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文献计量法的国内慕课研究述评

2022-05-10田丽茹

山西青年 2022年9期
关键词:发文期刊论文

田丽茹 马 丽

渤海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辽宁 锦州 121000

新冠疫情出现并迅速传播之时,国内院校紧急应对并全面开展大规模在线授课,从而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由此可见教育信息化发展成果给我国高等教育积累了大批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了教学方式的快速转变。过去,随着知识资源数字化和三维平面资源立体化,基于互联网的大型资源概念越来越流行——慕课即是大资源理念的有力体现,它将高校的优质学习资源聚集在互联网上。面对当前注册人数庞大的慕课平台,诸多的学者、高校教师、教学专家开展了关于慕课领域多层次、多角度学术研究,并在理论层次上引导、分析和总结慕课资源的发展。为进一步总结慕课研究历程,了解慕课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作者选择中国知网(CNKI)为数据来源,收集和整理相关学术文献,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相关学术文献展开统计和可视化研究。

一、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慕课有关方面的文献,笔者采集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全文数据库的相关研究数据。选择主题检索的方式,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检索范围为中文文献,检索文献资料的日期从2012年截至2021年12月份,初步得到检索结果604篇,根据研究需要,去除会议、硕士论文、特殊辑刊和相关报道后,共得到549篇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对上述全部文献采用统一的格式导出并保存,再借助Excel对研究样本中的数据资料、期刊来源、发文作者、发文作者所在机构等文献特征进行具体分析,探究近十年国内慕课研究相关的问题。

二、国内慕课研究现状分析

(一)发文时间与数量分析

文献发表量是了解我国慕课研究现状和趋势的重要指标[1]。根据CNKI数据搜索结果,见图1所示,国内对于慕课的研究呈上升到稳定的态势发展。2013年慕课的发文数量仅为14篇,到2015年跃升至123篇。原因可追溯到2012年,以Coursera、Edx为代表的两大最具有影响力的巨头进入中国后,慕课立即受到国内传统媒体和在线新媒体的高度关注。《中国青年报》就是其中之一,还包括《光明日报》《中国教育网络》在内的许多传统纸质报刊刊登了有关慕课的文章。进而,引起国内诸多学者的关注。自2012年到2015年,关于慕课研究的发文数量每年都在急剧增加,2016年后论文发表数量略有下降,这表明对于慕课的研究正在回归理性的发展轨道。近几年有关慕课的发文数量都保持在几十篇。由此说明关于慕课的研究一直备受国内关注。

图1 发文量数据变化趋势

(二)期刊来源分析

对文献期刊来源分布进行分析,可以直观了解有关慕课研究领域的分布情况,便于文献使用者更有效率地掌握学术研究成果。本文对载文慕课数量排名前十的期刊进行了统计,见表1。从学术期刊的分布来源可知,学术界关于慕课的期刊多数来源于教育类杂志,刊发文量73篇。占比前十期刊总量的76%。由此说明,研究者们对于慕课的研究大多聚焦在教育领域。刊登于核心期刊的论文一共29篇,占学术论文总数的比重约为5%。其联合发文量最多的核心刊物为《中国成人教育》和《开放教育研究》,就其核心论文数量和联合发刊质量来看,国内慕课研究领域的学术水平还有待提高,更具影响力的期刊需更多关注慕课领域的研究成果。

表1 发文量排列前10的期刊

(三)作者和研究机构分析

统计国内发表论文较多的作者和研究机构,可以揭示该领域研究的代表,反映其研究实力及影响力[1]。

1.作者

有关慕课的549篇论文是由520位作者完成(以第一作者统计),发布2篇论文以上的作者有15位,见表2。由表可知发文量较多的是谷正艳,其次是温玉婷,但其论文的被引频次较低。论文的被引频次在一定水平意味着对相关论题探寻的深度和创新的高度,对比发文量更能展示出有关主题研究的热度[2]。篇被引频次最高的是郭英剑,其次是刘和海、杨永林、高地。说明这几位学者在慕课的研究领域影响力较大。

表2 发文量2篇以上的作者

2.研究机构

慕课科研领域发文数量2篇以上的研究机构,见表3,由下表可知发文数量在2篇以上的机构都是高等院校,高等院校成为慕课研究重要机构的主要原因有以下两点:一是这与我国依托高等院校发展慕课的教育政策导向有密切的联系;二是高等院校聚集了众多处于各个研究领域前沿的人才。高校的参与不仅有利于研究水平的提高,而且有利于研究领域的拓展[1]。从研究机构的区域分布来看,载文量较多的机构主要集中在华北和华中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华北和华中地区对于慕课的研究更为深入,而西北和东北地区对慕课的研究明显不足。

表3 慕课发文量2篇以上机构

(四)研究样本分析

梳理国内慕课文献,主要是为知悉当前研究现状,发现已有研究的困惑和不足,为后续研究提供支撑及生长点。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具体内容分类发现,大致可以归纳为四个类别。类目分析结果统计,见表4,关于慕课基础研究的论文数量占比最多,达到46%,是研究者关注的重点。应用研究论文数量占30.6%,仅次于基础理论研究。最后是策略研究和个案研究,分别占比9.4和6.7%。这一数据说明我国学者对慕课的关注主要集中在基础研究上,慕课策略研究和个案研究较少。通过对样本中文献研读,对各类目内容分析如下:

表4 研究类型统计分析表

1.基础研究

从文献篇数上看,基础研究是慕课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多数学者的研究重心是对慕课应用现状、发展前景、实施路径及教育反思等相关研究。通过对样本文献的研读,了解到慕课对高校革新的有效支撑以及未来面临的挑战。部分学者认为慕课未来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慕课课程建设与开发不足;慕课平台教学功能薄弱;慕课兴起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以及慕课对传统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等。

面对挑战,研究学者们也提出了一系列的应对之策。例:王应解在《我国高等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2]中就慕课课程建设与开发从国家、高校以及个人层面给出了相关建议;吴鹏在《慕课对传统高等教育的冲击与应对策略》[3]中提出将传统高等教育与慕课相结合,共同发挥两者的优势,实现高等教育与慕课的和谐发展;周由胜在《面向慕课的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思考》[4]中针对信息安全课程建设提出教学内容模块化、实训平台虚拟化、综合训练项目化等对策以此应对慕课对传统信息安全课程教学带来的挑战。

2.应用研究

随着近年来慕课的不断发展,国内教育学者对慕课进行了一系列教学实践与应用研究,主要从课程和教学这两个角度进行了深入探索。

(1)对于课程的研究。课程决定教授怎样的内容,慕课如何能够成为一个多元化的平台来承担不同类型的教学内容是一个有待思索的问题。就慕课的教学形式而言,慕课课程与一般课程是有差异的。许多学者把慕课这种创新型教学模式与线下各学科的课程改造与建设相结合进行了深入研究。随着教育信息化不断推进,虽然慕课的技术研究有了重大突破,但焦点在于如何利用慕课拓展课程有效教学的深度,所以,慕课视域下学习资源的有效构建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5]。

(2)对于教学方面的研究。教学是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强调的是教学方式与过程的实施。研究者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对慕课的应用做了一定思考并总结了慕课教学模式的优势:即能够提供无时间和空间限制的在线学习[6]。研究者在优势体现的基础上提出了慕课和传统课堂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新途径,以期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质量。2020年2月4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建议各高校应充分利用线上慕课和网络教育资源,积极开展网上课堂,以保障学校疫病防治阶段的课堂教学。各高等院校积极响应政策,将传统课堂教学方式与线上课堂深度融合,充分发挥了慕课优势,真正做到了“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7]。可见,慕课的发展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3.策略研究

有关慕课策略的研究主要是针对高校教育中课程建设和课程设计局限性等问题。

慕课的课程建设并没有覆盖全国的高等院校,这也使得无法有效推动院校之间一流课程的学术交流,在建立“双一流”高校的背景下,除了现有32所高校提供了慕课教学之外,各高校也应该根据自身要求完善强势专业的课程设置,并将其开发建设成慕课[8]。通过慕课平台,促进多数人掌握该专业的有关知识,从而带动有关领域的讨论,以此推动该专业的深入发展。但是,慕课课程的设计上有个显而易见的问题——没有同步互动。从慕课平台的受众群来看,需要此类在线课程的人是对其课程有兴趣亦或想要提高自己能力的人,对于后者来说,慕课是一种方便获取知识的手段,以提高他们在相关领域的知识技能,成本低于传统课堂,这意味着他们在慕课课程中遇到无法解决的困难,放弃课程的成本也较低。因此,高校应在课程设计中模仿传统课堂面对面的互动模式,整合和转化传统课堂的效益,并将其应用于网络课堂教学。

4.个案研究

如表4所示,关于慕课的个案研究数量上并不显著。本文采集到的样本仅为37篇,对于慕课的发展状况来说,此研究成果单纯从数量上来看,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个案研究类型的文献主要是针对慕课平台的架构、慕课互动的不足、慕课教学形式的单一进行研究。而关于慕课平台升级迭代、高校讲授质量的研究几乎没有,亟待研究学者的努力。

三、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从发文数量来看,慕课在我国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开始、快速发展和理性回归。2014年—2017年是慕课研究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此期间,发表论文的数量和主要期刊数量正在快速增长,高校对慕课研究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2.从发文机构分布来看,华北和华中地区更重视与慕课相关的研究,有着良好的科研队伍和较强的科研领域,而西北和东北地区在这方面的研究明显薄弱。高校教育团队是慕课研究的骨干力量,他们不仅是慕课研究任务的主要承担者和领导者,也是研究的推动者[1]。

3.从研究主题上来看,关于慕课研究的主题在不断深入。一方面,国家政策和各级领导政府的支持,使得慕课领域能够有较大的发展,慕课平台能够紧密结合全国各大高校、教育平台,不断地发掘高校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高校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慕课教学、在线课程、终身教育、“互联网+”教育、传统教育和在线教育相结合应是学者关注的热点。

(二)慕课研究展望

1.加强多元化合作,提升论文质量。就核心期刊发表的文献数量而言,慕课研究类论文的发文量仅占5%,且多为普通核心刊物,研究文章品质亟待提升。从编者视角出发,这些研究文章大多是独立的,这表明对慕课的研究缺少团队协作。此外,从研究成果发布的杂志分布来看,主要集中在教育类杂志上,科研组织间缺少联系和协同。因此,未来应重视跨专业研究团队的建设,整合多元化资源,共同探讨慕课教研各个方面[1]。

2.加强学习资源的有效建设。从慕课的角度来看,线上学习资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时代特色的文化特征[9]。在教学信息化中,课程教师以微视频的形式提供学习资源,学生通过观看微课视频等教学资源学习新知识。目前,基于微视频的学习资源是慕课学习环境的主流来源[9]。因此,教师应根据本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需求,进行本土化设计和开发,为学生创造个性化协作性的学习资源,以扩大慕课课程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通过对549篇文献的梳理和分析,剖析了慕课在国内的发展状况,考察了该领域的研究成果,也分析了研究差距和新的研究课题。当然,本研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研究文献仅以“慕课”“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为主题词进行检索,文献的综合性有待提高。再如,所选文献数据的偏差可能导致分析结果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研究还表明,对于未来慕课的发展,我们应该继续致力于改革创新,整合新兴技术、变革教学方式、不断迭代技术来建立中国慕课应用模式。

猜你喜欢

发文期刊论文
期刊简介
七部门联合发文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积极生育支持措施
《防爆电机》期刊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期刊审稿进度表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
本期论文英文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