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RF-Net的CT图像肋骨骨折识别①

2022-05-10黄扬林郭建强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22年4期
关键词:肋骨卷积骨折

彭 诚,黄扬林,郭建强

(湘潭大学 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湘潭 411105)

肋骨骨折是骨伤科中十分常见的疾病,其发生率大概在40%~80%[1],并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而肋骨骨折同时导致肺炎、气胸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2].当观察肋骨区域时,CT 图像其优势在于可更充分、细致的观察到骨折区域,能满足于临床肋骨骨折诊断要求[3,4],所以CT 图像已成为临床上诊断骨折病症常用的方法[5].但目前针对CT 图像的肋骨骨折诊断仍然是一项复杂的任务,由于整个诊断过程依赖临床医生的诊断经验,而单个病人的病理图像多达几百张,甚至上千张,且受不同设备、不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医生分析、诊断肋骨骨折的工作特别繁琐且艰难.同时,过大工作量易使医生产生疲劳现象,使诊断肋骨骨折病症时产生误诊现象.因此,实现快速准确的肋骨骨折计算机辅助诊断技术对于临床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随着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兴起,利用图像处理方法辅助标注肋骨已成为众多学者不断研究的问题.由于肋骨分布较广且形状较小,许多针对肋骨CT 图像的分割方法被提出,如郑惠敏等人[6]提出一种肋骨投影N-维平面方法,通过把肋骨投影到二维平面从而消除肋骨遮挡产生的影响,另外应用增强滤波算子强化肋骨边缘分割出肋骨图像,赵晓飞等人[7]提出应用区域增长方法进行肋骨追踪进而实现肋骨分割的算法.其中有部分研究致力于帮助医生实现肋骨图像重建,如王淑丽等人[8]应用多层螺旋CT 扫描方法进行并行薄层及曲面重建,算法可完整显示肋骨骨折位置与形态,而杨东等人[9]提出了基于CT 数据的肋骨骨折自动诊断系统,通过改进的经典中心性算法以及曲面重建算法(CPR)对单根肋骨进行可视化,帮助临床医生提高肋骨骨折的诊断效率,但该系统只对部分骨折类型敏感.Urbaneja 等人[10]使用前像图像与后向图像两种图像,确定了识别肋骨骨折形状和位置的具体参数,但该方法需要花费大量精力进行手工参数制定.

近年来,卷积神经网络由于在图像识别的高性能被广泛应用,针对医学图像方面应用于宫颈细胞核图像分割[11]、心血管造影图像分割[12]领域等.国内外研究者将卷积神经网络应用于肋骨骨折识别研究,如Hu 等人[13]提出了切片分组聚合网络(slice grouping and aggregation network,SGANet),首先通过三维(3D)卷积网络对不同切片进行聚合,然后使用二维卷积网络提取各张切片特征进行分类.Chen 等人[14]提出了空间相干性检测算法(spatial coherence based rib fracture detection,SCRFD),首先从CT 切片中将肋骨区域提取出来,之后利用结合空间信息的卷积神经网络对该区域进行识别,但该方法具有较差的鲁棒性.而Zhou 等人[15]提出了一种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肋骨骨折辅助识别系统,可自动定位并分类多种骨折类型,该系统具有良好的检测性能,同时将辅助诊断与人工诊断结果对比表明该系统可有效帮助医生提高诊断效率.Jin 等人[16]提出了一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FracNets,进行人工标注后对三维肋骨图像进行检测,实现了92.9%的检测灵敏度.以上都是应用深度学习技术对肋骨骨折进行识别的研究,但仍然存在部分不足:(1)识别算法需要的计算代价仍然巨大,无法保证大量CT 图像在临床诊断的实时检测速度.(2)整体网络未考虑到肋骨区域的多尺度信息,导致分类精度不高.

为全面提取肋骨CT 图像整体信息,同时为达到医学设备对检测速度的要求,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Net 的肋骨骨折识别算法.

本文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

(1)使用生成对抗网络对肋骨CT 图像进行数据增强作为额外训练集,丰富图像的多样性,解决医学图像匮乏而模型难以训练的难题.

(2)使用多分支模块RF-block 构建了卷积神经网络RF-Net,该模块可提取肋骨的多尺度特征信息,着重关注肋骨区域的形状特征,提高检测性能.

(3)提出压缩策略充分优化模型结构,在减少参数量的同时提升分类性能.同时在肋骨数据集上验证了所提出的方法领先于多种主流分类网络,另外进行了充分的消融实验,证明了各模块的有效性.

1 相关工作

1.1 MobileNet

MobileNet 由于其高效检测精度和检测速度符合移动设参数要求受到广泛关注.其主体结构为深度可分离卷积(depthwise separable convolution,Dw conv),深度可分离卷积将原有的标准卷积因式分解为深度卷积和点卷积,其中深度卷积对输入特征图中不同通道分别使用一个卷积核得到多维特征图,点卷积使用1×1 卷积将多个特征图按顺序拼接,而点卷积对深度卷积作用后的特征图进行线性组合起到升维或者降维的效果,操作过如图1所示.

图1 深度可分离卷积

假设输入特征图为M×M,输出通道数为C,卷积核大小为N×N,个数为K,深度卷积计算量P1,点卷积计算量P2分别为:

故深度可分离卷积参数量与标准卷积参数量比值Ratio为:

当卷积核大小N×N为3×3 时,由式(3)可知深度可分离卷积相比于标准卷积可减少8 至9 倍的计算量,故使用深度可分离卷积的MobileNet 具有高效性.

1.2 传统数据增强方法

医学数据具有一定的隐私性与复杂性,因此数据量一般较少.但深度学习模型的性能非常依赖于训练数据的数量,更多的训练数据往往伴随着更好的深度学习模型,相比较于直接收集数据,在原有数据集上应用数据增强技术由于低成本的特性被广泛采用.在CT 图像中传统数据增强方式就是对图像进行随机仿射变换处理,包含翻转、缩放、镜像、平移等方法,而为获得更多的数据,在实际应用中会同时将上述多种方法组合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传统数据增强方法虽然可以有效扩大数据集数量,但无法改变图像本身的内容,易使模型产生过拟合效应,降低模型性能.

2 本文方法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Net 的肋骨骨折识别算法,图2 展示了该方法的流程图,核心思想如下:首先应用生成对抗网络对原始样本进行数据增广,产生许多高质量的生成样本构建全新的训练集.然后使用RFblock 替换深度可分类卷积单元,RF-block 可学习到多尺度特征,进行特征融合后传递给下层网络,加强骨折区域上下文信息之间的联系.同时应用压缩策略对冗余模块进行优化.本节将详细介绍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实现过程以及RF-Net 的整体结构.

图2 论文框架图

2.1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

生成对抗网络是近年来用于生成随机数据的一种框架,其由生成器(generative model,G)、辨别器(discriminative model,D)两种模型共同组成.前者试图生成接近真实的数据,而后者试图分辨真实图像与虚假图像,在最理想的情况下,整个网络的目的为生成器能够生成“以假乱真”的图像,即模型的目标函数V(D,G)为:

其中,z表示输入噪声变量,x表示真实样本数据,D(x)表示辨别器网络识别x是真实样本的概率,而G(x)表示生成器产生的一个样本,pz表示从噪声中生成的概率分布,pdata表示从原始数据中学习到的概率分布,函数的最优值即为pz=pdata,此条件下辨别器无法正确分辨生成样本与真实样本,同时生成器已经可以生成高质量的“完美”样本.

生成对抗网络产生了各种各样的变体模型,Mirza等人[17]提出了深度卷积生成对抗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generative adversarial nerwork,DCGAN),由于其优秀的性能被广泛应用.本文基于DCGAN 构造了4 层卷积网络的生成器与辨别器,图3展示了该网络的整体结构.生成器的输入为1×100 的符合正态分布的向量,经过反卷积层(deconvolution,DeConv)输出分辨率为32×32 的图像.辨别器的输入为生成器产生的图像,经过卷积层(convolution,Conv)输出辨别概率.

图3 DCGAN 网络

为验证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实际效果,本文将在实验部分说明具体细节,同时通过消融实验证明此方法下各模型分类性能优于传统数据增强方法.

2.2 RF-Net

由于肋骨骨折病症的巨大差异性,且存在不同生理特征的干扰,导致部分骨折情况复杂.故需要结合多尺度信息对肋骨进行针对性学习.本文使用MobileNet[18]作为基础架构,结合RF-block 与压缩策略提出了RFNet,提取出多尺度特征的同时对网络结构进行充分优化,更高效的处理图像信息.

2.2.1 RF-block

应用深度可分离卷积可有效加深网络以及提升推理效率.但该单元仍存在部分不足,由于单分支结构的局限性,难以提取到强大的多尺度特征,导致模型出现部分精度损失.

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RF-block 模块,该模块由深度可分离卷积和1×1 卷积组成,分别作用于输入得到不同特征图,使用Contcat 操作进行特征融合,此时不仅能获得肋骨的空间特征,又可获得非线性的原始特征,实现多尺度特征提取.另外RF-block 在前后通道图上进行跳跃连接(skip-connection),有效避免梯度消失问题,实现跨通道的信息整合.

RF-block 的结构图如图4所示,使用两个通道数为C/2 的卷积层代替通道数为C的深度可分离卷积,整体结构共分为池化单元与非池化单元,非池化单元输入输出特征图尺寸相同,而池化单元使用最大池化层进行下采样,输出特征图尺寸减半,有利于下层卷积更有效地处理特征.相比较而言,在参数量相同的条件下,RF-block 不仅保留了深度可分离卷积的高效性,同时使网络学习到更深层次的多尺度特征.

图4 RF-block 结构图

2.2.2 压缩策略

由于肋骨问题需在短时间内得到检测结果,而单个病例具有大量CT 图像,故算法计算参数量应处于一定规模之下,而MobileNet 模型结构仍存在额外计算成本.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模型压缩策略,首先通过快速下采样操作[19]最大限度保留原有信息,之后对高维结构进行优化.

作为卷积神经网络中的常用操作,下采样层通过缩放操作成倍减小特征图的尺寸,可大幅度降低模型计算量.而上层输入特征图的尺寸可影响下层卷积操作所需要的计算规模,简单分析可得,越早进行下采样,下层网络的计算规模越小,故本文使用快速下采样方法对RF-Net 整体结构进行优化,方法示意图如图5所示.

图5 快速下采样示意图

从图5 中可看到,原下采样网络交替经过3 个非池化层与3 个池化层,每1 个池化层前的非池化层易破坏原始肋骨特征信息,而快速下采样方法连续经过3 个池化单元,直接使输入特征图尺寸缩小8 倍.与原网络相比较,应用快速下采样策略后的网络能够保留更多全局信息.由于快速下采样策略使原有特征图质量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导致网络高维卷积层存在多个空卷积核.故可删除多个高维模块以弥补快速下采样方法的不足.在本文问题下,压缩策略可有效减少参数量的同时保留良好的特征提取能力,实现细节如表1 结构所示.

表1 RF-Net 结构参数

2.2.3 整体模块设计

表1 列出输入尺寸为224×224 的图像时RF-Net的具体网络结构参数.其中s 表示步长,C表示模块输出通道数.网络骨干部分共分为5 个阶段,阶段[1,2,3,4,5]分别对应于输出通道数为[64,128,256,512,1024]的RF-block,每个阶段的末尾均为RF-block 的池化单元,池化单元通过最大池化层降低特征图的尺寸而传递信息到下一阶段.相比于MobileNet,RFNet 仅保留两个通道数为512 的RF-block 与一个通道数为1 024 的RF-block,以解决高维信息的丢失问题.具体来说RF-Net 由9 层模块构成,包含1 个带池化的卷积层,4 个带池化的RF-block 以及4 个未带池化的RF-block,使用全局平均池化层(global average pooling,GAP)代替全连接层.GAP 层对每一个特征图求均值,后经过Sigmoid 分类器得到分类结果.实验证明RFNet 网络在降低计算成本的同时可有效提升肋骨识别精度.

3 实验

3.1 准备工作

3.1.1 肋骨数据集

为验证本文算法的分类性能,本文构建取自湖南省湘雅医院的临床肋骨数据集,采集来自20 个病例的500 张CT 医学图像.图像分辨率为512×512,切片厚度为1~5 mm.每张样本都取自于肋骨骨折的病人且已进行去信息化处理.首先标记出一块不超过32×32 像素的矩形区域,进行切片后形成单张图像作为实验样本,标注过程如图6所示,左侧图6(a)为标记出的非骨折图像,右侧图6(b)为标记处的骨折图像.图像共分为骨折与非骨折两种类别,每标注一张骨折图像的同时标记一张对应的非骨折图像以保证训练样本数量的均衡.经过标记操作数据集最后包含1 468 张图像,骨折与非骨折类型数量相同均为734 张.

图6 数据集标注过程

3.1.2 数据预处理

将肋骨数据集按7:2:1 比例划分为1 027 张训练集与294 张测试集及146 张验证集.同时为使数据匹配网络模型输入,将图像像素调整为224×224 并转换为RGB 3 通道格式.

使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扩增数据集,其具体操作为:使用单个类别图像分别训练DCGAN 网络,DCGAN 中生成器与辨别器相互对抗,当网络已经学习到原图像的概率分布后,生成器接收100 维的随机向量而生成像素为32×32 的图像,对两种类别分别进行上述操作,为保证样本数量的平衡,共生成2 054 张骨折图像与2 054 张非骨折图像.部分生成图像与原始图像分别如图7(a)和图7(b)所示,上下图像具有相似的肋骨特征,但不是简单的仿射变换,丰富了数据集的多样性,故认为生成图像适合用于扩充训练集.

图7 肋骨CT 图像

3.1.3 评价指标

为了客观且全面地评价网络的分类性能,同时方便与其他算法进行比较,本文采用准确率(accuracy,ACC)、灵敏度(sensitivity,SE)、特异度(specificity,SP)、ROC(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曲线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定量分析与比较,将骨折视为阳性,非骨折视为阴性,各指标具体计算式为:

式中,FP表示假阳性的个数,TP表示真阳性的个数,FN表示假阴性的个数,TN表示真阴性的个数.其中ACC描述模型整体性能,SE描述模型检测骨折的性能,SP描述模型检测非骨折的性能,ROC 曲线横轴为FPR(false positive rate),表示在所有非此类别下被预测为正确的概率,纵坐标为真阳率TPR(true positive rate),表示在该类别下被预测出来的概率,根据此数值做ROC 曲线,AUC(area under curve)就是该曲线下面的面积,曲线越靠近左上角,表示AUC 值越接近于1,则算法的分类性能越好.各项数据均取多次实验结果的平均值.

3.1.4 实验环境

本论文实验基于Keras 框架进行网络搭建及训练,硬件平台为Intel(R)Core(TM)i7-8750H CPU @ 2.20 GHz,GPU 为NVIDIA Geforce GTX 1060(8 GB 显存).分类实验参数设置如下:训练迭代次数epoch 为100次,批处理大小batch_size 为64,使用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t descent,SGD)进行优化,初始学习率learning_rate 为0.01.动量参数为0.9,学习率衰减值为0.000 1.生成对抗网络的实验参数设置如下:训练迭代次数epoch 为14 000 次,批处理大小batch_size大小为32,使用自适应学习率优化器Adam[20]进行优化,初始学习率learning_rate 设为0.0002,衰减因子设为0.99.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实验结果与分析

将RF-Net 模型与现有的经典网络EfficientNet[21]、MobileNet、VGG16[22]、Inception-v3[23]、DenseNet[24]、ResNet-50[25]、ResNet-152[25]、Xception[26]在肋骨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在训练完全收敛的情况下,所有模型在测试集上对比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与多种分类模型在肋骨数据集上的性能对比

从表中可看出使用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所有模型的准确率均高于90%,表明该方法在肋骨问题上有一定优势,RF-Net 在肋骨测试集上准确率、AUC、敏感度、特异性分别为0.972 6,0.996 6,0.977 8,0.967 4.4 种指标均高于其他模型,证明本文方法可更精确的检测出各骨折图像.具体来说,相较于MobileNet,本文方法的准确率,AUC 值分别提升1.09%,1.05%,参数量降低约65.6%.相对目前最受欢迎的分类网络EfficientNet,本文方法的准确率、AUC 值增幅分别达到1.20%,1.05%,并且模型参数量降低约79.2%,从而表明本文算法能够在低参数量的前提下兼顾更优的模型分类性能.

3.3 消融实验与分析

3.3.1 ISIC 2016

为验证本文模型的分类性能,本文在二分类数据集ISIC 2016[27]进行消融实验,ISIC 2016 是由ISIC 协会发布的黑色素瘤检测皮肤数据集.共包含900 张训练集图像和379 张测试集图像,图像分辨率为224×224,数据集的任务为检测图像中的黑色毒瘤为恶性或者良性.实验预处理过程将对训练集图像进行标准化、翻转、平移等数据增强操作,对测试集仅进行标准化处理.

表3 为本文模型与ResNet-50、Inception-v3、DenseNet-201、MobileNet 四种现有网络模型及其他论文中模型的对比结果.RF-Net 模型在ISIC 测试集上准确率与AUC 值分别为0.857 8 与0.820 8,相对于MobileNet模型分别提高2.7%,1.3%,与CUMED 算法[28]相比较,RF-Net 准确率,AUC 值分别提高0.3%,2.0%.另一方面,SDL 算法[29]分类性能虽略高于本文算法,但该增幅需要消耗巨大的计算资源.该实验验证了本文模型在其他数据集上同样具有较优的特征识别能力,能够快速学习与适应不同图像,即模型具有较好的鲁棒性.

表3 与已有方法在ISIC 数据集上的性能对比

3.3.2 数据增强方法对比

为进一步评估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在改善模型上的能力,使用两种数据增强方法在和多个分类模型搭配在肋骨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将传统方法实验训练集由原图像与传统方法生成的图像构成,而本文方法实验训练集由原图像与生成对抗网络生成的图像构成,使用相同测试集进行分类实验.不同模型分别在两种方法的测试结果如图8所示.

图8 不同数据增强方法对比

图8 中直线表示传统方法结果,虚线表示本文方法结果,从图中可看到本文数据增强方法处理后的模型分类性能显著优于传统数据增强方法,准确率增幅均高于2.1%,如RF-Net 模型准确率增幅约为2.4%,且该方法对部分网络提升更加显著,如DenseNet-121 模型分类准确率提升约达14.2%.传统数据增强方法的分类性能较差,原因是模型对部分训练数据产生过拟合效应,而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可有效解决该问题,即生成对抗网络可自学习图像特征,能够产生质量更好、特异性更强的图像,加速模型训练从而有效提升分类性能.

3.3.3 模块有效性

为验证本文RF-block、压缩策略的有效性,在肋骨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通过不同实验组合以验证各个模块对于模型性能的实际影响,共设计MobileNet,MobileNet+ RF-block,MobileNet+压缩策略及RFNet 四种方案.实验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不同模块分类性能比对

实验结果表明,应用RF-block 后的模型准确率与AUC 值分别提高0.38%,0.57%,表明RF-block 能够结合多尺度特征来有效提升模型特征提取能力,而应用压缩策略后的模型参数量减少2.20 M,表明压缩策略可在保持性能的基础上有效减少模型参数量.该对比实验验证了各个模块的可行性.另外证明了不同模块能够结合各自优势,有效改善模型对肋骨骨折图像的识别能力.

4 结论

针对肋骨CT 图像数据量大,识别难度大等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RF-Net 的肋骨骨折识别算法,以实现计算机辅助诊断肋骨骨折病症.本文方法首先使用生成对抗网络对肋骨图像进行数据增强以缓和学习过程中的过拟合现象,然后应用RF-Net 进行分类.在肋骨数据集上的对比实验表明了本文方法优于多个主流深度学习模型.此外,消融实验进一步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数据增强方法的高效性及RF-block 模块和压缩策略的有效性.

本文的肋骨识别集中在类别较少的数据集上,在后续的研究工作中,将考虑对更多类型的肋骨骨折病症做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肋骨卷积骨折
基于全卷积神经网络的猪背膘厚快速准确测定
基于图像处理与卷积神经网络的零件识别
小伙骨折后愈合太慢什么原因
基于深度卷积网络与空洞卷积融合的人群计数
新鲜骨折和陈旧性骨折有什么区别
肋骨缺失应重视
卷积神经网络概述
伤筋动骨怎么破
伤筋动骨怎么破
迷人肋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