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忆圣地是延安

2022-05-10徐映珉

中华魂 2022年5期
关键词:陕北延安

徐映珉

有一种情愫叫长念,有一种难忘叫长忆,有一种永恒叫长思。巍巍宝塔山,滔滔延河水,是镌刻在华夏亿万人民心中的圣地标志,是激励中华儿女奋进向上的精神高地。仰望耸立的宝塔山,凝视滔滔延河水,走进枣园土窑洞,目睹一盏盏煤油灯,抚摸一架架纺线车,伫立于党的七大会议旧址前,聆听毛泽东的谆谆告诫。每次带着崇敬的心情走进这片革命圣地,心灵就会得到一次洗礼,思想就会得到一次升华,情怀就会得到一次熏陶。

泱泱华夏,浩浩山河,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汇聚着数不尽的旷世之奇和人间之最。然而,在延安这片黄土地上,却聚集着华夏许许多多“之最”,镌刻下一代伟人心装百姓情系人民的恢宏史诗,流淌着人民领袖与群众鱼水相依的千古颂歌。

最厚重的碑,是毛泽东题写的“为人民服务”丰碑。华夏大地上没有哪一座石碑比得过这座背负着中国共产党人初心与宗旨、使命与担当的历史巨碑。1944年9月5日,中央警备团战士张思德在安塞县烧木炭时因炭窑崩塌而光荣牺牲。毛泽东在追悼张思德的会上发表了著名的《为人民服务》演讲。“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一位普通战士之死何以让领袖感念动容?毛泽东给出了答案:“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是比泰山还要重的。”几十年来,无论狂涛险浪,不管暴风骤雨,都难以摧残和撼动这座厚重如山、坚如磐石的历史丰碑,她始终屹立在圣地延安的黄土地上,根植于共产党人的心田里,永不褪色,永不移位,永远放射出灿烂的时代光辉。因为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唯一宗旨,就“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謀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

心中最高大的山,是延安的宝塔山。这座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的宝塔山,堪称周围群山之冠,也是华夏最崇高厚重的一座山。在延安的日子里,毛泽东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想着人民、牵挂着人民。1947年6月,转战陕北的时候,毛泽东一行从安塞县王家湾动身翻山到小河村,整夜冒雨行军,人困马乏,天刚亮时终于走到小河村口。大家一进村就看见一家老乡的小孩因流鼻血止不住已昏迷不醒了,母亲惊慌失措地抱着孩子只是哭。毛泽东见此情景,急忙唤来医生,给孩子打针吃药。当时药品奇缺,留下的一点都是给中央几位领导准备的,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毛泽东不加考虑地说:“还是救孩子要紧!”医生给孩子打了针,过了一会儿,孩子醒过来。母亲看到孩子得救了,又惊又喜,忙着问要多少钱?毛泽东深情地说:“我们是一家人,不要钱。”孩子的母亲感动得不知说什么好,连连赞叹:“从来没见过这么好的军队。”事后她才知道,救自己孩子的恩人就是毛泽东。毛泽东经常仰望着巍巍宝塔山,深情地说:“陕北人民是真金子啊!”在领袖心中,“人民群众高于天,百姓利益重如山”。1944年,毛泽东听说侯家沟有两个小村庄的妇女生孩子很少,便把当地干部叫来询问原因,又写信让中央医院到当地化验水质。结果发现水中含有有害物质。毛泽东又指示医院指导群众对饮水进行处理,帮助群众防病治病。一年后,这两个偏僻山村相继传出了婴儿的啼哭声,毛泽东得知后高兴地笑了。领袖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是因为“人民”二字高于天、重如山;是因为“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是因为“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最大底气;是因为“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

最温暖最难舍和最接地气的住舍,是延安时期中央领导同志日夜住守的简陋昏暗、透着寒意的土窑洞。窑洞天地小,胸中乾坤大;窑洞没光亮,心中有信仰;脚下沾泥土,心中凝深情。在陕北领导革命的13年间,土窑洞是毛泽东最眷恋的居室,是一代伟人不舍的情怀。他先后行经延安、延川、清涧、子长、安塞、靖边、横山、子洲、绥德、佳县、米脂、吴堡12个县,在37个村镇的农家土窑洞里居住过。在转战陕北艰苦险峻的日子里,毛泽东临危不惧,率领中共中央机关,始终和边区人民患难与共、生死相依、心心相印、并肩作战。党中央撤离延安前夕,毛泽东在接见部队负责同志时,大家都请主席早日转移到河东去。毛泽东一直不同意,他认为党中央坚持留在陕北是出于多方面考虑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心系人民,惦记着陕北群众的安危。中央领导不愿意在陕北人民面临最困难、最强大的敌人打来的时候离开陕北。他深情地对大家说:“许多地方也来电催我过黄河,中央有个安定的环境,对指挥全国作战也的确有好处。不过,我有一个想法,即使撤出延安,也还想留在陕北。我们在延安的窑洞里住了十几年,一直是处在和平环境之中,现在一有战争就走,怎么对得起老百姓?所以,我决定和陕北的老百姓在一起,什么时候打败胡宗南,什么时候再过黄河。”部队撤离延安时,直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毛泽东才踏上征途。他恋恋不舍地摸了摸窑洞,深情地说:“我们还会回来的!”并谆谆告诫大家:“我们共产党人决不能失信于民!”、“现在是历史的转折关头,党中央要为人民赴汤蹈火、在所不辞啊!”延安的窑洞镌刻着人民领袖爱人民爱百姓的深情厚意,陕北的山水融进了一代伟人为国家为民族的博大胸怀。

最明亮最绚烂的灯,是那一盏盏长明于延安窑洞、弱如萤豆却闪烁着真理之光的小小煤油灯。它照亮了中国革命前进的道路和方向,它放射出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全国力量抗击日寇侵略、为夺取民族解放和全国胜利而苦苦追求奋斗的思想光芒,它汇聚着无数中华儿女爱党报国的智慧之光和精神力量。在昏暗的油灯下,毛泽东抱着对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满怀激情,饱蘸浓墨,先后写出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反对自由主义》、《论持久战》、《纪念白求恩》、《新民主主义论》、《整顿党的作风》、《为人民服务》、《论联合政府》和《愚公移山》等著名的光辉著作,用激扬文字指点江山,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收入《毛泽东选集》的158篇文章,有112篇是毛泽东在延安和陕北土窑洞里的煤油灯下写就的。如今,延安窑洞里的小小煤油灯已不再燃,但这如炬之光和信仰之火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焰,催生和汇聚起奋进新时代新征程的强大精神力量。

最触动人心的车,是驱动中国革命巨轮的延安小小纺线车。在艰苦卓绝的延安时期,面对日本侵略者的疯狂“扫荡”和国民党反动派的军事进攻、经济封锁,陕甘宁边区和全国各抗日根据地军民的财政经济和生产生活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艰难困境之中,军队生活供给濒于断绝。为了克服和战胜严重的经济困难,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毛泽东和党中央发出了“自己动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号召,延安军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毛泽东带头参加开荒种地的生产劳动,周恩来、朱德、任弼时等中央领导同志带头纺线。在枣园中央机关举办的纺线比赛中,周恩来和任弼时被评为“纺线能手”。这一架架吱呀转动的小小纺线车,构成了延安乃至陕北黄土高坡上一道独特的风景,纺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人间奇迹,纺出了抗日军民生产生活的自给自足,纺出了中华儿女战胜一切艱难困苦和一切强大敌人的无穷精神力量,纺出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明大道和广阔天地。

最香甜可口最有营养的饭菜,是天天食而不厌的延安小米饭和南瓜汤。口腹之乐,舌尖美味,是人们一日三餐的基本需求和欲望。然而,吃什么、喝什么,不仅直接反映了生活水平和质量,同时也是考量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晴雨表”。延安时期,国民党封锁严密,抗日前线战事紧张,物资极度匮乏,边区百姓生活极其贫困。为此,毛泽东和中央领导同志吃喝总是看着群众碗里,群众吃啥他们就吃啥,坚持与老百姓有盐同咸、共苦同甘。延安的小米饭和南瓜汤则被毛泽东和抗日军民推崇为人间最好吃、最有营养的饭菜和佳肴。转战陕北途中,周恩来把自己的一点细粮留给毛泽东。毛泽东接过来后动情地说:“生病的同志需要营养,还是让给他们吃吧。”自己每天坚持喝榆叶面糊糊。他深情地说:“是陕北的小米、延河的水滋养我们恢复了元气。”毛泽东和一代共产党人这种盛行于延安的吃喝,让西方国家的记者十分惊讶,称在延安发现了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并把这种力量和作风称为“东方魔力”和“兴国之光”。中国共产党人和延安军民正是靠这种简朴抵御了国民党前方吃紧后方紧吃的奢侈;正是靠延安作风打败了“西安作风”;正是靠这种神奇的“东方魔力”战胜了强大的国民党武装力量,夺取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和全中国的解放;正是靠“两个务必”的自警自醒,才有了中国共产党人赶考路上永葆的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作风。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这是清代诗人严遂成写的《三垂冈》七律诗,也是毛泽东喜爱和手书抄录的一首抒发情怀的古人之诗。“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是共产党人“群众至上”的赤诚情怀,是唱给不忘初心的时代壮歌,是践行党的宗旨的庄严承诺,是永葆传统本色的精神高地,是坚守群众观念的永恒主题,是实现民族复兴的根本保证。最忆圣地是延安,红色基因永相传。今天,我们透过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13年战斗岁月留下的一枝一叶、一足一履,找到了践行我党我军根本宗旨的答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至上、生命第一。谁把人民装在心中,人民就把他举过头顶;谁心牵群众、情系百姓,谁就会赢得人民群众的拥护、信任和爱戴。

人天共仰的圣地延安,永远是汇聚亿万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之源;薪火相传的延安精神,永远是照耀时代前行的如炬灯塔。

猜你喜欢

陕北延安
明清之际陕北民间信仰与自然灾害调查研究
党在延安时期的学习
延安的故事
陕北方言在幼儿园教育中的现状研究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陕北民歌的地方风格与艺术特征
《陕北老人》
在延安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
余音袅袅的陕北民歌等二则