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文科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2022-05-10蔡溢

科技资讯 2022年5期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思政案例

蔡溢

摘要:新文科背景下《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存在教材变化多、理论空洞、内容与新文科教改理念不太相符,学生知识碎片化等问题。为了更加符合新商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政治经济学》课程中培养学生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尝试步骤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确定一个主题、引导不同背景的学生扩大知识面,教学材料中增加广东省情教育等方法,不断改进考核方式,加强思政教育,来提高课程的满意度。

关键词:政治经济学新文科省情教育教材材料

中图分类号:G642;F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3(a)-0000-00

Teaching Reforms on the CoursePolitical Economy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Case Studies on Zhan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AI Yi

(Zhanji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Technology,Zhanjiang, Guangdong Province,524003  China)

Abstract: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Political Economy, such as many changes in teaching materials, empty theory, inconsistent content with the concept of the new liberal arts education reform, fragmentation of students' knowledge and so on. In order to bett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business school for talent training,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raise,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in the course of Political Economy. Try the step-by-step teaching method, determine a theme in the teaching process, guid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backgrounds to expand their knowledge, add Guangdong Provincial Situation Education and other methods in the teaching materials, constantly improve the assessment methods and strength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improve the satisfaction of the course.

Key Words:Poitical Economy; New liberal arts; Provincial condi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教育界討论的“新文科”概念,基本上包括要在课程建设上突出“中国话语”权,研究中国问题,改变以往的过度 地依靠用国外学科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经济社会问题,形成“中国特色”。打破传统的 分科治学”走向“科际融合”,更强调学科的融合。有学者提出要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从提出的问题出发,多学科共同解决现实当中存在的问题。再一个就是要把实践环节当作提升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通过校企协作等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以《政治经济学》课程为例讨论新文科课程建设下的《政治经济学》课程如何进行改革。

从2020年开始,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试行了大类招生,修订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大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工业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培养跨学科的﹑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而“大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改变本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跨学科能力较差的现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来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外贸跟单员﹑报关员,而且具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也将更加的综合化,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解决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

《政治经济学》是经济类专业所有专业的基础课,是大学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基础课,也是其他的课程的基础。

1《政治经济学》改革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政治经济学》课程是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经济学专业所有一年级学生的必修课程,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一年级新生的选修课程。经过2020年的教学方案改革以后,该课程成为经济学院除国际商务、电子商务专业外所有专业的必修课程,课时也从一学期32课时转变为一学期48课时。目前正在实施的2021版的人才培养方案《政治经济学》成为经管类一门重要的必修课。在以往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主要发现主要存下以下一些问题。

1.1 知识结构不全面,跨学科能力差

广东省高考未改革之前,高中分文理科,导致大一新生的知识碎片化,知识结构不够全面等问题。《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文理”皆有涉及的一门专业课程,需要一定的政治和历史学科基础,而文理分科的现象,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该课程的学习。对该课程涉及的理论知识无从下手且不能很好地用学习方法来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该门课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初学者难以入门。在2015年的课堂随机调查中,20%以上的学生反应对课程内容不熟悉,无从入手;甚至有部分同学说思维一直转变不过来,理由是以前学理科的,对公式和数字比较敏感,对文字相对来说不太敏感。我国高中教育阶段文理分科的方式导致学生知识不全面,缺乏跨学科的能力、适应大学教学的能力比较差的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注意。

1.2 课程理论性强

课程的理论性很强,对大一新生来说是比较枯燥的一门课。教材思政很少涉及。与新文科的要求“学科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不相适应。与广东省的省情也不相适应。由于学校是一所应用型高校,毕业生主要去向是广东省内的中小企业。目前,能够把专业知识和省情教育结合起来的教材少之又少。学生学起来缺乏亲切感。需对内容进行改革,怎么从内容取舍方面与广东实际相结合,既培养学生对这个国家的热爱,又能够用身边的例子、特别是广东省的例子来让课程活起来。学生能够感觉到这门课既有趣,又应用性较强。现在入学的都是00后学生,00后学生的特点是思维比较活跃,喜爱自由,但抗挫能力、自制能力、吃苦能力比较弱。加上学校应用型院校的特点,单单讲授理论会导致学生的厌学心理,学习效果也会打折扣。

1.3 教材变动多

《政治经济学》课程从2015年开设至今,已经有6年的多次教学实践,其中教材就更换了3次。先后使用过浙大版的以及人大宋涛版,目前使用的是吴树青主编的,人民出版社和高教出版社的“马工程”教材。宋涛版的教材应该是比较权威的,宋涛是研究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权威。现在的教材是国家教育部统一规划的,是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多年的教学实践来看,教材虽然不变,但内容必须要与时俱进,保持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注意力最重要的就是做到内容的灵活取舍。所以,内容如何变?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2《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的举措

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定位,我们对内容进行了一些改革,比如:突出了案例分析和时政时事,新文科背景下要求办学思路进行重新调整。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进行大类招生的基础之下,学校修订了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树立了“大经济”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宽口径,厚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在后工业化时代,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需要培养跨学科的﹑适应能力强的毕业生。而“大经济”人才培养模式正是为了改变该专业毕业生知识结构过窄,跨学科能力较差的现状。通过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将来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仅可以成为外贸跟单员﹑报关员,而且具有进一步学习的能力,能够适应时代的变化。学生的学科知识结构也将更加的综合化,以问题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为中心解决现实世界存在的各种问题。

具体举措如下。

第一,保证每年的内容不一样,每年有一个突出的主题,与经济专业高度相关。在教学之前,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选取相关的案例材料,材料源于现实国内外经济现象,特点在于具有引导式、启发式经过多轮的教学[1]。教师对教材内容比较熟悉,但再好的东西都有 “审美疲劳”。“审美疲劳”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2]。教学本身是一种情感的相互交流,学生也自然会从教师的被动教学中体会到负面的情感,进而会影响学习这门课的热情。所以,怎么样在教授的过程当中始终保持一种新鲜感,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话题。万事开头难,在教学的前几周当中能够迅速地抓住学生的兴趣点,让学生觉得焕然一新,这是很重要的。在2021年这一轮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就结合2020年全民“脱贫”大做文章。在刚开始的几周里就始终围绕2020年的时政热点“脱贫”展开,从中国的改革开放与“脱贫”的关系、“脱贫”事业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脱贫实践案例”等展开本门课程,进而引出这门课的知识点。在教授的過程运用多媒体,运用新华网等视频,给同学们展示了中国解决千年难题——“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笔者认为,这不仅吸引了学生的眼球,也是一个重要的思政。通过脱贫案例的展示,让学生能够迅速地了解国情,培养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体会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不同。脱贫工作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特点,体现了国家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决心。要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注重启发性教育,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在不断启发中让学生水到渠成得出结论[3]。

第二,通识教育大于专业教育。随着高等教育越来越普及化,本科阶段的教育越来越趋向于通识教育,要求学生知识面要广、阅读面要广。在《政治经济学》中增加阅读材料,从多种渠道比如期刊、杂志、书本、网络等获得知识,增强学生的知识面[4]。同时通过课后小练习、小问题等方式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以往的课程实践中,课程会留出2~4个课时作为讨论课。由学生分组就某个热门话题展开讨论,做10min左右的口头演讲(Presentation)。作为平时考核的一部分。

除此以外,引导学生多阅读人文知识和自然学科知识的书籍,培养兴趣,培养感觉,加强学习方法的引导和培养。在《政治经济学》课程通过列书目的方式,每个月列出一定书目用于学生的自学。同时,以每周布置思考题的方式让学生对所列书目的材料进行思考。

通过近5年的实践,学生对课程的不适应、入门难、文理不通的问题已基本解决。解决了高校理论经济学教学中西方经济学的影响上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地位下降的问题[5]。

第三,教材内容的取舍更贴近地方特色,更贴近时代以及中国国情。首先,增加了地方特色的内容,新文科强调要体现中国特色、地方特色。“新文科”要求学科融合,形成中国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以现实问题为导向,有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6]。在教学过程中,就活用了宋涛版的案例分析。结合广东的实际,加强广东省情,改革开放与广东省的实践以及笔者的实践调查。对教材的内容进行了取舍,不是所有的内容都教,对重点知识点和广东省实践相结合的知识点要重点教。教学课时延长以后,社会主义部分也要进行讲授。对于社会主义部分,我们采取围绕改革开放,对重点话题进行了讨论。对广东省的重点产业,比如:小家电、电器、家具等行业,让学生围绕自己的亲身经历,谈谈他们对这些行业改革开放中如何开拓进取进行了讨论。通过身边看得到、摸得着的实例进行教育,这也是思政教育的一个成功案例。

政治经济学以培养学生的3个能力为中心,即自学能力、应用能力、计算能力。考核过程也着重在这几个方面,考核的重点不是学生的记忆能力,而是延伸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够运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是这门课的重点。具体内容见表1。

第四,教师以自己的专业背景,对学生进行国际政治经济学方面的教学。比如:谈到全球化的时候,教师围绕什么是全球化?全球化的两面性:即有利的一面是促进了各国经济的发展以及脱贫工作(以中国为例)。不利的一面,比如贫富差距拉大,有一部分群体在全球化的浪潮中被抛弃。围绕中美贸易战的起因等介绍为什么会出现“逆全球化”。总之,《政治经济学》强调多学科交叉,通过给学生介绍国际政治、国际经济的相关知识,让学生拓展了知识面,打开了视野。

第五,课程的考核侧重能力考核。该门课程先后尝试过论文考试、课堂小组作业、闭卷考试、案例分析等形式。平时课堂要求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作为成绩的一部分。闭卷考试减少了需要记忆的题目,增加比较灵活的题目,如案例分析题、单项选择题、计算题等。题目比较灵活,学生不仅需要能够背诵课本的知识点,而且要能够运用。案例分析就采用一些时事例子来考查学生的阅读面。计算题侧重于考查书本的重点和难点。期末考试的出题宗旨就是:减少记忆力的考查,增加能力的考查,增加需要理解和应用的知识点。通过这样的改革,加强学生的课堂学习和平时学习,减少了学生应付和投机的心理。

3  遗留未解决的问题及前景展望

《政治经济学》改革已进行了5年,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

3.1教学PPT问题

该门课程的配套教材编排缺乏配套PPT。课堂教学使用的是宋涛主编教材配套的PPT和电子教案,PPT的内容以及电子教案的案例分析内容比较陈旧,无法适应时代的需求。目前的教学团队有3个教师,由于PPT的工作量比较大,加上教师的水平比较有限,暂时没有办法编排出一个完美的、比较美观、材料丰富、案例符合时代要求的PPT。

3.2思政问题

思政是目前一个比较热门的话题。思政如何上好,如何让学生接受是一个需要持续努力的过程。还需要继续思考。

应用型高校的《政治经济学》课程不能像重点高校那样教,必须要增加趣味性,特别是增加案例分析,让学生在案例中学会思考。在坚持课程的马克思主义导向前提下,尽可能地增加广东省改革开放的题材,增加省情教育,联系地方实际,搞活课程的内容[7]。在上课的过程中,经常运用新华网上的素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素材,让学生认识到课程没有那么枯燥,增强他们对于课程的信心。对于大一的新生来说,除了要学习课本的理论知识外,学习学习方法,培养一个良好的阅读和思考习惯根据的重要。所以,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把内容分成课前、课堂和课后3个环节。每次课前,要求学生去阅读大量的材料,通过这些材料,学生要不断地思考。再加上课堂的教学,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在阅读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8]。

未来,通过课程思政,组建合理的教学团队,与其他课程一起,不断拓展,使得学生有一个比较良好的通识教育基础。

参考文献

[1]刘伟.推进中国经济学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21(1):10-11.

[2]白龙.新时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教学改革创新路径[J].新闻潮,2020(11):16-18.

[3]陈新阳,钱智勇.论马克思主义的整体性和政治经济学的主体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教学内容改革谈起[J].当代经济研究,2020(8):65-72.

[4]颜雅英.新时代背景下我国政治经济学教学问题探究[J].武夷学院学报,2019,38(7):84-88.

[5]郭旭红,武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创新探索[J].湖北社会科学,2019(11):72-77.

[6]史艳丽.“新国标”视阈下的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J].教育现代化,2020,7(20):23-25.

[7]孙亚南,王兴芬,張月.高校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的重大意义与实践指向[J].教育观察,2019,8(31):128-130.

[8]张景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政治经济学教学改革探讨[J].现代职业教育,2019(4):204-205.

猜你喜欢

政治经济学思政案例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样板案例
NSE 9A-Module 4-Unit 2案例设计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稿卷
政治经济学式微了吗?
难以一致的统计结果
《导言》和《序言》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