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姜收获期和贮存期块茎疫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2-05-10王进成张美芳梁孟菊唐寿凯姜学祥

长江蔬菜 2022年9期
关键词:墒情块茎病斑

王进成 张美芳 梁孟菊 唐寿凯 姜学祥

导读:2021年昌邑市生姜块茎发生了以前少见的由疫霉属病原菌造成的不同于茎基腐病的疫病,其发生面积大,导致块茎难贮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和姜农收入。为有效避免生姜块茎疫病大发生,从疫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形成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供种植者参考借鉴。

疫病是蔬菜上的一种重要病害,各地均有发生,各生育期皆可受害,一般造成蔬菜减产20%~30%,发生严重时损失超过50%[1]。生姜上的茎基腐病,俗称“烂脖子病”,病原菌为疫霉群结腐霉,可通过姜种、土壤、农具、浇水等途径传播,传播速度快,有腥臭味,可导致根腐死棵,严重影响生产。2021年生姜块茎上发生了以前少见的由疫霉属病原菌造成的不同于茎基腐病的疫病,发生面积大,导致块茎难贮存,严重影响商品质量和姜农收入。为避免生姜块茎疫病大发生的情况,从疫病的症状、病原、传播途径及形成原因、防治措施等方面,针对性提出预防措施,供种植者参考借鉴,以期有效降低生姜块茎疫病的发生。

1 症状

疫病主要为害生姜块茎,也为害叶片和茎秆。块茎染病,先从块茎表面发生,病斑初呈圆形、椭圆形褐色水渍状,后变褐软腐,不同程度凹陷,并逐渐扩大(图1)。病斑部位褐变,并且还会沿病斑向块茎内部蔓延发展,呈黑褐色腐烂,块茎上部姜球受害明显且数量多,受害块茎失去商品性(图2)。受疫病为害的新姜母在圆头期间和圆头后逐渐表现出黄褐色腐烂,要及时发现并剔除。在土壤或井窖内潮湿、透气性差的环境下,病部会长出茂密的白色棉毛状物(图3)。块茎分枝茎基部发病部位初呈水渍状,后变褐缢缩以致植株倒伏,各分枝上部茎叶逐渐变黄发红至枯死。

图1 姜球病斑凹陷

图2 姜球褐变

图3 姜球病斑长出棉毛状絮状菌丝

2 病原

病原为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辣椒疫霉)和P.infestans deBary(致病疫霉),均属假菌界卵菌门,孢子囊梗有分枝,无隔,卵孢子适宜生长温度20~26℃(图4)。

图4 孢子囊梗(10×40倍放大)

3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该病原菌为寄生菌,主要寄生在茄科植物上,病菌可在马铃薯及生姜块茎上越冬,翌春产生孢子囊,经风雨传到茄科植物上,成为初侵染源。病斑上产生孢子后借风雨传播蔓延,进行再侵染。气温20~30℃利于发病,高湿或连续阴雨天条件下,该病发展迅速。因此,在收获、运输、贮存及销售过程中通风不良或遇雨、湿度大、堆积过多、贮存时间长,块茎内部呼吸作用旺盛造成温度升高、湿度大,利于该病发生和蔓延。田间发病高峰主要出现在降雨后,8~9月秋雨时节易发病,生产上连作地或地势低洼、排水不良、氮肥过多地块发病重[2]。

4 土壤墒情过大是块茎疫病发生的主要原因

土壤相对湿度长时间持续偏高是生姜块茎疫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根据2021年8月24日昌邑市5个墒情监测点土壤含水分数据来看,农田土壤墒情总体适宜,全市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53.93%~74.20%,平均为62.85%;20~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44.68%~89.96%,平均为68.81%。9月24日测定的数据为: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在62.82%~84.20%,平均为72.81%,1个月时间0~20 cm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增加近10个百分点,并且出现1个墒情过多点位,疫病的为害程度随土壤水分增加而加重。墒情监测结果表明,生姜块茎疫病的发生时期在8月下旬9月上旬,因土壤湿度和井窖内湿度过大,导致块茎疫病一直持续发展蔓延到生姜收获期和贮存期。

5 块茎疫病形成诱因

过度密植,造成植株群体大,通风透气性差;氮肥或圈肥用量大,营养生长旺盛,茎叶徒长;浇水频繁,浇水量大,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土壤相对含水量高;阴雨寡照时间长,光照弱,温度下降,水分蒸发慢;土壤板结黏重、有机质含量低、土层薄、透水性差;块茎干物质含量低、水分含量高;地块高低不平,地面有积水;收获速度快、相对集中存放过多,均是块茎疫病形成的诱因。

6 块茎疫病防治措施

生姜块茎疫病的防治措施采取“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总体思路,以农业、物理、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

6.1 农业防治

①选用抗病品种 选择含干物质多、水分少的品种,如莱芜小姜等,分枝相对多、姜球相对小、株高相对矮的小姜抗病性强且耐贮存。

②选择适宜种植密度 降低种植密度,扩大株行距,增强通风透光性。行距以65~70 cm、株距以20~25 cm、每667 m2以4 000株左右为宜,密度小的要采取高肥水技术,以提高单株产量获得高产;密度大的要采取中低肥水管理措施,靠株数多获得高产。

③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氮肥,平整土地 通过增施容重小的有机肥,增加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提高土壤透气透水性,每667 m2基施和追施可用80%有机质肥料320 kg;合理使用氮肥,避免因氮肥过量造成植株徒长郁闭,每667 m2氮肥总用量为15 kg;对土地进行深耕、深松、平整,防止出现低洼不平现象,耕深28~32 cm。

④轮作换茬 最好和豆科、十字花科、禾本科等作物倒茬,不和茄科作物轮作。连作或与茄科作物轮作易导致生姜病害加重或减产等问题,生产上一般采取种植2年生姜再种植2年大田作物的轮作方式。

⑤采用滴灌等节水增效方式适量浇水 控制浇水量和浇水次数,保持合理土壤墒情。若遇大雨或长期阴雨连绵、低温寡照的天气,则不浇水,以免土壤水分饱和造成渍涝。雨后要及时排水,防止湿气滞留。水分含量是影响生姜块茎疫病发生的关键性因素。控制好土壤水分,就能控制块茎疫病。

6.2 物理防治

①用粘虫板、黑光灯、频振灯、诱心、防虫网等防治虫害,粘虫板悬挂在植株上部10~20 cm处,每667 m2用40~50块;每1 hm2设置杀虫灯1盏,每2 hm2设置黑光灯1盏;安装25目防虫网,可防止大部分害虫。

②根据苗情长势,适时提前撤掉遮阳网(遮光率50%~60%),撤网后通风增强,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光照增强,能有效抑制茎叶旺长,同时促进块茎膨大。

③收获期遇降温、低温霜冻时,要根据天气预报前提前覆盖好无纺布,能有效防止因冻害导致的块茎疫病。

④井窖放姜时,各窖洞依次轮换少量多次贮存,在姜层间用干燥沙子(可起到吸湿透气的作用)填充,避免在1个窖洞内一次大量存放,以免因姜堆呼吸产生大量热量和水分来不及散出造成块茎疫病快速发生或高温腐烂。放姜后,若井窖内湿度过大,建议用送风机多次进行通风降温排湿,并且根据外部气温变化,适当晚封井口,使井窖内温度保持在13~15℃,高于20℃可能发生块茎发芽及回茬腐烂情况,低于12℃可能发生块茎回茬腐烂情况。

6.3 生物防治

增施适量生物菌剂,增加土壤有益微生物菌群,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和颗粒结构,增加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活力和植株抗逆性。有益菌株有枯草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0.2亿/g),每667 m2用4 kg;侧孢短芽孢杆菌(有效活菌数≥50亿/g),每667 m2用1.5 kg,及解淀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多黏类芽孢杆菌、淡紫紫孢菌、哈茨木霉等菌株。

6.4 化学防治

对姜种、土壤等杀菌2次。第一次在播种后,第二次在填土平沟后,每667 m2分别用11%精甲·咯·嘧菌酯悬浮种衣剂200 mL、1 000 mL滴灌防治块茎疫病等多种病害。

猜你喜欢

墒情块茎病斑
遮阴处理对白及块茎产量和有效成分的影响
环境与植物激素对马铃薯块茎休眠与萌发的影响研究
体育人类学研究中的块茎范式新尝试——《作为文化块茎的传统武术:南部侗族黑虎拳的民族志研究》序
短期窖藏下马铃薯块茎品质指标的变化趋势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及技术规范
土壤墒情监测的意义与技术规范
初中语文教学“墒情”浅析
套袋对柠檬果实外观品质的影响
Ophiognomonia castaneae协同板栗褐缘叶枯病病原菌致病作用的研究
轻松治愈花斑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