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问题式教学的高中生地理人地协调观培养探索
——以“地质灾害”为例

2022-05-10魏佳美邵志豪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类素养情境

魏佳美,邵志豪

人地协调是地理教学所要达到的最终的思想层次目标,如何有效的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是目前地理教学讨论的重要话题。

一、问题式教学与人地协调观

(一)问题式教学。问题式教学的提出者是马赫穆托夫,认为问题式教学是依托于问题情境,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提出的问题式教学是指用“问题”整合相关学习内容的教学方式,以“问题发现”和“问题解决”为要旨。同时,新课标中阐明问题式教学的基础是“问题”的设计,然而“问题”的设计需要以情境为依托。情境要来源于学生的实际生活、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要贴近学生的知识水平,尽量使情境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综上所述,问题式教学是通过一定的问题情境,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与学习内容相关的问题链,引导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构建本节内容的知识结构,从而促进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5个部分:创设情境、提出地理问题、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总结评价和迁移运用。

(二)人地协调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阐明人地协调观是指人们对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关系秉持的正确的价值观。可见,人地协调观是一种价值观,是思想层次的素养,其核心是人地关系。“地对人”即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整体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外部条件;从局地来说,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生产生活的决定性条件。“人对地”即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人类生产生活必然会使自然地理环境发生变化,但是对自然地理环境的破坏是可以避免的,前提是要遵循自然地理环境规律。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20修订版)》中将人地协调观的水平进行了划分,可以以所划分的水平为目标对学生进行人地协调观的培养,也可以据此对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程度进行检测。人地协调观被划分为由低级到高级逐级深化的4个水平,由简单认识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到理解人地协调的重要性到分析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再到评价分析人地关系存在的问题及策略

(三)问题式教学与人地协调观的关系。问题式教学是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有效途径,同时人地协调观也有利于问题式教学的深入。问题式教学模式主要包括5个部分,其中创设情境要求教师善于创设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并提出地理问题。地理问题的提出主要涉及的是在此情境中人们所面对的阻碍人类生产生活的问题,即人地关系矛盾。分析这些问题可以从问题形成的原因,即地理“地对人”、“人对地”的维度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应该本着如何使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发展原则去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即“地和人如何协调发展”。

二、问题式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的教学原则

(一)生活情境性原则。符合学生的认知和教学内容的情境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够促进“问题解决”,使得来自于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地理知识还于情境。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首先要让学生意识到“人”和“地”之间是存在矛盾的,而这些矛盾就是来源于现实生活。问题式教学程序的第一步就是创设问题情境,在创设问题情境方面,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实际情况将情境素材本土化和生活化,使学生更容易进入情境,从而意识到人地矛盾,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解决问题的激情,为人地协调观素养的培养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启发性原则。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探索、学习,自觉地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思想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教师通过地理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时,应注意提出的问题是有意义的,更要吸引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引导学生从“地对人”“人对地”“地和人协调发展”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进而使学生意识到人地协调的重要性以及面对人地矛盾时该如何提出解决策略。

(三)循序渐进性原则。循序渐进的原则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按照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从而循序渐进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变化与发展。通过问题式教学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素养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人地协调观划分出的四个水平,并从人地协调观的三个维度出发,提出由浅及深,相互关联的问题链,从而循序渐进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

(四)巩固性原则。巩固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掌握知识和技能,长久保持在记忆中,并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应用。其实,除了知识和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也需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在培养学生思想层面的内容时,虽然是以相关的教学内容为载体,最后的巩固环节也是以相关知识为载体,但是其背后传递的思想情感价值观才更为重要。地理问题式教学中最后一个程序是迁移运用,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设计相似的问题情境,检测学生面对相似的问题情境时是否以人地关系思想进行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这既检测了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的状况又帮助学生巩固了以人地协调观素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

三、课程设计

下面以2019版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地质灾害”为案例,进行基于问题式教学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本节课的课标要求是“运用资料,说明常见的自然灾害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从字面角度分析,本节课是探讨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的产生对人类活动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是人地相互作用产生的结果,符合人地协调观水平3。由果推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产生灾害的原因不仅有自然原因还有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会加速灾害的发生。因此,对于地质灾害形成原因的探索,除了有地理环境本身的因素外,还有人类活动的影响,体现了人地关系中“人对地的影响”。本着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探究了自然灾害发生的“因”和“果”之后,为了避免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的消极影响,提出相对应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体现了“人和地如何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在课标要求的指导下,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①根据资料,说出地质灾害的概念、类型;②根据动态图和资料,分析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产生的原因;③根据中国地图,描述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的分布;④根据资料,说出不同类型地质灾害对人类活动产生的影响;⑤根据资料,说出减少或者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破坏的措施。

(二)教材与教学内容分析

图1 “地质灾害”与人地协调关系梳理图

1.教材分析。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六章,是本册书的最后一章。前五章是关于地球环境以及分布在地球表层的自然地理要素“大气、水、土壤、植被”客观现状的描述,本章是关于自然灾害的描述,是让学生意识到人们的生存环境不只包括围绕在人类周围相对稳定的自然要素,还包括突发性的自然灾害,并对人类的生命和安全构成危害。因此,本章在必修一中具有承上的作用。虽然地质灾害是本章第二节的内容,但并不是独立的一节,是承接气象灾害学习之后的内容。这两节内容都在论述灾害的形成原因,分布,危害等。第三、四节就是在前两节论述的基础上,为了减少生命与财产的危害,基于现代技术手段提出的防灾减灾的措施。因此,地质灾害在第六章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内容梳理。本节从“地对人”“人对地”角度论述了地质灾害中常见的地震、滑坡、泥石流三种灾害的概念,形成原因、灾害。

3.基于问题式教学的地理人地协调观的路径培养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我国每年都会发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从中国统计年鉴数据得出自2000年至2018年我国共发生过190次地震。通过视频播放的方式,向学生展示2008年四川省汶川县里氏8.0级地震、河北省唐山市里氏7.8级地震。以此为背景,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开始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表1 唐山地震与汶川地震及灾害损失比较

(2)提出地理问题,进行新课教学。通过唐山地震和汶川地震事件,向学生提问:地震属于哪一类灾害呢?同学们读取信息,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得出“地震属于地质灾害,除此之外滑坡、泥石流也属于地质灾害”的结论。“那什么样的灾害才能称之为地质灾害呢?”基于这个关键问题,教师应以学生已有的认知,基于最近发展区理论,设计一系列环环相扣的问题链(表2),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并意识到人地关系的矛盾,从而以人地协调的思想思考问题。

表2 课堂问题设计

(3)总结评价,培养人地协调观。总结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讨论结果与知识点的总结。在新课教授结束后,教师有必要根据板书将学习的重难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建立起本节课的知识框架。评价是指对学生整体的表现进行检测。这就要求教师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以习题或者情境题的形式对学生所学的知识和思想进行检测。

4.教学设计评析。本节课问题的研究主要以自主探究与合作探究为主。在教学过程中,问题①培养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①。问题②③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要想让学生了解地理现象的发生不应该只知其然,更应该知其所以然,教师必要时要引导学生从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角度全面思考问题,完成教学目标②。问题④⑤是本节课渗透人地协调思想的关键,要让学生在了解地质灾害分布的基础上对人类活动产生了什么不利影响,通过生命财产的损失,让学生意识到人对地的影响就是对自身的影响,从而产生人地应协调发展的思想,完成教学目标③④。问题⑥则是承接问题⑤的思想引导学生防灾减灾具体该如何做,完成教学目标⑤。问题⑦是在分析完地震滑坡之后,以泥石流为案例,考察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以及检测学生人地协调观的培养程度,从而加强学生对人地协调观思想的认识。

在高中学习阶段,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方面都应以人地协调观为指导思想,从“地对人”“人对地”“人地如何协调发展”的角度正确认识地理现象。问题式教学可以很好地将课本上的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并且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形式去学习,符合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考形式。二者结合,可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人地协调观思想。

猜你喜欢

人类素养情境
抓住本质重理解基于素养活应用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多思少箅彰显素养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一节践行核心素养的数学拓展课
追本溯源提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