平分析各主要部门的碳排放量与产值指标之间的关系。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及其碳排放关系的分析
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本文取2015—2019年9个部门的碳排放量及GDP数据进行分析,原始数据通过查阅中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碳核算数据库等年鉴获得,其中部门碳排放数据采用IPCC分部门排放核算方法获得。其余少量缺失的指标数据,采用插值法处理。数据收集见表1与表2。
表1 2015—2019年江苏省各产业碳排放及平均增长速度
表2 2015—2019年江苏省GDP及各产业所占比重
2.2 江苏省三大产业规模及结构分析
2015—2019年,江苏省GDP从70 116.38亿元增长到了99 631.52亿元,以2015年GDP为基期,2019年GDP的累计增长量为 29 515.14 亿元,平均增长速度为7.28%。其中,第三产业在江苏省的GDP总量中占比最大,且比重在平稳增加,2019年占比达到了51.3%;第一产业在江苏省GDP总量中占比最小,且比重在不断减少,2019年占总GDP仅4.3%。
可见,江苏省经济逐渐向以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产业的经济结构模式靠拢,但是就目前而言第二产业占经济总产值比重依然较大。
2.3 江苏省三大产业碳排放量分析
总体上,江苏省在2015—2019年期间,碳排放总量呈波动上升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16%,其中2016年碳排放量最低,为724.0 Mt,2019年碳排放量达到了最大,为804.6 Mt。
就部门来看,①第二产业的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释放的碳排放量最多,2019年的碳排放量达到了438.3 Mt,在江苏省2019年全年碳排放总量的54.47%;其次是冶金业,碳排放量在2019年为246.8 Mt;着两个部门在2019的碳排放总量的占比超过85%。②建筑业虽然在2015年至2018年一直碳排放量最小,但于2019年陡增至4.3 Mt,平均增长速度达到了最大,为40%。③作为第三产业的批发零售和餐饮业碳排放量相对最小,且处于不断下降的状态,从2015年的1.1 Mt降至2019年的0.4 Mt,下降了63.6%。
在减排降碳的大环境下,江苏省制定的相关政策对不同部门碳排放产生的影响不同[8-9]。对于像制造业、冶金业等部门碳排放量控制效果明显,但对于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部门,如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则效果有待加强。因此,在“双碳”目标下,此类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难点也是重点方面。
2.4 江苏省碳排放量与经济变动分析
鉴于可视化图能增加分析的准确性和数据的可比性,本文将三大产业碳排放量基期GDP所占比按时间顺序做成了折线和柱状图(见图1至图2)。
图1 2015—2019年江苏省三大产业碳排放量(单位:Mt)
图2 2015—2019年江苏省三大产业GDP占比
第一产业碳排放量平均以1.22%的速度在下降,结合其GDP所占比重也在不断缩小,可判断出江苏省第一产业的部门经济活动在不断减小。第二产业碳排放量变化趋势与省碳排放总量一致,呈先下降后上升的波动趋势,以1.96%的平均速度增长;其中采掘业与制造业的碳排放量总体上处于下降的状态,但鉴于建筑业增幅较大且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释放碳排放量过大,所以第二产业的碳排放量占总碳排放量一直最大。因此,第二产业虽然GDP占比相对较大,但经济贡献率相对较小。第三产业碳排放量虽然以3.5%的速度增加,但2019年其碳排放总量仅为47.9 Mt;而第二产业则高达703.9 Mt,占总碳排放量的87.47%,故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二产业仍具有低碳且经济贡献率大的优点。
综上,“双碳”背景下,江苏省对高污染高排放能源的需求仍然巨大,对第二产业的经济依赖性也很大;且目前有以削减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调整总碳排放的趋势;而第三产业虽然整体上的经济贡献率较大,但就部门而言,低碳高效部门依旧不足。
3 “双碳”目标下江苏省社会经济结构优化对策
本文从“双碳”背景下江苏省三大产业切入,分析出江苏省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上存在:①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下降;②目前减排政策对高度依赖煤炭、石油等能源的部门的效果有待加强;③低碳高效第三产业部门依旧不足。并基于此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出了稳固第一产业地位、加快技术改造、推动产业集约化发展的建议。
3.1 稳固第一产业基础地位
结合上述数据分析可知,江苏省第一产业的总产值占比不断缩小,但第一产业,尤其是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着力点,因此,巩固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尤为重要[10-11]。江苏省应当加大对农林牧渔业的研发投入,引进并推广国内外高效便捷的机械设备,不断完善现代化的生产链条,促进产业链向高端攀升,从而以较少的碳排放量释放达到更高的产值水平[12]。
3.2 加快第二产业技术改造
鉴于第二产业的一些部门高度依赖石油等能源这一现况,江苏省要充分利用职业院校提供的技术培训,加大对以工业为主的第二产业相关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培训力度,并结合实际情况改良传统的能源利用技术,推广低碳高效的生产技术[13];同时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工艺,加快对关键生产领域的设备与路线更新改造[14]。其次,要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与特色产业,鼓励传统高能耗低效率的支柱产业进行信息化管理,严格控制产业碳排放,坚持将科技与产业转型相结合,向高端的第二产业转型升级[15-16]。
3.3 鼓励产业集约化发展
通过建立产业园区,鼓励产业进行融合互补,以加快第三产业为主要经济增长产业的趋势、缓解低碳高效的第三产业部门不足的问题、尽早实现“2060年零碳”目标[17]。江苏省应制定一套完善且合理的产业园区项目评估体系,严格筛选相关企业进入产业园区,对园区企业的技术和研发进行指导,并依据评估体系定时对企业项目进行考核,提高高质量产业集约化水平,把握本地化、多元化、区域化布局新趋势[18]。同时,对一些产能较大的项目先进行试点,实时对项目收益进行反馈分析,倒逼企业加大对低碳高效的项目的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