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触动人心的红色故事
——到华北联合大学旧址调研见闻
2022-05-10石砚洗
■石砚洗
在五四青年节即将到来之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让我们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关怀,对高等院校的关注,对青年学子的关心。中国人民大学是我们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有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不凡历程,有着“党办的大学让党放心、人民的大学不负人民”的精神品格。而在中国人民大学的办学历史上,华北联合大学的地位非常重要。看着领袖和学生们进行互动的热烈画面,我不由想起了今年春节期间的一段经历。
2022 年2 月6 日,大年正月初六,我以省政协委员、辛集市美协名誉主席身份,带领辛集市书画界政协委员,到位于辛集市新城镇贾李庄村的华北联合大学旧址参观学习。新城镇的历史可追溯到明天启2 年(1622 年),滹沱河异涨,束鹿县城(今旧城)被河水冲没,巡抚张凤翔相新圈头市(今北街)谓可迁邑。至明天启4 年(1624 年),知县张履端将新圈头市、河上集(今东街、南街)和小西天(今西街)围成一庄,谓新城。1947 年,华北联合大学文化学院就选在了新城的贾李庄村办学。当时新城镇所辖各村都分布有“点”,著名文化名人周巍峙、王昆夫妇,著名歌唱家郭兰英等都曾在此居住。
虽然华北联合大学在辛集仅仅停留了一年的时间,却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产。这次调研,我就听到了三个触动人心的红色故事,令我不能忘怀。
水乳交融度时艰
1947 年7 月,在华北联合大学的周巍峙、王昆夫妇第一个孩子即将出生。
王昆是联大女高音歌唱家,工作之余,经常帮助当地妇女推碾子、种菜、做家务。妇女们总爱围着她让她教唱歌,相处得好像一家人一样。当时华北联大有一纪律,在老乡家住,不能住正房,正房要留给房东住。王昆当时住的是小李庄村李志英家的偏房,潮湿、闷热。村支书赵芳茗不顾王昆夫妇反对,硬是让他们搬进了自己刚平分到的宽敞、凉爽的北房住。
按照辛集当地的风俗,产妇要喝红糖水补养身体,但当时条件艰苦,买不到红糖,村里的妇女们就把自家的红枣凑起来,煮红枣水代替红糖让王昆喝。产后的王昆很快投入到工作之中,房东李志英又主动当起了临时保姆,替王昆照顾孩子。王昆的长子是7 月生的,为纪念这个有意义的日子,周巍峙王昆夫妇为长子起名周七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能看到在当年环境、生活都很困难的情况下,具有革命文化思想的文艺人与辛集人民群众相处时的真挚情谊。
周巍峙是江苏东台人,音乐家,1934 年参加上海左翼歌咏活动,1937年参加八路军,1938年赴延安,同年7 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率西北战地服务团赴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先后任中共中央北方分局文委委员,晋察冀边区文联宣传部部长,边区音协主席等职。1942 年,被选为晋察冀边区参议员,担任过华北联合大学文工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代部长、中国文联主席。
王昆是河北唐县人,1925 年4月生人,1939 年参加革命工作。王昆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中国民族歌剧艺术的开拓者,代表作有《兄妹开荒》《白毛女》《夫妻识字》等,曾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中国音协“终身成就奖”,2014 年11 月2 日因病在京逝世,享年89 岁。
两块棉籽饼的故事
棉籽饼是冀中一带棉籽榨油后产生的棉籽粕,多用做农田的肥料,在旧中国当地人多将其代替粮食。1948 年3 月,华北联合大学奉命从束鹿转移正定,文艺学院的贾克和文工团的郭兰英因处理善后事务晚走了两天,吃住在小李家庄村烈属李凤云家。临走前,贾克要按规定付给李凤云柴米费,李凤云执意不收,双方发生了激烈的争执。见说服不了李凤云,于是贾克拿出两块棉籽饼说:“凤云同志,我们不付柴米费了,送你两块棉籽饼作纪念礼物,怎么样?你一定要收下。”李凤云感到华北联大的同志们要走了,应该留个日后的念想,就高兴地收下了这两块棉籽饼,细心地保存起来。
1991 年李凤云病重,在老人去世前嘱咐儿子李存武,一定要把华北联大留下的棉籽饼当传家宝保管好,一代代往下传。身为教师的李存武,有思想、有觉悟,他认为母亲交给自己的棉籽饼,是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具体体现,于是用红纸在上面题了一首诗:“棉饼两块礼虽轻,党群关系情意重。革命传统永不忘,血染旗帜万代红。”并将其牢固地密封在一个玻璃缸里。如今,李存武老师也已作古,但这个传家宝为我们保存了下来,这是联大旧址特别有意义的历史见证!
上面提到的郭兰英,就是当年唱《绣金匾》而闻名的,如今已92岁高龄,是我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晋剧表演艺术家、歌剧表演艺术家、民族声乐教育家。
郭兰英从小是苦出身,原名郭心爱,1930 年12 月出生于山西平遥一个贫苦家庭,12 岁在太原晋剧团学艺,16 岁时加入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工作团,走上革命道路。郭兰英当年在小李庄村居住,从此走上了文艺人生的起步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她当选为中国文联第四届全国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第二、三届理事,中国文艺界联合会第十届荣誉委员,1982 年到中国音乐学院任教,1989 年荣获中国首届“金唱片奖”,2005 年荣获首届中国电影音乐特别贡献奖。2019年9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签署主席令,授予她“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同年10 月26 日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戏剧家”称号。
受“联大”影响走出辛集的名中医焦树德
焦树德,原名焦聚辉,1922 年生,辛集市(原束鹿县)合睦井乡双柳树村人,出身中医世家,自幼聪慧好学,酷爱文艺。1941 年他在家乡开办“济生堂”诊所,颇有声望,因堂内悬挂“树德为怀”的布幅,以明“仁医济世,德佑苍生”的远大志向,遂更名焦树德。
1947 年,焦树德与当时在村里参加土改的华北联大文艺学院师生结下了深厚友谊,为革命文艺在家乡的传播做了大量工作。受此影响,焦树德决定走出去,寻求更为广阔的天地。1950 年,他到北京行医并深造,在名医的指导下,医术大进。1984 年奉调筹建北京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内科,先后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博士学位审授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药品评审委员会顾问,长期任中央领导的保健医生,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1 年他作为全国500 名老中医之一,参加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收徒拜师大会。
辛集市中医院新址建院已有20多年,院名一直为焦树德先生所题。市中医院院长温兰双作为焦树德先生的学生常到北京看望先生。2008年6 月14 日,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6 岁。前些年我回辛集时,温兰双还和我聊起先生,言语之间,甚是怀恋。能有这样一位老师,也是一种幸福。
作为我国有影响力的一代名中医,焦树德先生无疑和同为辛集籍人的公木、方纪、赵望云、任率英等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名人一样,是我们辛集人的骄傲!
从新建的华北联大旧址展馆图片文字介绍中,我还看到,周扬、贺敬之、艾青等新中国成立后文化艺术界的许多领军人物都曾经到过这里!对于今天的辛集,这真是一笔不可多得的文化财富!我们应倍加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