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墒情”浅析
2017-05-16薛慧
薛慧
【摘 要】初中阶段是学生积累语文知识,养成语文学习良好习惯,激发语文学习浓厚兴趣,初步形成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初中语文教学的研究与改革也从未停止过,但实际情况却远不如人意,语文教学的投入与产出比严重倒挂,本文用结构思维的方法,从几个常见的角度,寻找造成这种结果的根源。
【关键词】语文生态;碎片阅读;强迫学习;精致课堂;疏离经典
武亦姝凭借诗词大会的出色表现,成为网红。让我们在惊叹于她的诗词储备的同时,不得不反思今天的初中语文教学,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怎么啦?怎么就培养不出更多的诗词大家、散文大家、语言大家!抛开母语这一重要因素,单就作为一门初中主干学科而言,语文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笔者想从农业生产中的墒情角度,来粗浅地分析影响初中生语文营养吸收的因素,旨在找到初中语文改革的下刀口,努力回归初中母语教學的正途:
一、生活语文生态沙漠化——水源紧张
生活是语文学习活的源泉。只有热爱生活,主动亲近生活,做有心人、有情人、有思人,才能发现生活之美、语文之妙。可事实上初中生背负了中考之重,少了小学生的自由和天真,多了题山卷海。学生进了初中门,便难得有机会接近万花筒般的社会;只有“白+黑”和“5+2”,没有休和息;只知数理化,不知有自然。笔者班上有“学霸”,居然还没有走出过南通。朱熹曾诗云,“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如果基本断绝了与生动生活的联系,就无法从生活中汲取养料,也就不可能化为学生“机体”的血肉,也不会成为学生灵活运用的语文能力。只知语文课本知识滚瓜烂熟、颠来倒去,不接触活的语境,就如同纸上谈兵的赵括一样,对付一张中考语文试卷可能有效,但在社会大考场中却只有“烤焦”、“烤糊”的份,我们初中语文教学的现状就是割裂生活语文的沙化教学。
二、全民碎片阅读常态化——化肥催旱
阅读是获取知识主要方式之一,也是语文学习的必备能力之一。初中语文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的目的旨在让学生具有阅读能力,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积累经验,能够受到文化艺术的熏陶。初中语文教学应该利用课堂,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培养学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感受阅读的愉悦。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加上手机微信、QQ等跨平台的通讯工具被广泛运用,人们已经随时随地通过平台进行信息交流,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全民碎片阅读成了常态。我们的初中生在不知不觉的熏陶中,爱上了这种不辨真假的阅读。正如老子所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一样,在感受感官刺激的同时,麻痹了他们的心性,误导了他们对阅读的理解,甚至正在反噬着我们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就像土地长期使用化肥,导致土壤板结僵化,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土壤”也在全民碎片阅读的催化下,不断消耗水分,旱情严重。
三、中考应试学习强迫化——暴晒蒸发
理想的初中语文课堂,是诗意的,是充满生活气息的。虽然,素质教育、素养教育早就被社会认同,但实际上迫于家长“学优则仕”、“望子成龙”的期望,学校优分、均分的指标压力,再诗意的老师也必须直面现实,把自己变成榨取考分的机器。于是,初中语文学习不再是一种成长的需要,而是变成满足家长所谓“爱子心切”的必须,变成制造老师所谓“教学业绩”的必须。中考的优胜劣汰高比例,迫使初中语文教学畸形存在,每天只有做不完的作业,做不完的试卷,据不完全统计,初中生每天的家庭作业时长在6到7个小时,基本是清一色的试卷、练习,只做不讲,而且日日练、周周测、月月考,这样机械、单调、逼迫式的学习,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势在必然,初中生逆反心理更会进一步放大了厌烦情绪。这样的教学,对一部分学生来说,不谈能成才、成家,不谈终身学习、终身发展,就是坚持读完初中学业都变得奢侈了。如同农业生产,幼苗需要呵护时候,偏偏把他放到太阳底下暴晒,结果只有一个——水分蒸发,土壤干裂,苗根干枯。
四、语文课堂设计精致化——过度打理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所要追求的,就是在45分钟内,春风化雨般滋润学生健全的人格、文学的素养,唤醒学生生命的激情、语言的思维,孕育学生远大的抱负、语文的能力。要想接近目标,必须“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坚持个性备课,将教材拿来为我所用,从学生实际出发,独运匠心,选择恰当的方法。洪宗礼先生推崇的初中语文教学的十个境界,其中境界十恰如其分的诠释了真意:如话家常,平易朴实。而不是精雕细琢、反复磨课的精彩绝伦,过度注重完美、震撼的课堂形式,只会不自觉地把学生物化,或者过分堆砌教育教学理论。
时下,运动式跟风学习某校模式的做法,其实是舍本逐末的从众心理;劳民伤财的优课评比,更是各方追名逐利的共同结果。他们的共性,都是精致化设计语文课堂,表面看总是热热闹闹、欢欢喜喜,毫无半点意外,实质是在成功表演的背后,隐藏着无穷的后患。如同过分打理的农作物,不仅误伤到了作物本身,还腾空了作物根部土壤,加速了土壤水分的蒸发。
五、经典阅读消费奢侈化——干燥无雨
经典阅读变得越来越奢侈,像只有少数富豪才能消费得起的游轮、私家飞机,进不了寻常百姓家一样,更让初中生觉得可望不可即。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社会普遍的浮躁氛围,使学生不想静下心来阅读经典;上文提到的碎片阅读,侵占了学生的经典阅读;初中语文老师急功近利心理,又实际上逼迫学生远离经典阅读;初中高强度、大题量的学习节奏,更使学生无法分身感悟经典的慢阅读、精阅读。就这样,凝聚着千百年人民智慧的经典,远离了初中语文教学。即使是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经典短文,也一样被拆解的支离破碎,诵读也不是为了体验和共鸣,已经失去了经典本来的意义和作用,甚至还会让学生对经典阅读,产生害怕“洪水猛兽”一样恐怖的心理阴影。
以曲为美的价值观,决定了舍本逐末的追求。这样的阅读和阅读教学,如同农作物在断了江河的水以后,又吹走了天空的云和雨,加剧了旱情。
墒情已经粗略地鉴定、分析完毕,旱情触目惊心,旱情火烧眉毛。抗旱救灾势在必行、时不我待,而如何救,需要科学论证、全面统筹、果断决策,需要共同参与、同心戮力、整体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