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产妇产后盆底肌肉实施康复训练的疗效观察
2022-05-10汪绍云
汪绍云
关键词: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盆底肌肉康复训练
【中图分类号】R271.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2)10--01
受自然分娩后,盆底肌力显著下降的影响,容易引起产妇产后盆底功能障碍,表现出阴道前后壁膨出、盆腔脏器脱垂、尿失禁等,若不及时干预,不仅对患者的产后生活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危害身心健康[1]。对此,临床多对产妇产后进行康复训练,以提高盆底肌力,改善盆底功能障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年1月~2021年9月48例產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患者均行自然分娩;(2)入选患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1)泌尿系统感染;(2)阴道炎或盆腔炎等妇科疾病;(3)合并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根据抽签法,将本次研究对象分为两组,每组均24例:对照组中,年龄21~35(28.0±6.7)岁,产次1~2(1.5±0.4)次,新生儿体质量2670~4150(3410±227)g;观察组中,年龄23~34(28.3±6.8)岁,产次1~3(1.8±0.5)次,新生儿体质量2730~4100(3422±236)g。两组一般资料(年龄、产次、新生儿体质量)等对比数据相近(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指导患者反复开展肛门与阴道的收缩运动,每次收缩持续时间不少于3s,待10s后再行2次训练,每组25次左右,每日2~3组。观察组接受盆地肌肉康复训练器治疗:患者排除炎症且排出恶露后,将盆底肌康复仪的大头端置入患者阴道内3~4cm,使其保持盆底收缩,使康复仪位置固定至少1min;指导患者从最简单的站立动作,到步行,再到上下楼梯等较难的动作,每日1次,每次持续15min。
1.3观察指标以及判定标准[2]
评价患者的疗效与盆底肌力情况。疗效评判标准: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完全消退,盆底肌力达到5级,盆底解剖结构复常,即为治愈;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明显好转,盆底肌力至少提升2级,盆底解剖结构复常,即为显效;患者的临床表现症状有一定改善,盆底肌力至少提升1级,阴道前壁膨出与子宫脱垂程度有所好转,即为有效;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均无好转,或者病情加重,即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4.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7%,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力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的手测盆底肌力等级、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则明显超过观察组患者(P<0.05),详见表2。
3 讨论
研究发现,盆底功能障碍和阴道组织损伤存在密切关联,而妊娠与阴道分娩则会损伤阴道组织,这是由于分娩时对阴道的过度牵拉,容易撕裂盆底肌肉和筋膜,造成神经与血管损伤所致[3]。临床实践发现,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是可逆的,只要通过科学的康复训练,就有较大可能恢复盆底肌力;若康复训练不得当,则可能继发盆底功能障碍疾病,且症状的严重性与患者的年龄成正相关。相比于常规康复训练,盆底肌肉康复仪的优势在于,操作简便、作用持久、反复性强等,医师可根据患者的盆底肌力,采用相应的仪器型号,循序渐进,帮助患者恢复盆底肌力,加速盆底功能复常[4]。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83%,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79.17%(P<0.05),表明盆底肌肉康复训练的临床疗效较常规康复训练更优。对照组患者的手测盆底肌力等级、盆底Ⅰ类肌纤维肌电压、盆底Ⅱ类肌纤维肌电压均远低于观察组患者,对照组患者的盆底Ⅰ类肌纤维疲劳度、盆底Ⅱ类肌纤维疲劳度则明显超过观察组患者(P<0.05),则提示盆底肌肉康复训练能大大提高盆底肌力,缓解肌纤维疲劳度。
参考文献:
[1]熊素平,孙玉婷.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16):25-27.
[2]胡淑娟,许会琴.产后盆底康复仪联合康复训练对产妇产后肌肉张力及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J].医疗装备,2020,33(07):189-190.
[3]杨林林.盆底肌肉功能锻练联合认知行为干预在子宫脱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护理实践与研究,2020,17(04):107-108.
[4]高丽娜,蒋晶,林跃群.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康复训练对产后盆底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J].中国妇幼保健,2020,35(01):166-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